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龍門石窟,海宇內外,幾乎無人不知,龍門山上最大的石雕盧舍那大佛,據傳是當時皇帝為了取悅武則天,依照她的樣貌而建造,至今已經歷上千年風雨,不得不說皇帝撩妹的本事,一般人還真學不來。在距離龍門石窟不遠的伊河上遊,還有兩處石窟,其中呂寨石窟更是比盧舍那大佛早建造了將近200年,如今卻滿目瘡痍,石雕群中的大佛,頭都沒有了。
呂寨石窟位於洛陽伊川縣酒後鎮呂寨村後面的半山腰,山巖部分整體高約20米左右,不知道歷史上山下有沒有村莊,現在能看到的只是大片的莊稼地。附近的山谷裡還有一個完全封閉、禁止參觀的秘密企業,在石山下面只能聽見不停轟隆的巨大聲音。
導航不能精準指向石窟所在的位置,詢問了當地人後,沿著田間一條公路,車停盡頭,還需徒步上山。還好坡度較緩,也不算太高,轉過幾百米土路,就來到石窟面前。
相比龍門石窟,呂寨的山體巖石沒有那麼巨大,石窟內雕像最高的不過一米左右,當地信眾在山巖下面修建了一座大殿,一方面供奉香火,同時也能有效地保護石窟裡面的石佛免受風吹雨打。
嚴格的說呂寨石窟不能算是人工石窟,給人的感覺是天然形成的一個石坎,在裡面的石壁上雕刻了幾座石佛,以及幾十副石雕壁畫佛像。當地信眾沿著石佛的腳下,修了一個平臺,頂上和屋頂連接在一起,已經看不出來石窟本來的樣貌。
根據伊川縣誌的介紹:呂寨石窟是由北魏時期建造的,隨著年久失修,山地自然風化,導致部分石像受損。圖中為石窟中左側的一尊石像,頭部已經被人為嚴重破壞。
呂寨石窟中石雕的頭部全部遭到了損毀,那些刻痕較淺的巖畫反而保存的比較完整。
這不知是獅子還是哈巴狗的動物雕像倖免於難,看上去栩栩如生,算是石窟內最為完整的石雕。
位於側面的一尊石佛,頭部和袖口已經什麼也沒有了。作者在當地村子找到一位80多歲的老大娘,得知石佛的損壞主要是60多年前,被附近村的年輕人拿錘子砸掉了,原來石窟外也有幾間廟宇,同樣被拆毀,現在的大殿是近些年才修建的。
這是被損毀的石佛衣飾部分,雕工頗為美觀,線條符合傳統中國人物畫的風格。最左側側面不知是自然坍塌,還是人工損壞,有整塊的巖石不見了,根據現場分析,應該和右側一樣,也有一尊立身佛像才對。
大石佛周邊,排列著幾十個這樣的微型佛像,遠觀非常形象,湊近看的話並沒有五官。根據官方資料,當地應該有三處石窟,不過我們只看到了這一處,高2米左右,寬度約有4米的樣子。
在大殿外右側山巖上,還有一個小型的石窟,深約1米左右,高度和寬度也是一米多的樣子,按道理這麼深的石窟應該有石像才對,然而裡面並沒有。
現在呂寨石窟已經是伊川縣酒後鄉的重點保護文物單位,由於石窟的建造者和相關背景信息都沒有留下,只能從史料中的隻言片語和造像風格判斷出屬於北魏石窟。
北魏皇帝已經在龍門一帶開始了造像運動,為什麼還會在到距離龍門數十裡遠的地方開鑿石窟?如果不是皇帝建造,那麼又會是誰花費這麼大力氣開鑿石窟呢?呂寨石窟給後人留下了無盡的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