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氣象衛星包括哪些?

2020-12-26 中國氣象局

我國的氣象衛星包括哪些?

  我國氣象衛星有極軌和靜止兩個系列。極軌衛星圍繞南北極跨越赤道飛行,飛行一圈約102分鐘,軌道高度830公裡左右。衛星所經過地點的地方時基本相同,所以也稱為「近極地太陽同步軌道衛星」,它的優點是可以對全球任何地點進行觀測,主要用於天氣預報、生態、環境監測以及氣候變化研究。靜止衛星在地球赤道上空距地面約35800公裡,與地球自轉同步運行,衛星看上去好像靜止在地球赤道上空不動,可以觀測地球表面三分之一的固定區域,也稱為「地球同步軌道衛星」,它的優點是對局部地區可進行15-30分鐘高頻次的觀測,可以捕捉到快速變化的天氣系統,主要用於天氣分析特別是中尺度強對流天氣的預警和預報。

風雲一號

  

  在上世紀60年代,我國就著手進行發展極軌氣象衛星的準備工作。1970年周恩來總理指出要搞我國自己的氣象衛星,並親自布置了相關任務,從此開始了我國第一代極軌氣象衛星風雲一號(FY-1)的研製和發展工作。
        FY-1衛星分為兩個批次,各兩顆星。01批的FY-1A星於1988年7月9日發射,FY-1B星於1990年9月3日發射。02批衛星在01批星的基礎上,改進了姿態控制系統的可靠性和掃描輻射計的性能,將5個通道增加到10個;甚高解析度圖像傳輸(HRPT)數傳碼速率相應提高一倍,由0.6654Mbps提高到1.3308Mbps;星上裝置了固態存儲器,實現了延時圖像傳輸(DPT)的數位化。這一系列的改進使02批星性能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壽命都大大超過2年的設計壽命。02批的FY-1C星於1999年5月10日發射,FY-1D星於2002年5月15日發射。現在,FY-1D星仍在正常工作。

  風雲二號

  

   按照目前確定的我國地球靜止氣象衛星的發展計劃,中國第一代地球靜止氣象衛星將分為三個批次:01批衛星包括兩顆星FY-2A和FY-2B,屬於試驗型地球靜止氣象衛星;02批有三顆衛星FY-2C、FY-2D和FY-2E,為業務型地球靜止氣象衛星;03批預計有兩顆星FY-2F和FY-2G,衛星性能將在02批衛星的基礎上有適當改進。增加03批衛星計劃的主要目的是確保在軌運行的第一代地球靜止氣象衛星向第二代靜止氣象衛星實現連續、穩定的過渡。整個第一代地球靜止氣象衛星在軌運行並提供應用服務的時間到2015年前後。
        到2007年為止中國已成功發射四顆地球靜止氣象衛星,其中01批兩顆衛星FY-2A和FY-2B已停止工作,脫離了地球同步軌道。目前在軌運行,並提供應用服務的是02批前兩顆衛星FY-2C和FY-2D,分別於2004年10月19日和2006年12月8日發射成功。相對01批衛星,02批衛星技術性能有較大改進,主要包括星載掃描輻射計由01批的三通道增加到5通道,若干主要技術指標也有所提高;02批增加了星上蓄電池供電能力,以保證衛星在春、秋分前後進入地影期間對全星供電,星上儀器不關機。
    隨著FY-2D的發射,我國靜止氣象衛星系統首次形成了雙星觀測模式,汛期期間能夠提供中國大陸區域15分鐘間隔的雲圖動畫,大大提高了氣象衛星雲圖的時效。
    風雲二號06星(FY-2E)於2008年年底發射,用於替代已經超期服役的FY-2C。

  風雲三號

  

  風雲三號(FY-3)氣象衛星是我國的第二代極軌氣象衛星,它是在FY-1氣象衛星技術基礎上的發展和提高,在功能和技術上向前跨進了一大步,具有質的變化,具體要求是解決三維大氣探測,大幅度提高全球資料獲取能力,進一步提高雲區和地表特徵遙感能力,從而能夠獲取全球、全天候、三維、定量、多光譜的大氣、地表和海表特性參數。FY-3氣象衛星的應用目的包括四個方面:
● 為中期數值天氣預報提供全球均勻解析度的氣象參數。
● 研究全球變化包括氣候變化規律,為氣候預測提供各種氣象及地球物理參數。
● 監測大範圍自然災害和地表生態環境。
● 為各種專業活動(航空、航海等)提供全球任一地區的氣象信息,為軍事氣象保障服務。

  FY-3的研製和生產分為二個批次,01批共兩顆衛星,FY-3A已經於2008年5月7日成功發射。02批星的發射將在2010年以後,並對部份遙感儀器作增加、更換和性能改進,FY-3衛星系列將應用15年左右。

  風雲四號

  

  

  

  

  風雲四號氣象衛星是我國第二代靜止氣象衛星,主要發展目標是:衛星姿態穩定方式為三軸穩定,提高觀測的時間解析度和區域機動探測能力;提高掃描成像儀性能,以加強中小尺度天氣系統的監測能力;發展大氣垂直探測和微波探測,解決高軌三維遙感;發展極紫外和X射線太陽觀測,加強空間天氣監測預警。風雲四號衛星計劃發展光學和微波兩種類型的衛星。

  據悉,經過多次論證,多通道可見光紅外掃描成像儀和紅外高光譜探測儀(幹涉式大氣垂直探測儀)以及星地相關技術的科技攻關,已取得了較大進展。

  我國幅員遼闊,國土東西跨度超過60度,隨著我國資源和安全對信息區域擴大的需求,光學星按照東、西雙星進行空間軌道布局(雙星運行),西部星觀測區域覆蓋我國西部、印度洋、紅海和中東地區並西接歐洲,東部星觀測區域覆蓋我國中東部、擴大到廣大太平洋地區。微波探測衛星單星運行,定點在在能覆蓋我國國土為主的最佳空間軌道位置。光學衛星將在「十一五」期間完成型號立項,並進入研製,在「十二五」發射試驗衛星,完成對試驗衛星的評估和明確業務衛星技術狀態,「十三五」發射風雲四號業務衛星並接替風雲二號業務的任務。

  「風雲四號」是第二代靜止氣象衛星,由上海航天局的「風雲二號」總設計師李卿領銜設計,充分考慮海洋、農業、林業、水利以及環境、空間科學等領域的需求,以實現綜合利用。據透露,「風雲四號」衛星主要探測儀器為10通道二維掃描成像儀、幹涉型大氣垂直探測器、閃電成像儀、CCD相機和地球輻射收支儀,地球圓盤圖成像時間為15分鐘。

  我國一貫高度重視和支持氣象衛星,目前已經制定了《「十一五」和2020年前我國氣象衛星發展規劃》。根據這個規劃,目前,我們正在研製和發展下一代的靜止氣象衛星風雲四號。風雲四號靜止氣象衛星的研製,完全瞄準國際先進水平,和歐美同步,從時間上來講,如果我們抓得緊的話,甚至有可能先搞出來。此外,我們還在進行一些專門的氣象探測衛星的預先研究。我預期,在不遠的將來,我國的氣象衛星技術和水平將實現更大的突破和跨越。

  風雲四號的前期論證從上世紀90年代就已經開始了。「十五」期間,有關部門已經開始進行風雲4號關鍵技術預先研究,目前的進展情況還是比較令人鼓舞的。風雲四號工程立項準備工作正在緊鑼密鼓進行,計劃在2008年完成整個工程的國家立項。

相關焦點

  • 我國氣象衛星是怎樣命名的?
    我國氣象衛星是怎樣命名的?   我國氣象衛星以「風雲」命名,用單、雙數來區別是極軌衛星還是靜止衛星。極軌衛星用單數序號表示,第一代極軌氣象衛星命名為風雲一號,第二代極軌氣象衛星命名為風雲三號。
  • 我國首顆氣象衛星發射,從此告別沒有氣象衛星的歷史
    風雲一號A星首幅可見光雲圖當天下午,FY-1A傳來了更多清晰的遙感監測影像,從此我國有了自己的氣象衛星,太空中有了風雲家族的一席之地,打開了我國氣象觀測的新維度。」,雖然當時我國正處於文化大革命中,國民經濟十分困難,黨中央、國務院和中央軍委仍然做出了研製氣象衛星、支撐氣象現代化建設的重大決策。
  • 我國氣象衛星風三B星資料首次植入歐洲中期天氣預報模式
    中國氣象報記者張靜報導 近日,記者從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ECMWF)網站獲悉,從今年9月24日開始,該中心開始在其業務預報模式中使用「風雲三號」B星微波溼度計資料,這標誌著我國氣象衛星的輻射測量精度和觀測穩定性獲得國際用戶的認可。
  • 氣象雷達與氣象衛星
    氣象衛星是從太空對地球及其大氣層進行氣象觀測的人造地球衛星。氣象衛星觀測範圍廣,觀測次數多,觀測時效快,觀測數據質量高。 氣象雷達真能定量估測降水嗎? 在氣象臺發布的天氣信息中,我們常能聽到有關降水量的預報,例如「成都中北部未來兩天降水量將超過100毫米」,「據預測,南京將有一場大暴雨,雨量將會達到130毫米左右」,等等。
  • 風雲系列氣象衛星為全球80多個國家和地區提供服務
    經濟日報記者郭靜原攝6月5日,「風雲二號」家族最後一星——風雲二號H星成功發射,代表著我國第一代地球靜止軌道氣象衛星發射任務圓滿收官。該星對確保我國靜止軌道氣象衛星業務的連續穩定和向第二代靜止軌道氣象衛星風雲四號平穩過渡具有重要意義。
  • 韓國氣象廳氣象衛星專家訪問中國氣象局
    中國氣象網訊 11月19日至21日,韓國氣象廳氣象衛星中心衛星業務司副主任張在僮(Jang Jae-Dong)博士一行6人到中國氣象局訪問,期間分別到國家氣象中心數值預報中心、國家衛星氣象中心與研究人員、業務人員進行交流。
  • 21年前,我們還接收日本氣象衛星雲圖;如今……
    來源:裝備科技微信公眾號 作者:韓阜業、王玉磊21年前因「風雲」而誤,今天因「風雲」而酷……▲2018年6月5日,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甲運載火箭成功將風雲二號梁珂巖 攝6月5日晚,我國自主研製的風雲二號氣象衛星成功發射到了36000公裡高的靜止衛星軌道上。此次發射升空的風雲二號氣象衛星是該系列的H衛星,也是該系列的最後一顆衛星。隨著風雲四系列的新一代氣象衛星的登場,風雲二號系列氣象衛星將綻放出最後的光彩,光榮地完成自己的歷史使命。
  • 30省份建成風雲四號氣象衛星省級接收站
    中國氣象報實習記者葉珊杉報導 日前,記者從中國氣象局綜合觀測司了解到,全國已有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氣象局陸續建成風雲四號氣象衛星省級接收站並投入業務運行。
  • 碩果積棟譜「風雲」——記風雲二號氣象衛星「總師」孫家棟
    1988年9月4日,我國第一顆氣象衛星——風雲一號A星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前夕,孫家棟專程為進發射基地的試驗隊員作動員。上世紀七十年代,我國實施以東方紅三號、風雲二號、資源一號為代表的第二代應用衛星工程。孫家棟被任命為這三項工程的總設計師,從此與風雲衛星結下了更深的緣分。
  • 氣象衛星助力澳門回歸活動 天空視角觀雲識天
    2019年12月20日是澳門回歸20周年的紀念日,為做好澳門回歸20周年氣象服務保障工作,廣州氣象衛星地面站(廣東省氣象衛星遙感中心)經過前期的工作部署,對風雲二號氣象衛星進行加密觀測產品的發布。
  • 氣象衛星:定標定位更加精準 支撐作用效益凸顯
    中國氣象報記者 張靜  在颱風揚威大海時,在霧-霾侵襲城市時,在野火吞噬草原時……氣象衛星憑藉其準確的定位、高精的數據進行萬裡追蹤,將風雲變幻盡收眼底。  在氣象現代化的大潮中,我國「風雲」系列氣象衛星,資料定標、定位水平顯著提高,定量產品取得了顯著效益,定量應用支撐作用愈加顯著。目前,我國在軌靜止氣象衛星4顆、極軌氣象衛星4顆,在防災減災、應對氣候變化、數值預報、農業與生態監測、全球災害事件監測和空間天氣監測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 氣象衛星有幾種分類及特點?
    氣象衛星有幾種分類及特點?   氣象衛星實質上是一個高懸在太空的自動化高級氣象站,是空間、遙感、計算機、通信和控制等高技術相結合的產物。由於軌道的不同,可分為兩大類,即:太陽同步極地軌道氣象衛星和地球同步氣象衛星。
  • 日本發射「向日葵8號」氣象衛星
    日本發射「向日葵8號」氣象衛星"← →"翻頁 當地時間10月7日,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和三菱重工業公司宣布,當天14時16分(北京時間13時16分)在鹿兒島縣種子島宇宙中心利用H2A火箭成功發射了「向日葵8號」氣象衛星
  • 盤點近年氣象衛星中的那些黑科技
    編者按:當今時代,為獲取更加精確的天氣氣候信息,並且為大氣、陸地和海洋等相關研究提供重要數據,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歐洲氣象衛星開發組織(EUMETSAT)和中國氣象局(CMA)等世界各大氣象機構在衛星觀測的科技角逐中爭奇鬥豔,不斷推陳出新。
  • 氣象衛星看震區:九寨溝附近雲量逐漸減少
    中青在線北京8月9日電(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邱晨輝)記者今天從中國氣象局獲悉,該局國家衛星氣象中心製作的風雲氣象衛星震區監測圖出爐,其中顯示,九寨溝震區附近受中低雲覆蓋,在西北氣流的影響下,雲系向東南方向移動,雲量逐漸減少。而震區北側的青海和甘肅等地天氣晴朗,震區西南側的有積狀雲覆蓋,雲量較多。具體如下——
  • 氣象衛星全球三足鼎立 東半球主要靠中國風雲
    來自中國官方的信息說,在氣象衛星領域,全球已形成中國風雲系列氣象衛星、美國(日本)氣象衛星與歐洲氣象衛星三足鼎立的局面,目前,東半球的氣象預報主要靠中國的風雲氣象衛星提供相關資料。火箭發射瞬間。梁珂巖 攝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國家航天局系統工程司副司長趙堅介紹說,經過40多年發展,風雲氣象衛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迄今已成功發射17顆衛星,形成風雲一號、風雲三號極軌氣象衛星和風雲二號、風雲四號靜止軌道氣象衛星兩大系列,並實現升級換代,加上最新發射的風雲二號H星,目前共有8顆風雲衛星在軌運行。
  • 中國協助莫三比克應對熱帶氣旋「肯尼斯」,風雲氣象衛星又添「國際...
    莫三比克加入風雲衛星國際用戶防災減災應急保障機制中國氣象局協助應對「肯尼斯」影響4月25日,中國氣象局接受莫三比克國家氣象局申請,迎來風雲氣象衛星國際用戶防災減災應急保障機制新用戶。中國氣象局在2018年發布風雲氣象衛星國際用戶防災減災應急保障機制。
  • 日本氣象衛星首次拍到地球彩照(組圖)
    原標題:日本氣象衛星首次拍到地球彩照(組圖) 日本氣象衛星「向日葵8號」拍到的地球彩色圖像(網頁截圖)   國際在線專稿:據日本共同社12月18日報導,日本氣象廳18日公開了10月發射升空的新型氣象衛星「向日葵8號」首次拍攝到的彩色地球圖像
  • 氣象衛星雲圖-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氣象衛星雲圖 發布時間:2012年05月24日07:42 來源:中央氣象臺
  • 日本11月將發射氣象衛星「向日葵8號」備用機
    原標題:日本11月將發射氣象衛星「向日葵8號」備用機 據日本媒體報導,日本氣象廳2日宣布,正在運用的氣象衛星「向日葵8號」的備用衛星「向日葵9號」將於11月1日在鹿兒島縣種子島宇宙中心發射升空。 報導稱,該衛星與推動提高颱風行進路線預測精度等的8號屬相同機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