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象衛星:定標定位更加精準 支撐作用效益凸顯

2020-12-11 中國氣象局

中國氣象報記者 張靜

  在颱風揚威大海時,在霧-霾侵襲城市時,在野火吞噬草原時……氣象衛星憑藉其準確的定位、高精的數據進行萬裡追蹤,將風雲變幻盡收眼底。

  在氣象現代化的大潮中,我國「風雲」系列氣象衛星,資料定標、定位水平顯著提高,定量產品取得了顯著效益,定量應用支撐作用愈加顯著。目前,我國在軌靜止氣象衛星4顆、極軌氣象衛星4顆,在防災減災、應對氣候變化、數值預報、農業與生態監測、全球災害事件監測和空間天氣監測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突破技術發展瓶頸 衛星雲圖定標定位更加精準

  2015年夏季,進行月球定標地基觀測摸底試驗的隊員們開展了1/2月球周期的觀測試驗。這項試驗利用月球進行衛星定標,從而為建立月球輻射基準模型積累了寶貴數據。

  目前,基於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以下簡稱衛星中心)研發攻關,基於月球輻射校正的星上黑體定標新方法持續優化改進,顯著提高了「風雲二號」衛星紅外波段定標精度,標誌著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紅外波段在軌輻射基準的初步建立。

  「風雲二號」地面應用系統副總工程師郭強說:「衛星定標是提高衛星數據定量應用最關鍵的環節,基於月球的輻射校正工作是衛星定標方法的亮點之一,『風雲二號』G星主要紅外波段定標精度優於0.7K,達到美國在軌靜止氣象衛星性能。」

  記者獲悉,對全球固定目標物、對流雲進行在軌可見光定標也正在探索。初步測試顯示,該方法可使「風雲二號」可見光定標精度提高約20%。

  在極軌氣象衛星方面,衛星中心輻射定標團隊努力攻關,解決了在軌非線性訂正以及光譜通道依賴性等難題,提升「風雲」衛星太陽反射波段的定標精度至5%。

  據「風雲三號」衛星副總工程師胡秀清介紹,目前,我國已初步形成了「風雲」極軌衛星綜合輻射定標方法體系。「風雲三號」C星紅外通道輻射定標方法解決了太陽汙染問題,定標精度提高到0.5K,達國內先進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風雲二號」和「風雲三號」交叉定標實現業務化運行,其定標檢驗結果可國際共享,有利於「風雲」衛星業務定標的改進和精度提升。「衛星資料定標是提高衛星定量產品質量、促進資料定量應用的基礎性工作,也是衛星氣象現代化的核心任務之一,衛星中心為此組織建立團隊進行技術攻關,目前工作進展順利。」衛星中心主任楊軍說。

  衛星定標僅僅是衛星發揮其功能的第一步,衛星雲圖定位的準確程度則直接影響著資料的應用和後續定量遙感產品質量。「異常雲圖會對當前的圖像定位產生影響,同時由於它進入了第二天衛星姿態參數的預報,還會影響第二天多個時次雲圖的圖像定位精度。」「風雲二號」衛星總工程師張志清說。

  為解決異常雲圖對圖像定位業務穩定性的幹擾問題,衛星中心完成了「風雲二號衛星成像惡劣條件下業務定位軟體適應性改造」項目,對圖像定位輸入雲圖進行嚴格的質量控制,剔除異常圖像幹擾,並修正了異常圖像對圖像再定位影響;同時,通過改進「風雲三號」產品高原定位算法,其產品的業務定位精度由原來的2個至3個像素提高到1個像素,促進了陸表生態遙感產品的生成精度。

  提高產品質量 推進衛星雲端數據共享

  「經過長期監測和統計分析,『風雲二號』E星雲導風產品的質量在近幾年有明顯提高,有著可替代METEOSAT-7提供印度洋地區風場的潛力。」歐洲數值預報中心2015年出版的雲導風質量監測報告中對「風雲二號」E星的質量給予頗高評價。

  在這背後,有著老一輩氣象衛星工作者的支持,亦有新一代氣象衛星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在中國工程院院士許健民的帶領下,衛星中心成立了雲導風研究組,建立了嚴格的雲導風輸入雲圖數據質量控制規範,剔除噪聲數據影響,修正雲圖定位預報誤差,確保雲導風產品具高可信度;利用「最大貢獻像元」進行風矢量高度確定方法,顯著提高了雲導風產品質量。通過改變雲導風計算布點方式,風矢量數量增大4倍左右。目前,「風雲二號」E星雲導風產品已在中國氣象局數值預報中心GRAPES業務中應用。

  在突破了衛星紫外光譜定標技術,克服了儀器觀測對掃描角的依賴性後,「風雲三號」臭氧產品的定量精度已達國際先進水平,被世界氣象組織(WMO)接納作為全球臭氧公報的主要衛星數據來源,每天通過WMO下屬數據網站向全球用戶提供。「風雲三號」A星到C星的微波儀器數據質量得到了持續改進,已與歐美先進國家相當。

  不僅如此,衛星歷史數據也進行了再處理,完成1988年至2012年熱帶氣旋長時間序列,1989年至2008年中國區域靜止/極軌衛星OLR、總雲量、地表溫度、植被指數、積雪覆蓋等數據集的建設。同時,長時間序列數據處理平臺不斷完善,在山東、陝西、重慶、上海和廣西等地進行的「風雲」衛星雲端數據共享服務試驗,正在進行業務化工作。

  遙感應用服務 推進衛星數據國際化應用

  目前,「風雲二號」和「風雲三號」氣象衛星的29種數據實現了國際共享。正是在強大的數據支撐下,我國數值預報模式有了氣象衛星的應用支撐,面向數值預報的「風雲三號」衛星同化數據質量控制系統已初步建立。與此同時,衛星中心、數值預報中心和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英國氣象局建立了「數據提供—應用反饋—質量改進」的互動合作機制,有效提升「風雲」衛星大氣探測儀器數據質量,促進衛星資料在數值預報模式中的同化應用。

  遙感應用服務是衛星數據使用的亮點。結合各地業務和應用需求,衛星中心有針對性地改進SWAP和SMART平臺。目前,SWAP和SMART平臺英文試驗版本已經完成,並在第五屆亞洲大洋洲用戶大會上面向用戶代表開展了應用培訓,推進了「風雲」衛星資料的國際化應用。

  值得一提的是,基於「風雲三號」衛星可見光和紫外儀器觀測數據,衛星中心創新性地開發衛星遙感霾綜合監測產品,並投入業務應用,顯著提高了環境氣象服務能力。

  當然,衛星氣象發展還需要瞄準國際前沿,面向國家需求,著力突破關鍵技術,加強國內外的交流合作,進一步強化衛星資料在氣象業務中的應用。

  (來源:《中國氣象報》2016年2月22日一版 責任編輯:張林)

相關焦點

  • 風雲四號:可抓閃電 精準定位颱風
    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副主任、風雲四號氣象衛星地面應用系統總指揮魏彩英接受中國天氣網記者採訪,給出了答案。 有了它 災害性天氣觀測預報更快更精準   「風雲四號氣象衛星成功發射後,我們對局地強對流天氣的觀測頻次將從現在的6分鐘提高到1分鐘,預報時效可提前若干個小時,而且對颱風的路徑和強度預測會更加精準!」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副主任、風雲四號地面應用系統總指揮魏彩英日前興奮地告訴記者。那它到底是個什麼衛星呢?要了解風雲四號,首先要知道氣象衛星。
  • 內地對香港支撐作用更加凸顯
    近日,香港公布的幾項經濟數據並不亮眼,分析人士認為,在此背景下,內地對香港的支撐作用其實更加顯現。  6月零售和餐飲業數據表現疲軟。香港品牌發展局主席兼餐飲聯業協會會長黃家和表示,預計6月零售及餐飲業整體營業額下跌10%,部分商戶跌幅超過25%。估計7月情況也不樂觀。
  • 我國首顆氣象衛星發射,從此告別沒有氣象衛星的歷史
    為了衛星升空的這一天,氣象衛星科技工作者們不懈努力了十八年。」,雖然當時我國正處於文化大革命中,國民經濟十分困難,黨中央、國務院和中央軍委仍然做出了研製氣象衛星、支撐氣象現代化建設的重大決策。1987年,我國大興安嶺的特大火災,讓氣象衛星遙感技術大顯神威,為火災撲救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撐。之後,李鵬總理指出:「盡一切力量促使極軌和靜止氣象衛星早日發射」。1987年底,衛星氣象資料接收處理工程完成,初步具備實時接收衛星資料和圖像處理能力。
  • 輝煌十一五系列訪談之九:夯實基石,為氣象事業發展提供堅實支撐
    在天基觀測方面,從1988年9月7日發射第一顆風雲氣象衛星開始到現在,我國一共發射了6顆極軌氣象衛星、5顆靜止氣象衛星。與常規氣象觀測相比,氣象衛星在觀測覆蓋範圍空間解析度、時間解析度上都具有很大的優勢。
  • 發揮職能優勢 實現精準對接
    重慶市質監局推動全市農業標準化示範區建設20多年來,始終圍繞中央和重慶市委、市政府關於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集中力量開展扶貧攻堅等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把農業標準化作為扶貧攻堅的重要抓手,堅持政府大力推動、市場正確引導、龍頭企業帶動、農民積極實施的農業標準化工作方針,將貧困地區的種植養殖等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經濟優勢,提高貧困縣、貧困村發展特色農業的質量和效益,幫助農民走出傳統農業低收益的困境,增加農民收入
  • 氣象雷達與氣象衛星
    氣象衛星是從太空對地球及其大氣層進行氣象觀測的人造地球衛星。氣象衛星觀測範圍廣,觀測次數多,觀測時效快,觀測數據質量高。 氣象雷達真能定量估測降水嗎? 在氣象臺發布的天氣信息中,我們常能聽到有關降水量的預報,例如「成都中北部未來兩天降水量將超過100毫米」,「據預測,南京將有一場大暴雨,雨量將會達到130毫米左右」,等等。
  • 人才生態系統作用凸顯 區域人才共享或成趨勢
    人才生態系統作用凸顯 區域人才共享或成趨勢——「十四五」時期我國人才競爭前瞻報告  編者按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把「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作為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之一。研究顯示,「十三五」時期,國際國內人才「爭奪戰」此起彼伏,人才戰略地位愈加凸顯;進入「十四五」時期,人才競爭有望更加理性,以產業、平臺、政策、環境等為基礎構建的人才生態系統將成為吸引人才的關鍵,區域內人才資源共享將成為新趨勢。
  • 「雙城經濟圈」是對成渝地區現實和發展路徑更加精準的把握
    新華網:怎樣看待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在新發展格局中的重要支撐作用?這個文件說,成渝經濟區自然稟賦優良,產業基礎較好,城鎮分布密集,交通體系完整,人力資源豐富,是我國重要的人口、城鎮、產業集聚區,是引領西部地區加快發展、提升內陸開放水平、增強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支撐。這是「成渝經濟區」的概念。  到了2015年,「成渝城市群」規劃在全國新型城鎮化背景下提出,國家對跨省區的城市群要進行規劃。
  • 手機定位又出現偏差,使用這幾個辦法可以快速精準定位!
    然而不幸的是,生活中手機導航偶爾也會出現導航不精準的情況,比如你明明在A地,但地圖卻顯示在B地。作為一種21世紀高科技產品,手機導航竟然會出現這種低級失誤,實在是孰不可忍。那麼,上一秒還很正常的手機導航,怎麼下一秒就失控了呢?要探究這個原因,我們先來簡單說說導航的幾種方式。
  • 30省份建成風雲四號氣象衛星省級接收站
    中國氣象報實習記者葉珊杉報導 日前,記者從中國氣象局綜合觀測司了解到,全國已有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氣象局陸續建成風雲四號氣象衛星省級接收站並投入業務運行。
  • 我國氣象衛星是怎樣命名的?
    我國氣象衛星是怎樣命名的?   我國氣象衛星以「風雲」命名,用單、雙數來區別是極軌衛星還是靜止衛星。極軌衛星用單數序號表示,第一代極軌氣象衛星命名為風雲一號,第二代極軌氣象衛星命名為風雲三號。
  • 日本氣象衛星首次拍到地球彩照(組圖)
    原標題:日本氣象衛星首次拍到地球彩照(組圖) 日本氣象衛星「向日葵8號」拍到的地球彩色圖像(網頁截圖)   國際在線專稿:據日本共同社12月18日報導,日本氣象廳18日公開了10月發射升空的新型氣象衛星「向日葵8號」首次拍攝到的彩色地球圖像
  • 我國的氣象衛星包括哪些?
    我國的氣象衛星包括哪些?   我國氣象衛星有極軌和靜止兩個系列。極軌衛星圍繞南北極跨越赤道飛行,飛行一圈約102分鐘,軌道高度830公裡左右。
  • 氣象衛星助力澳門回歸活動 天空視角觀雲識天
    2019年12月20日是澳門回歸20周年的紀念日,為做好澳門回歸20周年氣象服務保障工作,廣州氣象衛星地面站(廣東省氣象衛星遙感中心)經過前期的工作部署,對風雲二號氣象衛星進行加密觀測產品的發布。
  • 碩果積棟譜「風雲」——記風雲二號氣象衛星「總師」孫家棟
    「我國的氣象衛星是隨著氣象服務需求一步一步發展起來的。一開始,氣象服務要求相對較低,我國制定了先發展低軌氣象衛星風雲一號的規劃。之後,我們又有了高軌道的靜止軌道氣象衛星風雲二號,形成低軌全球觀測和高軌局部觀測相結合的氣象衛星體系。」孫家棟回憶。
  • 人才生態系統作用凸顯 區域人才共享或成趨勢——「十四五」時期...
    在太原人才大市場,求職者查看招聘信息。研究顯示,「十三五」時期,國際國內人才「爭奪戰」此起彼伏,人才戰略地位愈加凸顯;進入「十四五」時期,人才競爭有望更加理性,以產業、平臺、政策、環境等為基礎構建的人才生態系統將成為吸引人才的關鍵,區域內人才資源共享將成為新趨勢。
  • 發揮大數據對旅遊發展的支撐和引領作用
    自動識別遊客位置精準推送旅遊信息說起變化,不得不提起一款叫「一碼遊貴州」的微信小程序。一個多月前,「一碼遊貴州」在世界旅遊日當天上線。該平臺以大數據、5G直播、新零售、區塊鏈等前沿科技為支撐,以輕量化載體小程序為入口,滿足遊客「吃、住、行、遊、購、娛」的個性化需求。與其他智慧旅遊平臺不同的是,「一碼遊貴州」基於LBS定位功能,將自動識別遊客掃碼時所處的地理位置,為遊客精準推送當地旅遊的相關信息和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