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的崛起一浪接著一浪。這種現象,沒有在其他洲出現,這說明亞洲國家在崛起過程中是相互開放,而不是相互封閉;是相互幫助,而不是相互仇視;是相互合作,而不是相互對抗。這是亞洲崛起的一條重要經驗。亞洲要繼續崛起,必須堅持這條經驗。
2013年9月7日,習近平主席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講話,提出共建30億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理念。這個講話在亞洲、歐洲乃至全世界都引起了強烈的反響。10月18日,在韓國首爾召開了「歐亞時代的國際合作大會」。在為這次會議準備的文件中,專門提到了習主席的上述理念。我應邀出席了這次國際會議,並發表講話。
19世紀是歐洲世紀,20世紀是美國世紀。21世紀是什麼樣的世紀?有人說是太平洋世紀,有人說是美國世紀,還有人說是歐亞世紀。這三個說法不一樣,但是這三個說法的根據都是亞洲在崛起。
在人類歷史上,亞洲曾經對人類文明進步作出過巨大貢獻。直到1820年,亞洲的GDP佔到全球GDP的56.2%。但是在現代,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亞洲大大落後了。拿中國為例,1820年,中國的GDP佔全球的32.9%,但是到了1978年,中國的GDP僅佔全球的1.5%。真是一落千丈啊!
令人欣慰的是,在二次大戰結束之後,亞洲開始重新崛起。戰後亞洲的重新崛起經過了五個浪潮。
第一個浪潮是日本。日本採用了出口導向型發展模式,這個模式非常符合日本的情況和全球化的需要。1968年,日本超過了西德,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
第二個浪潮是亞洲四小龍:韓國、新加坡、中國臺灣和香港。他們學習了日本的出口導向型發展模式,在20世紀60年代初開始崛起。
第三個浪潮是東南亞國家協會,諸如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等。他們也是採取了出口導向型發展模式,在20個世紀70年代初開始崛起。
第四個浪潮是中國。1978年,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我們也採取了出口導向型的模式,加入了亞洲崛起的大潮。
第五個浪潮是印度。印度1991年實行改革,走上了崛起之路。
中國和印度加入了亞洲崛起的大潮,大大增強了亞洲崛起的勢頭和規模。
對亞洲崛起進程的回顧,可以看出,中國的崛起是和亞洲崛起同步的;中國的崛起,得益於亞洲的崛起。又回過頭來,壯大了亞洲的崛起。
值得注意的是,亞洲的崛起一浪接著一浪。這種現象,沒有在其他洲出現,這說明亞洲國家在崛起過程中是相互開放,而不是相互封閉;是相互幫助,而不是相互仇視;是相互合作,而不是相互對抗。這是亞洲崛起的一條重要經驗。亞洲要繼續崛起,必須堅持這條經驗。
需要指出的是,亞洲崛起的進程遠遠沒有完成,要完成,還需要幾十年。然而,亞洲的崛起拉動著國際關係的重心,從大西洋轉向太平洋。這個過程也遠遠沒有完成。但是,在21世紀,亞洲會重新崛起,這大概是沒有多少疑問的。
韓國東道主說,21世紀是歐亞世紀。因為今天歐亞大陸的經濟總量已經佔到全球的60%,而且這個比重還在上升。歐亞同在全球最大的陸地——歐亞大陸上,有5000萬平方公裡。歐洲是發達經濟體,歐洲的GDP總量約佔到全球的16%,是全球最大的經濟體。亞洲,特別是東亞,是全球經濟中最有活力、經濟增長最快的地區。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韓國方面說的21世紀是歐亞世紀,是有道理的。
必須指出,歐亞世紀和歐洲世紀、美國世紀是不一樣的。19世紀是歐洲世紀,歐洲是文藝復興、啟蒙運動、工業革命和科技革命的誕生地,這些都極大地推動了人類文明的進步。但是,歐洲在主宰世界的時候,在全球進行殖民擴張,也帶來了腥風血雨和巨大的災難。
20世紀是美國世紀,美國在兩次世界大戰中發揮的關鍵作用和美國的科技創新,都大大推動了世界的前進。但是,勿庸諱言,美國作為一個超級大國,想要主宰世界,也給人類帶來了很多災難。
我以為,歐亞世紀和歐洲世紀、美國世紀都不一樣。因為我們不想,也不可能來主宰世界。亞洲的崛起是在與世界其他地區互利共贏中崛起的。這是因為,世界變了。
如何來描述世界的變化?世界從MAD(互相確保摧毀)轉變為MED(經濟上相互依存),這是一個巨大的變化。是什麼力量導致這一變化呢?
有兩大力量,第一大力量是經濟上互相依存。世界各國之間的相互依存度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第二大力量是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從來沒有像今天如此之嚴峻。這些挑戰,諸如氣候變化、恐怖主義、自然災害、流行疾病、跨國犯罪等,沒有一個國家,不論其如何強大,都不能夠單獨應對上述挑戰。人類只有聯合起來,才能生存下去。
隨著世界的變化,遊戲規則變了,從零和遊戲轉變為正和遊戲。零和遊戲在世界上盛行了幾千年,而正和遊戲還是一個新事物。因此,世界上有兩股大潮流在那裡較量。一股是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潮流;第二股是冷戰、對抗、衝突、鬥爭的潮流。第一股潮流,代表著人類的未來和光輝的明天;第二股潮流,代表著過去和黑暗。這兩大潮流的較量將會決定21世紀人類的命運。就中國而言,我們將堅決站在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潮流一邊,堅決反對冷戰、對抗、衝突、鬥爭的潮流。
既然這兩大潮流的較量將會決定21世紀人類的命運,那麼我們應當怎麼辦呢?
第一,我們不能低估冷戰、對抗、衝突、鬥爭潮流的慣性,這股潮流存在很長時間了,形成了強大的慣性。至於零和遊戲,它存在了幾千年了,慣性更大。人總是在慣性中生活,人要前進,必須同慣性作鬥爭。我們不警惕這種慣性,不克服這種慣性,慣性就會回過頭來指導我們的行動,把我們推向零和遊戲,推向對抗。
第二,我們要千方百計擴大同各方利益的匯合點。各國都有自己的利益。在全球化的今天,各國利益有著許多匯合點。我們要在匯合點的基礎上,大力發展合作,建立各種形式的、不同層次的利益共同體。其結果是,國與國之間關係的基礎就變得更加牢固了。基礎牢固了,推動合作共贏的力量也就更大了;基礎牢固了,我們就會更加有意識克服冷戰與零和遊戲的慣性;基礎牢固了,我們就會更加理性、妥善地處理我們之間的分歧,就不會讓分歧來妨礙我們之間的合作。
美國提出的重返亞洲的戰略,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關注,特別是亞洲人的關注。說美國重返亞洲這個說法是不確切的,因為美國是一個太平洋國家,從來沒有離開過亞洲。問題是美國如何重返亞洲?
美國重返亞洲有兩種方式:一種方式是按照零和遊戲的思維,那就會挑起亞洲的冷戰,這是亞洲不歡迎的。因為新冷戰會迫使大家選邊,美國和亞洲都會成為輸家。另一種方式,是合作共贏重返亞洲,那會既有利於亞洲的繁榮,也有利於美國的繁榮,那是我們大家所歡迎的。
不久前,習近平主席在哈薩克斯坦闡述了「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構想。絲綢之路是指2000多年前,由中國經過中亞,通向歐洲的一條道路。絲綢之路促進了各國之間的貿易往來和經濟發展。今天,「絲綢之路經濟帶」則有更加重要的意義,因為它意味著,在共同努力下,我們要使從太平洋到大西洋,從太平洋到波羅的海的交通暢通起來。絲綢之路經濟帶人口有30億,蘊藏著巨大的經濟潛力。開發絲綢之路經濟帶將會進一步促進亞洲和歐洲的繁榮和歐亞大陸之間的合作,有利於世界的和平、穩定與發展,這是一項互利共贏的事業。
「絲綢之路經濟帶」是開放的,而不是封閉的。原因很簡單,在全球化的今天,開放才能促進繁榮,封閉僅會導致落後與倒退。「絲綢之路經濟帶」歡迎其他國家和地區來參與這項合作。
總之,只要我們堅持壯大和平、發展、和平、共贏的潮流,世界的明天,歐亞大陸的明天,一定是美好的,讓我們共同努力迎接歐亞世紀的到來!
「絲綢之路經濟帶」是開放的,而不是封閉的。原因很簡單,在全球化的今天,開放才能促進繁榮,封閉僅會導致落後與倒退。「絲綢之路經濟帶」歡迎其他國家和地區來參與這項合作。
吳建民:曾任外交部新聞司司長、發言人
中國駐荷蘭大使
中國常駐聯合國日內瓦辦事處和瑞士其他國際組織常駐代表、大使
中國駐法國大使
國際展覽局主席
外交學院院長
全國政協外委會副主任
現任外交學院教授
歐亞科學院院士
歐洲科學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