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至29日,重慶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沈金強一行人開展全市國有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作用發揮情況專題調研工作。重慶市人大教科文衛委、市文化旅遊委(市文物局)等有關部門負責人陪同調研。
調研組先後考察了北碚區博物館(梁實秋紀念館和盧作孚紀念館)、重慶自然博物館(中國西部科學院舊址和新館)、重慶工業博物館、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等國有公共博物館,分兩批組織沙坪垻、九龍坡、合川、銅梁、北碚等區縣和市屬三峽館、紅巖館、自然館等16家國有博物館單位負責人進行深度會談,與會各博物館分別從基礎設施建設、展覽展陳、社教功能發揮、免費開放、文創產品開發等五個主要方面就本單位公共文化服務作用發揮情況、存在的具體困難和下步工作打算向調研組進行匯報。
「十三五」期間,重慶市將博物館建設納入區縣政府公共文化服務考核,致力於構建以央地共建國家級博物館(三峽博物館)為龍頭、等級博物館和行業博物館為骨幹、國有博物館為主體、非國有博物館為補充的博物館體系,建成開放工業博物館、三峽移民紀念館、建川博物館、忠州博物館等24家博物館,全市備案博物館總數達105家,基本形成歷史、革命、抗戰、工業、自然「五大博物館群」。在公共文化服務作用發揮上,各博物館立足當前、主動作為、轉變觀念、創新發展,年均推出展覽210餘個、流動巡展530餘場次、社教活動4300餘場次,年均觀眾量保持在3000萬人次以上,2019年達到3982萬人次,博物館的「大學校」「城市客廳」作用凸顯,在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溫馨提示:收藏最新動態隨時看,請關注金投網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