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因為中國的地形結構,東靠大海,西邊是吐蕃佔據的青藏高原,南面是百越佔據的叢林,北面則是流動的遊牧民族,這些民族中只有北方的蠻族是以遊牧為主,這就決定了他們來去如風的特性,也就是所謂流水的遊牧民族鐵打的漢。
曾經有一個民族,他們崛起的比匈奴還要早,並且其後裔一直發展延續到了現代,可謂是陪伴漢民族時間最久的蠻族了,他就是東胡族。
東胡族或者說叫東胡部族聯盟,他們與濊末、肅慎並稱東北三大民族,濊末後來衍生出了扶餘等民族,建立了高句麗、百濟等政權,後來為唐高宗派大將薛仁貴所滅,而肅慎則衍生出了靺鞨、女真、滿洲等民族,建立了渤海、金、後金並且入關建立了清王朝。
但是他們都比不上東胡部落的歷史輝煌,可以說東北亞地區,除了漢民族之外,最有成就感的就是東胡族了。
在商朝時期(約公元前十六—十一世紀),就有東胡的活動記載。
「東胡」一名最早見於成書年代可能是先秦的《逸周書》,《逸周書·王會篇》提到「東胡黃羆 山戎戎菽」,在春秋戰國時期,東胡與燕趙兩國之間的軍事行動時而發生。
趙武靈王繼位之後,胡服騎射,擊敗了號稱擁有控弦之士二十萬人的東胡,東胡不得不遠走東北,在燕國的北方地區盤桓。
匈奴在冒頓單于之前,一直在中國北方盤踞,但是並不是十分厲害,與東胡一樣也被趙國收拾過,這時候東胡老大哥就過來收保護費,匈奴也只有咬牙給,要什麼給什麼。
到了冒頓單于上位之後,開始默默整軍備戰,但是對於東胡的要求一直繼續,直到冒頓單于覺得時機成熟,擊敗了東胡,並將東胡部落納入匈奴的管轄範圍之內,東胡因此一分為二,分別遷徙到烏桓山與鮮卑山居住,並以山為族名。
烏桓後來被曹操擊敗,其部眾隨魏國南遷內附,後來與鮮卑融合入漢族之中。
而鮮卑族則在東漢時期由檀石槐統一諸部,並且大敗漢朝來襲的部隊,可惜檀石槐死後,他統一的鮮卑諸部分崩離析,發展出慕容部、段部、拓跋部、宇文部、禿髮部、乞伏部等六大部落,在五胡亂華時期進入中國北方建立了大小數個政權,並且一直發展延續到隋唐時期。
慕容部因為入關之前在遼東地區發展,其先祖慕容廆繼位為鮮卑大都督,慕容廆之兄慕容吐谷渾與之不合,率部西遷建立吐谷渾部落並一直延續到唐朝時期。
慕容廆之後繼位的慕容皝自封為燕王,其後世子孫先後建立了前燕、後燕、西燕、南燕等政權,後來為北魏所滅。
而拓跋部則由拓跋珪建立代國,後來改名魏國,史稱北魏,在前秦政權被滅後基本統一中國北方。
後來北魏政權一分為二分為東魏與西魏,朝政皆為權臣把持,東魏被鮮卑化的漢人高洋建立的北齊取代,則西魏則被同為宇文部的首領宇文泰所取代,宇文泰建立北周,北周隨後統一北方,後來由楊堅建立的隋所取代。
禿髮部則是拓跋部的別支後來發展出來的,建立過南涼政權,後來又歸到了拓跋部之中。
乞伏部也建立的西秦政權,十六國混戰之中被匈奴建立的胡夏所滅。
北朝時期,漢化的鮮卑人建立了政權,可是中原雖大,但是並不適合遊牧民族的習慣,那些喜歡來去如風的部落則在北方構成了柔然部落,並且建立汗國,《木蘭辭》中燕山胡騎說的就是柔然部落,一直到突厥部落興起,柔然部落才衰敗下來。
突厥興起之後,東胡諸部暫時陷入消沉,其部族衍生出來的庫莫奚、契丹、室韋正在默默舔舐傷口,等待時機。
公元907年,耶律阿保機建立契丹國,其子耶律德光在947年攻入開封,改國號為遼,比趙匡胤在開封登基的時間早了13年,可惜遼國貴族在中原胡作非為,耶律德光不得不率部回到關外,並且死於撤退途中,隨行人員為了將他的遺體完整的帶回去,不得不將他做成了木乃伊,耶律德光是中國歷史上唯一被做成木乃伊的帝王。
而庫莫奚族則是契丹的後族,其蕭氏基本都是契丹的皇后人選,一直隨著契丹發展,契丹後來為女真建立的金國所滅,一部分隨著宗室耶律大石西遷建立西遼,後來與當地民族同化,一部分為女真和漢族同化。
最後崛起的室韋則在金國後期統一蒙古草原,其首領鐵木真被稱為成吉思汗,建立了橫貫亞歐的蒙古大帝國,其孫忽必烈入主中原建立元朝。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後,元朝作為地方勢力北元還存在了一段時間,直到黃金家族後裔被火併,北元分裂成韃靼與瓦剌等部落,並且明朝也拉攏了朵顏三衛,後來滿洲也是對蒙古分而化之,女真葉赫部就是滿化的蒙古人,拉攏科爾沁部打擊喀爾喀部等等,從滿清建國一直到宣統退位,蒙古族人口竟然沒有什麼增長,始終維持在百萬左右,不得不說滿清政府也挺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