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蘇振蘭
陳康、陳賡一字之差,而這兩個相差的字,字形又極其相似,或許是陳康將軍與大將陳賡有緣。自從抗日戰場共事,直到解放戰爭勝利,陳康一直是陳賡部下,並從副團長成長為副軍長,軍中送他雅號「陳賡司令員的拳頭」;不過,鮮為人知的是,他還有一個更響亮的名頭:「赤色中國的叢林戰專家。」
一、從農家子弟到紅軍團長
陳康,原名陳五和,1910年3月9日出生於湖北廣濟縣(今武穴市)鄭公塔鎮閘口村,兄弟姐妹8人,他排行第五。
陳康幼年家境貧寒,7歲就當起了放牛娃。1927年8月初,中國革命處於低潮,中共湖北省委派人深入鄂東蘄春、黃梅、廣濟一帶組織暴動,建立赤色武裝,陳康報名參加本村赤衛隊,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武裝(白軍),正式開始軍旅生涯,三年間從村赤衛隊員成長為縣遊擊隊員。
1930年7月中旬,紅3軍團第8軍第4縱隊轉戰蘄春、黃梅、廣濟地區,陳康報名加入第4縱隊,成為紅軍隊伍一員。7、8月間,第4縱隊連戰牌子山、新開鋪、鄧家灣、雷家嘴、廣濟城,陳康每役必與,膽氣日豪。10月中旬,紅8軍第4、第5縱隊合編,成立紅15軍,蔡申熙擔任軍長,下轄紅1團(原4縱隊)、紅3團(原5縱隊)。紅15軍成立伊始,奔襲漕河,圍攻黃梅,佯攻張家滂,強取太湖城,一時聲勢浩大。作為紅1團老兵,陳康披堅執銳,敢打敢衝。
1931年1月中旬,紅15軍、紅1軍會師商城長竹園,合編為紅4軍,下轄紅10師(原15軍)、紅11師(原1軍),陳康升任紅10師第29團第3營第7連班長。同時,經過嚴峻考驗,他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
班長,乃兵頭將尾,陳康深知責任重大,每戰衝鋒在前。在紅4軍著名戰鬥強攻磨角樓、出擊李家寨、奔襲雙橋鎮中,陳康打出了「不怕死班長」美譽。
1931年7月,歷經一年戰火考驗,陳康升任第7連排長,真正成長為紅軍幹部。同年10月下旬,紅25軍成立於皖西六安,暫轄紅73師,陳康調任該師第219團排長。11月初,紅四方面軍成立,徐向前擔任總指揮,隨即發起四大進攻戰役。作為一排之長,陳康相繼參加了紅四方面軍組織的商潢、蘇家埠、潢光三大戰役,又打出了「不怕死排長」美譽。
1932年10月下旬,由於鄂豫皖蘇區第四次反「圍剿」失利,紅四方面軍被迫戰略轉移——西徵。紅四方面軍闖關中,翻秦嶺,入川北,陳康帶領本排鬥志昂揚。當年底,紅軍剛入川北,他升任紅73師第218團第3營第9連指導員。
◆陳康
1933年3月~6月,陳康指揮本連參加反擊四川白軍「三路圍攻」作戰,戰時政治工作生動有力,深得上級認可。7月,紅四方面軍擴編,紅73師擴編為紅31軍,他升任該軍第92師第274團第2營教導員。
1934年8月中旬,反擊四川白軍「六路圍攻」決勝階段,陳康受命率領第2營作為突擊隊,利用暗夜,穿山越澗,攀藤附葛,出其不意,將敵周紹武旅部圍殲於山廟之內,佔領了青龍觀要隘,為第274團殲敵1000餘人,打破川軍「六路圍攻」立下殊功。戰後,第274團夜襲青龍觀列為頭功,榮獲「夜襲常勝軍」稱號,陳康在夜襲中軍事素質過人,由2營教導員改任營長。
1935年3月下旬,紅四方面軍決定西渡嘉陵江,策應紅一方面軍作戰。4月初,紅四方面軍西進部隊碰到攔路虎——劍門關,該關南距四川劍閣縣25公裡,控扼川陝公路,向為古蜀道要隘。面對險隘,在紅四方面軍副總指揮王樹聲直接指揮下,陳康帶領第2營勇猛拼殺,一度與敵展開白刃交鋒,終於一舉奪佔劍門關,為奪取戰役全勝作出重要貢獻,還掃清了紅四、紅一方面軍懋功會師的障礙。同年8月,陳康升任第274團副團長,立即帶隊觀察岷江沿江地形,以便組織部隊搶渡,不幸突中冷槍,一顆子彈正中心臟!他雖然大難不死,但受當時醫療條件限制,這顆彈頭伴他終身。這一時期,紅四方面軍受到張國燾錯誤路線幹擾,先是勉強北上,繼而悍然南下,廣大指戰員苦不堪言,時任紅9軍第25師第75團副團長的陳康同樣苦悶不已。
1936年4月,紅四方面軍首長選調陳康進入方面軍紅軍大學第一期高級指揮科學習。由於校長劉伯承治學嚴謹,陳康邊打仗、邊行軍、邊學習,認真鑽研戰略戰術、黨的建設等課程,軍政素質大為提高。三個月後,陳康畢業返回部隊,調任紅31軍第91師第276團團長。
1936年7月,紅二、紅四方面軍會師,張國燾承認南下失利,紅四方面軍再次北上;10月,紅四、紅一方面軍再次會師於甘肅會寧,方面軍重歸正確路線,陳康成功匯入抗日洪流。
縱觀陳康紅軍歲月,他親歷了從紅15軍到紅4軍,再到紅四方面軍這一發展壯大徵程,可謂是紅四方面軍歷史的見證者與實踐者。
二、從抗大學員到前線團長
1937年7月上旬,抗日戰爭全面爆發;8月下旬,紅31軍編入八路軍第129師;9月下旬,第129師北上抗日,陳康選調抗日軍政大學第三期學習。
陳康雖然羨慕戰友們上陣殺敵,但也深知文化水平不高,因而學習勁頭十足。1938年4月,抗大畢業之後,他奉命南下新四軍工作,歷任竹溝補充營營長、軍部政治訓練隊隊長。次年1月,由於希望回到老部隊工作,他北調八路軍第129師隨營學校工作,擔任軍事主任教員兼學員隊副隊長。為了給第129師源源不斷輸送連排幹部,他默默工作了近兩年。1939年年終評比,他所負責的學員隊竟然獲得六項第一:行政管理、投彈、射擊、隊列、爬山、軍事體育!當時,第129師師長劉伯承有言:陳康同志早年沒有上過學堂,在革命隊伍中只上了兩次紅大,還都是短期的,能有這樣的成就,靠的是什麼?是事業心!
1940年10月,由於軍政素質過硬,陳康調任八路軍第129師第386旅(旅長陳賡,時轄第772團、第16、第17、第18團,併兼太嶽軍區)第17團副團長,成為名將陳賡的部下。次年5月下旬,他奉命指揮第17團一部,護送八路軍總部炮兵團、太嶽軍區黨校學員、八路軍摩託學校學員,以及日本反戰同盟成員,西去山西汾河橋,交與晉綏軍區接手,繼續護送前往延安。29日11時30分,在山西交城縣都溝村以西山地,第17團執行護送任務部隊與日軍300餘人不期而遇,陳康臨危不懼,指揮所部靈活反擊,斃傷日軍達110餘人,還俘虜11人,得到陳賡多次表揚!
1941年10月,陳康積功升任第17團團長。次年2月,日軍糾集7000兵力「掃蕩」太嶽抗日根據地,野蠻實行「三光政策」,根據地軍民義憤填膺。為嚴懲日軍暴行,陳康組織夜襲組、伏擊組,在地方武裝和遊擊隊配合下,大膽和日軍鬥智鬥勇。此外,他還組織遊擊隊破路炸橋,夜襲敵人據點,「敵進我進」之法使日軍頭痛不已!
1942年5月,陳康調任第386旅第772團團長。第386旅初建時,下轄僅有第771團、第772團,所以第772團是該旅老底子之一,乃絕對的主力團,號稱「陳賡司令員的拳頭」。陳康能夠擔任該團團長,足見陳賡對陳康的信任與欣賞。陳康上任當月,日軍又糾集7000兵力,對太嶽抗日根據地發動夏季「掃蕩」,他和團政委廖冠賢指揮部隊跳到外線,積極破壞臨屯公路,大膽向日軍來路攻去,以「圍魏救趙」之法,迫使日軍回師自救,為粉碎敵夏季「掃蕩」立下頭功。
1943年10月,日軍糾集20000兵力,先由北向南,再由南向北,對太嶽抗日根據地發動秋季「掃蕩」。根據太嶽軍區司令員陳賡命令,陳康、廖冠賢指揮第772團重施妙計:主力跳到外線,反覆破擊白晉鐵路,襲擊沿線三家店、馬村據點,又以「圍魏救趙」之法,迫使日軍回師自救,又為粉碎敵冬季「掃蕩」立下頭功。與此同時,他們組織群眾空室清野,鋤奸防諜,開展陣地戰、麻雀戰、冷槍戰、伏擊戰,在一個多月內,殲滅日偽軍3500餘人。
在兩次反「掃蕩」中,陳康指揮第772團都立下頭功,所以戰友們都調侃:「說772團是『陳賡司令員的拳頭』,固然不假;說陳康是『陳賡司令員的拳頭』,同樣貼切!」
1944年6月初~8月底,陳康指揮第772團和兄弟部隊一起,對濟源、垣曲地區日偽軍發起攻勢作戰,殲滅日偽軍2100餘人,攻克據點28個,繳獲長槍短槍983枝、輕重機槍25挺,切實控制了黃村一帶黃河渡口,方便抗日軍民進退周旋。
1945年3月,根據陳賡提名,陳康升任太嶽軍區四分區代司令員。4月初~5月初,他指揮四分區部隊與二分區部隊協同,發起第二次豫北反攻戰役,一舉殲滅日偽軍4500餘人,使日偽軍只能困守濟源、沁縣、孟縣三城,城外地區全部成為解放區。8月間,他指揮四分區發起大反攻,迎來了抗日戰爭的勝利。
三、從揮戈上黨到解放南昌
1945年8月中旬,抗日戰爭剛剛勝利,全面內戰陰雲密布。這時,為營造內戰有利態勢,蔣介石竟然下令竄犯晉冀魯豫軍區腹地上黨地區。在太嶽軍隊司令員陳賡指揮下,陳康帶領四分區部隊參加上黨戰役:克長子,圍長治,殲援軍,仗仗爭先。
1945年10月,晉冀魯豫軍區部隊組成4個縱隊,太嶽軍區部隊成立第4縱隊,陳賡擔任司令員,謝富治擔任政治委員,陳康擔任該縱第13旅旅長。
1946年6月,國共全面內戰爆發,陳康率領本旅參加聞(喜)夏(縣)戰役、洪(洞)趙(城)戰役,分別重創胡宗南、閻錫山部。1947年4月初,陳賡指揮第4縱隊發起晉南攻勢,陳康指揮第13旅與友鄰第23旅包圍了曲沃縣城。曲沃,乃山西著名堅城,時為國民黨山西省第五專署、保安司令部駐地,「城高壕深,城內有明、暗、大、小碉堡950多個。守軍為閻錫山戰鬥力較強的保安第9團和曲沃縣保警大隊共3000餘人,還有從晉南逃來的13個縣政府人員和一批逃亡地痞、惡霸。」顯然,守軍多為亡命之徒,攻城確實不易。4月10日18時,陳康知難而上,下令部隊發起攻擊。激戰6小時,佔領四關,轉入登城準備。為減少傷亡,他下令部隊進行近迫作業,將交通壕一直挖到城牆邊沿。經過連番血拼,終於奪取北面城樓,後續部隊魚貫而入。守軍驚慌之際,友鄰第23旅又從東、南兩門突入,曲沃得以解放,殲滅守軍2500餘人,晉南13個縣反動分子也被一網打盡!
1947年7月下旬,根據中央軍委命令,陳賡、謝富治指揮第4縱隊、第9縱隊、第38軍、太嶽軍區第22旅(簡稱陳謝兵團,共8萬餘人),強渡黃河,南下豫西,配合劉鄧大軍躍進大別山。8月21日,在濟源長泉渡口一間獨立民房裡,陳謝兵團召開了渡河作戰會議,決定從兩個地段發起強渡黃河作戰,陳賡當面交待擔負突擊任務的周希漢(第10旅旅長)、陳康:「過河以後,只能前進,不能後退;只能勝利,不能失敗!」周、陳激動而堅定地回答:「只有勝利,沒有失敗!」
8月23日,陳康指揮第13旅在炮火支援下,採取偷渡與強渡相結合的手段,從長泉渡口橫渡黃河,果斷殲滅椿樹坪、香頭廟之敵,迅速搶佔灘頭據點,猛打猛衝擊潰洛陽北援之敵,強襲新安縣城,兵鋒所向披靡。這樣,就為這一路渡河部隊提供了安全通道,順利跨過黃河天險。
1947年11月,陳謝兵團剛剛進到南召、方城一帶,國民黨軍第5兵團李鐵軍部7個旅氣勢洶洶撲來。兵團過河不久,立足未穩,大敵又來,形勢不妙,陳賡決定:派一支部隊偽裝主力,迷惑李鐵軍部,引誘其南下尾追;抽一支部隊分散發動群眾,建立豫陝根據地;主力部隊隱蔽待機,尋機出擊平漢線。
陳賡把誘敵、誤敵任務戲稱為「豫西牽牛」,命令第13旅、第25旅執行,由陳康統一指揮,當面交待陳康:要想方設法把敵人主力牽進伏牛山區,為主力爭取休整時間,為更大戰役創造條件;同時,把「牛」拖瘦、拖垮,為將來殺「牛」準備好條件。
第13旅、第25旅加在一起,不到6000人,而李鐵軍部可是美械裝備的30000大軍,搞不好牽「牛」不成,反被「牛」頂傷!陳康深知此行任務艱巨,鬥智多於鬥力,開始琢磨誘敵之策。
離開南召之後,陳康命令第25旅奔襲石佛寺,親率第13旅南下鎮平。一路上,他指示部隊大造聲勢,部隊故意分成小群多路,浩浩蕩蕩展開,形成寬大正面向前推進,一時間大路小路似乎到處是解放軍。部隊宿營之時,他指示大壘灶臺,大搞陣仗:連裡修,排裡修,班裡也修——有的一個班就修上好幾個。做飯的做飯,燒水的燒水,不做飯不燒水的,也燃起幾堆火。霎時,宿營地裡炊煙瀰漫,燈火映天,一個百十戶人家的村子,駐上幾個排就熱鬧得不可開交。有的連隊牽著騾子、馬匹進出村子,繞道返回,再次、三次進出該村子,讓村民驚訝不已。
很快,老鄉們傳開了:「老八路過來啦!數數那灶臺,我們村少說也有大幾千!」「我們村光騾子、馬匹就過了半夜,那架勢哪曾見過!」一傳十,十傳百,百傳千,李鐵軍哪能不知,「牛」終於被陳康牽來了!他急忙指揮部隊轉移,「以後,差不多每天都是這樣:第13旅在前面牽,李鐵軍部隊在後面跟,停停走走,走走停停,相距遠不過半天路,近不過三五裡,有時甚至只是一河之隔。」
為了迷惑敵人空中偵察,陳康命令部隊白天小跑行軍,晚上宿營大量燃起篝火,這樣白天看起來塵土飛揚,夜晚看起來火光沖天,都是大部隊行動的跡象!
11月下旬,李鐵軍兵團跟蹤追擊,從內鄉通向伏牛山深處的隘口赤眉鎮深入山區。這時,陳謝兵團破擊平漢鐵路大勝,李鐵軍如夢方醒,掉頭東援,陳康率部從牽「牛」轉為追「牛」。在西平縣祝王寨、金剛寺一帶,李鐵軍兵團全部被殲,敵兵團參謀長李英才哀嘆:「敝軍這次失敗,一半是打垮的,一半是拖垮的!」
1948年10月下旬,陳康指揮第13旅投入淮海戰場,堅守南坪集,攻殲雙堆集,激戰連連。
1949年2月中旬,陳謝兵團改編為第二野戰軍第4兵團,陳賡擔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陳康擔任該兵團第13軍副軍長。4月下旬,他協助軍長周希漢指揮部隊作為兵團右縱隊,從小孤山至八寶洲地段成功強渡長江,繼而沿浙贛鐵路南進,解放了對人民軍隊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南昌。
四、從飛奪蒙自到戍守蘭州
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誕生;12月下旬,國民黨政權不甘心失敗,派陸軍副總司令湯堯指揮第8、第26軍退守雲南開遠、建水、蒙自一帶,企圖在滇南建立反共基地。為迅速解放雲南,陳賡決定兵分北路、中路、南路,聚殲滇南敵軍;第13軍擔任中路,從南寧出發,經百色、硯山直出蒙自,搶佔蒙自機場,截斷敵人空中逃路,而後協同南路、北路聚殲敵人。
作戰會議上,周希漢、陳康和軍政治委員劉有光一致認為,蒙自是滇南敵人進退的樞紐,敵軍在城南建有飛機場,許多軍用物資不斷從臺灣運來。對敵人來說,失去蒙自等於失去滇南,等於失去一塊「反共復國」基地;對於我軍來說,攻取蒙自等於掐斷敵人糧道,等於滇南唾手可得。搶佔蒙自機場全在一個「快」字,兵貴神速,出奇制勝,使敵人猝不及防!
會議決定,成立前線指揮部,由劉有光、陳康負責,帶領精幹的機關人員和偵察、通信分隊,隨第一梯隊第37師行動,以便及時了解掌握情況,臨機處置。
◆人民解放軍野戰軍部隊向滇南追殲敵軍。
1950年1月1日,劉有光、陳康率領第37師從南寧出發。為了實現「快」,部隊不帶迫擊炮、重機槍、騾馬和大行李,輕裝前進,蓄勢遠襲。劉有光、陳康與指戰員一同徒步行軍,山巔露營,河灘野宿。開始,他們一天走50公裡至60公裡,途中得知敵軍正從蒙自空運家屬,便改為日行75公裡至90公裡,14天疾進900公裡。經過1000公裡艱苦行軍,劉有光、陳康率領部隊於1月15日晚抵達蒙自機場,他們決定立即發起攻擊。經6小時激戰,成功佔領蒙自機場。
蒙自機場失守,敵人驚慌失措,四散而逃,陳康判斷:敵人已成驚弓之鳥,逃跑之路有兩:一是經個舊、金平,南逃越南;二是經元江、思茅,西逃緬甸。因此,他和劉有光命令部隊:迅速搶佔個舊,切斷敵人南逃之路,迫使敵人捨近求遠,為我爭取時間。1月17日下午,個舊解放,敵人不得已向元江方向西逃。這時,第13軍第一梯隊4個團尚未到齊,只有2個輕裝團,人數各不到2000人,而敵人數倍於我,怎麼辦?陳康大膽決策:敵人人多心散,不堪一擊;我軍人少氣盛,以一當十,給我追!他和劉有光帶領前指人員趕往建水,命令第37師以團或營為單位,大膽分路穿插,中途不得戀戰,不顧一切搶佔元江橋東側營盤山,封死敵人生路!事實證明,陳康下令猛追,實是上策:小部僥倖逃過元江之敵擔心追兵,竟然不顧後續部隊和什麼陸軍副總司令,急忙炸毀元江鐵索橋,客觀上幫了解放軍大忙。至1月25日,滇南敵人大部覆沒,湯堯被俘之後懊喪地說:「你們難道是『飛』來的?我們估計,你們至少也得半個月後才能到!閣下不愧有陳賡將軍的『拳頭』之譽!」
1952年9月,陳康升任第13軍軍長,同時進入南京軍事學院學習,全面提升了軍事、政治、文化水平。
1955年9月,人民解放軍第一次評授軍銜,陳康被授予中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次年7月,他升任昆明軍區副司令員,一年之後兼雲南省軍區司令員。
1960年下半年,中國、緬甸邊界聯合委員會開始進行邊界勘察、樹立界樁工作。由於流竄緬甸的國民黨軍殘部破壞,這一工作受到嚴重影響。根據雙方勘界警衛專門小組協議,雲南邊防部隊擔負捕殲舊30號~60號界樁地段國民黨軍,獲準必要時可以進入緬甸境內20公裡範圍內作戰。中緬勘界工作標準高、要求嚴,周恩來、陳毅、賀龍、聶榮臻直接過問。昆明軍區高度重視,於1960年11月5日抽調精兵強將成立前方指揮所,由雲南省軍區副司令員黎錫福、第13軍副軍長崔建功分任正、副指揮。由於兼任雲南省軍區司令員,昆明軍區黨委分工陳康領導此項工作。
◆1963年,陳毅(左三)、秦基偉(左四)、閻紅彥(左二)、黃鎮(左五)、陳康(右三)、劉明輝(右二)在昆明機場。
到1961年2月,經過兩次勘界警衛作戰,雲南省軍區、第13軍部隊搗毀了國民黨軍經營了10多年的老巢,協助緬甸軍隊解放了擁有30多萬人口、3萬多平方公裡的土地,保證了中緬聯合勘界工作的順利進行。
1962年3月,中南半島形勢緊張,為解決熱帶山嶽叢林地區作戰問題,昆明軍區黨委責成陳康帶領經歷過熱帶山嶽叢林地區作戰的團以上幹部,在西雙版納地區舉辦第一期戰術技術研究班,探討在這一地區如何「走」和「打」的問題。研究班採取「邊實驗,邊研究,邊總結」的方法,歷時42天,行程900公裡。經過開辦這次研究班,初步掌握了無村莊、無道路、無嚮導情況下行軍,總結了定方向、定地點、定時間的方法,學會了開山路、穿密林的本領,為各級幹部培訓作了一個示範,為昆明軍區訓練改革開了一個好頭。
1963年4月,戰爭氣氛日濃,陳康又組織昆明軍區司令部和軍、師首長及軍兵種的團營領導幹部371人,在西雙版納地區進行第二次熱帶山嶽叢林地區行軍作戰集訓,主要課題是如何提高步兵加強營在這一地區行軍、渡江、奪點作戰水平,集訓取得圓滿成功,達到了預期目的。
1964年8月,美國轟炸越南北方,侵越戰爭逐步升級。為了做好反侵略戰爭準備,陳康受命在西雙版納進行第三次熱帶山嶽叢林地區作戰研究,昆明軍區軍、師、團領導幹部107人,專題研討在這一地區如何打運動戰的問題,並把技術戰術研究上升到戰役研究,使有關這一地區作戰研究工作進入了一個新階段,軍區部隊相關作戰能力與年俱增。
陳康三次主持西雙版納集訓,自然引起美國軍方情報部門重視,他們通過各種手段搞到一些集訓資料,閱後驚嘆:「陳康將軍無疑是赤色中國的叢林戰專家。」
1966年5月,「文革」狂潮肆虐,陳康也受到衝擊,由於毛澤東保護,他幸而沒有被「打倒」。1977年12月,他調任蘭州軍區副司令員,協助司令員韓先楚分管戰略、作戰,雖老而彌堅,幹勁不減當年。
1981年11月,陳康主動離休,享受大軍區正職待遇,安度晚年。1988年7月,由於戰功赫赫,他榮獲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
2002年5月23日,陳康因病逝世於北京,享年92歲。
本文為《黨史博採》原創
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侵權必究
維權支持:河北冀能律師事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