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吳氏策劃」微信公眾號發布,吳氏策劃創始人吳澤洲1月7日凌晨3點30分在維也納離世,享年83歲。他通曉俄語、英語、德語和西班牙語,過去三十年致力於國際文化交流,將世界藝術引入中國,將中國藝術帶出國門。1998年,在他牽線搭橋下,中國民樂第一次響徹維也納金色大廳。
1998年春節,中央民族樂團亮相維也納金色大廳
中央民族樂團首席指揮劉沙聽到吳澤洲去世的消息後,在朋友圈寫下:「1998年,通過吳先生的積極努力和運作,中央民族樂團虎年音樂會在維也納金色大廳上演。他畢生為中國民族音樂事業與國際間的交流做出了重大貢獻。感謝吳先生,永遠懷念您!」
吳澤洲1937年生於天津,1956年求學於北京師範大學物理系,畢業後留校任教。兩年後他被選派到中國科學院,師從洪朝生教授進修低溫物理、超導理論。進修結束,他回到北師大繼續任教,並參與「低溫下x射線固體晶格衍射」等國家重點科研項目的研究。1980年,吳澤洲經榮毅仁資助赴德國留學。之後又應德國「邁斯納低溫物理研究所」邀請,以客座科學家身份參加「超導下磁單荷探測」的研究,後在國內外大學從事物理教學與研究長達三十年。
吳澤洲
後因機緣巧合與個人志向,吳澤洲於1991年和兒子吳嘉童一起創辦了吳氏策劃,從科學殿堂進入國際藝術交流領域。吳澤洲相信,國際文化交流既要打造藝術精品,又要重視商業上的經營,才能更有效地傳播優秀民族文化。
1997年的一次維也納之行,讓吳澤洲萌生了為中國民族文化藝術牽線推廣的想法。彼時西方觀眾對中國音樂知之甚少,提到中國藝術表演,想到的只有雜技。吳澤洲回國後,立即向當時的文化部倡議,把中國民族文化藝術精華推向世界舞臺和國際市場。
1998年1月27日的金色大廳屬於中國。雖票價不菲仍座無虛席,300多人持站票觀看,被西方音樂界稱為「中國音樂進入歐洲的裡程碑」。演出的成功讓更多國人看到「維也納金色大廳」的金字招牌,只是沒想到,後來眾多水準參差不齊的藝術團體赴金色大廳打卡鍍金,一度演變成明碼標價的「生意」,吳氏策劃也退出其中,開闢新的舞臺。
除了民樂,吳澤洲還將中國的京劇、崑曲、芭蕾、交響樂等紛紛推向世界主流舞臺。2017年上海交響樂團登上瑞士琉森音樂節舞臺,邁出中國交響樂史上裡程碑式的一步,背後也離不開吳氏策劃的幫助。在琉森,吳澤洲之子吳嘉童接受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採訪時說:「作為一個中國樂團要闖入琉森音樂節實屬不易,需要天時、地利、人和。這離不開中國國力的增強,離不開兩國政治、經濟、文化的友好往來,也離不開上海交響樂團不斷提升的實力。」
吳澤洲幫助和影響了不少中國藝術家。憑藉《末代皇帝》電影配樂拿到奧斯卡獎的華裔作曲家蘇聰3年前接受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採訪時曾回憶,上世紀80年代赴德國留學時結識了吳澤洲,他曾對蘇聰說,要想做成一件事,不能從底層慢慢往上爬,要從最頂層開始考慮。在這句話的鼓勵下,他不斷向高規格國際作曲比賽發起挑戰。
吳澤洲曾在一次採訪中說:「當今世界,飛機能使我們在一天時間裡從東半球飛到西半球,網絡能使我們在一秒鐘裡看到來自世界任何一個角落的消息,人類心與心的距離就成為這個地球上最大的距離。人類的相互了解,和平與和諧,仍然是世界性的難題。文化傳播了才能有文明對話,人類友好了世界才會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