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國語言提示、社工翻譯解圍……這個超大型社區溫暖了外籍居民

2020-12-24 新民晚報

圖說:外籍居民主動報名成為志願者 採訪對象供圖

這幾天,在嘉定區安亭鎮新安社區,一份「國際版」《溫馨提示》張貼在各小區入口,內容主要是提示居民在疫情期間,出門需要戴口罩、從境外返回要到社區登記,並且留有居委的聯繫方式。根據新安社區外籍居民的國籍,這些內容被翻譯成「中、英、日、韓、德、法」6種語言,版面上還加了漂亮的美工裝飾,看起來既溫馨又美觀,方便轄區外籍居民。

超大型社區「國際化」居民眾多

作為全市最大的基層社區之一,新安社區佔地2.4平方公裡,14個低密度、開放式的苑區裡,住著200多名外籍居民,主要是企業高管、雙語學校教師,還有一些留學生。新安社區居委會主任陳莉萍說:「疫情期間,外國朋友生活、出行,比我們更不容易,更需要我們的幫助。」

為了讓《溫馨提示》的內容足夠準確,社區發動了多位志願者線上幫忙共同完成。平時藏龍臥虎的志願者,關鍵時候個個挺身而出。日語翻譯由留學日本的設計師卓越擔任;韓語翻譯由曾經留學韓國的朝鮮族居民安忠國完成;法語版的翻譯者張龍旅居法國17年,還曾擔任過法國尼斯管弦樂團首席和坎城交響樂團客座單簧管首席。

「老外」解除觀察後當起志願者

來自德國的居民Karsten,居家觀察期間出門採購物資,忘了向保安索要出門證,回來時被攔在小區門外。不會中文的他,無法和保安溝通,手足無措時,正好被社工郝健美看到。郝健美大學專業是國際貿易,她用流利的英語仔細詢問Karsten的需求,在幫助擺脫窘境之後,郝健美還加了他的微信,熱情地告訴他:「有什麼需要可以隨時聯繫我。」此後,在郝健美的幫助下,Karsten順利辦理了「三色卡」「通行證」等業務。「在我最無奈的時候得到郝小姐的幫助,真的很感激。」Karsten看到社工和志願者連續工作,上萬社區居民行動一致,非常佩服,「中國真的很強大,在這麼困難的情況下,工作這麼高效,人心這麼齊!」

居家觀察結束後,Karsten為居委送去了他從德國帶過來的兩盒口罩,包括70個醫用口罩和20個閥門口罩。社工們的熱情與團結深深感動了Karsten,他申請當一名志願者,但是中文不行,沒法與居民交流。郝健美完成了《溫馨提示》中英語部分的翻譯後,提出把德語部分的翻譯工作交給Karsten。Karsten很高興地接受了這項工作,並把自己最近在中國的見聞告訴了遠在德國的媽媽。他說:「媽媽本來很擔心,現在她看到我在中國做志願者,還有這麼多人幫助我,她很放心。」

想回國卻犯了難,社工成了「解憂達人」

來自德國的20歲女孩Ronja,利用假期時間在上海實習。她每天關注全球疫情新聞,想念遠在德國的父母,父母也希望女兒能早日回到身邊。沒想到準備回國時,Ronja的中耳炎發作了,無法承受飛行中氣壓的變化。她想在安亭附近找家醫院就診,可是不會中文,不認識醫院,也不知道疫情期間就診需要準備什麼資料,情急之下她找到了居委會尋求幫忙。

社工們在了解她的情況後,馬上分頭行動,有的幫忙確認她近期未離開上海,有的聯繫安亭醫院確認外籍人員就診所需的信息。一切準備妥當後,Ronja由郝健美陪同,來到安亭醫院就診。經過入口檢查、排隊、掛號後,Ronja終於來到了耳鼻喉科。她在科室外的通知屏上,看到自己的名字,十分好奇,說在德國醫院沒有見過。安亭醫院特地為她找來了骨科醫生趙梓汝做翻譯,耳科醫生詳細了解了用藥史,詢問了症狀,開了藥,並叮囑她下周再來複診一次。醫生還安慰她:「在異國他鄉生病,又碰到疫情,難免會害怕。通過短期治療控制住病情,就可以飛回家啦!」付費取藥後,Ronja感激地對社工說:「遇見你們真是太幸運了!」

目前,根據全球疫情的發展,新安社區正在全面排摸外籍居民的出行情況,對未返滬的外籍居民逐一電話詢訪。對於正在進行居家隔離的外籍居民,社區與他們保持溝通,根據需要提供上門服務。目前每周三由社工收集居民的物資需求,周四統一採買後送上門。「我們的目標是建立一個國際化社區,並不僅僅是外國朋友多」,新安社區居委主任陳莉萍說,「真正的國際化,是海納百川,讓外國朋友在這裡有家的感覺,也認同我們中國的社區文化。」

通訊員 劉一劍 新民晚報記者 徐馳

相關焦點

  • 英、日、韓……多國語言「雲翻譯」在嘉定這個社區上線!
    英、日、韓……多國語言「雲翻譯」在嘉定這個社區上線!在調研走訪中,不少社區工作人員表示,因外語水平有限,擔心與外籍居民溝通不暢,無法完全落實防疫需求和精準對接居民需求。通過進一步調研了解,前階段,社區工作人員與外籍居民溝通主要藉助手機翻譯軟體或安排翻譯志願者共同上門。但是翻譯軟體有時難免翻譯得不夠準確,導致工作成效不理想,而翻譯志願者也無法隨時在居委會待命,「語言不通」成為了基層開展外籍人士防疫工作的最大障礙。
  • 編譯「寶典」應對外籍人士返京,這些「胡同翻譯」社區防控真不含糊
    穿過小經廠胡同,步行兩三分鐘,安定門街道分司廳社工姚遠如約來到了東公街6號。這裡住著一對外籍夫婦,最近剛從紐西蘭回到北京。當天晚上,夫婦二人在街道做了登記。接下來的14天,他們要進行居家觀察,期間社工們不僅要每天跟他們溝通身體情況,還要幫其解決生活問題。這就要求社工們不僅要有基本的社會工作經驗,還要有良好的口語能力。
  • 靠翻譯軟體暖心服務外籍居民,順義這個社區書記被點讚了
    幾天前,順義勝利街道太平社區黨總支書記王巖的手機上,收到了一條用英文寫的感謝信息。發信人是住在社區裡的外籍居民戴女士。疫情期間,她和家人因語言不通在生活上遇到了種種問題,多虧王巖靠著翻譯軟體,幫他們一家一一耐心解答,暖心服務贏得了他們的稱讚。戴女士一家三口來自菲律賓,平時都用英文交流,說不好中文。
  • 通州社區「翻譯官」上線 幫助外籍人士翻譯防疫措施
    熱心居民手寫《致外籍居民的信》,幫助大家了解防疫舉措。攝/新京報記者 張璐月亮河園區附近有三所國際幼兒園,園區包含的三個小區共有16位外籍居民。為了幫助他們及時了解防疫措施,社區書記王穎欣第一時間將北京外事辦發布的英文信、中英文防控說明下載複印,發放給外籍人士。
  • 東城社工「翻譯官」亮了
    面對外籍人士返京,如何準確傳達信息並傳遞溫暖?克服語言障礙成了首要問題。在北京市東城區社工群裡,有出國留學8年的英語達人、有重拾英語的自學者、還有熱心東城防疫工作的外籍志願者……他們為外籍人士返京構築起溝通的橋梁和服務的保障。東城區東公街6號住著一對外籍夫婦,他們剛從紐西蘭回到北京。做好回京信息登記後,當天晚上就接到分司廳社工姚遠的電話,預約上門登記時間。
  • 方便外籍返京人士,小區裡準備了四種語言的溫馨提示卡
    「請出示出入證」「您是否去過疫情高發國」「請測量體溫」……進入北京市海澱區曙光街道煙樹園小區的外籍人士發現,小區裡準備了四種語言的溫馨提示卡。隨著境外疫情高發,嚴防境外輸入成了當下疫情防控工作的重中之重。
  • 北京社區防疫人員編譯「寶典」 「胡同翻譯」真不含糊
    近日,東城社工們通過各種途徑研學英語,紛紛當起了「翻譯」,還吸引了不少外籍人士主動擔任防疫「守門人」,用貼心和耐心架起了一道道友好溝通的橋梁。穿過小經廠胡同,步行兩三分鐘,安定門街道分司廳社工姚遠如約來到了東公街6號。這裡住著一對外籍夫婦,最近剛從紐西蘭回到北京。當天晚上,夫婦二人在街道做了登記。
  • 四國語言溫馨提示 成都武侯區為外籍人士送上防疫指南
    四川新聞網成都3月3日訊(胡曉梟 記者 戴璐嶺)「能不能麻煩誰幫我們翻譯一下防疫溫馨提示?還需要韓語和日語的……」2月27日,成都武侯區火車南站街道桐梓林社區黨委書記張家蓉在群裡發出「求助」信息,「我們水平有限,很多需要外籍人員配合的措施沒法通過語言表達,用肢體語言他們也看不懂,真是難倒我們了。」微信群裡很快有了回應,「我可以翻譯韓語!」「我們有一批日語志願者,放心!一定完成任務。」
  • 疫情防控有力、業主自願做翻譯……這個國際社區在改變!
    疫情防控有力、業主自願做翻譯……這個國際社區在改變!淮海晶華苑地處市中心,聚集了相當一部分外籍人士,由於國籍、文化不同,小區「進門難」問題一直困擾著社區幹部,國際社區居民隱私觀念強,不願跟外人接觸,這讓居委幹部頭疼不已。新華居委聯動物業與居民樓管家核對業主信息轄區新華居委主動轉變社區治理的工作方式,將社區服務送到居民家門口,拉近居委和業主的關係。
  • 抗疫在社區|公告材料譯成外語,外籍居民自發捐贈口罩 普陀這個小區...
    在普陀區的蘇州河畔,佇立著一座特別的國際化社區泰欣嘉園,語言有國籍界限,這個社區在疫情面前突破了國籍界限,中外居民攜手抗疫。圖說:業主幫忙翻譯了日文、韓文版本的公告材料,張貼在小區門崗處 長壽路街道供圖(下同)公告材料翻譯成外語泰欣嘉園是長壽路街道外籍居民密集居住的國際化社區,「小區內的居民2100多人,外籍居民佔到了三分之一。」
  • 了解深圳融入社區 蛇口網谷組織20多名外籍居民遊赤灣覽古蹟
    深圳新聞網訊(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記者 王志明 通訊員 鄭宇喬)為進一步推動招商街道的國際化街區建設,促進中外文化交流,10月26日下午,由招商街道蛇口網谷黨群服務中心(蛇口網谷境外人員管理服務中心)主辦,赤灣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協辦的「外國人遊赤灣覽古蹟」活動圓滿舉行,20多名外籍居民通過實地參觀遊覽
  • 「聚焦」碧雲社區「三關」防控無縫銜接,讓居民感受安全和溫暖
    為嚴防疫情輸入,上海啟動了入境人員落地後無縫銜接的「三大閉環」管理,而屬地社區是其中的最後一個關卡。從返滬人員全面排摸的「前置關」,到24小時上門接收的「處置關」,再到居家隔離專人包幹的「後置關」——上海規模最大的綜合性國際社區之一,常住外籍人士超3000人的浦東新區金橋鎮碧雲社區探索形成了一系列防控境外輸入的隔離和服務標準化措施,讓社區居民感受到安全和溫暖。
  • 廈門官任社區:上千名外籍人士積極參與社區志願活動
    這是一群由「老外」組成的「洋媽媽」巾幗志願服務隊,4年來,她們活躍在社區,給孩子們講故事、關愛社區老人、為困難家庭送溫暖……  步行在篔簹湖畔,抬頭可見雙語路牌,不同膚色「老外」與你打招呼,總讓人感受到濃濃的國際味。據不完全統計,在官任社區1.29平方公裡土地上,共有來自46個國家和地區的1400多名外籍人士居住。  來的都是客,不過在這裡,他們也是主人。
  • 防輸入「閉環」社區一環如何守?「只有把他們送到家裡,看著門關上...
    最讓劉華擔心的,還是尚未回家的他們,社區工作者多方聯繫物業、中介、樓組長、鄰居等了解不在滬的外籍人員動態。新涇鎮通過每日工作提示規範有關途徑重點國家返滬人員防疫管理工作流程,普遍落實了宣傳多語種「隨申碼」、發放多語種《防疫友情提示卡》、裝備多語種健康觀察「語音15問」、進小區多語種提示、求助在線口譯志願者等舉措。
  • 社工搭橋 居民樂享「元旦大餐」
    深圳特區報訊(記者 羅莉瓊 通訊員 周彩娟 黃江富 文/圖)元旦聯歡晚會、新年探訪社區長者、廚藝大比評……元旦期間,我市社工在多個社區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讓社區居民樂享「元旦大餐」。 日前,龍崗平湖街道的新村廣場不時傳出陣陣掌聲,社區居民為元旦晚會節目鼓掌喝彩。
  • 跑到進口超市,居委幹部買到了外籍人士稱心的義大利麵
    隨著企業復工復產的高峰來臨,外來人員陸續返滬,其中也有不少外籍來滬人員。疫情防控期間,這些外籍人士語言文化不同、相關政策不明,難免有些困惑和不知所措。為更好地為他們提供防疫指導和服務,黃浦區半淞園路街道主動跨前一步,為他們送上「暖心防疫包」,內含語言包、健康包、服務包,幫助他們共同做好疫情防控,按政策實行居家隔離或居家健康管理。
  • 疫情防控中走街串巷的社區翻譯
    紅磡領世郡社區內共有8000餘戶、2萬多名居民,其中有不少外籍住戶。據介紹,目前社區內常住外籍人員共173人,春節以來,嚴峻的疫情形勢考驗著這個國際化社區的工作能力。疫情暴發之初,為了幫助外籍人員理解社區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性並配合有關舉措,社區工作者需要與他們進行溝通,語言不通成了阻礙不少工作人員交流的屏障。
  • 拍得了視頻下得了社區、阻得了騙局做得了翻譯,這名「85」後青年...
    視頻中的這位小姐姐,就是上海市公安局普陀分局石泉路派出所的一名「85後」社區民警程雅雲,史上最年輕的普陀公安十佳優秀社區民警獲得者。圖說:程雅雲收到群眾錦旗。組建翻譯志願者團隊疫情防控期間,石泉地區出現了一個為外籍人士免費提供多國語言翻譯服務的外國人志願者團隊,為社區防疫工作提供了不少便利。這個團隊的發起者,正是程雅雲。組建多國翻譯志願者團隊,源於疫情初期,程雅雲在工作中處理的一個警情。
  • 上海公安首支防疫外語小分隊成立,提供11國語言翻譯諮詢
    3月11日,針對外籍人士的疫情防控工作,靜安公安分局成立了上海公安首支防疫外語小分隊,由分局團委招募各部門外語特長的青年民警參加,提供11國語言的翻譯諮詢工作。小分隊目前有20名民警,平均年齡只有30歲,大部分隊員都是90後,隊裡不乏有人參加過中意聯合巡邏、聯合國維和任務等重要涉外警務工作。
  • 社工如何繪製社區地圖?
    你做社工項目畫過社區地圖嗎?畫的社工地圖長什麼樣呢? 看到文章標題,會想到什麼呢?文章的內容是否包括畫什麼、怎麼畫和怎麼用呢? 沒錯,這就是這三個內容,不過我需要翻譯一下這三個問題。 「畫什麼」告訴大家需要做哪些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