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鏡頭下的鴨綠江:貿易發達的臨江縣城,妥善保護的好太王碑

2020-12-13 小郭曰

前言

1930年東北地區的鴨綠江沿岸會是一幅怎樣的光景呢?本文9幅來自於《亞細亞大觀》的民國老照片,詳細地記錄了90年前,一個民國30年代的鴨綠江風光圖。

筆者已在之前文章介紹過屬於鴨綠江下遊地區的安東(丹東市),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移步閱讀。1926年鏡頭中的遼寧丹東:木材出口十分發達,鴨綠江畔風光壯美

民國時期鴨綠江的水運

根據本文拍攝者關於上世紀30年代初鴨綠江水運的記載,在上個世紀初期,鴨綠江的河道大致可以分為五段。首先是處在最上遊的水源區,水源區大致為白頭山到二十四道溝。因地處水源地帶,鴨綠江在此處的流量並不算大。

上遊區大致為從二十四道溝到帽子山之間,此處水流逐漸變得緩慢,在加上多條支流水量的匯入,這裡對於當時竹筏小舟通行來講十分的便利。

1930年鴨綠江手繪地圖

中流域大致為帽子山到渾江口之間的距離。而下流域則是渾江口至安東(丹東)一帶,因鴨綠江另外一條支流——渾江的匯入,此處的水流量激增。最後則是從安東至江口之間的江口流域,鴨綠江水匯入到黃海中。

昔日的鴨綠江風光

臨江縣

雖然在1930年作為縣城的臨江只有著兩萬多人的規模,但因為地處要道,邊境上的貿易往來十分興盛。江水在此處並不算特別寬廣,稍微向前眺望,便可以看到江岸對面的朝鮮一側。

春日裡的臨江縣碼頭

上世紀20年代時,臨江縣最為富饒的物產——木材。這個簡易的碼頭便是因運送木材而建立的。每到每年秋冬季節之時,這裡便會把上遊運送而來的木材堆積在此處,等到次年河水解封之後在順流而下去往各處港口。

慈城

慈城郡地處鴨綠江朝鮮一側,位於臨江下遊。畫面中,幾艘小船停靠在鴨綠江一側,岸上的人在春日的河灘處片刻休息。

滿浦鎮

滿浦鎮同樣也處在朝鮮一側。這座畫面中山上破舊亭子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時期。將近在400年前清軍入關之際,滿族的一支軍隊南下攻打當時的李氏朝鮮。但對方將軍樸南興依靠鴨綠江與周邊群山的地理優勢,最終成功阻止了滿族的南下入侵。正因如此,後人在曾經的古戰場處建立了這座洗劍亭。

江界邑

被河流與群山所包圍的鴨綠江邊界小鎮,鏡頭下顯得一片安詳。這裡便是位於輯安縣對岸的江界邑遠景。這裡在當時大約有一萬左右的人口,是朝鮮境內除新義州之外又一座規模較大的居住地。

警備隊

在江界邑靠近鴨綠江北側的位置建有一個小村落,為了防範匪盜之事的發生,人們在山下河畔附近建造有一個警備所,日日夜夜保護著附近村民的安全。

午後的庭院

拍攝者對於這張照片特別標註到,相比起當年鴨綠江北側中國的居民,朝鮮一側雖然沒有太多的匪患,但生活上卻顯得更加貧窮,這張普通朝鮮婦女勞作休息圖中便能略窺一二。這是一個春日的下午,幾名朝鮮本地的女性坐在庭院中片刻休息,她們通過彼此的閒聊,來緩解勞作時的疲乏。

好太王碑

對於當時的集安來說,最為有名的就是眼前的這塊好太王碑。當時這座石碑大約在距離縣城以北不到一公裡的地方。

這塊已經矗立在此處有千年以上的石碑,成為研究高句麗文明最有價值的史學資料。在千年的光陰裡,這塊矗立在此處的石碑逐漸被人所遺忘,石碑本身也淹沒在了荒草之中。一直到清末光緒三年時,一個偶然的機遇下石碑才重現天日。此時為了保護石碑,一座新修建的亭子已經建造完成。

集安古墓

當時在集安縣城東側東聖王院的地方,當地人稱之為將軍墳。這些數量多到難以計數的古墓,在上世紀20年代時還沒有能夠考證出其具體的建造年代。但通過這些巨大的石塊可以遙想當年建造之初時的壯觀景象,千年的光陰已然過去,這裡也早已是雜草重生,並非當初的模樣了。

結語

90年已經過去,如今的鴨綠江沿岸早已成為另一番嶄新的模樣。但即便如此,我們依然可以在前人留下的舊照中,回憶那個曾經的鴨綠江,回憶那段已經逝去的光陰。

相關焦點

  • 洞天福地 勝境臨江
    臨江1902年建縣,1959年撤銷臨江縣成立渾江市,臨江被降格為鎮級體制,1985年升格為區,1992年撤區設縣,1993年撤縣設市。1902年(清光緒28年)設臨江縣,成為鴨綠江沿岸重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曾有過「正陽門外,日過千帆」繁榮景象。1947年,陳雲、肖勁光等老一輩革命家在此指揮了著名的「四保臨江」戰役。
  • 吉林縣域百變樣本18 臨江:鴨綠江畔小「江南」
    「中國最美縣城」「中國深呼吸小城」「中國長壽之鄉」「中國最具開發價值的十大旅遊城市」……提到這些榮譽後,很多人已經知道說的是什麼地方。沒錯,就是有鴨綠江畔小「江南」之稱的臨江市。周相君簡單的話語反映出七八十年代,人們到臨江來的目的就是上山,採蘑菇、山野菜、打松塔、撿核桃……到這裡可以得到大自然的饋贈。隨著臨江市吹響全域旅遊的號角,臨江市也在因為「旅遊」兩個字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江心島公園全民健身中心位於臨江市區的鴨綠江中的江心島公園就是最變化最顯著的地方。
  • 【跋涉邊境 親吻祖國】37、臨江:面臨鴨綠江的一座古城…
    臨江,顧名思義,面臨江河。臨江市一座座樓房恰似白玉散落在鴨綠江北岸,千窗萬扇玻璃在燦爛陽光反射下,閃閃發光亮。透過田埂、壠地,清晰可見朝鮮百姓面朝黃土,牛拉人扛,刀耕犁翻,倒退中國50年。臨江原體是一個縣,它是由小到大,由弱到強迅猛崛起的一座新興城市。這座縣級市有著悠久的歷史:夏、商、周時隸屬青州和營州,秦時歸遼東郡,明時屬建州。
  • 鴨綠江邊純樸清淨的小城--臨江
    從望天鵝景區出來,我們繼續沿著中朝邊境前行,我們與朝鮮隔江相望,彎彎曲曲的鴨綠江兩邊都是大山,江面時寬時窄,可以清晰的看到江對面的哨兵,也可以看到對面小學校裡的孩子們在跳繩,還能看到居民家中冒出的嫋嫋炊煙。路上車很少,我們計劃今天在臨江住宿,所以也不太著急,一邊開車,一邊看風景,路上的景色還是不錯的。
  • 冰雪絲路|集安:鴨綠江邊的世界文化遺產
    414年,好太王碑建成,立於好太王陵東側,高6.39米巨大的天然方柱形巨石宛如天外來客,底部寬在1.34—1.97米之間,四面環刻碑文,不規則的四面環刻1775個文字,字體介於漢字隸書與楷書之間,其中141字脫落無法辨認。但從剩餘的文字裡,已經可以閱讀到高句麗起源、發展的種種紀事。碑文內容分3部分:第一部分記述高句麗建國的神話傳說,說明高句麗始祖鄒牟王是北夫餘部落的人,並簡述好太王其人及其生平。
  • 吉行百合,臨江之旅
    鴨綠江線,適合全程自駕,從長春出發走長白高速,在松江河東崗出口下,經過萬達國際度假區、錦江木屋村、魯能勝地、漫江到長白縣,然後從長白沿鴨綠江邊境線一路中朝兩岸風光兩國風情,經白山臨江,進通化集安。可安排長春→長白→臨江→集安→長春四天三晚(也可以設計長春→長白→臨江→長春或長春→臨江→集安→長春分別三天兩晚)行程。
  • 1930年鏡頭下的通化:淳樸善良的底層百姓,忙碌的渾江河道
    前言1930年位於吉林省境內的通化是一幅怎樣的畫面呢?本文8幅來自於《亞細亞大觀》的民國老照片,詳細地記錄了90年前,一個民國30年代初期的通化老城。清朝之後,為了保護龍興之地,康熙十六年後通化及其周邊被封禁起來。至此200年間這裡便人煙罕至,一直到1877年後這裡才重新解封。民國後,這裡逐漸繁榮起來,到1931年被日本帝國侵佔之前,這裡的人口已經達到了4萬人。本文的照片便是在侵佔的一年之前,那個時局動蕩的1930年所留下的珍貴畫面。
  • 臨江的秀美風光
    沿著鴨綠江風光帶騎行,兩岸秀麗風光盡收眼底。長白山支脈老嶺山脈橫貫市區東北部,境內森林覆蓋率超過84%,江南風情與北國風光融為一體。古道驛站迎客來「騎車苦中有樂,樂此不疲。昨天下大雨,一路飛奔,一身水一身泥,卻開心不已。」在臨江市鴨綠江畔四道溝鎮坡口村,記者遇到53歲的騎行者王明東。
  • 河北人到臨江
    臨江,顧名思義,面臨江河。臨江市一座座樓房恰似白玉散落在鴨綠江北岸,千窗萬扇玻璃在燦爛陽光反射下,閃閃發光亮。透過田埂、壠地,清晰可見朝鮮百姓面朝黃土,牛拉人扛,刀耕犁翻,倒退中國50年。臨江原體是一個縣,它是由小到大,由弱到強迅猛崛起的一座新興城市。這座縣級市有著悠久的歷史:夏、商、周時隸屬青州和營州,秦時歸遼東郡,明時屬建州。
  • 臨江的秀美風光(美麗中國)
    胡元森攝(人民視覺)鴨綠江風光。李 林攝(人民視覺)騎行愛好者王明東沿鴨綠江風光帶騎行。本報記者 孟海鷹攝臨江市位於吉林省東南部,長白山腹地,鴨綠江畔。沿著鴨綠江風光帶騎行,兩岸秀麗風光盡收眼底。昨天下大雨,一路飛奔,一身水一身泥,卻開心不已。」在臨江市鴨綠江畔四道溝鎮坡口村,記者遇到53歲的騎行者王明東。他來自遼寧鐵嶺,正休年假,見到我們滿面笑意:「我剛參加完長白山森林自行車賽,又一路騎到臨江。今早6點開始沿著鴨綠江騎行,風景太美。」已過上午8點,村莊裡依然傳來一陣陣公雞打鳴聲。村裡有木把頭過去居住的木把房,有採摘園,有清溪潺潺,有層層疊疊的山外青山。
  • 「中國長壽小城」臨江,紅色旅遊地,地廣人稀植被茂密值得一來
    吉林省東南部,長白山腹地,有座瑰麗小城名叫臨江,並且它有著「中國最美縣城」、「中國深呼吸小城」的美譽!這裡依山傍水、樹木茂密、負氧離子含量高不得不讓臨江人民的幸福指數大大提升,早晨城中山上霧氣瀰漫,沿著鴨綠江畔來到了老一輩革命家陳雲曾經居住過的地方
  • 2020「白山之夏」|旅遊人走白山之鴨綠江採風推廣進行時
    位於長白縣十四道溝鎮轄區,景區入口處距縣城45公裡。導遊員侃侃而談,歷史仿佛曆歷在目,屬於臨江的鴨綠江故事,多了更多的厚重和積澱,那是中國血雨腥風的崢嶸歲月,永遠留在了這一段鴨綠江流域,被後人銘記。5.老禿頂子風景區
  • 通化最美徒步路線之集安陽岔——好太王碑
    陽岔村位於西大河上遊,這裡的河水清澈見底,河水緩緩流淌著,四下空無一人,秋收的忙碌,人們似乎把小河忘記了。在西大河離開陽岔即將流入大山深處的一段河道,怪石林立,平靜的西大河突然疾馳飛奔,奔騰而下。第十站,將軍墳+好太王碑
  • 明年,我還要來臨江!
    在這秋風起,金葉落,風雪即至的時刻,讓我們回眸往昔,邊陲古城臨江,那一個個景點美得讓人心醉,讓人難忘!走過、看過,自然就會想過:明年,我還要來臨江!鴨綠江九曲十八彎最美鄉村坡口村,古道驛站、千家旅舍、阿強伯酒屋、霸王圈、七彩滑道、cs、梨樹河谷紅色線路、戶外拓展,蒼老的千年古樹述說神秘的大唐,講述鴨綠江邊的風風雨雨
  • 鴨綠江秋色——直擊中朝邊境走廊(原創首發)
    鴨綠江的秋色,到處是金色、橙色、紅色。吉林段的鴨綠江有400多公裡,與遼寧省的鴨綠江段不同,吉林的鴨綠江有一條與江平行的公路,使得人們在這條公路上瀏覽鴨綠江沿線風光,猶如進入一條近400公裡的天然畫廊。以下記錄的是鴨綠江走廊吉林段一線,拍攝下沿線美景風光的照片,與朋友們共享。
  • 安東舊影:鴨綠江航運
    據《長白匯徵錄》載:「現時(指光緒三十四年至宣統年間,即1908年-1911年)自十三道溝以下至安東縣,已能行駛淺水汽船;自十三道溝以上至長白縣城以下之兩江口(即鴨綠江口和渾江口交匯處),則僅能行駛舊式之民船(俗名將艚)。」
  • 人民日報點讚吉林臨江:江南風情與北國風光融為一體
    昨天下大雨,一路飛奔,一身水一身泥,卻開心不已。」在臨江市鴨綠江畔四道溝鎮坡口村,記者遇到53歲的騎行者王明東。他來自遼寧鐵嶺,正休年假,見到我們滿面笑意:「我剛參加完長白山森林自行車賽,又一路騎到臨江。今早6點開始沿著鴨綠江騎行,風景太美。」已過上午8點,村莊裡依然傳來一陣陣公雞打鳴聲。村裡有木把頭過去居住的木把房,有採摘園,有清溪潺潺,有層層疊疊的山外青山。
  • 鴨綠江斷橋——不能忘懷的一段戰爭歷史,應當銘記的中朝熱血情誼
    連接中國與朝鮮的鴨綠江大橋有五座,從北向南依次為:位於中國吉林省長白縣連接朝鮮惠山市的長惠大橋、位於中國吉林省臨江市的臨江鴨綠江大橋、位於中國吉林省集安市的集安鴨綠江大橋、位於中國遼寧省丹東市的丹東鴨綠江一橋、丹東鴨綠江二橋。
  • 鴨綠江上實際有兩座戰爭遺蹟「斷橋」還有幾座跨江大橋在哪裡
    韓戰爆發後的1950年11月至1951年2月,美軍飛機多次對此橋進行狂轟濫炸,終於將其毀為廢橋。全部橋梁只剩下中方一側的半截,而且留有上萬處彈痕;朝鮮一側剩下的則是矗立江中的幾個孤零零的橋墩。2006年,鴨綠江「斷橋」被我國國務院批准為全國第六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丹東市區唯一一個國家級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