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歷時200年都沒有弄懂的高深交通工具,自行車

2020-12-24 科學信仰孫晨

在自然界之中,人類的移動速度並不是很快的,但是通過技術的進步和科學的發展,人類逐漸發明了各種各樣的交通工具,從最開始的步行到飼養馬匹等動物用於代步,到後來發明了以動物或人力驅動的簡單車輛,之後隨著近現代科學的出現,汽車、火車、輪船、飛機、火箭爭相出現,現在交通工具不僅可以提高人類的移動速度,還可以帶著人類去往遙遠的宇宙空間。而這一切都是得益於科學的進步與發展。飛機也好,火箭也罷,科學家們都能夠清楚的說清其中的原理,但只有一種交通工具,科學家們始終也沒有弄懂。

這種交通工具就是我們再熟悉不過的自行車了。自行車是一種構造極為簡單的交通工具,大體來說就是兩個輪子和一個車身,不論怎麼來看,似乎都不像是能夠載人不倒的東西,但事實上這個東西就是非常平穩,任何人都可以輕鬆學會騎行自行車。但是,你知道自行車為什麼能夠保持平衡而不倒嗎?你當然不知道,因為不僅你不知道,科學家也不知道,至今為止,全世界也沒有一個科學家能夠徹底說清自行車為什麼能夠保持平衡而不倒。自行車的誕生可以追溯到1790年,距今已有200餘年的歷史了。

而從自行車誕生以來,科學家們就已經展開了關於自行車的研究,然而經過了200年的研究,至今仍然無法得出一個結論。對於自行車為什麼能夠保持平衡,一直以來科學界有幾種主流的說法,一種說法認為是自行車前輪所產生的陀螺效應促使自行車保持平衡,所謂陀螺效應簡單來講就是轉動中的物體擁有維持原有轉動狀態的慣性。第二種說法認為,自行車之所以能夠保持平衡是因為離心力的關係,自行車前輪所產生的離心力與自行車前輪的行進方向相反,為了將這種觀點說清,現在讓我們一起來回憶騎自行車時的狀態。

當我們所騎的自行車向左側傾斜的時候,我們會將車把同時略微拐向左側,對於我們來說這種行為可能是無意識的。當車輪向左的時候,所產生的離心力會向右側退拽自行車,將車輛扶正。這就是自行車離心力原理。無論是陀螺效應還是離心力原理似乎都非常有道理,但是荷蘭達爾福特大學的研究者們通過實驗否定了上述的猜想。這些科學家製造了一輛特殊的自行車,在自行車上安裝反向旋轉的副車輪,用以抵消自行車前輪所產生的陀螺效應,同時通過改變前輪觸地點來消除腳輪作用,總之,就是把認為與自行車平衡有關的這些特性都消除掉。

而這輛自行車,像普通的自行車一樣,輕輕一推便能能夠保持平衡行進很長一段時間。這真是一件令人驚奇的事情,如果說自行車保持平衡的秘密與陀螺效應和離心力這些東西都沒有關係,那麼它為什麼能夠保持平衡呢?這讓科學家們陷入了沉思。一些科學家認為,自行車之所以能夠保持平衡與上述這一系列原理之間存在的某些未知的奧妙關係有關,還有一些科學家認為,不能夠只是從力學的角度來思考自行車的奧秘,畢竟這個世界還有很多原理我們並不知道,不然怎麼能夠在不依靠科學理論的情況下就發明出如此深奧的交通工具呢。

相關焦點

  • 騎起來的自行車為什麼不會倒?科學家想了200多年,終於有頭緒了
    騎自行車時為什麼不會倒?花了200多年都沒弄明白,現在還是個謎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這其中最典型的問題,就是自行車不倒之謎。作為最常見的交通工具之一,自行車曾經風靡全球,它價格合理,一定程度上還能為人們提供更多鍛鍊的機會,在節能減排方面也是數一數二的。人們對自行車的駕駛原理都十分熟悉,卻都不知道為什麼自行車在行駛過程中從來不會倒。
  • 橫跨200年時光 1300餘輛古董自行車蘭州亮相
    橫跨200年時光 1300餘輛古董自行車蘭州亮相每日甘肅網1月19日訊(新甘肅·每日甘肅網記者 李楊)一輛小小的自行車,凝聚了社會變遷的時代記憶,見證了技術進步和科技創新,寄託了人們特殊的感情今日上午,位於甘肅省蘭州市城關區新港城張家灘1號的甘肅三木自行車博物館開館,世界上近200年以來、各國生產的古董自行車1300餘輛亮相。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省文化和旅遊廳黨組書記、廳長陳衛中,省文物局局長馬玉平為甘肅三木自行車博物館揭牌。「自行車是人類交通史上劃時代的發明之一,也是工業文明的重要象徵,深刻地影響和改變了人們的生產生活。
  • 自行車騎起來為何不倒?科學家想了200年,至今仍是未解之謎
    可能許多人會對此感到非常詫異,要知道自行車都發明兩百年了,怎麼會不知道其中的原理呢?然而事實就是如此,這個「簡單」的問題科學家們已經思考了200多年,可至今仍然是個未解之謎。
  • 記憶中的老物件——二八自行車:當年重要的交通工具
    如今,私家車已經開進了千家萬戶,曾經的「自行車王國」早已成為了過去。如同汽車一樣,從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起,自行車也開始走進千家萬戶。那個時候普通老百姓日常的吃和用,基本上都要靠它運回家,是當時最重要最普及的交通工具。「記憶中的老物件」系列報導我們關注二八自行車:當年重要的交通工具。
  • 「騎不倒」的自行車 困惑科學家兩百年了
    如今,大街小巷隨處可見的恐怕要數各種顏色的共享單車了,這些由簡單支架、兩個輪子和兩個腳踏組成的最簡單的交通工具,為人們的出行帶來了極大便利。邁腿、上車、蹬起、走你——隨著車輪飛轉,騎車人或輕輕調整車把,或身體左右輕晃,把個小小的自行車騎得行雲流水一般。  自行車騎得雖爽,但是研究自行車的科學家們卻有些「不爽」。
  • 若是全面禁止了電動自行車,我們拿什麼交通工具出行?
    福州市禁止電動自行車的理由比較有代表性:近年來電動自行車數量急劇增長,遠超道路負荷;交通亂象突出,違章屢禁不止;安全隱患突出,交通事故多發,市民群眾反映強烈,疾呼政府加強規範管理……這些情況,在很多地方都普遍存在,的確需要引起我們的足夠重視。
  • 瑞士一硬漢無機動交通工具 單身繞北極2萬公裡
    無機動交通工具,攜帶200公斤裝備,行程2萬公裡,忍受零下62攝氏度嚴寒  單身繞北極 瑞士硬漢數第一  據新華社電 瑞士冒險家邁克·霍恩10月25日在完成歷時兩年半的環繞北極圈之旅後載譽回國,成為不藉助機動交通工具實現繞北極圈之旅的世界第一人。
  • 80年代的北京街頭:交通工具簡單,一些自行車很拉風
    圖中一條馬路十分寬敞,非機動車道上滿是自行車,出現的少量汽車也都樣式繁多。這個景象,不知道的估計會以為這是某個偏遠地區,實際上卻是80年代北京街頭的樣子。說起那個年代,大家耳熟能詳的都是自行車大軍。雖說也有公交車的身影,可樣式造型比現在差遠了。
  • 200年前的自行車長什麼樣?居然有點蠢!
    每天上下班的「遷徙」大潮中,都可以看到自行車自由穿梭的身影。但是,你知道嗎?自行車發明至今已經有200多年的歷史了!200年前的自行車你知道長什麼樣嗎?18世紀末 第一輛自行車誕生比較主流的說法是,第一輛自行車是1790年由法國人西夫拉克發明,為木質材質。沒有驅動裝置,只有兩個輪子,人騎在上面,需要靠雙腳用力蹬地而行。
  • 野外旅行交通工具攻略之自行車出行的注意事項!
    大家好,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展,不管出行還是旅行,人們乘坐的交通工具的選擇也越來越多,比如小夥伴們想去外面世界遊玩,大多數會選擇坐火車、飛機或開車等便捷的交通工具,但還是有一部分的驢友,喜歡騎著自行車去自己想去的地方,那麼在你選擇自行車為你的交通工具後,你應該注意些什麼?今天小編就和大家講解野外旅行自行車的一些注意事項。
  • 朝鮮農村的交通工具,依然保留牛車,大部分農民是自行車
    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你們是小編前進的動力哦。每天一點點進步,分享彼此的歡樂!朝鮮的生活對很多人而言都是十分神秘的,朝鮮不同於韓國,他的國家政策導致了外人很難深入了解這個國家,如果想要去朝鮮旅遊,必須加入旅遊團,而旅遊所經過的城市只有那幾個旅遊城市,像平壤開城和南浦等一些城市景點。而想要體驗朝鮮的農村生活更難,因為根本不允許亂走,一般人對朝鮮農村生活根本不了解。
  • 這個問題困擾了科學家兩百年:為什麼自行車騎行不會倒?
    自150年前自行車被發明以來這個問題在科學上至今懸而未決,為解開這個謎團法國科學院在1897年還專門設立了一個獎項(Prix Fourneyron competition)。200年來,許多物理學家、數學家孜孜不倦地研究著自行車不倒的問題,以期尋求一個合理的解釋,他們發表了近百篇文獻,提出了各種可能。一.
  • 自行車三國殺 智能交通工具入口之爭
    自行車三國殺 智能交通工具入口之爭2015-09-16 12:38出處:PConline原創作者:逃逃責任編輯:王志鵬1而看著這輛傳說中出自中國某頂尖高校同學之手設計的自行車,我先得考慮怎麼把這輛車搬出去。  什麼,你跟我說是用來鍛鍊的?呵呵,反正我是沒有勇氣騎上這麼一坨玩意兒噠!  另外,投資了騎行APP的小米也被傳出進軍智能自行車市場,但官方倒沒有公布。坊間傳聞,小米的智能自行車產品將會在明年發布,售價不會太高。
  • 重慶人為什麼不騎自行車?受地形限制,而選擇了另一種交通工具
    (圖片來源於網絡)是的,重慶的地形,特別是主城區市中心的地形,原本的道路就比較窄,即使有非機動車道,使用的大多也是電瓶車或摩託車,自行車有是有,只能作為一種超短距離,平坦路上的代步工具黃桷灣立交另一方面,騎自行車這樣的交通工具,並不是所有的道路都可以進入的,例如隧道,在重慶城區有很多,在隧道內騎行沒有警示也是非常危險的。
  • 巴黎成為世界上第一個以自行車為主要交通工具的首都
    法國的「浪漫之都」巴黎用10648輛自行車,實現了他們的「自行車革命」。法國人如此說:他們要讓巴黎成為世界上第一個以自行車為主要交通工具的首都。事實上,在今年1月份的時候,巴黎已經計劃好要建1400個自行車出租站和啟動20600輛自行車。按照計劃,每個巴黎人無論何時何地,都能夠在275米的範圍內找到一輛「綠色交通車」。
  • 科學家預測,全球森林或在200年內消失!
    科學家預測,未來200年森林或消失,將造成不可逆轉的崩潰!在一年當中最熱的應該就是7月份了,但是2020年這個被稱為全球變暖最嚴重的一年,卻感覺7月份並沒有以往來得那麼炎熱,可能是由於受到了長時間降雨的影響。
  • 古人出遠門是都有哪些交通工具?淺談古人交通方式的演變
    現在的交通是那麼的方便,主要還是因為有越來越多的交通工具供人們使用。自小編記事時起 ,最熟悉、最常見的交通工具便是自行車。那個時候,幾乎每家人都有一輛自行車,甚至有的條件好一點的家庭家裡有兩輛自行車。後來,長大一點了,自行車漸漸被摩託車取代。摩託車相比於自行車而言,更方便、更省力、更快速,所以越來越多的人使用,摩託車出行。再後來,小轎車等四輪車就漸漸地普及到了很多地方。
  • 景區交通工具_2020年景區交通工具資料下載_築龍學社
    景區交通工具專題為您提供景區交通工具的相關資料與視頻課程,您可以下載景區交通工具資料進行參考,觀看相關視頻課程提升技能。一說起專列,你想到的可能是杜拜土豪專屬,自帶升降梯的加長豪華專列、沉浸式的地鐵車體廣告,或者是某某組織為了慈善目的組織的某種公益活動。 然而專列也是交通工具的一種,當你來到某個城市,你會不會為了增加某種儀式感專門留意某一班次的列車,甚至為了搭上這輛列車順便到當地旅遊呢?在日本,或許你就會這樣做。
  • 新型交通工具問世,不費油不費電,將來可能會替代自行車
    新型交通工具問世,不費油不費電,將來可能會替代自行車 2020-11-18 13:
  • 甘肅:自行車博物館開館 展示逾千輛世界珍奇古董自行車
    圖為甘肅三木自行車博物館館長柴林與藏品1913年生產於英國的克萊夢特三輪車合影。(資料圖)甘肅省三木博物館提供中新網蘭州1月20日電 (記者 南如卓瑪)收藏於英國、日本、義大利等世界各國1300多輛古董自行車的甘肅三木自行車博物館19日在蘭州開館。該館館長柴林自20世紀70年代至今,歷時40多年收藏了自1755年至1975年近200多年以來世界各國生產的「限量版」珍奇自行車,即日起免費向公眾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