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記趣
文/鄧正洪
春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佳節,即使在物質十分匱乏的年代也是要「隆重」歡慶的。那種「隆重」情景令人記憶尤為深刻,就衣食遊樂而言也就充滿了一些酸澀的樂趣。
首先是衣著,再困難的家庭,初一全家老小也都要穿戴一新,以求新年新氣象。這就難為了當家人,他們必須早早謀劃。如果年景太差,無法滿足全家穿個「透身新」,往往就把大人穿過的破舊衣服拆洗乾淨,翻個面或染一水,將大布料做成小孩的「新」衣服。
其次就是早餐,一般人家新年第一餐通常是吃一頓大油大肉的葷面,要麼就是富油湯圓加白雞蛋和白糖。當然雞蛋一般是一人一個,而面和湯圓統統不限量,各取所需人人管飽。老人常對孩子們說:吃的面應叫做「錢串子」,是用來穿錢捆鈔票的;湯圓不叫湯圓而叫「圓寶」——這些都是為圖個好兆頭,希望新的一年招財進寶、生活美滿。
當然那「錢串子」和「圓寶」更要提早準備。一般夏收後再窮的人也要「藏」一壇麥子,秋收後也要「藏」一袋糯谷,一直「藏」到除夕前幾天才用麥子上街換成面,把糯谷打成米磨成粉,為全家備辦新年神聖的第一餐早飯。所以曾有句民諺曰:寧可餓一年,也要飽一頓。
早飯後的遊玩當然就沒什麼上檔次的項目了,那時沒有電視看,老人們一般是上街走走,徹底放鬆休閒;年輕人則上街亮亮自己的新裝,藉機會會朋友和自己心儀的戀人——人們打趣說那是「曬寶」和「尋寶」。
孩子們或跟著大人上街耍,或和小夥伴們自尋些樂趣,如跳繩、踢毽、辦家家之類的。當然,孩子們各自新衣的荷包裡也都裝著點土小吃,諸如炒花生、豌豆、胡豆和紅苕果等。
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有些年份,公社(鄉)領導為豐富群眾文化生活,也安排各大隊(村)和學校師生排練點文娛節目上演,讓普通群眾在大年初一上街有個看頭,享用一次難得的文化盛宴。
演出節目主要包括歌舞和樣板戲。歌舞多是少數民族歌舞,所以滿臺都在唱「亞拉嗦」「巴扎嘿」「亞克西」等; 而「樣板戲」更是別具特色,無論小學生或是成年人都在演《沙家濱》《紅燈記》《智取威虎山》等等,所以演員年齡差異極大,臺上幕後到處都是老少不等的郭建光、阿慶嫂、李玉和賊鳩山、楊子榮和座山雕等。
而有的文娛積極分子在兩個戲中都扮有角色,有時一緊張難免記錯臺詞,鬧出些笑話來。諸如「胡傳奎追問阿慶嫂密電碼的下落」,李玉和開口就唱「跨林海過雪原」,楊子榮一上場就謳「朝霞映在陽澄湖上」等等。這些張冠李戴的演出成了正劇喜演,卻也別有一番異趣,給人以意想不到的歡樂,留下極其深刻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