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教育發展論談9-蔣美勤:弘揚民俗文化 彰顯品牌特色

2020-12-24 東方網

「十四五」教育發展論談9-蔣美勤:弘揚民俗文化 彰顯品牌特色

時間:2020/8/10 16:27:12

來源:奉賢區教育局    作者:南中路幼兒園園長 蔣美勤    選稿:東方網教育頻道 陳樂 秦嘉瑩

今年疫情下的奉賢區教育系統黨政幹部暑期學習,培訓方式有所改變,但學習的質效沒有打折。在認真研讀學習了《奉賢區關於全面建設南上海品質教育區的若干意見》精神之後,對照「堅持多元成長,全面深化教學改革」中提出的「促進學校特色品牌發展」這一目標任務,我與奉賢區南中路幼兒園黨政班子團隊重點思考、梳理了幼兒園如何進一步傳承與發展民俗文化教育這一特色品牌的新一輪發展思路。

立足傳承 明晰發展方向

明確發展定位

南中路幼兒園創辦於1955年,是一所以民俗文化教育為特色的上海市示範性幼兒園,也是一所具有悠久歷史和文化底蘊的老牌幼兒園。

在60多年的辦園歷程中,南幼始終深入貫徹《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己任,秉承「童蒙養正——正心·正德·正見·正行」的辦園理念,始終堅定地走「幼兒園民俗文化教育辦園特色」之路,致力於辦一所「傳承文化涵養道德」的品質園。在辦園理念的引領下,幼兒園以前瞻的預見、敏銳的洞察,成功探索構建了園本課程《幼兒園民俗文化教育課程》,並在傳承中不斷推進。幾年來,在客觀分析發展現狀的基礎上,南幼不斷體現繼承和發展、傳統與時尚、共性和個性,把「民俗文化教育」貫穿於幼兒一日活動之中,與基礎性課程融合、與「賢文化活教育」融合。在傳承中積極開展「民俗文化體驗中實施童蒙養正教育的實踐研究」,通過節慶文化、工藝文化、飲食文化、詩詞文化四大文化節活動,讓師生共同體驗民俗文化中的傳統習俗和風尚等。

南幼人一直傳承著「持善本之心、存善本之念、做善本之行、師幼養德做最幸福的南幼人」的信念,自覺為「做最美麗的南幼人」注入內外合一更為豐富的內涵,讓歷史悠久的幼兒園煥發出新時期的風採。

注重園本課程建設

在園本課程的開發上,我們南幼堅持傳承、吸納、利用優秀的民俗文化,將符合幼兒身心特點和發展可能性的民俗文化資源融入課程,既傳播和弘揚民族文化,又能彰顯幼兒園辦園特色,凸現幼兒園辦園個性。

幼兒園成立有「南幼娃京劇社」,特邀專業的京劇老師精心挑選有潛質的大班幼兒園參加社團活動,有幸受邀和京劇小演員承擔了「2019親子嘉年華」開幕式富有韻味的京劇表演《華夏歷史歌》,和「梨園夢」的代言人白金女士——北京京劇院青年領軍、梅葆玖先生入室弟子亮相世博展館為大家展示了《梨花頌》曲目,參與拍攝了「尋找我眼中的上海之美」微視頻徵集,親身體驗了一把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幼兒園創設有三層民俗長廊「賢趣活動」區域,臉譜坊、剪紙坊、扎染苑、刺繡社、皮影戲社等傳統元素融入幼兒活動,讓幼兒在感受體驗中嘗試接觸中國民俗文化工藝製作,通過手工製作、藝術表現等手段,感受中國民俗文化與中國民俗藝術的美。南幼民俗長廊互動活動也多次向兄弟省市及其他區縣團隊開放展示。根據幼兒的興趣、家長的需求、老師的特色,幼兒園開設了「國畫」、「書法」、「剪紙」、「誦讀」、「足球」、「圍棋」等「南幼小社團」,師生每周一次分散到自選的社團裡參加活動,讓我們的特色課程形式更加多樣,方法更加靈活,設置更加優化。

作為上海市一般項目《創建區域幼兒園課程特色的推進機制研究》的課題組核心成員,幼兒園向全區全方位展示開放,並結合本園課程特色建設,下階段將開展《「活教育」理念下實施幼兒民俗文化教育的實踐研究》,進一步彰顯園本特色,推進幼兒園課程特色的建設。

 

放眼未來 思考後續發展

校園文化建設有特色,有亮點

作為一所有深厚文化底蘊的上海市示範園,許多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也已隨著歲月的洗禮融入了我們的校園文化中,成為一種由內而外的氣質表現,我們也更期待更多的打著「南幼烙印」的園所文化能使幼兒園換發新的生命活力。擬創設溫磬、開放、動態、隱性教育的環境文化(幼兒園門廳民俗文化節元素、南幼「八德」文化景觀、京劇專用活動室等),並充分利用奉賢「賢文化活教育」資源及幼兒園環境資源,不斷創新豐富民俗長廊「賢趣活動」區域,讓孩子在感受體驗中嘗試接觸中國民俗文化工藝製作,並通過手工製作、藝術表現等手段,引領孩子推開民俗工藝藝術瑰麗的大門,使南幼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都深深地烙上「中國印」。

課程建設有傳承,有發展

利用「賢文化」活資源、創設活環境中開展「活課堂」系列項目行動研究:每周民俗長廊賢趣活動、遠足體驗日活動、親子民俗樂及各小社團活動;以節慶、工藝、飲食、詩詞為主題的四大民俗文化節活動;主題教育滲透性活動等。以教研組為主陣地,聚焦活資源、活環境、活課堂、活方法等核心內容,開展序列研究,進行資源庫建設研究,梳理、編制資源電子夾,包括「課例精選」「活動方案」「活動案例」等,形成較為序列性、操作性的「民俗文化教育」園本課程實施方案。

新時代的大環境賦予了傳統文化新的文化使命,戲曲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既是中華民族千年智慧的結晶,也是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形式之一。擬推進實施「京韻坊」——南中路幼兒園京劇文化體驗空間項目,充分利用三樓空間打造「南幼京韻體驗館」和「京劇文化長廊」——「一館一廊」的特色空間。京韻體驗館設京劇文化互動體驗區、京劇欣賞延展區、京劇表演小舞臺等。戲劇文化長廊則通過京劇元素布置、經典人物造型及臉譜服飾製作等形成特色京韻小街區,在京劇與語感、京劇與美感、京劇與品德、京劇與生活等多方面進行多元探索,將京劇作為培養幼兒對自然、藝術、語言、生活等「感受力」的重要渠道,綿綿滲透、細細入微,讓濃鬱的「京韻」在南幼閃爍藝術的光輝。

師資隊伍建設有抓手,有成效

學校的發展,保教質量是關鍵;保教質量的提升,師資隊伍是關鍵。而師資隊伍建設的可持續發展,離不開教師個體的發展。作為市級示範性幼兒園,在經歷60多年歷史考驗的南幼文化薰陶中,以「以人為本、以園為本、以需求為本」為指導思想,將繼續圍繞幼兒園三年自主發展規劃的目標要求,激發教師自我發展需求;作為奉賢區校本培訓先進學校,擬通過開展多元的培訓項目為教師的專業發展提供支撐:如音樂素養培訓、京劇特色老師培訓等,根據不同發展時期教師的特點和需求,精心研究、策劃、組織,傾心打造各層次教師的專業發展,用民俗文化教育中「八德」小故事引導教師努力成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紮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好老師。

「做有思想的教師,辦有品味的幼兒園」始終是南幼努力的方向,我們每一位南幼人將繼續堅定地走「幼兒園民俗文化教育辦園特色」之路,用心讓每一位南幼寶貝擁有一個幸福快樂的童年!

相關焦點

  • 濰坊:突出「六大特色」 推動法治文化與民俗文化、鄉土文化融合發展
    近年來,濰坊市充分發揮地方特色文化資源優勢,探索將法治元素融入風箏、年畫、剪紙、戲曲等傳統民俗文化和鄉土文化,讓法治根植於文化沃土,組織創作一批有特色、接地氣的法治文化作品,走出了一條法治文化與民俗文化、鄉土文化融合發展的新路子,大大增強了法治宣傳教育實效,有力推動了法治鄉村建設。
  • 東城舉辦冬至民俗活動 弘揚傳統文化
    12月21日,東城區天壇街道、建國門街道紛紛開展冬至民俗活動,傳統弘揚傳統文化。冬至民俗節 12月21日,東城區天壇街道組織開展「2020壇根·冬至民俗節」活動,在活動啟動儀式現場,由天壇街道logo、同心圓、梅花等元素構成的冬至民俗節標識正式揭曉。
  • 河南省文化和旅遊廳面向社會徵集「十四五」文化和旅遊發展規劃...
    鄭等你來 【河南省文化和旅遊廳面向社會徵集「十四五」文化和旅遊發展規劃意見建議】「十四五」時期是推動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加快建設河南文化旅遊強省的關鍵時期,做好河南「十四五」文化和旅遊發展規劃編制工作意義重大。
  • 以文化帶動旅遊 借旅遊弘揚文化——關於文化與旅遊融合發展的建議
    原標題:以文化帶動旅遊 借旅遊弘揚文化——關於文化與旅遊融合發展的建議   貴溪市政協   在大力發展文化與旅遊,不斷提高第三產業比重的大好形勢下,挖掘、弘揚、承傳鷹潭厚重的文化,將文化與旅遊相結合,以文化帶動旅遊,借旅遊弘揚文化,這是一項相得益彰的好事。那麼,如何實現文化與旅遊的融合發展?
  • 挖掘民俗文化打造特色品牌
    近年來,不少地區在發展鄉村旅遊過程中,通過盤點民俗文化「家底」、活化民族文化資源,推出了別具特色、適應市場需求的旅遊產品,獲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為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不少主打民俗文化特色的鄉村旅遊景區景點繼續深入挖掘文化潛力,為恢復發展注入更多活力。
  • 《成都市弘揚天府文化建設三國文化發展高地的行動方案》出臺
    三國文化源遠流長、內容豐富,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成都是三國文化歷史重鎮。近日,市委宣傳部印發了《成都市弘揚天府文化建設三國文化發展高地的行動方案》。方案將進一步強化我市三國文化研究傳承工作,高質量推進三國文化研究傳承工程實施,對於促進三國文化主題文商旅體融合發展,更好傳承巴蜀文明、發展天府文化,提升文化自信、增強文化自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高標準塑造「三城三都」城市品牌,加快建設世界文化名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 「十四五」文化和旅遊發展規劃的「一二三四」
    (一)「十四五」文化和旅遊發展規劃≠「十四五」文旅融合發展規劃不能把「十四五」文化和旅遊發展規劃簡單理解為「十四五」文旅融合發展規劃,兩者之間不能簡單的劃等號。隨著文化和旅遊部門的合併,文化事業的職能也被納入了文化和旅遊部門,很多地區的文化和旅遊部門還囊括了文化產業、廣電、體育等職能。
  • 索諾克專訪:弘揚傳統文化 做民族投影品牌
    同時索諾克作為民族品牌,利用技術手段推動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這很有意義。朱諄先生表示,成立聯合研究院有助於傳統藝術作品的傳播,未來索諾克將不只是硬體提供商,而是希望更多參與到整個項目中,與合作夥伴一道,為弘揚中國傳統文化貢獻一份力量。面對疫情 索諾克積極求變      剛剛過去的疫情自然是繞不開的話題,朱諄先生坦誠疫情對所有行業都有很大影響,投影市場自然也不例外。
  • 呼和浩特「十四五」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大會舉行
    奏響文化強音 築夢草原都市呼和浩特「十四五」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大會舉行王莉霞鄭宏範李北海張平梁國揚吳文學等出席 張佰成致辭
  • 潼關縣文化和旅遊局召開「十四五」文化旅遊融合發展規劃徵求意見...
    陝西網(潼關文旅局訊)12月16日下午,潼關縣文化和旅遊局召開「十四五」文化旅遊融合發展規劃徵求意見會。西安漢唐旅遊規劃設計研究院負責人首先對《潼關縣文化和旅遊「十四五」專項規劃》作了系統介紹。本《規劃》是根據《潼關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綱要》、《國務院關於促進旅遊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進一步激發文化和旅遊消費潛力的意見》等文件編制,結合潼關文化、旅遊發展現狀,提出未來五年潼關縣文化旅遊發展的總體要求、重點任務和實施舉措,是潼關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未來五年潼關縣文化旅遊發展的重要遵循和建設旅遊經濟強縣的行動綱領。
  • 蘇州姑蘇:深挖街區文化資源,彰顯轄區文化魅力
    為融入文化強區建設大局,姑蘇區雙塔街道立足悠久歷史文化,重點圍繞「紅色文化、街巷文化、市井文化、宅院文化、店堂文化、府學文化」六大文化特色,打造「傳統」及「時尚」兩大主題概念,重點聚焦三大區域(五卅路歷史文化街區、官太尉河——天賜莊歷史文化街區、葑溪歷史文化街區),制定「三步走」計劃,全面彰顯「歷史葑門、
  • 民俗文化資源如何生成研學旅行課程主題
    傳統禮儀習俗對學校傳統活動的衍生我國不少知名中小學,其辦學理念源於對傳統文化精髓的發揚和發展,如佛山的容山中學,前身為容山書院,其辦學理念為承華夏傳統、納四海文明。在德育傳統方面,主要有感恩、禮儀傳統活動專題教育。
  • 潼關縣文旅局召開「十四五」文化旅遊融合發展規劃徵求意見會
    陝西網(潼關文旅局訊)12月16日下午,潼關縣文化和旅遊局召開「十四五」文化旅遊融合發展規劃徵求意見會。西安漢唐旅遊規劃設計研究院負責人首先對《潼關縣文化和旅遊「十四五」專項規劃》作了系統介紹。本《規劃》是根據《潼關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綱要》、《國務院關於促進旅遊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進一步激發文化和旅遊消費潛力的意見》等文件編制,結合潼關文化、旅遊發展現狀,提出未來五年潼關縣文化旅遊發展的總體要求、重點任務和實施舉措,是潼關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未來五年潼關縣文化旅遊發展的重要遵循和建設旅遊經濟強縣的行動綱領。
  • 品牌學校丨大嶺山中學打造「和美教育」特色品牌 為學生鋪設生命...
    他們中有學生家長,也有外校老師,他們認真聽、認真記,借著大嶺山中學舉行品牌學校開放日的契機,深入了解學校「和美教育」特色品牌建設的教學成果。李偉明說,學校將以文化傳承和改革創新為己任,壯大辦學規模,持「和美」之信念,循「和美」之正途,夯實立德樹人,扎牢根基,堅定理念導航,環境薰陶,強化改革強校,課程鋪路,不斷深化特色、豐富內涵、提升品質、擦亮教育品牌,為全校師生成長搭建階梯,使每位師生的品德和能力都得到更好、更優的發展,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社會認可的教育。
  • 傳承記憶,打造鄉風特色民俗館
    習近平總書記曾說「新農村建設一定要走符合農村實際的路子,遵循鄉村自身發展規律,充分體現農村特點,注重鄉土味道,保留鄉村風貌,留得住青山綠水,記得住鄉愁」。額敏縣傑勒阿尕什鎮納仁恰汗庫勒村在新時代發展的潮流中,緊跟時代腳步,不忘初心,砥礪奮進,依託民風民俗,開創特色宜居鄉村新風貌。
  • 五大重要傳統節日特色活動弘揚新風
    五類主要活動彰顯核心價值觀    通知強調,要引導市民家庭依託「我們的節日」闔家團圓的契機,深化家庭文明建設,開展家庭教育和家風建設,使千千萬萬個家庭成為國家發展、民族進步、社會和諧的重要基點。主要活動內容包括四類:    一是結合傳統節日特點,開展各類民俗文化活動。
  • 「天龍地龍水龍」進校園 上海大中小學特色「龍教育」五育並舉
    圖說:同濟龍舟隊融競技性、娛樂性、文化性為一體民間俗稱的「天龍、地龍、水龍」,即放龍風箏、舞龍獅、賽龍舟等民俗活動,已逐漸成為申城許多大中小學的傳統特色體育活動項目。市科技藝術教育中心主任陸曄說,2014年,作為上海市學生陽光體育大聯賽單項品牌主題活動的「上海市學生龍文化全能賽」推出後,至今已連續舉辦了七屆,共有參賽學校近1300所,學生約四萬名。
  • 依託資源優勢 發展民俗特色旅遊
    日報訊 (記者 趙文俊) 8月26日,根據市政協2020年度協商計劃和重點工作安排,市政協副主席趙中三帶領視察組深入寧安市,開展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專題視察。 在寧安市渤海鎮,趙中三實地查看了渤海玄武湖國家農業公園,聽取了當地發展生態旅遊情況匯報。
  • 石家莊橋西區開展「弘揚民俗文化,迎冬至包餃子」活動
    冬至即將到來,包餃子是中國人的傳統民俗,為弘揚民俗文化,拉近社區與居民之間的距離。近日,石家莊橋西區各街道開展「弘揚民俗文化,迎冬至包餃子」活動。中山街道為豐富社區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12月15日,中山街道南小街社區邀請特扶家庭開展「情滿冬至『餃』動特服」活動。活動開始前,社區志願者將餃子餡、餃子皮送到活動室內並擺放好,迎接居民的到來。
  • ...傳承文化」民族特色傳統教育活動 讓朝鮮族民俗手工藝文化在...
    中國朝鮮族在漫長的發展歷程中孕育了燦爛輝煌的民俗文化,而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龍井市作為朝鮮族民俗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地區,一直不斷傳承發揚朝鮮族民俗文化,近日,吉林省龍井市開展「感受民俗、傳承文化」民族特色傳統教育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