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代時期「石門人」吃什麼,怎麼吃?寶塔遺址考古揭示謎底

2020-12-13 華聲在線

商代時期「石門人」吃什麼,怎麼吃?

寶塔遺址考古揭示謎底:會蒸、煮、烤,吃魚、豬、飛禽,種植水稻

5月9日︐石門縣楚江鎮寶塔社區︐石門寶塔遺址發掘現場︐考古工作人員在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記者 郭立亮 攝

「石門寶塔商代遺址考古工地開放日活動」9日在石門舉行。三湘都市報記者了解到目前該遺址已完成發掘面積約6500平方米,清理出商至宋元時期的灰坑、溝、房子、墓葬等各類遺蹟近500處,出土了數量較多的陶瓷器、石器及植物種子等遺物,時代大體分屬商代、東周、漢晉、宋元四個時期,其中尤以商代遺存最為豐富。考古工地負責人盛偉向記者介紹,豐富的文物,揭示出商代石門人的生存狀態。

商代遺存最為豐富

寶塔遺址位於石門縣楚江鎮寶塔社區五組,自2017年9月至今,為配合石門縣「市民之家」工程建設,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常德市文物局、石門縣文物局、澧縣文物局等多家單位組成聯合考古隊,對石門縣寶塔遺址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

據介紹,寶塔遺址商代時期的遺蹟主要有灰坑、溝、房子、窯等。灰坑數量最多,已清理300餘個。

盛偉表示,石門寶塔遺址出土的商代遺物非常豐富,主要分陶器、石器兩大類,另外還發現有少量的銅器。

其中,石器為當時主要的工具,形制多樣,數量豐富,主要有錛、斧、鑿、紡輪、支座等。銅器數量很少,且均為日常工具,如魚鉤、削刀等。此外,經過對土樣的浮選作業,考古人員還發現了大量的植物種子和動物骨骼,這對於人們了解當時本地居民的生活方式、經濟形態等問題很有幫助,比如通過對這些動植物遺存的鑑定、分析,就可以幫助回答他們吃的是什麼以及如何獲取吃的等等問題。

商代「石門人」

吃什麼和怎麼吃

考古人員對遺址的土樣進行了浮選,發現大量的動植物遺存,從考古發掘中可以看到,石門人的肉食來源有魚、豬和各種飛禽,同時種植水稻。

有了食物,石門人如何處理這些食物呢?從考古發現的文物中可以看出,商代「石門人」主要有煮、蒸、烤三種方式。

發掘出土的鼎和釜都是煮食物的主要器皿,稱為炊器,底部有煙燻的痕跡。

有一種叫「甑」的器物是用來蒸食物的炊具。口大底小,底部有四個氣孔,使用時放於釜、鼎等炊具上,內放食物,釜、鼎內放水,就可以蒸食物了。

在考古現場,考古人員並沒有發現烤食物的器皿,但現場發掘的動物骨骼上有明顯被火燒的痕跡,因此不排除當時的人用火烤食物。

在石門遺址出土的生產工具中還有錛、網墜、紡輪等器物。

為重新認識環洞庭湖

同期遺存樹立新標尺

盛偉介紹,從學術意義上講,本次發掘是繼石門皂市遺址之後對澧水流域另一處商代遺址的大面積揭露,所獲得的大量陶器標本和多組具有確切層位關係的典型單位以及大量的碳十四測年數據,對於研究遺址本身的遺存分期及年代提供了豐富的材料,對進一步完善澧水流域商周時期遺存的年代序列和填補年代缺環都具有重要意義。考慮到澧水流域在這一時期與周邊地區產生的廣泛聯繫,因此其甚至可為我們重新認識整個環洞庭湖地區同時期遺存的年代樹立起一把新的標尺。

從現實意義上講,寶塔遺址出土的文物時間跨度很長,是石門各個時期歷史發展的重要物證,是石門逐漸融入華夏文明的重要見證,可以說相當於一部地下的石門通史。從這裡,石門人可以了解過去,也可以展望未來。

■三湘都市報·華聲在線記者 吳岱霞

相關焦點

  • 石門寶塔遺址發現大量商代遺存 勾勒商代「石門人」生活圖景
    石門寶塔遺址發現大量商代遺存,填補澧水流域商代中期到晚期年代空白——勾勒商代「石門人」生活圖景5月9日,石門寶塔遺址發掘現場,考古工作人員整理修復好的陶器。5月9日,石門縣楚江鎮寶塔社區,石門寶塔遺址發掘現場,考古工作人員在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5月9日,石門寶塔遺址發掘現場,發掘出土的商代石斧。
  • 阜陽臺家寺商代遺址吸引考古專家
    中安在線訊 據阜陽新聞網報導,日前,國內多位考古專家專程到阜南縣考察臺家寺商代遺址,對臺家寺遺址發掘工作和考古成果給予高度評價。據悉,這些考古專家分別是北京大學教授、夏商周考古專家劉緒,北京大學教授、青銅器考古專家高崇文,北京大學教授、冶金考古專家陳建立,北京大學助理教授、博士、青銅時代考古專家曹大志,廈門大學教授、青銅器考古專家張聞捷,安徽省商周考古專家、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宮希成等。
  • 校園考古公開課、考古模擬實驗、非遺展演……湖南開展多彩文博活動
    湖南省文物局結合湖南文物特色,主辦了30多場公眾體驗傳承活動,校園考古公開課、考古模擬實驗、非遺展演……讓公眾通過文化遺產,跨越千年,深度了解家鄉。 體驗商代「石門人」生活「考古不是挖寶,更不是盜墓,而是透過歷史材料解答問題。」
  • 鄭州商代遺址
    隨著近年來考古工作的進展,鄭州商城遺址為商初都城的概念,在專家和考古工作者的腦海中越來越明晰,然而,位於中原腹地的鄭州、當時的亳都為何會成為商代的第一個王都?鄭州當時都有哪些優勢?  國家「夏商周斷代工程」的參與者、河南省社科院研究員鄭傑祥認為,「天時地利人和」是鄭州成為商都的主要原因。
  • 夏商周時期考古
    沁縣南涅水遺址發現涵蓋仰韶文化至商代各主要文化階段的遺存,為晉東南地區考古提供了新資料(《華夏考古》3期)。  山東境內公布的考古新材料較多。定陶十里舖北遺址發現從大汶口文化到漢唐等不同時期的文化遺存,其中最重要的是嶽石文化、晚商時期的城址(《中國文物報》2月26日)。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鄭州商代遺址
    鄭州商代遺址位於河南省鄭州市,東起鳳凰臺,西至西沙口,北抵花園路,南到二裡岡。年代距今3500年左右,是目前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商代都城遺址。鄭州商代遺址於1950年被發現,1952年正式開始考古發掘,1961年國務院列為中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入選「20世紀中國100項考古大發現」。
  • 寧波應家遺址考古成果發布,遺存時期從史前到明清
    新華社寧波12月3日消息,記者從寧波市文化遺產管理研究院獲悉,寧波市鎮海區應家遺址考古發掘成果近日發布。該遺址文化堆積深厚,遺蹟和遺物的種類、數量豐富,遺存時期從史前跨越到明清,為深化相關研究提供了新材料。據了解,應家遺址位於寧波市鎮海區九龍湖鎮應家村舊址,分布面積約12000平方米。
  • 湖北,考古重大新發現!
    武漢「城市之根」——盤龍城遺址東北方向約20公裡處有重大考古新發現!1月12日,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正式宣布,黃陂魯臺山郭元咀遺址發現商代晚期鑄銅遺址,僅用於鑄銅的人工臺地面積就達千餘平方米,系迄今所見長江流域規模最大、保存完好的商代鑄銅遺址,堪稱3200年前的「重工業基地」。
  • 河南安陽殷墟遺址的發現,對於我國商代歷史研究有著怎樣的意義?
    安陽遺址的發掘起因是無意間被發現的甲骨,而之後大量青銅器等文物的出土則讓商王朝,這個距離我們三千餘年的王朝得以被世界所承認。而且這些文物之間的相互聯繫,讓我們對那段塵封的歷史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那麼在殷墟的發掘過程中,最重要的文物有哪些,其背後又有著怎樣的故事,它們對於中國考古工作的推進又有著什麼意義呢?
  • 大辛莊考古遺址公園:觸摸3500年濟南城市歷史
    在各方關注之下,大辛莊遺址再次走入了濟南人的視野,也讓濟南的考古遺址公園這個概念及其建設再次進入濟南當代發展序列。 為什麼大辛莊遺址被如此重視?為什麼這個遺址能夠建設遺址公園?其所蘊含的支撐點是什麼呢?帶著這些問題,記者近日來到多次參加大辛莊遺址考古工作的濟南市考古研究所,採訪了有關考古人員。
  • 偃師商城遺址:一座將被喚醒的商代「紫禁城」
    在3600多年前商王曾經施政的偃師商城遺址上,通過1∶1復原的宮殿、池苑、宮牆、祭祀坑等,將讓遊客身臨其境感受商代早期的歷史文化和生活場景,一座沉睡了3000多年的商代「紫禁城」將被喚醒。  在3600多年前商王曾經施政的偃師商城遺址上,通過1∶1復原的宮殿、池苑、宮牆、祭祀坑等,將讓遊客身臨其境感受商代早期的歷史文化和生活場景,一座沉睡了3000多年的商代「紫禁城」將被喚醒。
  • 古蜀時期 成都人以什麼為主食?
    (原標題:古蜀時期 成都人以什麼為主食?)據《華陽國志·蜀志》記載,早在戰國時期,成都人的主食就是大米,而沒有文獻記載的古蜀,生活在這裡的人們又以什麼為主食?這個問題就需要依靠植物考古技術來解決。記者帶著疑問,再次踏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中心,植物考古專家姜銘向記者聊起回答「古蜀人吃什麼」這個問題一波三折的故事。成都人最早種植的農作物是小米?
  • 「青銅的對話:黃河與長江流域商代青銅文明展」啟幕
    鍾欣 攝展品之一:武丁時期斷代標準器物——司母辛鼎。 鍾欣 攝  中新網廣漢7月17日電 (徐楊禕 王鵬)記者17日從四川三星堆博物館獲悉,「青銅的對話:黃河與長江流域商代青銅文明展」於當日拉開帷幕,並將持續至10月18日。
  • (文化)大洋洲商代青銅博物館及遺址展示館開館
    新華社南昌8月20日電(記者袁慧晶)歷經2年多時間改造提升,位於江西新幹縣的大洋洲商代青銅博物館20日上午重新面向公眾開放,同時開館的還有新建成的大洋洲商代大墓遺址展示館。
  • 大洋洲掘出神秘青銅器,祭祀禮器商代風十足,卻呈現怪異牙齒崇拜
    大洋洲掘出神秘青銅器,祭祀禮器商代風十足,卻呈現怪異牙齒崇拜各位讀者看到這個標題,肯定會以為澳大利亞發現了中國商代遺蹟,不過此大洋洲非彼大洋洲。就好像日本有個地方叫做中國地方一樣,中國也有個地名叫做大洋洲也並不奇怪,這個大洋洲位於江西新幹,雖然說江西地區發現商代青銅器遺址,並沒有澳大利亞發現古代遺址震撼,但是江西作為中國商代時期的邊陲,具有如此強大的文明不得不說驚奇。
  • 寧波應家遺址考古成果發布
    本文轉自【人民日報】;本報杭州12月7日電 (竇瀚洋、沈朝暉)近日,浙江省寧波市鎮海區應家遺址考古發掘成果發布,遺存時期從史前跨越到明清。應家遺址位於寧波市鎮海區九龍湖鎮應家村舊址,分布面積約1.2萬平方米。應家遺址發掘區平均下挖深度約250釐米,地層有12層,由早至晚可分為史前時期(河姆渡文化三、四期,良渚文化晚期)、商代末期至西周早期、春秋晚期至戰國時期和歷史時期(漢六朝、唐宋和明清時期)等4個階段,遺址主體堆積為商周和春秋戰國時期遺存。
  • 重慶奉節白帝城遺址考古發掘取得重要收穫
    20世紀70年代以來,重慶市博物館、白帝城文管所、四川省文物考古所、吉林大學考古學系等單位均對遺址做過調查和試掘,為遺址的保護奠定了基礎。1998年至今,為配合三峽庫區文物保護和三峽後續大遺址保護,我院以白帝城遺址為重點開展宋元戰爭山城防禦體系的發掘與研究,取得了豐碩成果。
  • 阜南臺家寺遺址解碼:商朝重要戰略據點模樣逐漸顯現
    2012年,臺家寺遺址被評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由於歷史原因,該處淤沙嚴重,很多中古以前的遺址難以進行考古工作。      好在,2014年,該處遺址迎來新的春天。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在安徽省文物局指導和阜南縣政府、阜陽市文廣新體局、阜南縣文廣新局、朱寨鎮政府的支持下,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武漢大學歷史學院考古系組成臺家寺考古隊,對遺址進行考古發掘。
  • 湖州市省級考古遺址公園添新成員
    浙江省文物局日前公布了第三批10家省級考古遺址公園名單,長興臺基山遺址、德清原始瓷窯址上榜。據了解,臺基山遺址位於長興縣雉城街道,是太湖西南岸一處重要的新石器時代遺址。經2003年試掘,探明該文化遺址文化序列為崧澤、良渚、馬橋、商周延續至明清時期,出土器物十分豐富。
  • 「手鏟釋宛丘——淮陽平糧臺遺址考古發掘40年成果展」在河南...
    、精準幫扶戰略,切實加大對淮陽縣的文化扶貧工作力度,全力支持對平糧臺遺址的考古發掘和保護利用工作,想方設法帶動當地群眾脫貧致富,取得了豐碩成果,有力促進了平糧臺古城遺址考古發掘、保護利用和地方文化事業的繁榮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