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愛過洋節,忘記中國節日,是喜是憂

2020-12-20 揚州小魚v

十多天前,是西方的洋節——聖誕節,丫頭給孫子買了各種聖誕禮物:平安果,禮包。萬聖節買了面具之類的。情人節,女婿給丫頭髮288塊的紅包,朋友圈全是曬情人節禮物的。

端午節,除了早上吃一個別人送的粽子,意思一下,再也沒有其他了。中秋節,我們平常一樣上班,沒差別,鄉下人就這樣,活多沒假期,活少就放假,和節日無關。

如果不是大街上商家大喇叭拼命喊「某某」節大降價,估計一般的人都忘記了這些節日,中國的節日,目前除了春節和清明,真的沒有幾個人在意什麼節。當然這是說的年輕人,中年的我們和平時沒差別。

與此對比鮮明的是,國人對洋節樂中不彼,比如西方的愚人節,只是個搞笑的日子,也有人來聊。還有那個聖誕節,無論商家還是孩子們自己,都在議論這個節,商家玩命的吆喝,純屬以此噱頭賣東西,找個理由,讓人消費,這可以理解,國人去追捧就不值得了!

更加誇張的當屬西方的情人節,網上不是有說法嗎,請人節也叫情人劫:打劫男人錢財,這個時候叫男人買東西理所當然!唉!男人也抵擋不住啊!最不濟的也要買9朵玫瑰花,買個99朵的很正常,再稍微闊氣的買珠寶項鍊,鑽石戒指,那是仿佛應該的。中國不是有句話叫:能得罪君子不得罪女子!得罪老婆情人那可不是小事。買個玫瑰花老公就很愛你?不是,是她要個面子!

洋節,可以有,但是不要忘了,我們是中國人,自己國家的節日更加牢記在心,祖上留下的東西,就是讓我們記住,永遠是炎黃子孫!

相關焦點

  • 對于洋節日,誰愛過誰過
    聖誕節到了,對於這些洋節,過還是不過,以佬哥來看,和我們沒有一毛錢關係!誰愛過誰過吧。明天是聖誕節,這個節日起源於基督教聖子耶穌的誕辰,是教徒們的節日,跟中國的傳統節日無關,至少和不信基督教的人無關。聖誕節何時傳入中國,並大規模興起,不得而知,反正是在改革開放後。開放了就會有西洋東西進來,改革了,就會被商家利用,於是把所有的節日變為購物節和消費節。洋節是被利用最多,也是最被年青人所接受的。最近又聽說限制和抵制過洋節了,貌似也無必要。
  • 中國人不過洋節,我們只過中國傳統節日
    對於這個學校的做法我是贊成的,因為我們發現現在年輕人過於西方化,有崇洋媚外的心態,這對我們樹立文化自信、制度自信是不利的。我們還是要回歸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中國的文明是世界最古老的文明,也是最偉大的文明。一、聖誕節只是基督教徒紀念其創始人耶穌誕辰的一個節日。
  • 為什麼中國年輕人喜歡過「洋節」,老年人卻嗤之以鼻?原因很簡單
    為什麼中國年輕人喜歡過「洋節」,老年人卻嗤之以鼻?原因很簡單平安夜、聖誕節馬上就要來了,身邊的年輕人早已摩拳擦掌,約朋友、訂餐廳、定禮物、有對象的叫上對象過二人世界,沒對象的叫上一群朋友來個單身狂歡。近年來這些洋節在中國可謂是風靡一時,年輕人愛的不行,有些老年人卻嗤之以鼻,中國人的節日都過不完,為什麼外國節日這麼上心?為什麼中國年輕人這麼喜歡過洋節呢?中國傳統文化是長幼有序、長尊幼卑多年媳婦熬成婆,傳統節日講究一家人團聚,其中的規矩和氛圍就是晚輩對長輩的迎合。
  • 年輕人熱衷過「洋節」,真的是「崇洋媚外」嗎?
    如今一些亞洲國家的年輕一輩也開始傾向於過「洋節」,這不,最近四川一位家長反對培訓機構舉辦萬聖節活動,現在這種正能量的東西,它就是在你們身上敗掉的。年輕人為什麼熱衷於過洋節?年輕人總是樂於接受新鮮事物,喜歡追求新的花樣,新的刺激,恰恰迎合了年輕人的精神需求。
  • 萬聖節將至,商店的氛圍較濃,市民的反應喜憂參半,你怎麼想~
    超市開始賣巫師帽,商場掛出南瓜燈,商家推出萬聖節血袋果汁……同聖誕節、情人節一樣,這個來自西方的狂歡節,因具有搞怪、整蠱的節日特點,越來越受到年輕人的喜愛,而不少商家也藉機打起了「鬼」主意。隨著這個洋節的氣氛較濃,市民的反應也喜憂參半,有人覺得新奇好玩,有人覺得太累,有人覺得應尊重傳統節日。為此,專家建議過洋節要把握好度。商家創意多,各種道具熱銷隨著萬聖節到來,商家也不會錯過萬聖節這個好機會。
  • 洋節VS傳統節日,中國該不該過洋節?
    今天我們要討論的就是中國人該不該過洋節?我的看法是;不提倡!「洋節」指的是外國的傳統節日,如:聖誕節、復活節、感恩節、火把節、愚人節、萬聖節等。為什麼不提倡過洋節呢?就拿即將到來的萬聖節為例。萬聖節又叫諸聖節,在每年的11月1日,是西方的傳統節日;而萬聖節前夜的10月31日是這個節日最熱鬧的時刻。在中文裡,常常把萬聖節前夜(Halloween)訛譯為萬聖節(All Saints' Day)。
  • 今年聖誕節,「洋節」遭遇空前清冷,年輕人說「中國節」更有意思
    到了平安夜時,市區商業圈附近燈火通明、熱鬧非凡,商場通宵營業、打折促銷,大街上人山人海,比過年趕廟會還熱鬧,就連商業圈附近的路都被「封」了,除了公交車以外,其他私家車一律要繞行,「洋節」過的甚至比中國傳統節日還熱鬧,徹底變成了「購物節」、「狂歡夜」。
  • 今年聖誕節,「洋節」遭遇空前清冷,年輕人說「中國節」更好玩
    不知從何時起,聖誕節在我國也變成了盛大的節日,進入12月後,年輕人們就開始期待聖誕節的到來,為聖誕節的狂歡做足準備,待節日到來之際,親朋好友之間會相互贈送聖誕果、聖誕賀卡等有明顯「中國味」的聖誕禮物來表達美好的祝願。
  • 呼籲:拒絕洋節,從你我做起。過國家傳統節日,傳承文明!
    洋節,就是只有人西方人才過的節日。提起西方的節日,比較典型的有萬聖節、感恩節、情人節、愚人節等。但最為盛大的傳統節日也就數聖誕節。而西方些節日都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近些年,我國一部分人年輕人也逐漸加入到過洋節當中,極力地媚外、跟風、效仿、追捧。商家更是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大肆宣揚,營造氣氛來吸引消費者。我們國家是弘揚民族文化,傳承民族精神,體現自身文化特色的國家。在我們國家不應該出現「跟風」現象,拒絕洋節,應從小做起。
  • 洋人過中國春節和中國人過洋節?
    洋人過中國春節和中國人過洋節? 這是世界獨一無二,其實對於任何國家和民族的節日,都是有人喜歡,在我們批中國人過洋節的時候,其實有很多洋人也在過中國的節日,而春節是洋人最喜歡過的中國節日,因為在這個節日裡,洋人也感覺家人的溫暖和家庭的溫馨,這種氣氛,不僅只是中國人喜歡,而對很多洋人也是喜歡的!
  • 「洋節」該不該被抵制?傳統節日又該何去何從?中華不衰!
    不過,近年來「洋節」的盛行卻與這些產品有著本質的區別,若說前者關乎著生活,是物質需求,那麼後者關乎著的則是思想,是精神需求。「洋節」的盛行已不在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一些國外節日,如情人節、聖誕節,在國內的流行程度甚至都超過了國外,反觀中華千年歷史中所流傳下來的傳統節日,到如今似乎只變成了一個放假的理由,傳統節日氣息匱乏,多少人都在感慨,年味變得越來越淡了。
  • 「洋節」這天,到底應該怎麼過?
    洋節對社會的影響越來越大,甚至讓許多傳統節日都相形見絀。一些人發出感嘆:「中國沒有哪個傳統節日能像聖誕節那樣,讓所有年輕人狂歡。」也有人呼籲「必須抵制『洋節』,這是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背棄」。一方是傳統節日文化要復興的吶喊,另一方是「洋節」來襲的熱鬧非凡,我們該如何理性認知傳統節日和「洋節」之間的衝突與融合呢?
  • 為何中國越來越多的人熱衷過西方「洋節」?背後原因令人深思!
    但是就算是這麼貴,還是有不少的年起人去買,其實無論是平安夜、聖誕節以及是情節人,中國有很多的人都喜歡過,特別是年輕人,那麼為何中國越來越多的人熱衷過西方「洋節?背後的原因令人深思!早在很久之前,中國人一般就喜歡過中國的傳統節日,可是到了如今,感覺西方的節日比中國的傳統節日更加受中國人的歡迎,無論是小孩還是年輕人,他們相對來說喜歡過西方的節日,對於傳統節日好像變得冷淡一點,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主要原因有一下幾點,看完之後讓人深思!
  • 過什麼洋節,中國的節日不好玩嗎
    2019年的尾聲,聖誕節剛剛過去,不知從何時起,過洋節成了每年的慣例,為洋節賦予過多熱情,>而中國的節日還剩下什麼呢?立夏掛蛋的由來立夏之日,對今來說,其實不過是一個節氣,表明春天結束,夏日由此開始,然而,在古代,先人把立夏作為重要的節日來過,舊俗中,立夏日是傳統節日,又名立夏節,每到這一天,會舉行隆重的儀式,而吃立夏蛋在江浙一帶流傳,寓意孩子健康強健。
  • 中國人不必過「洋節」,大學生要尊重宿管阿姨,善良不應該被漠視
    而愈演愈烈的,是「洋節」的盛行。 過「洋節」也遭到了一部分批評,尤其是在中國自己的節日被淡忘的時候,過度地追捧「洋節」,很可能讓許多國人忘記了自己是誰。 而中國人忽視的「節日」,卻成為了國外其他國家搶奪文化的「高地」。
  • 「洋節」到底要不要過?
    「洋節」,顧名思義,就是歐美等西方國家的節日。近年來,在國際化大潮的影響和部分商家的炒作下,一些「洋節」被賦予了新的意義,一些「洋節」的衍生產品也吸引了很多年輕消費者。「洋節」的盛行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一些國外節日,如情人節、聖誕節,在國內的流行程度甚至都超過了國外,反觀中華千年歷史中所流傳下來的傳統節日,到如今似乎只變成了一個放假的理由,傳統節日氣息匱乏,多少人都在感慨,年味變得越來越淡了。「洋節」該不該被抵制,傳統節日又該何去何從?對此,人們看法不一。
  • 「洋節」只是一個中國人的英文名字
    關於「洋節」的商業炒作是經常被批判的議題,但「洋節」的存在有其合理性。我們的傳統節日在和「洋節」競爭的過程中也有其短板。一、年輕人的消遣不必上綱上線「洋節」只是年輕人釋放壓力的一種消遣方式,沒人關注這個節日的信仰淵源或是誰的誕辰。相比較而言,春節、清明、端午、中秋這類節日並不適合消遣,甚至還要帶著一絲敬畏去紀念這樣的節日。比如端午當天連一句問候語都要反覆斟酌是「快樂」還是「安康」,估計清明節誰也不敢嬉皮笑臉的哼著小曲去上墳。
  • 一些洋節不必與文化自信掛鈎
    早前國家下發的《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只要仔細看一遍文件,通篇找不到一處不許過洋節的字眼,該文件通知要求的主要精神是傳承發揚優秀中華傳統文化,其中關於節日的要求是「深入開展我們的節日主題活動,實施中國傳統節日振興工程,豐富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陽等傳統節日文化內涵,形成新的節日習俗」沒有一處字眼是說到要取消或抵制洋節的!
  • 對於我們該不該過洋節?你對此有什麼看法?每個人看法不一樣
    其實過節過的都是一種氣氛,在沒有大是大非的前提下,該過就過,只要讓自己開心,讓自己身邊的人都開心,不在乎你過的是什麼節日,在意的是自己和自己愛的人的心情。在前幾天的聖誕節,其實過聖誕節大多數是年輕人,等上了一點年紀,也就沒有這個興趣,自不會去湊那份熱鬧,更不必擔心我們的文化被侵略。
  • 哈工大學生舉報宿管阿姨過洋節,善意不得善報最遺憾
    文 | 令狐卿11月26日,有網友微博發帖稱,哈爾濱工業大學宿管阿姨在感恩節當天為表示感謝,送學生糖果,卻有一名學生威脅舉報她過「洋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