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代時期「石門人」吃什麼,怎麼吃?
寶塔遺址考古揭示謎底:會蒸、煮、烤,吃魚、豬、飛禽,種植水稻
5月9日︐石門縣楚江鎮寶塔社區︐石門寶塔遺址發掘現場︐考古工作人員在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記者 郭立亮 攝
「石門寶塔商代遺址考古工地開放日活動」9日在石門舉行。三湘都市報記者了解到目前該遺址已完成發掘面積約6500平方米,清理出商至宋元時期的灰坑、溝、房子、墓葬等各類遺蹟近500處,出土了數量較多的陶瓷器、石器及植物種子等遺物,時代大體分屬商代、東周、漢晉、宋元四個時期,其中尤以商代遺存最為豐富。考古工地負責人盛偉向記者介紹,豐富的文物,揭示出商代石門人的生存狀態。
商代遺存最為豐富
寶塔遺址位於石門縣楚江鎮寶塔社區五組,自2017年9月至今,為配合石門縣「市民之家」工程建設,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常德市文物局、石門縣文物局、澧縣文物局等多家單位組成聯合考古隊,對石門縣寶塔遺址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
據介紹,寶塔遺址商代時期的遺蹟主要有灰坑、溝、房子、窯等。灰坑數量最多,已清理300餘個。
盛偉表示,石門寶塔遺址出土的商代遺物非常豐富,主要分陶器、石器兩大類,另外還發現有少量的銅器。
其中,石器為當時主要的工具,形制多樣,數量豐富,主要有錛、斧、鑿、紡輪、支座等。銅器數量很少,且均為日常工具,如魚鉤、削刀等。此外,經過對土樣的浮選作業,考古人員還發現了大量的植物種子和動物骨骼,這對於人們了解當時本地居民的生活方式、經濟形態等問題很有幫助,比如通過對這些動植物遺存的鑑定、分析,就可以幫助回答他們吃的是什麼以及如何獲取吃的等等問題。
商代「石門人」
吃什麼和怎麼吃
考古人員對遺址的土樣進行了浮選,發現大量的動植物遺存,從考古發掘中可以看到,石門人的肉食來源有魚、豬和各種飛禽,同時種植水稻。
有了食物,石門人如何處理這些食物呢?從考古發現的文物中可以看出,商代「石門人」主要有煮、蒸、烤三種方式。
發掘出土的鼎和釜都是煮食物的主要器皿,稱為炊器,底部有煙燻的痕跡。
有一種叫「甑」的器物是用來蒸食物的炊具。口大底小,底部有四個氣孔,使用時放於釜、鼎等炊具上,內放食物,釜、鼎內放水,就可以蒸食物了。
在考古現場,考古人員並沒有發現烤食物的器皿,但現場發掘的動物骨骼上有明顯被火燒的痕跡,因此不排除當時的人用火烤食物。
在石門遺址出土的生產工具中還有錛、網墜、紡輪等器物。
為重新認識環洞庭湖
同期遺存樹立新標尺
盛偉介紹,從學術意義上講,本次發掘是繼石門皂市遺址之後對澧水流域另一處商代遺址的大面積揭露,所獲得的大量陶器標本和多組具有確切層位關係的典型單位以及大量的碳十四測年數據,對於研究遺址本身的遺存分期及年代提供了豐富的材料,對進一步完善澧水流域商周時期遺存的年代序列和填補年代缺環都具有重要意義。考慮到澧水流域在這一時期與周邊地區產生的廣泛聯繫,因此其甚至可為我們重新認識整個環洞庭湖地區同時期遺存的年代樹立起一把新的標尺。
從現實意義上講,寶塔遺址出土的文物時間跨度很長,是石門各個時期歷史發展的重要物證,是石門逐漸融入華夏文明的重要見證,可以說相當於一部地下的石門通史。從這裡,石門人可以了解過去,也可以展望未來。
■三湘都市報·華聲在線記者 吳岱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