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灘、黃浦江自上海開埠以來就是上海最具有代表性的地標。黃浦江水孕育了繁華都市上海,同樣也催生了輪渡成為上海最古老的交通運輸工具之一。
轉眼,上海輪渡已行駛了百餘年的漫漫歷程。眼下地鐵網絡格外稠密,大橋、隧道也是四通八達,與其他熙熙攘攘的交通工具及道路相比,昔日客流稠密的交通「老大哥」輪渡多少有些「落寞」。
近期,趁著黃浦江45公裡濱江岸線公共空間貫通和開放,市政府通過新一輪對休閒遊憩、越江交通、公務碼頭岸線等的統籌規劃,黃浦江核心段沿線的輪渡、郵輪、遊船碼頭迎來了新的變化。
百年記憶——
百萬市民乘「擺渡船」過江
渡輪,上海人喜歡稱作「擺渡船」。黃浦江將上海隔成浦西、浦東「兩個世界」,浦西曾是「十裡洋場」,浦東原是阡陌之地。1911年,連接兩岸的上海「官辦」輪渡應運而生。
1949年航線圖
輪渡曾經十分紅火,上海市輪渡有限公司提供的數據顯示,1993年,上海市輪渡年客運量達3.7億人次,有過「百萬市民乘渡輪過江」的輝煌時期。
那個時期,每天上下班高峰,每個渡口前都擁著熙熙攘攘的人流。騎自行車的想方設法站到最前排,等到了對岸可以早點下船;不騎車的人大多想到船頭,吹吹江風,聞著黃浦江特有的味道。
隨著,越江隧道、橋梁陸續建成,形成了橋、隧、渡立體化的越江交通新格局,輪渡的吸引力下降。
不過在2010年上海世博會期間,上海輪渡連接浦東浦西園區、連接水門與園區的水上通道,22艘世博客渡船穿行於黃浦江上,成為世博客運交通中最具特色的一個亮點。
輪渡碼頭——
規劃世博L4、L5碼頭、夢中心、前灘等4處輪渡碼頭
事實上,如果單純作為交通工具來看,輪渡已經失去了一部分價值。人們欣喜地發現,除了交通功能,輪渡還成了許多遊客體驗上海風情的選擇。通過新一輪的統籌規劃,今後的輪渡或許可以成為既能滿足日常需要,又能承載上海記憶的窗口,續寫輝煌。
目前,自吳淞口溯江而上,建有17條客渡航線、34個渡口。
根據規劃方案,黃浦江核心段岸線將形成「2基7站」的公務碼頭總體布局。同時在保留現有輪渡站的基礎上,規劃新增世博L4、L5碼頭、夢中心、前灘(東方體育中心)等共4處輪渡碼頭,具有越江客運功能。
浦江輪渡年內引入WiFi渡口整新成新景觀
今年年初,上海輪渡1號、2號兩位新成員在北外灘其秦線投入營運,黃浦江上所有17條輪渡航線實現空調全覆蓋。據悉,今年年內,免費上網WiFi設備也將在輪渡首次推出,其中計劃今年第三季度在金陵東路輪渡站率先試點,逐步向全覆蓋發展,同時還要引入APP服務、多媒體服務、智能終端服務等,以點帶面打造浦江新亮點。
不僅是輪渡船,輪渡站也「換新顏」,黃浦江45公裡濱江貫通範圍內的渡口、碼頭、浮橋、船舶整新率100%。這其中,寧國路渡口、歇浦路渡口、復興東路渡口的改建更是其中的亮點。
寧國路渡口的設計融入了通透性和傘狀結構兩個與過往渡口完全不同的理念,形成簡潔有力的建築形象,呼應了楊浦濱江工業文脈,又具有了現代的時代氣息,使得新建的輪渡站既可以回望工業歷史,更可以面向美好未來。
歇浦路渡口的造型,則包含了翹曲的直紋曲面屋頂,與江面的光影呼應形成波動。渡口貫通了漫步道和跑步道,連接了濱江開放空間,為濱江綠地帶來全新活力。
復興東路渡口原先的三層建築僅保留一層,把渡口屋面作為濱江公共平臺的一部分實現貫通,整體改造延續了黃浦濱江公共景觀帶「曲線濱江」的設計語言,柔和的三維曲線將輪渡建築與南北濱江帶融為一體。此次的新建渡口不但在造型上更好地融入此次濱江貫通兩岸的整體風格,同時凸顯輪渡特色,展現大都市的時尚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