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境內這處石窟,比龍門盧舍那大佛還要早200年,如今頭不見了

2020-12-07 河洛鄉村

說起龍門石窟,海宇內外,幾乎無人不知,龍門山上最大的石雕盧舍那大佛,據傳是當時皇帝為了取悅武則天,依照她的樣貌而建造,至今已經歷上千年風雨,不得不說皇帝撩妹的本事,一般人還真學不來。在距離龍門石窟不遠的伊河上遊,還有兩處石窟,其中呂寨石窟更是比盧舍那大佛早建造了將近200年,如今卻滿目瘡痍,石雕群中的大佛,頭都沒有了。

呂寨石窟位於洛陽伊川縣酒後鎮呂寨村後面的半山腰,山巖部分整體高約20米左右,不知道歷史上山下有沒有村莊,現在能看到的只是大片的莊稼地。附近的山谷裡還有一個完全封閉、禁止參觀的秘密企業,在石山下面只能聽見不停轟隆的巨大聲音。

導航不能精準指向石窟所在的位置,詢問了當地人後,沿著田間一條公路,車停盡頭,還需徒步上山。還好坡度較緩,也不算太高,轉過幾百米土路,就來到石窟面前。

相比龍門石窟,呂寨的山體巖石沒有那麼巨大,石窟內雕像最高的不過一米左右,當地信眾在山巖下面修建了一座大殿,一方面供奉香火,同時也能有效地保護石窟裡面的石佛免受風吹雨打。

嚴格的說呂寨石窟不能算是人工石窟,給人的感覺是天然形成的一個石坎,在裡面的石壁上雕刻了幾座石佛,以及幾十副石雕壁畫佛像。當地信眾沿著石佛的腳下,修了一個平臺,頂上和屋頂連接在一起,已經看不出來石窟本來的樣貌。

根據伊川縣誌的介紹:呂寨石窟是由北魏時期建造的,隨著年久失修,山地自然風化,導致部分石像受損。圖中為石窟中左側的一尊石像,頭部已經被人為嚴重破壞。

呂寨石窟中石雕的頭部全部遭到了損毀,那些刻痕較淺的巖畫反而保存的比較完整。

這不知是獅子還是哈巴狗的動物雕像倖免於難,看上去栩栩如生,算是石窟內最為完整的石雕。

位於側面的一尊石佛,頭部和袖口已經什麼也沒有了。作者在當地村子找到一位80多歲的老大娘,得知石佛的損壞主要是60多年前,被附近村的年輕人拿錘子砸掉了,原來石窟外也有幾間廟宇,同樣被拆毀,現在的大殿是近些年才修建的。

這是被損毀的石佛衣飾部分,雕工頗為美觀,線條符合傳統中國人物畫的風格。最左側側面不知是自然坍塌,還是人工損壞,有整塊的巖石不見了,根據現場分析,應該和右側一樣,也有一尊立身佛像才對。

大石佛周邊,排列著幾十個這樣的微型佛像,遠觀非常形象,湊近看的話並沒有五官。根據官方資料,當地應該有三處石窟,不過我們只看到了這一處,高2米左右,寬度約有4米的樣子。

在大殿外右側山巖上,還有一個小型的石窟,深約1米左右,高度和寬度也是一米多的樣子,按道理這麼深的石窟應該有石像才對,然而裡面並沒有。

現在呂寨石窟已經是伊川縣酒後鄉的重點保護文物單位,由於石窟的建造者和相關背景信息都沒有留下,只能從史料中的隻言片語和造像風格判斷出屬於北魏石窟。

北魏皇帝已經在龍門一帶開始了造像運動,為什麼還會在到距離龍門數十裡遠的地方開鑿石窟?如果不是皇帝建造,那麼又會是誰花費這麼大力氣開鑿石窟呢?呂寨石窟給後人留下了無盡的遐想。

相關焦點

  • 單車一路下雲南,洛陽龍門石窟,盧舍那大佛很壯觀
    近十年來,雲岡石窟的宏偉壯觀一直縈繞在佛祖的腦海裡,所以這次南下雲南,洛陽已經被定為第一站,不僅僅是打卡,更重要的是觀摩龍門石窟大佛,早已讓人神往。龍門石窟南北朝屬於中國的大分裂,但也促進了漢族與北方少數民族的融合,使中華文明重現生機,他是文成帝拓跋燾的孫子,為了讓馬背上的鮮卑族融入漢族文化,他不僅鼓勵鮮卑族與漢族通婚,還將首都南遷至洛陽,並立即開始開鑿伊河兩岸的龍門石窟,在中國四大石窟中,龍門石窟的建造歷史最長,從北魏到東魏、西魏,再到隋、唐、五代十國,歷經四個世紀
  • 中國最早盧舍那佛像現身新密,比龍門石窟大佛早140年開鑿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李巖通訊員楊建敏文圖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昨日獲悉,我國著名佛教考古學家、已近80歲的溫玉成先生近日在新密伏羲山區考察時,在香峪寺石窟發現了中國最早有確切紀年的盧舍那造像。「盧舍那」的意思就是智慧廣大,光明普照。盧舍那佛,梵文Locanabuddha,即報身佛,是表示證得了絕對真理,獲得佛果而顯示佛智的佛身。目前最為知名的盧舍那佛,為龍門石窟盧舍那大佛。溫玉成先生曾在龍門石窟工作36年,現為龍門石窟研究所名譽所長,今年4月中旬,他從北京專程趕往新密,針對當地的佛教與上古遺蹟進行了為期三天的考察,在香峪寺有了這項意外收穫。
  • 洛陽龍門石窟盧舍那大佛,外形酷似武則天,她們之間有什麼淵源?
    說起洛陽,要屬牡丹與龍門石窟最為著名。都說牡丹是真國色,每逢牡丹花開的時節,洛陽城內便滿是一片繁華昌盛、鮮豔富麗的景象。不過今天要說的重點並不是牡丹開放的盛京,而是洛陽的另一大著名景點——龍門石窟。來洛陽遊玩,石窟是非常值得參觀的地方,因為它的藝術價值極高。龍門石窟是我國著名的石窟之一,位於洛陽郊區。在洛陽市區駕車很快就可以到達,所以交通還是比較便利的。
  • 龍門石窟盧舍那大佛:歷千載風霜剝蝕 經修復故貌猶存
    面對這樣的詢問,洛陽人多會首先想起龍門石窟盧舍那大佛和其慈祥、莊嚴而又神秘的微笑…… 仔細端詳關野貞教授在一個多世紀前拍攝的盧舍那大佛:大佛的臉上、身上傷痕累累,裂縫頗多。再看今天的盧舍那大佛:一個世紀過去了,不但沒有增添「皺紋」,而且變得「年輕」了!這,得益於有關部門對大佛進行的一次次保護性「整容」。
  • 揭秘龍門石窟盧舍那大佛與武則天之間的聯繫
    李顯由於是難產出生,所以打小就身體不好,多災多病,武則天還在洛陽龍門專門為他開鑿石窟,以保平安。在今天洛陽的龍門西山半山的山崖上,有一個露天摩崖大佛龕,名叫奉天寺。寺中的主像通高17.4米,光是一隻耳朵就將近兩米,它就是盧舍那大佛。盧舍那是西天如來佛的報身像,意思光明普照。可是洛陽的老百姓卻把這座像叫成武則天像,這是為何呢?下面由筆者為大家揭曉謎底。
  • 龍門石窟紅衛兵不毀?國民政府為啥炸毀佛龕?盧舍那大佛是武則天
    世界文化遺產——中國三大石窟藝術寶庫之一的龍門石窟為什麼在「文革」中未遭到紅衛兵大規模破壞?龍門石窟盧舍那佛像真的是武則天金身嗎?取名「曌(zhào)」確實來源於盧舍那梵文(翻譯過來即是光明普照)嗎?,國民政府戰時遷都洛陽為何要炸毀龍門石窟佛龕?
  •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有一隻石手,它和龍門石窟盧舍那大佛有關係嗎
    龍門石窟的盧舍那是最美的一尊大佛,這尊集合了唐朝最高石雕成就,也可以說是華夏最高石雕成就的佛像,卻有個極大的缺憾,它的兩條手臂都不見了。它的手臂去了哪裡?有人推斷,美國大都會博物館中藏有一隻巨大的石手,這就是盧舍那大佛丟失的右手,這個推斷究竟是證據確鑿,還是捕風捉影?
  • 洛陽龍門石窟中「盧舍那佛像」的原型你知道是誰嗎?
    我在河南龍門石窟中,看到了一處與我們尋常供奉的菩薩有點不一樣。當我剛到龍門石窟時,我被旁邊的小佛像吸引了,等我再往前走上幾步,一個高大的佛像引入眼帘,我抬頭仰望著佛像,原來這就是傳說中的盧舍那佛像。盧舍那大佛,是唐高宗鹹亨四年(673)下旨,在洛陽龍門西山南部開鑿修建,是龍門石窟中最大、最美的佛像。其實,盧舍那大佛是唐高宗命人仿照武則天的樣貌雕琢而成的,是不是有點令人吃驚。盧舍那大佛妙相莊嚴,卻又不失莊嚴宏大之勢。
  • 盧舍那大佛:洛陽龍門石窟,女皇武則天專屬佛像
    龍門石窟從藝術上,表現出了印度文化與中國文化相結合的特點,他開始建於北魏王朝遷都洛陽,與魏晉洛陽和南朝地區先進而深厚的漢文化相融合、辛苦開鑿而成。修建於北魏,唐高宗時期完成。和雲岡、莫高窟比起來龍門石窟最大的特點就是唐代皇家石窟,尤其在武則天時期所造的盧舍那大佛造像,面部豐滿圓潤,頭頂為波狀形發紋,雙眉彎如月,附著一雙秀目,微微凝視下方。高直的鼻梁,小小的嘴巴,露出祥和的笑意。雙目長耳略向下垂,下頦圓而略向前突,圓融合諧,安詳自在。站在佛象下,不自覺沉靜溫和下來。
  • 龍門石窟盧舍那大佛的原型——中國第一位女皇帝
    作為九朝古都的洛陽,龍門石窟自然是這座城市最值得一去的地方。不僅因為它的歷史藝術價值,更反映這座千年古都的帝王之氣。龍門石窟開鑿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之際,歷經東魏,西魏,北齊,隋,唐,五代,宋朝等朝代400餘年營造,南北長達一公裡,至今存有窟龕2345個,造像10萬餘尊,碑刻題記2800餘品,對中國石窟藝術的創新與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 洛陽龍門石窟遊記,盧舍那大佛曆經千載,依然微笑俯瞰過往遊客
    周五上完班,晚上趕火車坐臥鋪從北京出發,去往洛陽看龍門石窟,早上八點多下了火車站,坐上公交車路線要求:西山石窟主要想看,廬舍那大佛,萬佛洞去之前,確實有特意在網上查詢龍門石窟的相關資料,因為除了空洞的知道洛陽龍門石窟是四大石窟之首,其他石窟分別為,甘肅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雲岡石窟、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 ,其他我什麼都不清楚,所以必須了解相關知識,給自己普及一下,因為我擔心我欣賞不到它的美,擔心我感受到的只是石頭,感受不到那種震撼,所以我了解了下它的歷史背景和文化傳說
  • 洛陽龍門石窟盧舍那大佛在日本奈良有一個複製版
    但總覺得有點缺憾,因為那不是自己的角度。奈良東大寺大佛殿是日本為數不多室內讓拍照的景點,太讓人高興了!東大寺的建立源於武則天在洛陽紫微城建造天堂,以及在龍門石窟雕刻盧舍那大佛。大佛殿是一座宏大的建築,是現存世界上最大的全木結構建築。
  • 漫話洛陽龍門石窟造像——盧舍那大佛
    盧舍那大佛造像是舉世聞名的佛教石窟造像,文章從佛教、藝術等角度去重新審視大佛造像,並闡述了盧舍那大佛的來源和藝術特點。  洛陽龍門石窟以西山明珠——奉先寺的盧舍那大佛而聞名世界,盧舍那大佛造像既是中國佛教造像藝術的巔峰,又是中國封建社會盛世的反映;既是中原傳統文化的象徵,又是中國傳統藝術的體現。多少年來中外許多知名專家學者對盧舍那大佛造像的探討和研究源源不斷,肯定和評價是眾多的。筆者就盧舍那大佛造像談談自己的認識理解和看法。
  • 原龍門石窟研究所所長劉景龍逝世,曾保護修復盧舍那大佛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從龍門石窟研究院方面獲悉,龍門石窟研究院退休職工、研究員,原龍門石窟研究所所長、石窟保護專家劉景龍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5月10日12時30分在洛陽去世,享年80歲。
  • 開啟我的石窟之旅第一站-洛陽龍門石窟
    洛陽龍門石窟是開啟我石窟之旅的第一站,也是我中國四大石窟之行的第一站。去龍門石窟在交通上真的很便利,因為有高鐵直達,坐幾個小時的高鐵就到了洛陽龍門,從高鐵站出來有直達龍門石窟的公交車,我選擇了打車去龍門石窟,車費20元直接送到龍門石窟門口。
  • 龍門石窟最大的佛像盧舍那大佛是誰?它的原型便是中國第一女皇
    去洛陽旅行,龍門石窟自然是這座城市最值得一去的地方。不僅因為它的歷史藝術價值,更反映這座千年古都的帝王之氣。龍門石窟景區位於洛陽市郊,它是中國四大石窟之一,與大同的雲岡石窟,天水的麥積山石窟,敦煌的莫高窟齊名,是中國古代石刻藝術的集大成者。從洛陽時期驅車1個小時便可以到達龍門,而龍門石窟始鑿於北魏,之後歷經五代十國至唐宋,歷經400餘年的修建。而唐朝佛教盛行,石窟的修建也達到了鼎盛時期。
  • 東方的「蒙娜麗莎」盧舍那大佛,原型是武則天嗎?
    盧舍那大佛雍容慈祥,微笑中不失威嚴,神聖中透著威武。一直以來都有一種說法,盧舍那大佛是按照一代女皇武則天的樣貌雕刻的。直到今天,洛陽龍門街上的一些老百姓還把大佛叫做「武則天像」。仔細對比大佛與武則天的畫像還真有神似之處,一些史料也印證了大佛與武則天確有諸多關聯。
  • 魚躍龍門,蒙娜麗莎的微笑,探秘洛陽「龍門石窟」
    龍門的來歷:隋煬帝楊廣站在洛陽北面的邙山,隱隱約約望見洛陽南面的伊闕,對他的侍從說,「這不是真龍天子的門戶嗎?古人為什麼不在這裡建都?」一位大臣答道,「古人非不知,只是在等陛下您呢。」於是,就有了隋朝的東京城。東京城的皇宮紫微城的正門,正好對著伊闕,皇宮的人看伊闕,那是大好河山;從伊闕看洛陽,那是皇家紫禁城。從此,伊闕就被稱為龍門。
  • 洛陽龍門石窟,有啥好玩的?
    洛陽,因地處洛水之陽而得名。洛水即洛河,和伊河一起,如今繼續在洛陽城中流淌著,穿城而過後,在城東匯成伊洛河,繼續向東北最後投入黃河母親的懷抱。洛陽龍門石窟、敦煌莫高窟、大同雲岡石窟並稱中國三大石窟 ,後加上天水麥積山石窟,統稱中國四大石窟。洛陽市區不大,高架路修了很多,千年古城透著一股現代化。龍門石窟離市區也不遠,出城10公裡吧。
  • 雲岡石窟的大佛印象深刻,龍門石窟的大佛又如何?我被震撼到了
    說起中國的石窟文化,追本溯源傳自古印度。石窟即是建在山崖上的佛教寺院,1600年前的魏晉南北朝時期開始在黃河流域陸續興起開鑿,一直延續到了隋唐及宋元時期。中國最著名的四大石窟是山西大同的雲岡石窟、河南洛陽的龍門石窟以及甘肅境內的敦煌莫高窟和天水麥積山石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