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青按語
六脈神劍,出自金庸的武俠小說《天龍八部》,乃大理段氏的最高武學,由大理開國皇帝段思平所創。六脈神劍乃獨門絕技,功效卓著,久習可得奇效。
臺灣農業的「六脈神劍」無非指農文旅結合的創意產業,當土得掉渣的傳統農業遇科技時尚的文化創意,臺灣農業就成了小確幸,有了小情調、小生活和小境界,有了獨有的氣韻、風格與味道。
——馬牧青隨感
【正文】
文化創意產業(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是一種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產生的以創造力為核心的新興產業,強調一種主體文化或文化因素依靠個人(團隊)通過技術、創意和產業化的方式開發、營銷智慧財產權的行業。
文創農業起源於上世紀90年代後期,由於農業技術的創新發展,以及農業功能的拓展,創意農業、觀光農業、休閒農業、精緻農業和生態農業相繼發展起來;人們有效地將科技和人文要素融入農業生產,進一步拓展農業功能、整合資源,把傳統農業發展為融生產、生活、生態為一體的現代農業,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文創農業。文化和創意手段去改造農業,農業會把生產、生活、生態更加完美地呈現在你面前。
第一:根本——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堅守、傳承和創新
臺灣在學習日本、美國的經驗中保留了傳統中國的文化之根,並善於將中國傳統文化創造性地加以轉化。
臺灣的產品或商品有一種文化精神或文化內涵在裡面。臺灣除了技的東西,還有道的層面,包括休閒農業、文創設計、養生養老,親子娛樂等旅遊業態,也非常有文化吸引力。
第二:戰略——突出自身特色,做出產品個性
尋找獨具差異性的產品,哪怕只做一個產品,也要力求做精做強。
例如,臺灣「梅之鄉」信義鄉的青梅產業,已由原來的單純農業種植,發展成為種植業、農產品加工業、休閒觀光業和文化創意產業緊密關聯的新興產業鏈。
信義鄉讓梅子變成了會說話的梅子。比如他們將梅子系列產品叫做「酸甜姐妹花」、「青梅竹馬」、「半路店」、「忘記回家」,每個品牌都向消費者講述著不同的故事,使品牌具有了生命力。
信義鄉農會還通過舉辦「梅子節」,打造「梅子夢工廠園區」,開展「踏雪尋梅」、「守護臺灣梅」、「制梅DIY」等系列休閒觀光活動,延伸產業鏈,增加農業的附加值。
他們還進一步把產業延伸到虛擬世界,將產品形象創意成動漫作品,像《山豬迷路》《半路店味噌》《飛鼠請假》《酸甜姐妹花》等,將實體產業延伸到了虛擬創意產業,使口舌香甜的物質享受與童話意境般的精神享受交融在一起,消費者在產品和創意兩個世界中流連忘返。
第三:營銷——深挖風土人情,嫁接傳統文化
如果有時間靜下心,你就不難發現在身邊有很多尋找歷史、尋找打動人心故事的企業。
臺灣就有一家做米的農場「芳榮米廠」,成功挖掘了當地農村古早味的原生態風華,經營到四代,經濟結構轉型為服務導向,不但產品能持久於市場,更有著深厚的企業文化,這點是值得大陸新農人和忠誠熱心於新農業發展的農企好好借鑑的。
第四:溝通——多講品牌故事,用情感製造溢價
品牌故事的訴求往往會給產品本身帶去更多更具有特殊韻味的特質,當下營銷的關鍵,是要會講打動人心的好故事。
在臺灣,你就不難發現那些很溫暖,很人性化的語言,即使是超市展臺前的產品介紹,都充滿著深深的情義,這就是多用情感製造溢價。
如果有機會到臺灣,那就一定要喝杯日月老茶廠出品的阿薩姆紅茶,順便感受一下紅茶背後一個百年老茶廠的重生,那種視覺、嗅覺、味覺的衝擊,賦予農產品充分情感,讓人無比回味從知性又到性感的生態茶園的味道。
第五:產品——追求一魚多吃,創造更多消費價值
臺灣許多著名的農牧場,在產品設置中追求「一魚多吃「,藉助文化創意的力量,創造更多的消費價值。
例如臺灣的飛牛牧場,擯棄原來單純的養殖業態,實現文創轉型,成為連結1-4產業的家庭休閒、娛樂消費場所。
牧場中設立專門的兒童畫場所,展示兒童畫牛作品,令農場成為兒童畫房,引發家長持久消費;原來單純的養殖場,成為少年兒童的動物知識教習場,養殖場工具房,成為電視劇拍攝地和遊人紀念照片拍攝處。
第六:品牌——靜心尋找靈感,創意產品包裝
農業需要好產品,更需要好的包裝,要在細節上做文章。
例如,臺灣著名的掌生穀粒,採用原住民紡織的特色花布作為包裝材質,充滿了濃濃的在地文化氣息;用古樸的牛皮紙製成傳統口袋狀外形,搭配上紙藤封口手柄,再配上白色棉紙以及傳統書法文字撰寫,十分古樸自然,實現文化再生和品牌打造。
結合自身情況,做好跨界融合,文創產業讓農業煥發新的生命力。
來源:做好創意農業
黃河明珠 魅力白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