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朗朗育兒課堂(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最近看到一個非常有趣的話題,叫做:「你是哪一種家長?」
話題裡提到了非常多的育兒經驗和奇聞趣事。
其中有一件事,非常值得家長們思考。
一位媽媽和閨蜜一起聚餐,兩個人都各自帶著自己家的小天使。
一個孩子一歲多,另一個孩子已經有4歲了,兩個人的體型都是有點兒胖,看起來肥嘟嘟的非常可愛。
一切整理完畢,打算開始享受自己的「大餐」了。
年齡較小的孩子,非常自覺地拿起了自己的勺子,一點一點的把飯送到自己嘴裡,或許是因為太小,吃飯這個技能掌握的還不是很熟練,已經很用心的在吃飯了,卻還是會把飯菜灑的一地。
媽媽並沒有責備孩子,用紙巾擦掉,繼續陪孩子吃飯。
反觀活潑的哥哥,雖然聰明可愛,但是吃飯的時候卻有點讓人費心。
已經4歲了,還不會自己吃飯,拿個東西慢騰騰的,媽媽把飯送到嘴邊要好久才送進去一口,吃著吃著,還不忘到處跑著玩一下,讓媽媽疲憊不堪。
自己吃飯的寶寶,媽媽照看的很輕鬆,而被媽媽餵的孩子,卻把媽媽給累壞了。
同樣是教育,年齡較小一點的孩子卻顯得獨立很多,這都要歸功於媽媽的引導。
在上面故事裡的家長,哪一種是勤奮的,哪一種又是懶的呢?
原來,「懶」家長也是有很多好處的。
一、為什麼在「懶」家長的家庭裡,孩子反而更獨立
動手能力比較強。
這裡的「懶」指的並不是一般意義上的遊手好閒,而是媽媽經常讓孩子自己動手。
比如吃飯、穿衣服。看起來好像是媽媽因為偷懶而讓孩子做這些,其實孩子不知不覺中鍛鍊了很強的動手能力,也正是因為孩子自己能夠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生活中才會變得更加獨立。
真正的「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在老師的教育下,小朋友們總是把「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掛在嘴邊,而能做到的微乎其微,在「懶蟲」的驅使下,孩子們總是更樂意被安排。
而之所以讓孩子動手的家長,培養出來的孩子比較獨立,就是因為他們經常自己動手,真的做到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養成了獨立的習慣和能力。
受到了家長良好的教育和引導。
四歲的孩子還不能自己吃飯,這明顯是受到了溺愛的。家長包攬一切並不是一個正確的教育方式,反而讓孩子變得更懶,不願意動手。
久而久之,習慣了父母的照顧,獨立能力絲毫沒有。
生活不可能一直都被別人安排,沒有獨立能力的孩子容易在生活中栽跟頭。
家長們可別再「勤奮」了,教孩子如何自己動手,才是最重要的。
二、「懶」家長更快成就孩子?
國外研究表明,孩子動手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到孩子的智商。
人情緒的控制、理性思考、自我意識、判斷決策能力等非常多的能力,都是來源於腦前額葉的支配和管理,這一方面的發展,主要依靠孩子日常的生活經驗積累,其中包含了試錯、犯錯、分析錯誤的經驗。
總的來說,就是孩子的動手能力有利於孩子腦前額葉的發育,幫助孩子提高智商、情商,更好的適應社會。
所以「懶」家長是有底氣「懶」的。
勤動手的孩子意志力更加堅定。
會動手的孩子並不代表他天生就是會這項技能的,所以孩子在動手的過程中,一定會遇到困難。
而這樣的困難並不是多麼打擊人的事情,更何況能不能做好都是對孩子的肯定。
於是孩子的心理壓力也就解除了,可以更輕鬆無壓力去完成。當一件件事情都被訓練到熟練的程度時,孩子的意志力便不自覺的提高了。
動手能力強的孩子更能體會到成就感和幸福感。
這一點是顯而易見的,因為自己吃飯、收拾自己的玩具,這些事情都不難,對於孩子來說是一種有效的鼓勵。
無形中孩子的內心會變得快樂,對自我的肯定加深,在一次次完成的過程中,成就感和幸福感快速提升,自信心也會逐漸建立起來。
孩子的動手能力也是智力發育的一個方面,因此,家長們應該放開手,讓孩子自己做,幫助孩子提高動手能力、思維能力等,讓孩子變得更加「聰明」。
三、「懶」家長未必是件壞事?
許多家長都想給孩子準備好一切,安排好所有的事情,這樣孩子就少了很多煩惱和需要做的事情,人生也會順利很有。
這樣的想法沒有做,但是往往讓孩子變得沒有自我,「媽寶男」的標籤,就是非常有力的說明。
「懶」家長不意味著父母沒有盡到應盡的責任,反而是把主動權交給孩子,更能得到孩子的認可和支持。
「懶」家長給了孩子空間和自由。
孩子的交友問題、人際關係的處理問題、動手能力等,都需要家長給孩子自由發展的空間,能力上的素質家長是沒有辦法幫孩子完成,有些路,必須孩子自己走才行。
獨立自主的孩子,都有一個「懶」家長。
一個不管事的家長,可以讓孩子更加獨立自主,有獨自面對生活的能力。這樣的家長並沒有把所有的一切都安排好,讓孩子跟著自己鋪的路走就好了,而是給孩子提供了方法,教他「技術」。
「授人以魚,不去授人以漁」,這樣的父母才是最聰明的家長。
之所以孩子越不管,成績越好,是因為「懶」家長給了孩子空間和自由,讓他能夠用自己學到的方法去解決問題,而不是複製父母的思想。
孩子更快更好的成長離不開他的獨立能力和自我思考能力,這恰恰是「懶」家長所能賦予孩子的。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面對孩子的種種教育問題,家長們不妨放手。
「鬆弛有度」之下,或許孩子的成長會出現不一樣的驚喜。
這裡是朗朗育兒課堂,在這裡你能發現最實用、最有意義的育兒知識想要了解更多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們,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