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的崛起與歐亞大陸

2020-12-12 今日中國

亞洲的崛起一浪接著一浪。這種現象,沒有在其他洲出現,這說明亞洲國家在崛起過程中是相互開放,而不是相互封閉;是相互幫助,而不是相互仇視;是相互合作,而不是相互對抗。這是亞洲崛起的一條重要經驗。亞洲要繼續崛起,必須堅持這條經驗。

2013年9月7日,習近平主席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講話,提出共建30億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理念。這個講話在亞洲、歐洲乃至全世界都引起了強烈的反響。10月18日,在韓國首爾召開了「歐亞時代的國際合作大會」。在為這次會議準備的文件中,專門提到了習主席的上述理念。我應邀出席了這次國際會議,並發表講話。

19世紀是歐洲世紀,20世紀是美國世紀。21世紀是什麼樣的世紀?有人說是太平洋世紀,有人說是美國世紀,還有人說是歐亞世紀。這三個說法不一樣,但是這三個說法的根據都是亞洲在崛起。

在人類歷史上,亞洲曾經對人類文明進步作出過巨大貢獻。直到1820年,亞洲的GDP佔到全球GDP的56.2%。但是在現代,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亞洲大大落後了。拿中國為例,1820年,中國的GDP佔全球的32.9%,但是到了1978年,中國的GDP僅佔全球的1.5%。真是一落千丈啊!

令人欣慰的是,在二次大戰結束之後,亞洲開始重新崛起。戰後亞洲的重新崛起經過了五個浪潮。

第一個浪潮是日本。日本採用了出口導向型發展模式,這個模式非常符合日本的情況和全球化的需要。1968年,日本超過了西德,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

第二個浪潮是亞洲四小龍:韓國、新加坡、中國臺灣和香港。他們學習了日本的出口導向型發展模式,在20世紀60年代初開始崛起。

第三個浪潮是東南亞國家協會,諸如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等。他們也是採取了出口導向型發展模式,在20個世紀70年代初開始崛起。

第四個浪潮是中國。1978年,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我們也採取了出口導向型的模式,加入了亞洲崛起的大潮。

第五個浪潮是印度。印度1991年實行改革,走上了崛起之路。

中國和印度加入了亞洲崛起的大潮,大大增強了亞洲崛起的勢頭和規模。

對亞洲崛起進程的回顧,可以看出,中國的崛起是和亞洲崛起同步的;中國的崛起,得益於亞洲的崛起。又回過頭來,壯大了亞洲的崛起。

值得注意的是,亞洲的崛起一浪接著一浪。這種現象,沒有在其他洲出現,這說明亞洲國家在崛起過程中是相互開放,而不是相互封閉;是相互幫助,而不是相互仇視;是相互合作,而不是相互對抗。這是亞洲崛起的一條重要經驗。亞洲要繼續崛起,必須堅持這條經驗。

需要指出的是,亞洲崛起的進程遠遠沒有完成,要完成,還需要幾十年。然而,亞洲的崛起拉動著國際關係的重心,從大西洋轉向太平洋。這個過程也遠遠沒有完成。但是,在21世紀,亞洲會重新崛起,這大概是沒有多少疑問的。

韓國東道主說,21世紀是歐亞世紀。因為今天歐亞大陸的經濟總量已經佔到全球的60%,而且這個比重還在上升。歐亞同在全球最大的陸地——歐亞大陸上,有5000萬平方公裡。歐洲是發達經濟體,歐洲的GDP總量約佔到全球的16%,是全球最大的經濟體。亞洲,特別是東亞,是全球經濟中最有活力、經濟增長最快的地區。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韓國方面說的21世紀是歐亞世紀,是有道理的。

必須指出,歐亞世紀和歐洲世紀、美國世紀是不一樣的。19世紀是歐洲世紀,歐洲是文藝復興、啟蒙運動、工業革命和科技革命的誕生地,這些都極大地推動了人類文明的進步。但是,歐洲在主宰世界的時候,在全球進行殖民擴張,也帶來了腥風血雨和巨大的災難。

20世紀是美國世紀,美國在兩次世界大戰中發揮的關鍵作用和美國的科技創新,都大大推動了世界的前進。但是,勿庸諱言,美國作為一個超級大國,想要主宰世界,也給人類帶來了很多災難。

我以為,歐亞世紀和歐洲世紀、美國世紀都不一樣。因為我們不想,也不可能來主宰世界。亞洲的崛起是在與世界其他地區互利共贏中崛起的。這是因為,世界變了。

如何來描述世界的變化?世界從MAD(互相確保摧毀)轉變為MED(經濟上相互依存),這是一個巨大的變化。是什麼力量導致這一變化呢?

有兩大力量,第一大力量是經濟上互相依存。世界各國之間的相互依存度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第二大力量是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從來沒有像今天如此之嚴峻。這些挑戰,諸如氣候變化、恐怖主義、自然災害、流行疾病、跨國犯罪等,沒有一個國家,不論其如何強大,都不能夠單獨應對上述挑戰。人類只有聯合起來,才能生存下去。

隨著世界的變化,遊戲規則變了,從零和遊戲轉變為正和遊戲。零和遊戲在世界上盛行了幾千年,而正和遊戲還是一個新事物。因此,世界上有兩股大潮流在那裡較量。一股是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潮流;第二股是冷戰、對抗、衝突、鬥爭的潮流。第一股潮流,代表著人類的未來和光輝的明天;第二股潮流,代表著過去和黑暗。這兩大潮流的較量將會決定21世紀人類的命運。就中國而言,我們將堅決站在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潮流一邊,堅決反對冷戰、對抗、衝突、鬥爭的潮流。

既然這兩大潮流的較量將會決定21世紀人類的命運,那麼我們應當怎麼辦呢?

第一,我們不能低估冷戰、對抗、衝突、鬥爭潮流的慣性,這股潮流存在很長時間了,形成了強大的慣性。至於零和遊戲,它存在了幾千年了,慣性更大。人總是在慣性中生活,人要前進,必須同慣性作鬥爭。我們不警惕這種慣性,不克服這種慣性,慣性就會回過頭來指導我們的行動,把我們推向零和遊戲,推向對抗。

第二,我們要千方百計擴大同各方利益的匯合點。各國都有自己的利益。在全球化的今天,各國利益有著許多匯合點。我們要在匯合點的基礎上,大力發展合作,建立各種形式的、不同層次的利益共同體。其結果是,國與國之間關係的基礎就變得更加牢固了。基礎牢固了,推動合作共贏的力量也就更大了;基礎牢固了,我們就會更加有意識克服冷戰與零和遊戲的慣性;基礎牢固了,我們就會更加理性、妥善地處理我們之間的分歧,就不會讓分歧來妨礙我們之間的合作。

美國提出的重返亞洲的戰略,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關注,特別是亞洲人的關注。說美國重返亞洲這個說法是不確切的,因為美國是一個太平洋國家,從來沒有離開過亞洲。問題是美國如何重返亞洲?

美國重返亞洲有兩種方式:一種方式是按照零和遊戲的思維,那就會挑起亞洲的冷戰,這是亞洲不歡迎的。因為新冷戰會迫使大家選邊,美國和亞洲都會成為輸家。另一種方式,是合作共贏重返亞洲,那會既有利於亞洲的繁榮,也有利於美國的繁榮,那是我們大家所歡迎的。

不久前,習近平主席在哈薩克斯坦闡述了「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構想。絲綢之路是指2000多年前,由中國經過中亞,通向歐洲的一條道路。絲綢之路促進了各國之間的貿易往來和經濟發展。今天,「絲綢之路經濟帶」則有更加重要的意義,因為它意味著,在共同努力下,我們要使從太平洋到大西洋,從太平洋到波羅的海的交通暢通起來。絲綢之路經濟帶人口有30億,蘊藏著巨大的經濟潛力。開發絲綢之路經濟帶將會進一步促進亞洲和歐洲的繁榮和歐亞大陸之間的合作,有利於世界的和平、穩定與發展,這是一項互利共贏的事業。

「絲綢之路經濟帶」是開放的,而不是封閉的。原因很簡單,在全球化的今天,開放才能促進繁榮,封閉僅會導致落後與倒退。「絲綢之路經濟帶」歡迎其他國家和地區來參與這項合作。

總之,只要我們堅持壯大和平、發展、和平、共贏的潮流,世界的明天,歐亞大陸的明天,一定是美好的,讓我們共同努力迎接歐亞世紀的到來!

「絲綢之路經濟帶」是開放的,而不是封閉的。原因很簡單,在全球化的今天,開放才能促進繁榮,封閉僅會導致落後與倒退。「絲綢之路經濟帶」歡迎其他國家和地區來參與這項合作。

吳建民:曾任外交部新聞司司長、發言人

中國駐荷蘭大使

中國常駐聯合國日內瓦辦事處和瑞士其他國際組織常駐代表、大使

中國駐法國大使

國際展覽局主席

外交學院院長

全國政協外委會副主任

現任外交學院教授

歐亞科學院院士

歐洲科學院院士

 

相關焦點

  • 一條隱形的分界線,把歐亞大陸分割成了亞洲和歐洲
    亞洲和歐洲在地理上是沒有明顯分割的。亞歐大陸一直以來都是一個地理板塊。為什麼並不是一個洲,更多是因為文化,宗教,歷史等方面的原因而非地理因素。亞洲和歐洲的分界線也更多的是一個文化概念而非地理概念。下面就來詳細說一下這裡面的玄機。
  • 冷戰後,美國為控制歐亞大陸而制定
    在亞洲,以美中、美日關係為中心,既聯日制華,又保持美中關係的總體穩定。布希政府上臺以後,繼續在歐亞大陸謀勢布局,不但堅持和強化柯林頓時期的歐洲和亞太戰略,並借反恐之機先後發動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積極加強對東南亞和南亞的滲透。
  • 橫跨歐亞大陸的伊斯坦堡,其亞洲區更接地氣
    伊斯坦堡是世界上唯一個橫跨歐亞大陸的城市要清晰地弄清楚歐亞各自的特色和方位,其實也簡單,我們簡單梳理一下。伊斯坦堡歐洲區和亞洲區被博斯布魯斯海峽隔開,由博斯普魯斯海峽大橋連接。從歐洲區到亞洲區最方便的交通工具就是渡輪。
  • 古DNA研究:洞察歐亞東部大陸人群歷史
    古DNA研究:洞察歐亞東部大陸人群歷史  科學研究發現,在末次盛冰期之前,現代人祖先已擴散至整個歐亞大陸,北至西伯利亞、西至歐洲、東至亞洲,在這片大陸上繁衍生息。隨著針對中國人群的大規模古DNA研究地不斷湧現,讓我們得以在更大時空框架下去講述歐亞大陸東部人群的演化故事。
  • 「歐亞大陸經濟帶」的想像空間
    英國的地緣政治學鼻祖麥金德曾說,誰能掌控歐亞大陸的「腹心地帶」,誰就能掌控「世界島」。上合組織所包含並影響的區域,毋庸置疑,就是這個能夠影響整個世界格局轉變的核心區。但真正能夠完成這個大整合併不容易。    一些重要的歷史經驗需要汲取。比如在「二戰」前,世界經濟被經濟危機的陰影籠罩。德國的經濟戰略家們也希望「和平崛起」,他們的戰略目標正是整合歐亞大陸經濟。
  • 王義桅:「一帶一路」聯通歐亞大陸 實現全球化3.0
    為什麼要實現歐亞互聯互通?工業革命起源於英國,幾百萬人口實現工業化,到了歐洲大陸上千萬級人口,到了美國上億級,如今金磚國家幾十億人在實現工業化,而我們還依賴近代以來歐洲人地理大發現所開鑿的海峽、運河、航線,顯然是小馬拉大車。在美歐國家,物流成本佔GDP的比率為6%-8%,而亞洲大多數國家,這一比率要達20%。這樣帶來的結果是亞洲國家的產品和產業競爭力很難上去。
  • 你只知道俄羅斯橫跨歐亞大陸,但一定不知道它為何屬於歐洲!
    俄羅斯地跨歐亞大陸,在其1709.82萬平方公裡的國土中大約有四分之三的面積位於亞洲,四分之一位於歐洲,然而國際上普遍公認俄羅斯為歐洲國家——當然這是指的地理概念上的歐洲國家,而在政治領域的歐洲概念一般是不包括俄羅斯的。
  • 為什麼歐亞大陸才是人類文明黃金開局的世界島呢?
    大家好,我是通曉君,一名亞洲大陸上的土著居民,相信此刻在看我文章的你們,大部分也是亞洲大陸上的土著居民。我們的祖先在上萬年前就已經生活在這片大陸上了,薪火傳承數萬年而不絕,那可是非常不容易也非常偉大的,對比一下其他大陸上的土著居民,比如美洲的印度安人,澳洲的澳洲土著,非洲的非洲黑人,他們有的幾乎被滅種,有的丟失了祖先土地,有的至今仍極度貧困,而曾經殖民他們的人,幾乎都是從歐亞大陸上走出去的人,從今天的世界格局來看,我們可以理所讓然的認為,從歐亞大陸上走出來的人徵服了全世界。
  • 土耳其橫跨歐亞大陸大巡遊
    它是歐洲和亞洲的分界線,也見證了歐洲與亞洲的完美結合。它使得伊斯坦堡成為了世界上唯一橫跨歐亞大陸的城市,也是進入黑海的唯一通道。每天有非常多的輪渡穿梭在整個海峽,出發時是歐洲,靠岸即是亞洲,輕鬆跨越歐亞邊界。
  • 為什麼是歐亞大陸的文明徵服全世界
    我們攤開歷史地圖,會發現,在近代之前,那些先進文明和先進國家,基本都出現在歐亞大陸——古埃及文明例外,但其文明區域也是緊挨歐亞大陸,遠離非洲大陸的中心。歐亞大陸的人類社會一直在科技和文化方面碾壓其他大陸,而且哪怕到了現代,歐亞大陸的這種優勢也沒有退去,而是越來越大。
  • 「亞洲四小龍」落寞?中國大陸已經崛起,現在亞洲誰最強?
    而之所以把亞洲四小龍定義在60—90年代,主要是因為亞洲四小龍是在60年代之後崛起的,而到了90年代之後,這四個國家或地區在亞洲已經逐漸不再那麼耀眼了。以前的亞洲四小龍到底有多強?就拿當時排在亞洲四小龍之首的韓國來說,眾所周知的是,韓國的國土面積很小,但一直是一個發達國家。
  • 【新華網】研究發現:歐亞、北美大陸之間存在不對稱量級的生物擴散
    我國科學家近期研究發現,在類似北美、歐亞兩大陸之間的物種擴散事件中,歐亞大陸向北美大陸的擴散事件明顯多於北美大陸向歐亞大陸的擴散事件。  這一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國家科學評論》上,該刊物是我國第一份英文版自然科學綜述性學術期刊。
  • 如何實現歐亞大陸權力平衡
    西方或許將中國擠出某些市場,但中國氣球在整個亞洲依然在充氣膨脹,因為它降低了所有一帶一路貿易夥伴的關稅。美國和英國謀劃將瀕臨死亡的七國集團(G-7)轉變成「民主十國」(D-10),將亞洲國家印度、日本、韓國和澳大利亞納入進來,這是提供另外一種選擇的及時步驟。
  • 土耳其的伊斯坦堡,坐落在歐亞大陸交界處,只是有些髒亂差!
    近年來,我國許多人喜歡出國旅遊,而土耳其位於地中海周圍,橫跨歐亞大陸,深受中國人的歡迎。目前,每年都有大量的旅遊團去那裡,自己去的遊客也不少。另外,很多城市開通了直飛伊斯坦堡的航班,價格不貴,籤證也容易拿到,所以很多人就直接出發了。
  • 東北地理所歐亞大陸湖泊溫度變化遙感研究取得進展
    歐亞大陸分布著較多湖泊和水庫,該大陸地形複雜,氣候帶分布廣泛,湖泊存在梯度差異。儘管世界範圍內已開展了不同規模的湖泊溫度研究,但湖泊溫度在歐亞大陸湖泊中的分布模式和湖泊溫度差異驅動因素尚待分析。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水環境遙感團隊利用MOD11A2產品,提取湖泊表面溫度信息;根據柯本氣候分區和湖泊面積,在歐亞大陸選擇了861個湖泊和237個水庫,研究了歐亞大陸湖泊溫度分布格局,分析了長時間序列湖泊溫度變化趨勢。研究發現,相比於其他湖泊,高緯度和青藏高原的湖溫更低;相比於白天,湖泊的夜晚溫度空間異質性更小。
  • 馮紹雷:中俄歐在歐亞大陸的互動——兼論「一帶一路」對三方關係的...
    1993年,喬治亞國家領導人謝瓦爾德納澤提出過「歐洲-高加索-亞洲運輸走廊」方案。歐盟曾經提議通過加強歐亞大陸之間的鐵路和基礎設施建設,拓展歐盟在中國、俄羅斯、中亞等地區的影響力。20世紀90年代中期,包括中國在內的國際輿論也為當時從連雲港到鹿特丹的亞歐大陸橋開通而激動。歐亞大陸各方的一個可貴共識是,交通運輸、基礎設施建設是推動大陸內部各方貫通的基本動因。
  • 重寫人類從非洲遷徙的歷史:我們的祖先經歷了六萬年走進歐亞大陸
    研究人員認為,早在12萬年前,早期人類便開始跨越歐亞大陸。   傳統的「走出非洲」模式表明,現代人類在非洲進化,然後在六萬年前留下了一波。   但是根據對最近研究的回顧,DNA測試和其他化石分析技術的進步表明,人類實際上比以前想像的更早到達亞洲。
  • 亞洲地理中心,亞洲大陸上處於均衡中心位置的點
    亞洲地理中心簡稱「亞心」,位於東經87°19′52",北緯43°40′37",是亞洲大陸上處於均衡中心位置的點。亞洲大陸地理中心的測定是1992年,由中國科學院新疆地理研究所會同中國科學院院士、歐亞科學院院士、地圖學家、遙感學家、地理信息學家,依據彭納投影技術的亞洲地圖維基礎,採用現代科技手段與設備,測定出來的。美國科學家曾經斷定亞洲中心在新疆北部,為確定「亞心」的地理位置,1992年7月,中國地理科學工作者經過了嚴格的科學測算,確立下了它的位置。
  • 一個橫跨歐亞兩洲的國家,96%國土在亞洲,卻自稱為歐洲國家
    位於歐亞大陸分境線的土耳其是個神奇的國家,它的國土面積96%以上位於亞洲,但是卻一直宣稱自己是歐洲國家,而且一直想要加入歐盟。土耳其被長期性的認為是歐洲國家,所以他們不屑與亞洲為伍,能夠與強大的歐洲在一起被土耳其視為榮耀。
  • 歐亞新樞紐崛起 誰將承載航空公司「野心」
    例如,土耳其航空正把伊斯坦堡變為東西交通的「歐洲的杜拜」;赫爾辛基也在做類似轉變,作為芬蘭的首都,僅有60萬常住居民,赫爾辛基雖然城市不大,地方需求有限,但卻幾乎每小時都運行飛往亞洲的寬體客機航班,這主要是因為芬蘭載旗航空——芬蘭航空(以及越來越多的其他航空公司)認識到了這個城市地處歐洲大陸東北角,正位於幾乎所有飛往遠東的歐洲航班的路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