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裝地暖的豬舍你見過嗎?在貴陽市開陽縣貴陽臺農種養殖有限公司所養殖的豬就住在這樣「高檔」的豬舍裡。 「很多人覺得養豬不需要技術,其實不然!只有依託技術創新,企業才能更好的發展,養豬才能養出『名堂』。」貴陽臺農種養殖有限公司總經理黃國明笑著說,例如給豬舍裝地暖雖然增加了養殖成本,但是和傳統燈照取暖相比,地暖式的豬舍能大大提高豬的存活率,後期收益更可觀。
開陽縣貴陽臺農種養殖有限公司整齊排列的豬舍
「除了創新安裝地暖,我們的養豬場全都採用半自動化的技術。從前1個人只能飼養300頭豬,如今1個人能飼養3000頭豬。」黃國明說:「很多來參觀學習的同行都說我們的養殖場『科技感』十足。」 「做大規模,技術是關鍵。產業發展離不開科技技術,特別是2018年,貴州掀起了一場振興農村經濟的深刻的產業革命,更加堅定了我加大科技創新的信心。」黃國明說。 如今,貴陽臺農種養殖有限公司現有存欄種豬3500頭,仔豬17000頭,年出欄仔豬85000頭;形成了飼料加工、養殖、屠宰、上市為一體的完整產業模式;是貴州省唯一的「全國養豬百強企業」,也是「國家級農業產業化經營重點龍頭企業」「國家級扶貧龍頭企業」,擁有18項自主知道產權和10項專利技術。 「我們企業的發展離不開政府的支持,所以我們也在想方設法的幫助當地的貧困戶。」黃國明回憶道,2008年貴州發生嚴重的凝凍災害,公司在開陽的養豬場斷電斷糧,還以為撐不過去了。幸好當地政府組織軍用履帶車把飼料送到豬場,還送來了柴油發電機,才使得養豬場渡過了難關。 近年來,開陽縣裡把商品豬保供建設與精準扶貧結合,依託貴陽臺農種養殖有限公司,提出在「十三五」期間,該公司帶動農戶年養殖商品豬15萬頭,確保養殖戶實現純利潤150元每頭的目標,簡稱「1515工程」。 「『1515工程』是我們企業與開陽縣創新實踐的『政府+業務部門+龍頭企業+金融部門+保險部門+農戶』六位一體新型發展模式。」黃國明表示,該工程讓養殖戶可獲得政府補貼、公司幫扶、金融支持和保險兜底,大大降低了農戶生豬養殖的風險。 蔣道洋是開陽縣楠木渡鎮兩路村村民,2017年,聽親戚說回老家養豬可獲得政府補貼、公司幫扶、金融支持,還有兜底政策保障,便毅然回到家鄉加入貴陽臺農種養殖有限公司開始自己的「養豬計劃」。 「雖然以前沒有養過豬,但是有政府和企業的幫助,我心裡有底。」蔣道洋說,按照要求建好豬舍後,貴陽臺農種養殖有限公司會提供統一的供種、統一的防疫、統一的供料和統一的收購,同時還配備專門的養殖技術指導,這讓自己這種新手在養殖過程中也能得心應手。 蔣道洋算了一筆帳,雖然2019年受到非洲豬瘟的影響,收入打了折扣,但是他和妻子兩個人通過養豬賺了近11萬元,相比以前收入翻了好幾倍。 「就近來算,2018年,我公司通過 『1515工程』『六位一體』生豬產業發展模式,在開陽縣馮三鎮、宅吉鄉、楠木渡鎮、南龍鄉累計帶動全年共帶動農戶77戶,投放生豬29706頭。2019年受到非洲豬瘟的影響,整體效益有所下降。接下來,我們將在開陽縣有關部門的指導下,緊緊圍繞產業革命『八要素』在其他適宜養豬的鄉鎮進行推廣,讓更多的農戶發展生豬養殖致富。」黃國明說。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魯毅
編輯 任詩音
編審 晏海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