廣東省四種不同的形式美麗古村落
上篇文章談到了以三水大旗頭村為代表的疏式布局古村落形式,那麼今天將談另外三種形式的古村落,並且逐個舉例說明。
一是組團式布局系統(「八卦」放射狀布局)——高要蜆崗村
組團式布局系統用我們通俗的話來理解就是一塊塊的東西(房子、樹木、石頭)有序組成了一個團體。比如建築就是一棟棟房子或者一戶戶人家建築相鄰組合,形成村落圍寨。對比疏式布局,每戶的建築面積、形式、規模大小均不同,不講究前後左右對應,因而巷道複雜多樣,不會僅僅一條道縱向發展。這種村落形式在廣東省東部平原比較常見,潮汕地區分布較多。在這一類型的村落中民居形式就有爬獅、四點金、三坐落、三壁連、下山虎等,它們有序的組團形成了特色村寨。
針對這種組團布局一般有三種明顯的特點:一每戶建築之間相鄰密集,有的僅僅有一牆相隔著,家人之間便於交流、出入;每戶外都有高牆阻擋,封閉性極強,可以用來抵禦外族的侵擾,安全性強。二為了適應悶熱的氣候,每戶人家幾乎都設有敞廳、天井、庭院等方式,以便於通風解熱,使得建築內部通透陰涼;同時建築圍合冬季還可以抵禦寒風、夏日防止颱風。三庭院、天井的布置,不僅僅有通風、採光、排水等實用功能,另外形式多樣、富於變化的庭院天井還有美化環境以及滿足家人日常戶外交流活動的作用。
位於肇慶市高要區的蜆崗村,是廣東省著名的一座以八卦村著稱村落。整個村從高處俯瞰看下去,就像一個大型的蜆形八卦圖。據說,這個村落始建於明朝初年,是李氏家族明初的時候從家鄉佛山南海小塘遷居於此建造的。村落四面環水,呈現蜆狀,仿佛就像一個大型的巨蜆蟄伏水中,非常壯觀。一幢幢房子構成一個個圓圈,結構整齊,圖案優美,從外向內,房子一圈圈減少,至最內層的時候僅剩下10多間房子了。
村落的布局非常有特色,整個村有8個出口,8大水塘繞村而置,並且每個出口處都栽種古榕樹。最外圍的池塘長2公裡多,寬60米,被譽為「瘦西湖」,池塘岸邊楊柳依依、古樹參天、水面鵝鴨嬉戲、水牛玩爽,一幅優美鄉間野趣圖。蜆崗村這種特殊的組團式村落布局形式,不僅僅是廣東省保存下來的優秀物質文化遺產,更為我們現代人開拓了視野,感受古典建築的魅力。
二是圍合式布局(以宗祠為核心)——東莞南社村
圍合式布局簡而言之就是以一個重要的東西為中心並由其他次要東西圍繞它起來組合的一種形式。這種布局形式最多見於興梅客家地區以及潮汕地區。比如上面說的四點金建築就是潮汕人民從中原地區多次南遷,在長期處在顛沛流離中,途中與當地人或者其他外族發生衝突,因此他們以血緣關係組成宗族團結起來共同抵禦危險,建造了這種圍合式建築。
東莞市南社村就是這一形式的典例,它以宗祠為核心,組成圍合式的村落。南社村始建於南宋末年,歷史悠久,村中是由謝氏先人尚仁公遷徙於此,經數代繁衍發展,組成了以謝姓為主的村莊。南社村地處於東江與寒溪河的衝積埔田地區,周圍荔枝樹林茂盛,全村以長條形水塘為中心,16座祠堂分布兩岸,此區域也構成了南社村公共的園林活動空間。
民居則沿著巷道建造因地形靈活變化,朝向水塘,戶型多為三間兩廊房屋,磚木結構。整個村落來看,形制、結構、體量、用料、工藝、色調以及裝飾都還保持著明清時期廣府農耕聚落的建築風貌。
三是散點式布局(山地村落)——梅州橋溪村
散點式布局一般是地處於山區的村落民居,以結合地形為主,它沒有固定的格局,依山而建,形式多樣,房屋的朝向都沒有統一的規定,因地制宜,少數民族地區採用的較多。
梅州的橋溪村就是地處於陰那山五指峰西麓,海拔高達500多米的一個自然村落。「橋溪」原為「叩頭溪」,主要是因為以前通往村外的石徑小道陡峭崎嶇,入村宛如朝那陰那山主峰五指峰一步一叩首,因此稱其「叩頭溪」。村落沿著橋溪的兩岸發展,呈現狹長的帶狀,整個村落地勢有東北向西南方向逐漸緩慢遞減。
村口沿著橋溪而下,谷底狹小,地勢複雜;村落的上端,山谷也非常狹窄,兩處的地勢都不怎麼適合居住,因此整個村落呈現出中間寬、兩頭窄的形狀。村中民居形式多樣,古色古香、風格典雅、結構獨特、氣勢恢宏,聳立於山的兩側,濃鬱的客家文化飄蕩在山間,充分體現出天人合一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