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門寶塔遺址發現大量商代遺存 勾勒商代「石門人」生活圖景

2020-12-21 華聲在線

石門寶塔遺址發現大量商代遺存,填補澧水流域商代中期到晚期年代空白——

勾勒商代「石門人」生活圖景

5月9日,石門寶塔遺址發掘現場,考古工作人員整理修復好的陶器。

5月9日,石門縣楚江鎮寶塔社區,石門寶塔遺址發掘現場,考古工作人員在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

5月9日,石門寶塔遺址發掘現場,發掘出土的商代石斧。

本文照片均為湖南日報記者 郭立亮 攝

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龍文泱

石門寶塔遺址發現大量商代遺存,填補了澧水流域商代中期到晚期在考古學上的空白。5月9日,該遺址考古工地舉行開放日活動,向公眾展示考古發掘工作成果。考古現場負責人盛偉表示,考慮到澧水流域在商周時期與周邊地區產生的廣泛聯繫,該遺址甚至可以為重新認識整個環洞庭湖地區同時期遺存的年代樹立起一把新的標尺。

見證商文化進入和退出石門的過程

在石門縣寶峰街道寶塔社區五組,寶塔遺址沿著澧水下遊的右岸(南岸)綿延近千米,總面積達1萬多平方米。站在河堤上,石門縣考古專家龍西斌告訴記者,在上世紀80年代遺址被發現時,已有近50米寬的堆積層被河水衝垮,現存範圍只是南部邊緣,緊靠遺址的河灘上散布著大量陶片。他分析,商代「石門人」的生活足跡應該到了目前澧水中的河灘上。

本次發掘從2017年9月開始到今年1月,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常德市文物局、石門縣文物局等單位組成聯合考古隊,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清理出商代、東周、漢晉、宋元等多個時期的灰坑、溝、房子、墓葬等各類遺蹟近500處,出土了數量較多的陶瓷器、石器及植物種子等遺物。其中,商代遺存最為豐富,包括大量的陶器、石器和少量銅器。

「石門屬於商王朝的邊緣地帶,商王朝雖然沒有在此設立行政管理機構,但其文化的輻射力已進入石門。如假腹豆、陶簋等器物及仿銅器風格的紋飾受到商文化影響,青銅製品箭鏃、魚鉤則是商文化刺激下的直接產物。商文化的進入,開啟了本地區的青銅時代。」盛偉說,如果說皂市遺址展示了早期商代文化進入石門的過程,時代重疊並延續的寶塔遺址則見證了商文化進入和退出石門的過程。

蒸煮魚肉,與嶽陽荊州有交流

緊挨河岸的遺址呈斜坡狀,地勢從北向南逐步降低。遺址中分布有20多條溝,大多數相連,考古隊據此判斷是排水溝。其中一條大溝東西長超過100米、寬超過2米,幾乎貫穿整個遺址。盛偉告訴記者,大溝以北遺蹟比較豐富,反映當時的人類活動集中於遺址北部的地勢較高處,2處房屋遺蹟和4處窯址都在這裡;大溝以南遺蹟較少,水溝較多。因此,這條大溝應該兼具排水和規劃空間的功能。

這些遺蹟和遺物勾勒出商代中期到晚期「石門人」的生活圖景:經過對土樣浮選出的動植物遺存進行初步鑑定,魚、豬肉和多種飛禽、水稻是人們的主要食物。釜、鼎、甑用來蒸、煮食物,它們一般都帶有器蓋。雖然沒有烤熟食物的器具,但許多動物的骨骼上有明顯的火燒痕跡,因此烤也可能是當時的烹飪方法之一。碗、豆盛裝食物,罐、盆、尊等盛儲器用來盛水、儲存糧食或其他物品。

它們還展現出商代「石門人」與外地的文化交流。除了影響最大的商文化外,出土的罐、盆、磨光黑陶杯、小平底罐等,廣泛見於今天的湖北荊州、宜昌;一件硬陶瓿殘片,可以明確是如今嶽陽等地燒制的產品。

相關焦點

  • 商代時期「石門人」吃什麼,怎麼吃?寶塔遺址考古揭示謎底
    寶塔遺址考古揭示謎底:會蒸、煮、烤,吃魚、豬、飛禽,種植水稻5月9日︐石門縣楚江鎮寶塔社區︐石門寶塔遺址發掘現場︐考古工作人員在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記者 郭立亮 攝「石門寶塔商代遺址考古工地開放日活動」9日在石門舉行。
  • 劉昊然帶你走進鄭州商代城牆遺址
    在周人眼裡,商代遺民就是做生意的,所以習慣上把他們叫做商人或者商賈。《左傳》中有記載「鄭商人弦高」,「商人」一詞的由來應該就在這一帶。鄭州商代遺址鄭州商城是歷史上第一個建有城垣的王都。鄭州商城遺址是商代早中期(前16世紀-前13世紀)的都城遺址,是先周時期僅次於殷墟的龐大都城遺址,有學者認為是「湯始居亳」的亳都。
  • 鄭州商代遺址
    遺址發掘掀開3600年歷史  過去人們並不知道鄭州在商代早期是商朝的都城,商都遺址的「橫空出世」有些偶然的因素。著名考古學家施勁松在《早期青銅文明之都》一文中記錄了商城遺址的「出世」前後。  1928年考古專家在安陽的挖掘,不僅找到了商代晚期的都城認識了一個高度繁榮的青銅文明,而且引發了更多思考:既然史書上記載的商代晚期歷史已被考古學證明為信史,那麼商代早期的歷史呢?商代早期的文化面貌又是怎樣的?正是帶著這樣一些思考,考古工作者在20世紀50年代發現了鄭州商城遺址。從這個遺址上人們看到了一段中國青銅文化產生和發展的歷史縮影,並找到了商代的早期都城。
  • 偃師商城遺址:一座將被喚醒的商代「紫禁城」
    在3600多年前商王曾經施政的偃師商城遺址上,通過1∶1復原的宮殿、池苑、宮牆、祭祀坑等,將讓遊客身臨其境感受商代早期的歷史文化和生活場景,一座沉睡了3000多年的商代「紫禁城」將被喚醒。  在3600多年前商王曾經施政的偃師商城遺址上,通過1∶1復原的宮殿、池苑、宮牆、祭祀坑等,將讓遊客身臨其境感受商代早期的歷史文化和生活場景,一座沉睡了3000多年的商代「紫禁城」將被喚醒。
  • 鄭州一座有商代文化歷史的文明城市
    1952年始,在河南鄭州市陸續發現了大面積的商代文化遺址,並發現了商代前期的城址。鄭州的商代遺址在殷商考古發掘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這是因為1、鄭州的商代遺址的總 面積為25平方公裡,比殷墟遺址的面積還要大,也就是說比現今發現的任何一處的商代遺 址範圍都大;2、鄭州商代遺址中,發現了一處大城址,這也是殷墟所沒有的; 3、與殷墟一樣,鄭州的商代遺址,正處於商王朝的中心地區,而且是一處典型的商代遺址; 4、鄭州的商代遺址在商代文化的發展上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
  • 河南安陽殷墟遺址的發現,對於我國商代歷史研究有著怎樣的意義?
    他們不但發現了殷商時期的墓葬和灰坑,還從中找到了大量龜甲以及青銅器,陶器等文物。最重要的是,在這次最早的發掘中,人們發現了著名的"大龜四版",以及牛頭刻辭和鹿頭刻辭。所謂大龜四版,即四塊保存十分完好的刻辭龜甲。其出土自一個灰坑之中。由於這四塊龜甲的出土位置接近,因此它們上面記述的內容相對連貫,這對於破譯甲骨文以及了解商代歷史有著十分重要的推動作用。
  • 歷史故事:鄭州商城的發現,打開商代前期及夏王朝歷史文化的大門
    也就在這段時間裡,他發現了許多以前未曾見過的陶片,尤其在鄭州煙廠工地,發現了大量成堆的陶片和器物。韓維周將這些陶片和器物收集起來,經初步分析研究,認為器物和陶片的出土地點可能是一個商代的遺存。如果真是商代的遺存,那就非同一般,說不定會產生第二個安陽殷墟。想到這裡,韓維周便向剛剛成立的河南省文管會(時在開封)作了書面匯報。
  • 河南偃師 商代城池遺址
    洛陽偃師商城遺址,為商代西亳城的遺址,夏商文化界標,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偃師商城遺址是一處商代早期二裡崗文化時期的都邑級遺址,為商湯滅夏後所都,總面積約2平方公裡。北靠邙山,南臨洛水。城址覆蓋在地面下1-4米。
  • 阜陽臺家寺商代遺址吸引考古專家
    中安在線訊 據阜陽新聞網報導,日前,國內多位考古專家專程到阜南縣考察臺家寺商代遺址,對臺家寺遺址發掘工作和考古成果給予高度評價。  臺家寺遺址位於阜南縣朱寨鎮,1957年在潤河舊河道中曾出土國寶級文物青銅龍虎尊等商代青銅器,以及一批商代玉器、骨器、陶器、漆器等, 2012年被批准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 焦作府城發現商代早期軍事重鎮 - 東方網-國際新聞
    東方網消息:據新華社6月2日報導,一座罕見的保存完好的商代早期軍事重鎮在河南焦作府城遺址內被發現,剛剛被國家文物局宣布為1999年度的我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中國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李伯謙考察後認為,這座城的發現為解決夏商關係,以及商代歷史的研究提供新的資料。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鄭州商代遺址
    鄭州商代遺址位於河南省鄭州市,東起鳳凰臺,西至西沙口,北抵花園路,南到二裡岡。年代距今3500年左右,是目前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商代都城遺址。鄭州商代遺址於1950年被發現,1952年正式開始考古發掘,1961年國務院列為中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入選「20世紀中國100項考古大發現」。
  • 商代社會的寶藏!河南安陽殷墟,出土文物最豐富的古遺址
    提起3300多年前的「盤庚遷殷」,讀過中國古代歷史的人都會知道這一重大事件。商朝中期以來經歷九世之亂,盤庚繼位以後決定把都城從奄(今山東曲阜)遷到殷(今河南安陽市小屯村),使衰落的商朝出現了復興的局面。
  • 鄭州商代都城遺址大規模整治拆遷本月啟動
    中新社鄭州七月六日電 (記者史寶銀)鄭州市將對商城遺址進行為期兩個月的大規模整治拆遷。屆時,鄭州商城古城牆兩側二十米以內的建築將全部拆除,完整的城牆輪廓將展現在人們眼前。  據了解,鄭州商城發現於一九五五年。
  • (文化)大洋洲商代青銅博物館及遺址展示館開館
    新華社南昌8月20日電(記者袁慧晶)歷經2年多時間改造提升,位於江西新幹縣的大洋洲商代青銅博物館20日上午重新面向公眾開放,同時開館的還有新建成的大洋洲商代大墓遺址展示館。
  • 鄭州沒落破敗的古城牆,商代城牆遺址
    商都遺址公園今天帶大家走進鄭州的商代城牆和商都遺址。01概述1950年,鄭州商代遺址被發現 。鄭州商代遺址東起鳳凰臺,西至西沙口,北抵花園路,南至二裡崗,面積約25平方千米。目前鄭州保護的區域是東西大街以南、城東以西、熊兒河以北、南順城街以東的區域。商都遺址位於鄭州市管城區,東大街與城東路交叉口的西南角,裡面包含有鄭州商都遺址公園和鄭州商都遺址博物館。
  • 村民勞作發現一罕見商代青銅觚 後主動上交國家
    新華網石家莊5月23日電(記者齊雷傑)記者23日從河北武安市文物保管所獲悉,武安市文物保管所日前收繳一件商代青銅觚。經有關專家鑑定為商代中晚期青銅觚,是繼去年武安市發現商代青銅爵後又一次重要發現。
  • 大洋洲掘出神秘青銅器,祭祀禮器商代風十足,卻呈現怪異牙齒崇拜
    大洋洲掘出神秘青銅器,祭祀禮器商代風十足,卻呈現怪異牙齒崇拜各位讀者看到這個標題,肯定會以為澳大利亞發現了中國商代遺蹟,不過此大洋洲非彼大洋洲。就好像日本有個地方叫做中國地方一樣,中國也有個地名叫做大洋洲也並不奇怪,這個大洋洲位於江西新幹,雖然說江西地區發現商代青銅器遺址,並沒有澳大利亞發現古代遺址震撼,但是江西作為中國商代時期的邊陲,具有如此強大的文明不得不說驚奇。
  • 玉器揭秘商代王后「婦好」傳奇,聽這50位海內外學者怎麼說
    第一部分「發現婦好」,介紹婦好墓的發掘情況以及婦好身份的釋讀;第二部分「參與國事」,通過莊嚴而凝重的玉禮器以及玉儀仗武器,展現婦好參與祭祀、徵戰、內政外交等商王室的事務;第三部分「繽紛生活」,通過大量雕飾精美的玉裝飾器、生活用器及藝術品,反映了婦好的繽紛精緻生活以及高貴的審美、收藏情趣;第四部分「香消玉殞」,展現婦好的離世以及致喪、落葬、祭奠的情況;第五部分「好玉之謎」,介紹婦好玉器相關的材質、工藝方面尚待研究的問題
  • 2018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揭曉 聞喜酒務頭商代墓葬成功入選
    3月29日,為期兩天的2018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會在北京結束,經過評委會評議和投票,最終從20個入圍終評的考古項目中評選出了「十大」。其中,山西聞喜酒務頭商代墓葬(註:以下簡稱「酒務頭墓葬」)成功入選,獲得「考古界的奧斯卡」獎。山西襄汾陶寺北兩周墓地、山西絳縣西吳壁遺址分獲入圍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