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雲系列氣象衛星為全球80多個國家和地區提供服務

2020-12-16 經濟日報

40多年來,風雲系列氣象衛星堅持自主創新,努力實現核心技術和器件的自主可控,已經達到國外同類衛星的先進水平。截至目前,我國已成功發射17顆風雲氣象衛星,8顆衛星在軌運行,廣泛應用於生態文明建設、防災減災、應對氣候變化等重要領域,實現了氣象衛星事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跨越

第八研究院812所建成的KM5B空間環境模擬試驗系統。經濟日報記者郭靜原攝

6月5日,「風雲二號」家族最後一星——風雲二號H星成功發射,代表著我國第一代地球靜止軌道氣象衛星發射任務圓滿收官。該星對確保我國靜止軌道氣象衛星業務的連續穩定和向第二代靜止軌道氣象衛星風雲四號平穩過渡具有重要意義。

時光回溯到1977年11月,風雲一號衛星開展研製工作,拉開了風雲系列氣象衛星發展的帷幕。從極軌氣象衛星風雲一號到風雲三號,靜止氣象衛星風雲二號到風雲四號,風雲衛星已走過40多年曲折探索路,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截至目前,已成功發射17顆風雲氣象衛星,8顆衛星在軌運行,實現了我國氣象衛星事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跨越。

風雲二號團隊質量檢驗人員在現場防控風險。經濟日報記者郭靜原攝

起步:衛星研製一波三折

20世紀70年代初,中國衛星氣象事業才剛剛啟動。可究竟是「自己造衛星」還是「花錢買衛星」,國內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聲音。

一種觀點是堅持走自力更生、自主研製的道路,另一種觀點則是堅持「造星不如租星,租星不如買星」。時任中國氣象局局長的鄒競蒙力排眾議,極力倡導自主研製。正是基於此,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所屬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又稱第八研究院)爭取到了風雲系列氣象衛星研製項目,但這條研製之路卻歷盡艱難曲折。

1977年11月,在氣象衛星工程第一次大總體方案論證會上,確定了氣象衛星工程代號為「七一一」,並將我國第一代極軌氣象衛星命名為風雲一號,正式開啟風雲紀元。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八院只有兩個在研的衛星型號,風雲一號和風雲二號。一間不到8平方米的紅磚廠房,剛夠放這兩顆衛星。」八院812所風雲二號H星指揮湯紅濤告訴經濟日報記者,和現在的「機場式安檢」、智能化廠房不同,那時衛星廠房內鋪的是被磨平的水泥地,沒有通風系統,沒有防靜電措施,人員出入靠手寫登記……由於缺乏造衛星的經驗,設備工裝跟不上衛星研製的需要,費時費力,效果也無法保證。

萬事開頭難,風雲衛星遇到的挫折還不止簡陋的造星環境。1988年9月7日,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我國第一顆風雲系列氣象衛星風雲一號A星在長徵四號甲火箭的託舉下一飛沖天。然而,在國家衛星氣象中心的雲圖接收與處理工作室裡,大家失望地看到:衛星姿態發生了故障,雲圖正慢慢變得偏斜,最後只留下地球的一道弧線。風雲一號A星升空僅39天,便結束了短暫的「生命」。

緊隨其後的風雲一號B星同樣留下了遺憾。由於經驗不足,衛星的計算機電路晶片受空間高能粒子轟擊,產生單粒子翻轉問題,引起計算機工作失常。我國航天人為此開展了一場長達75天的衛星地面營救行動,這在世界航天史上都屬罕見。

雖然這顆衛星最終只正常運行了285天,沒能達到設計壽命要求。但由此而積累的衛星搶救技術,獲得原航空航天工業部一等獎、國家重大科技成果二等獎。之後,相關技術彙編成冊,為我國後續衛星可靠性設計和排故提供了寶貴的借鑑和參考。

轉折:八星在天揚眉吐氣

「科學創新過程中的曲折是必然的,但是遇到曲折後,該怎樣對待曲折的態度是最重要的。要下決心克服曲折,總結經驗,不斷前進。」風雲二號工程總設計師、年近九旬的中科院院士孫家棟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我國氣象衛星事業得以飛速發展,靠的就是在起步時堅持自主創新,努力實現核心技術和器件的自主可控。

1999年5月10日,風雲一號C星成功發射,在軌穩定運行達7年之久,超期服役5年。該星實現了我國氣象衛星研製歷史上由屢遭挫折到圓滿成功的完美轉身,揭開了我國長壽命、高可靠性衛星運行歷史,突破了三軸穩定姿態控制技術等多項關鍵技術,翻開了我國氣象衛星事業的新篇章。

風雲團隊再接再厲,繼續鑽研其他系列衛星的研發和應用。2004年,我國靜止軌道氣象衛星風雲二號傳來喜訊——風雲二號C星成功定點,成為當時國內應用最為廣泛的業務衛星,世界氣象組織將其列為全球氣象衛星觀測網絡的重要業務衛星之一。

成果來之不易。「風雲二號的研發可以說一直都伴隨著解決問題進行的。」中國氣象局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主任楊軍向記者舉例,比如在研製第一顆衛星時就碰上的消旋失鎖問題,天線在衛星旋轉時容易受到幹擾,造成短時間遮擋信號中斷、信號強度衰減。研發團隊只有一個個排除幹擾因素,為衛星運行創造良好的空間環境。

如今,風雲衛星共有8星在天,點亮了廣袤無垠的太空。5顆靜止軌道氣象衛星在軌運行使用,形成了「多星在軌、互為備份、統籌運行、適時加密」的業務格局;3顆極軌氣象衛星在軌運行使用,形成上、下午星組網觀測,可對全球和區域範圍內的極端天氣、氣候和環境事件開展及時高效觀測。

「風雲氣象衛星已廣泛應用於生態文明建設、防災減災、應對氣候變化等重要領域。它既能為數值天氣預報模式輸送觀測數據,又能為全球氣候變化研究提供科學依據,還能在第一時間監測各種自然災害。」楊軍表示,氣象衛星資料和產品在颱風、暴雨、大霧、沙塵暴等監測預警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預報員監測重要天氣必不可少的手段,為各級政府防災減災提供更加準確的決策信息。

合作:數據共享服務全球

2017年9月25日至28日期間,用戶在微信啟動時可以欣賞到風雲四號衛星的成像圖。這顆於2016年12月發射的我國新一代靜止軌道氣象衛星——風雲四號A星整星研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實現了我國靜止軌道氣象衛星從「並跑」向「領跑」的跨越,並開創了首顆試驗衛星直接投入業務運行的先河。今年5月1日,風雲四號A星正式投入業務運行,中國以及亞太地區用戶可接收包括大氣、雲、沙塵、降水、輻射、閃電等23種數據產品。

「氣象衛星發展過程中擁有的極好條件就是,它在世界範圍內的交流非常廣泛,我們不能固步自封,在積極向他國學習、吸取人家的經驗教訓的同時,也要把我們好的東西對外開放,為他國提供服務。」孫家棟說。

當前,風雲系列氣象衛星已經達到了國外同類衛星的先進水平,大大縮小了與發達國家在氣象衛星等高技術領域的差距,被世界氣象組織列入國際氣象業務衛星序列,成為全球綜合地球觀測系統的重要成員,同時也是國際災害憲章機制的值班衛星,為全球80多個國家和地區、國內2500多家用戶提供衛星資料和產品,確定了我國地球觀測領域的國際地位,增強了在相關國際活動中的話語權。

國防科工局、國家航天局系統工程司副司長趙堅表示,風雲二號H星成功發射後,我國將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亞太空間合作組織成員國免費分發風雲氣象衛星數據和產品,將我國贈予亞太空間合作組織成員國的衛星雲圖接收站進行免費升級並提供風雲衛星氣象應用技術培訓,滿足該地區對靜止軌道氣象衛星數據獲取及應用的急需。

「我國風雲系列氣象衛星、美日氣象衛星與歐洲氣象衛星已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目前東半球的氣象預報主要靠我國的氣象衛星提供相關資料。隨著我國衛星氣象應用的深入開展,勢必成為軍民融合的典範。」趙堅說。

(責編:萬政)

相關焦點

  • 氣象衛星全球三足鼎立 東半球主要靠中國風雲
    來自中國官方的信息說,在氣象衛星領域,全球已形成中國風雲系列氣象衛星、美國(日本)氣象衛星與歐洲氣象衛星三足鼎立的局面,目前,東半球的氣象預報主要靠中國的風雲氣象衛星提供相關資料。火箭發射瞬間。同時,中國風雲系列氣象衛星現已達到國際同類衛星的先進水平,被世界氣象組織列入國際氣象業務衛星序列,成為全球綜合地球觀測系統的重要成員,也是國際災害憲章機制的值班衛星,正在為全球80多個國家和地區、中國國內2500多家用戶提供衛星資料和產品,確定了中國地球觀測領域的國際地位,增強了在相關國際活動中的話語權。
  • 為風雲衛星點讚 他們這樣說
    希望雙方在新的發展起點上繼往開來、加強合作,在頂層設計、核心技術攻關等方面持續發力,共同為航天強國和氣象強國建設貢獻力量。  民政部國家減災中心衛星遙感部副主任 李素菊  國家衛星氣象中心提供的颱風、植被、水體、積雪、冰凍、森林草原火情等監測數據和產品服務,已成為國家減災中心相關災害監測的重要數據源,為災害管理工作提供了有效支撐。
  • 碩果積棟譜「風雲」——記風雲二號氣象衛星「總師」孫家棟
    孫家棟被任命為這三項工程的總設計師,從此與風雲衛星結下了更深的緣分。「我國的氣象衛星是隨著氣象服務需求一步一步發展起來的。一開始,氣象服務要求相對較低,我國制定了先發展低軌氣象衛星風雲一號的規劃。之後,我們又有了高軌道的靜止軌道氣象衛星風雲二號,形成低軌全球觀測和高軌局部觀測相結合的氣象衛星體系。」
  • 一文讀懂「風雲二號」升空背後:今後東半球氣象預報主要靠中國衛星了
    作為中國第一代靜止軌道氣象衛星風雲二號的收官之作,它不僅性能更加優化,而且其運行軌道更折射出中國氣象衛星在全球地球觀測活動中日益增強的話語權。國防科工局、國家航天局系統工程司副司長趙堅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從1977年11月開始,中國風雲系列氣象衛星已經成功發射了17顆,目前在軌運行的有8顆,形成了極軌氣象衛星和靜止軌道氣象衛星兩大系列,包括其中5顆運行距離地面3.6萬公裡的靜止軌道氣象衛星(風雲二號E/F/G/H,風雲4號)和3顆極軌氣象衛星(風雲三號B/C/D)。
  • 我國的氣象衛星包括哪些?
    我國的氣象衛星包括哪些?   我國氣象衛星有極軌和靜止兩個系列。極軌衛星圍繞南北極跨越赤道飛行,飛行一圈約102分鐘,軌道高度830公裡左右。
  • 「風雲」衛星數據服務年度報告發布
    ■衛星數據服務覆蓋全球83個國家和地區,其中40個位於「一帶一路」沿線  ■公眾獲取衛星數據途徑更多元,網站、APP、微信可得「風雲」衛星向全球83個國家和地區的用戶提供數據服務。其中,隨著巴勒斯坦和約旦等用戶的加入,40個「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用戶選擇通過「風雲」衛星了解大氣、海洋和地表相關信息。
  • 我國氣象衛星是怎樣命名的?
    我國氣象衛星是怎樣命名的?   我國氣象衛星以「風雲」命名,用單、雙數來區別是極軌衛星還是靜止衛星。極軌衛星用單數序號表示,第一代極軌氣象衛星命名為風雲一號,第二代極軌氣象衛星命名為風雲三號。
  • 壓軸亮相 為風雲二號畫上圓滿句號
    「衛星定點至79度提供觀測,可有效覆蓋我國全境、『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印度洋和大多數非洲國家,更好地為中國西部地區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提供服務。」趙堅說。 自然災害是「一帶一路」沿線可持續發展的重大威脅。統計顯示,「一帶一路」沿線相對災害損失是全球平均值的兩倍以上,且以氣象災害居多。這些地方多山地、高原、沙漠、海洋等無人區,氣象觀測盲點多,成為天氣預報的短板。
  • 中國協助莫三比克應對熱帶氣旋「肯尼斯」,風雲氣象衛星又添「國際...
    莫三比克加入風雲衛星國際用戶防災減災應急保障機制中國氣象局協助應對「肯尼斯」影響4月25日,中國氣象局接受莫三比克國家氣象局申請,迎來風雲氣象衛星國際用戶防災減災應急保障機制新用戶。中國氣象局在2018年發布風雲氣象衛星國際用戶防災減災應急保障機制。
  • 氣象衛星:定標定位更加精準 支撐作用效益凸顯
    在氣象現代化的大潮中,我國「風雲」系列氣象衛星,資料定標、定位水平顯著提高,定量產品取得了顯著效益,定量應用支撐作用愈加顯著。目前,我國在軌靜止氣象衛星4顆、極軌氣象衛星4顆,在防災減災、應對氣候變化、數值預報、農業與生態監測、全球災害事件監測和空間天氣監測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 風雲系列獲中國工業大獎 2025年前將發射9顆高低軌衛星
    梁珂巖 攝中新網北京12月9日電 (記者 孫自法 鄭瑩瑩)記者9日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獲悉,由該集團所屬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抓總研製的風雲系列氣象衛星當天在北京獲頒中國工業領域最高獎項——中國工業大獎。目前,風雲系列已規劃在2025年前將發射3顆高軌、6顆低軌風雲衛星,並在2025年後將補充發展風雲五號及測雲專用星等。
  • 風雲三號氣象衛星監測泰國洪澇積水面積達1萬平方公裡
    風雲三號氣象衛星10月15日11時45分監測顯示,泰國中南部出現大範圍洪澇積水。經估算,該地區的洪澇積水面積在1萬平方公裡以上,是該國7月上旬出現洪澇積水面積的10倍。  媒體報導稱,泰國這場持續3個月的特大水災,已致該國三分之一的地區受災,有的地方水深達幾米,80萬間住房被衝毀,860萬人生活受到影響,至少297人因洪水而喪命。
  • 風雲二號系列衛星「收官」 七大關注點一一解讀
    算上風雲二號H星,目前有8顆風雲氣象衛星在軌運行。風雲系列被世界氣象組織列入國際氣象業務衛星序列,正在為全球80多個國家和地區、國內2500多家用戶提供衛星資料和產品。目前東半球的氣象預報主要靠我國和日本的氣象衛星提供相關資料。
  • 風雲三號D衛星發射成功 可延長天氣預報時效2-3天
    風雲三號D發射後,經在軌測試將投入業務運行,成為我國低軌道下午觀測的主業務衛星,與2013年9月發射的風雲三號C共同組網,進一步提高大氣探測精度,增強溫室氣體監測、空間環境綜合探測和氣象遙感探測能力,促進氣象衛星綜合應用水平的提升,為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國家綜合防災減災和「一帶一路」建設等提供重要支撐。屆時,我國將成為世界上在軌氣象衛星數量最多、種類最全的國家。
  • 氣象衛星助力澳門回歸活動 天空視角觀雲識天
    2019年12月20日是澳門回歸20周年的紀念日,為做好澳門回歸20周年氣象服務保障工作,廣州氣象衛星地面站(廣東省氣象衛星遙感中心)經過前期的工作部署,對風雲二號氣象衛星進行加密觀測產品的發布。
  • ——「風雲四號」衛星順利抵達發射基地
    而通過對閃電進行實時、連續的觀測,再與雲圖疊加起來,可以實現對強對流天氣的監測和跟蹤。  此外,衛星採用了全新研製的高軌衛星平臺,整星重量5400公斤,該平臺對標國際先進水平,突破星上實時圖像導航配準和微振動抑制等關鍵技術,相當於給衛星裝上了高精度的瞄準定位和高靈敏的「防抖」裝置,為衛星的定量遙感觀測提供高精度和高穩定度。
  • 第一張氣象衛星雲圖:風雲一號A星首圖 俯瞰風雲 造福人類(新中國的...
    圖為工作人員為學生們講解氣象知識。王 正攝1988年9月8日,人民日報頭版刊登消息,宣布我國首次成功發射氣象衛星,發回第一幅雲圖照片,正式向全世界廣播氣象信息。這樣一張太陽剛剛從地平線升起的雲圖照片,表明我國跨入了世界上少數幾個有能力自己研製、發射和運行氣象衛星的國家行列,有了同時從地面和太空兩方面觀測大氣的能力。
  • 風雲四號:可抓閃電 精準定位颱風
    它成功發射之後,將位於赤道上空3萬6千公裡,對以我國為中心的、大約三分之一的地球進行高頻次觀測,對天氣預報、氣候預測、環境監測以及災害性天氣預測等都有巨大的應用潛能。後期,風雲四號系列氣象衛星將接替風雲二號氣象衛星的業務,以保證靜止氣象衛星觀測業務的連續性。
  • 風雲四號衛星發射成功 天氣預報準確度將大幅提高
    風雲四號衛星將對我國及周邊地區的大氣、雲層和空間環境進行高時間解析度、高空間解析度、高光譜解析度的觀測,大幅提高天氣預報和氣候預測能力。風雲四號衛星到底有多「牛」?為克服微振動的影響,研製團隊對風雲四號上的10多個轉動部件的振動特性與傳遞路徑,進行了深入分析和試驗,提出了微振動測量與抑制的方法。並在此基礎上,在國內率先實現了振源隔振裝置和有效載荷隔振裝置的工程化,使衛星平臺對敏感載荷的振動幹擾,降低到0.1mg(用手輕輕擊桌面的振動量級約為300mg)。這相當於把地面的隔振平臺,直接「搬到」了太空。
  • 盤點近年氣象衛星中的那些黑科技
    編者按:當今時代,為獲取更加精確的天氣氣候信息,並且為大氣、陸地和海洋等相關研究提供重要數據,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歐洲氣象衛星開發組織(EUMETSAT)和中國氣象局(CMA)等世界各大氣象機構在衛星觀測的科技角逐中爭奇鬥豔,不斷推陳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