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上大陸電商的快車,阿聰師銷量大增,工人們忙著打包發貨。
「雙11」期間,在廈臺胞在運動之餘拿起手機在電商平臺上挑選商品。
廈門網訊(海西晨報記者陳翠仙)在剛剛過去的「雙11」,大陸電商平臺再次引爆了網購的熱潮,據相關數據顯示,11月11日當天,大陸全網總銷售額高達2539.7億元,產生了13.8億個包裹。其中,天貓最終交易額定格在1682億元;京東全球好物節從11月1日到11月11日24時累計下單金額達1271億元;蘇寧易購則在「雙11」當天開始7秒,交易額就已經破億。
在這些令人驚訝的數字背後,也有臺胞活躍的身影,「雙11」既改變了臺商們的銷售模式,也改變了臺胞們的購物方式,很多臺胞都開始加入「雙11」的搶購大潮中。記者了解到,許多臺商紛紛抓住了「雙11」的商機,也讓自己的產品趁機熱賣。不僅如此,臺灣的電商也積極參與「雙11」,推出了抽獎、優惠等活動。
在廈臺商
抓住商機,在大陸電商平臺推出優惠
說起「雙11」人們想到的首先是購物,它巨大的影響力已經讓臺商的銷售模式發生了改變,除了線下銷售,很多臺商、臺企搭上了「雙11」的快車,無論是臺商、臺灣企業還是臺灣的購物網站、商場都紛紛打出了「雙11」的招牌招攬顧客。臺灣的中華航空公司從11月3日起就打出廣告,表示在官網購票可享受11%的折扣。
臺商也紛紛出手,針對「雙11」推出了優惠活動。早已進駐大陸電商平臺的臺灣知名糕點品牌阿聰師也在今年「雙11」中大展身手。「『雙11』期間,我們在大陸的主要電商平臺上推出了優惠活動,期間購物可以享受11%的折扣。」阿聰師相關負責人陳順彰告訴記者,目前他們有10多種產品在大陸的電商平臺上進行銷售。「這是我們第一次參與『雙11』的活動,11月11日當天,我們的營業額突破了10萬元,是平時的兩倍多。」陳順彰說,大陸的電商與傳統的線下銷售相比,節約了人工、門店等成本,而且市場可以輻射到大陸的各個角落,甚至包括國際市場。在陳順彰看來,大陸的電商平臺給他們帶來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他還透露,今年「雙12」他們也將推出優惠活動。
在廈臺青羅季潁在見證了往年「雙11」的威力後,今年抓住了「雙11」的商機。「我們的網上商城主要銷售日用品和護膚品。」羅季潁說,在大陸,「雙11」是銷售的黃金時段,也是做品牌推廣的好時機。在今年的「雙11」,羅季潁也嘗到了甜頭,銷售量破新高,「希望來年的『雙11』能有更好的業績。」羅季潁十分看好大陸的電商平臺。
臺灣網站商場
打「雙11」招牌促銷,吸引消費者
在大陸朋友們瘋狂購物的時候,「雙11」的熱度也傳到了臺灣,露天拍賣、PChome、momo購物網、Yahoo奇摩等臺灣購物網站也搭上了「雙11」的便車,均投入大筆資金,以晚會直播、購物抽獎等方式炒熱年度盛事。
臺灣的PChome此次攜手30餘家銀行提供年度優惠,「雙11」期間推出促銷品項有200多萬種;momo購物網「雙11超狂購物節」第一天造訪人次為平日兩倍;Yahoo奇摩等電商透露,今年「雙11」期間,僅11月10日業績較去年同期就增長40%,單日銷售額創今年新高。
在臺灣,除了電商之外,百貨商場也紛紛打起了「雙11」的招牌。據介紹,在「雙11」前,一些電商和商場的購物促銷廣告就出現在一些捷運站,一些門戶網站和商場門口也打出了「雙11」購物節預告,以期吸引更多消費者。
值得一提的是,大陸知名電商的競爭再次延伸到臺灣市場。例如,臺灣消費者使用京東網站的「全球售」功能,今年購物節期間可享免運費優惠;天貓也首次面向寶島市場推出物流紅包優惠,且擴大了與臺灣銀行業者的合作。
在大陸的帶動下,臺灣的電商業開始熱了起來,有業者坦言臺灣電商應更了解消費者的需求,當前需做出不同於跨境電商的差異化優勢;「雙11」熱潮過後,仍須回到增強平臺經營體質和服務水準,畢竟阿里巴巴等知名電商已發展出設計線上線下、運輸物流、金融支付等上下遊的全生態鏈。
臺灣民眾
找大陸朋友代付,「雙11」不缺席
面對「雙11」打出的優惠活動,在廈臺胞們也融入大陸的生活,開啟了「買買買」模式。記者了解到,在「雙11」期間,衣服、小家電等最受臺胞歡迎,而臺胞購買金額最高的則是家具。
「學會網購之後我一下子就愛上了這種購物方式。」臺胞吳佳燕笑著說,她來到廈門的第二年就接觸了大陸的電商,從此之後大部分的生活用品都採用網購,「雙11」更是她購物的好時機。「『雙11』前一周我就開始添加購物車了,不僅我在買,身邊的很多臺灣朋友也都在買。」吳佳燕說,這幾天朋友間的問候語變成了「你『雙11』買了什麼」。
毋庸置疑,電商對購物方式產生的影響也波及了臺胞朋友們,「在臺灣,我們購物更多是到商場,沒有像大陸這麼便捷的網購平臺和配送網絡。」臺青彭歐雅告訴記者,在了解到有如此便捷的購物方式之後,不僅在大陸的臺胞開始網購,就連在臺灣的民眾也愛上了網購。
根據臺灣1111人力銀行網站調查顯示,每年「雙11」購物節,有高達82%的受訪上班族表示「不缺席」,其中甚至有些人幾乎每年都搶購;有將近六成的消費者則採取「策略性購買」,在各家優惠促銷活動開跑前,先做足功課再下單。
許多自己沒有購物網站帳號的臺灣民眾也想參與大陸的電商購物,他們會請在大陸的朋友幫忙網購或是代付。「平時我會幫沒有支付寶的臺灣朋友代付。」臺青王靖亨告訴記者,今年11月11日凌晨,短短的幾個小時之內,他幫臺灣朋友們代付的金額就有2萬多人民幣。吳佳燕也表示,這幾天,經常看到臺灣朋友在社交網站上「曬」剛從大陸購物網站上買來的東西,她也經常幫臺灣的親朋好友網購。
臺灣的民眾們也希望兩岸加深交流,讓他們在大陸的電商平臺上購物更加便利。
展開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