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30年東北地區的鴨綠江沿岸會是一幅怎樣的光景呢?本文9幅來自於《亞細亞大觀》的民國老照片,詳細地記錄了90年前,一個民國30年代的鴨綠江風光圖。
筆者已在之前文章介紹過屬於鴨綠江下遊地區的安東(丹東市),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移步閱讀。1926年鏡頭中的遼寧丹東:木材出口十分發達,鴨綠江畔風光壯美
民國時期鴨綠江的水運
根據本文拍攝者關於上世紀30年代初鴨綠江水運的記載,在上個世紀初期,鴨綠江的河道大致可以分為五段。首先是處在最上遊的水源區,水源區大致為白頭山到二十四道溝。因地處水源地帶,鴨綠江在此處的流量並不算大。
上遊區大致為從二十四道溝到帽子山之間,此處水流逐漸變得緩慢,在加上多條支流水量的匯入,這裡對於當時竹筏小舟通行來講十分的便利。
中流域大致為帽子山到渾江口之間的距離。而下流域則是渾江口至安東(丹東)一帶,因鴨綠江另外一條支流——渾江的匯入,此處的水流量激增。最後則是從安東至江口之間的江口流域,鴨綠江水匯入到黃海中。
昔日的鴨綠江風光
雖然在1930年作為縣城的臨江只有著兩萬多人的規模,但因為地處要道,邊境上的貿易往來十分興盛。江水在此處並不算特別寬廣,稍微向前眺望,便可以看到江岸對面的朝鮮一側。
上世紀20年代時,臨江縣最為富饒的物產——木材。這個簡易的碼頭便是因運送木材而建立的。每到每年秋冬季節之時,這裡便會把上遊運送而來的木材堆積在此處,等到次年河水解封之後在順流而下去往各處港口。
慈城郡地處鴨綠江朝鮮一側,位於臨江下遊。畫面中,幾艘小船停靠在鴨綠江一側,岸上的人在春日的河灘處片刻休息。
滿浦鎮同樣也處在朝鮮一側。這座畫面中山上破舊亭子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時期。將近在400年前清軍入關之際,滿族的一支軍隊南下攻打當時的李氏朝鮮。但對方將軍樸南興依靠鴨綠江與周邊群山的地理優勢,最終成功阻止了滿族的南下入侵。正因如此,後人在曾經的古戰場處建立了這座洗劍亭。
被河流與群山所包圍的鴨綠江邊界小鎮,鏡頭下顯得一片安詳。這裡便是位於輯安縣對岸的江界邑遠景。這裡在當時大約有一萬左右的人口,是朝鮮境內除新義州之外又一座規模較大的居住地。
在江界邑靠近鴨綠江北側的位置建有一個小村落,為了防範匪盜之事的發生,人們在山下河畔附近建造有一個警備所,日日夜夜保護著附近村民的安全。
拍攝者對於這張照片特別標註到,相比起當年鴨綠江北側中國的居民,朝鮮一側雖然沒有太多的匪患,但生活上卻顯得更加貧窮,這張普通朝鮮婦女勞作休息圖中便能略窺一二。這是一個春日的下午,幾名朝鮮本地的女性坐在庭院中片刻休息,她們通過彼此的閒聊,來緩解勞作時的疲乏。
對於當時的集安來說,最為有名的就是眼前的這塊好太王碑。當時這座石碑大約在距離縣城以北不到一公裡的地方。
這塊已經矗立在此處有千年以上的石碑,成為研究高句麗文明最有價值的史學資料。在千年的光陰裡,這塊矗立在此處的石碑逐漸被人所遺忘,石碑本身也淹沒在了荒草之中。一直到清末光緒三年時,一個偶然的機遇下石碑才重現天日。此時為了保護石碑,一座新修建的亭子已經建造完成。
當時在集安縣城東側東聖王院的地方,當地人稱之為將軍墳。這些數量多到難以計數的古墓,在上世紀20年代時還沒有能夠考證出其具體的建造年代。但通過這些巨大的石塊可以遙想當年建造之初時的壯觀景象,千年的光陰已然過去,這裡也早已是雜草重生,並非當初的模樣了。
結語
90年已經過去,如今的鴨綠江沿岸早已成為另一番嶄新的模樣。但即便如此,我們依然可以在前人留下的舊照中,回憶那個曾經的鴨綠江,回憶那段已經逝去的光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