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巖山因何傳承千年依然道風清淨 連西施、梁武帝、乾隆都青睞

2020-12-12 騰訊網

  佛系青年看什麼 NO.5

  《靈巖道風》

  《靈巖》是歌手許巍在2012年創作並發行的搖滾歌曲。因緣殊勝,2年後,這首許巍向一代高僧印光大師致敬的作品,成為佛教文化紀錄片《靈巖道風》的主題曲。

  悠揚舒緩的音樂聲中,浸潤的是印光大師精進、簡樸、慈悲的大德風範,以及靈巖山寺這座江南道場的禪靜之美。而跟隨音樂,走進《靈巖道風》,我們踏上的是一次洗淨心塵之旅。

  《靈巖道風》由蘇州弘化社、新影世紀影視文化歷時兩年傾力打造,講述了民國四大高僧之一的印光大師,不畏艱辛復興千年古寺靈巖山寺,弘揚佛法,慈悲濟世的傳奇故事。

  這部紀錄片於2014年相繼在中央電視臺《探索發現》欄目、旅遊衛視《行者》欄目播出,2016年再次登陸全國30餘家電視臺播放。

  春秋時期的吳宮遺蹟、清雅古樸的奇石靈山、絕囂世外的千年梵剎、高僧顯聖的淨土祖庭,無一不吸引著觀眾深入探尋......

  點擊視頻觀看《靈巖道風》完整版

  關鍵詞:靈巖山寺、印光大師...

  禪風君第一次去靈巖山寺時,就被那裡獨特的景致和清淨的道風吸引了。靈巖山位於江南水鄉蘇州的木瀆古鎮。山下是熱鬧繁華的現代都市,山上卻有一種別樣的寧靜和莊嚴。靈巖山寺就在這個人傑地靈的地方屹立了1600多年。

  車行至山下入口處,沿一塊石板鋪就的小路拾階而上,走到頂峰便是靈巖山寺。這裡始終沒有修建機動車道,千百年來,無論是帝王將相還是大德高僧來此,都只能棄車下馬,一步步走上去。

  一路上都可以看到五湖四海的人來此「朝聖」,他們有些是虔誠的信眾,三步一跪拜,徐徐前行。這樣的畫面也被真實地記錄在《靈巖道風》中。

  到底是什麼吸引著十方善信、名人雅士來到靈巖山寺呢?又是什麼樣的力量可以讓靈巖山寺在喧囂的社會中遺世獨立呢?這些疑問,在紀錄片中一一得到解答。

  人傑地靈的吳中勝地

  公元前約490年,有一位後來名動天下的女子來到靈巖山,她在這裡操弄古琴、翩躚起舞。她便是由越王勾踐獻給吳王夫差的越國女子西施。

  在靈巖山寺西側有一個山頂花園,據傳這是吳王行宮的遺址,當年,吳王在此為西施建造了一座金碧輝煌的宮殿——館娃宮。靈巖絕頂上還有一塊巨石,據說是2500年前西施的琴臺。

  公元329年,正是東晉鹹和四年,王朝內亂不斷。平息了戰亂、獲授封賞的當朝權貴興平伯陸玩成為靈巖山的新主人。這位詩書儒雅、德行昭著、篤信佛教的蘇州人在靈巖山上修建館舍。

  晚年,陸玩更是令家人搬到山下,將山上的殿宇捐出來,改建為一座專供修行的佛教寺院,成為靈巖道場之開端。

  梁武帝時期,一個關於菩薩顯聖的消息在南梁都城建康流傳,並引起了當時被尊奉為「國師」的志公和尚的注意。原來,有一位遊方僧人來到了靈巖山,天色已晚在寺中掛單。

  第二日,遊方僧悄然不見了。寺院大殿東北邊的牆壁上卻多出了一位相貌奇特的僧人畫像。後來,有一位西方來的僧人到寺內一看,稱這是智積菩薩。

  很多佛經裡記載,智積菩薩辯才無礙,密號巧辯金剛。一位威力無比的菩薩顯聖於江南,無疑讓梁武帝十分驚喜。他親自頒賜匾額「智積菩薩顯化道場」,命志公和尚親自主持擴建寺院,並賜寺名「秀峰寺」。

  更令人驚嘆的是,在《宋高僧傳》中也記載了一個與靈巖山寺的智積菩薩有關的故事。

  唐朝開元年間,宰相陸象先的弟弟陸景融在長安身患重疾,御醫都束手無策。一天,有位行腳僧來訪,竟治好了他的病。陸象先想拿金銀珠寶酬謝僧人。誰料,僧人不願收下,只說自己是在蘇州靈巖山寺出家的智積。

  多年後,陸景融來到蘇州,特地上靈巖山寺禮謝,寺內的法師卻說沒有這位僧人。就在陸景融要離開的時候,突然發現牆上的智積菩薩像,聲稱為他治病的就是這位和尚。原來,他竟是遇到了菩薩,於是他捐贈數萬金給寺院,發願建一座智積殿。

  最讓後世研究者感到驚異的是,陸象先和陸景融兄弟的身份也有些特殊,他們竟是東晉時,那位舍宅為寺的宰相陸玩的第十二世孫。

  此後,靈巖山吸引了眾多高僧大德前來駐錫,這裡也被當時的人們譽為「吳中佛教叢林之冠」。不僅如此,文人雅士、帝王權貴也越來越熱衷於遊歷靈巖。

  清代康熙皇帝在巡遊靈巖山時,詩興大發,後來還在此興建宮殿。乾隆皇帝更是在靈巖山修建行宮,南巡至蘇州時幾乎都住在靈巖山上的行宮裡。而在1860年,皇帝行宮與靈巖山寺一起毀於太平天國的戰火中,僅餘一座33米殘塔。

  一直到1911年,靈巖山寺受到當地鄉紳的資助得以重建,幾年後,又迎請了印光大師前來,這座千年古寺才有了復興的希望...

  高僧駐錫造就靈巖道風

  當禪風君走進靈巖山寺時,簡單到甚至有些簡陋的「庫房」讓人不勝唏噓。這間矮小、雜亂的房間是已故靈巖山寺方丈明學長老工作的地方。這裡舊式的木桌、書架等竟與幾十年前的樣子不無二致,而明學長老也始終堅持「獨身、素食、僧服」。

  這樣簡樸的作風就是傳承自印光大師,他還堅持維護道場、弘揚淨土,不學大派頭。明學長老常說:「這是靈巖山寺歷任方丈的準則,也是必然要求,不能破壞!不能違背印光大師的遺願!」

  1926年夏天,印光大師受靈巖山寺住持真達法師之邀,從浙江普陀山來到靈巖山。彼時,這個地方還十分簡陋,僅有幾間房舍。就在這樣的情況下,兩位高僧決定要把這裡建成一座可供十方常住專修淨土法門的道場。

  在靈巖山寺大雄殿迴廊牆壁上,鑲嵌著幾塊石碑,其中就有印光大師當時親手為靈巖山寺制定的《五條規約》,內容包括:

  住持不論是何宗派,但以深信淨土、戒行精嚴為準,只傳賢,不傳法,以杜法眷私屬之弊。

  住持論次數,不論代數,以免高德居庸德之後之嫌。

  不傳戒,不講經,以免招搖擾亂正念之嫌。

  專一念佛,除打「佛七」外,概不應酬一切佛事。

  不論何人,不得在寺收剃度徒弟。

  這些都對佛教優良傳統的傳承起到了重要作用。而靈巖山寺自規約制定到現在一直都嚴格執行。外界都說靈巖道風好,與規約執行的好不無關聯。

  1928年,高僧妙真法師也來到靈巖山,協助修建靈巖山寺,陸續建起殿堂屋舍。靈巖山寺燈燈相續都離不開高僧的努力。

  期間,印光大師曾因休養身體,退居靈巖山下的蘇州城中閉關。儘管印光大師人在關中,卻未曾中斷弘法志業。

  1931年,印光大師創辦了佛經善書印行機構——弘化社,推動佛經流通。同年,他增編的《淨土五經》出版發行,沿用至今依然是中國佛教淨土宗的核心經典。閉關期間,他也堅持每天定時與來訪者交談,並指導靈巖山寺的建設工程。

  直到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抗日戰爭打響。已是77歲的印光大師在弟子及友人的勸說下,移居靈巖山寺,並在此度過了他的晚年生活。

  sdfd

  印光大師在靈巖山寺居住的小院位於寺院東側,今天還按照原樣保存著,室內僅有一龕佛堂、一桌一椅一床。後來有弟子回憶,80高齡的印光大師每日還是自己燒水、掃地、洗衣服,自己能做的事情絕不假手於人。

  貫穿印光大師一生的這種作風深深影響著靈巖山寺的道風,在這裡,僧眾們事必躬親,修行與勞作並重。

  在印光大師的關房臥室內懸掛著一幅大大的死字,並在旁邊寫道:「學道之人,念念不忘此字,則道業自成」。

  對此,北京大學宗教研究所所長,也是這部紀錄片的學術顧問樓宇烈教授這樣解釋:一個真正了悟佛法的人才有這樣的體悟,佛教最終的根本是要我們看破,看破什麼?看破名相;要我們放下,放下什麼?放下自我。人只有能夠去面對死,才能看破,才能放下。

  1940年農曆十一月初四凌晨,印光大師安詳示寂,享年八十,僧臘六十。一代高僧就此往生,卻為中國佛教淨土宗的中興作出了巨大貢獻,為靈巖山寺的傳承和發展奠定了基礎,為後世僧團的道風建設樹起了豐碑。

  至此,紀錄片落下帷幕,給人們留下了對靈巖山的無盡嚮往和對印光大師等歷代高僧的景仰之意。

  今年6月12日,靈巖山寺古剎興輝,迎來了新一任住持——宏度法師。在升座典禮上,宏度法師表示將恪守「靈巖道場,念佛第一」的祖訓,決心以腳踏實地的用功修持,永遠保持靈巖道場的祖師家風,光大淨土門庭。

  今天,當人們來到蘇州,踏上那條通往靈巖山寺的石板小道,不知道會不會記起千百年來由此上山的無數王侯將相、文人雅士、高僧大德;不知道會不會為這「靈巖道風」感受到祖師先賢的懿行風範?

相關焦點

  • 蘇州靈巖山因何傳承千年依然道風清淨?
    春秋時期的吳宮遺蹟、清雅古樸的奇石靈山、絕囂世外的千年梵剎、高僧顯聖的淨土祖庭,無一不吸引著觀眾深入探尋......點擊視頻觀看《靈巖道風》完整版關鍵詞:靈巖山寺、印光大師...禪風君第一次去靈巖山寺時,就被那裡獨特的景致和清淨的道風吸引了。靈巖山位於江南水鄉蘇州的木瀆古鎮。山下是熱鬧繁華的現代都市,山上卻有一種別樣的寧靜和莊嚴。
  • 江南勝跡 蘇州靈巖山
    但是,它以獨特的姿態屹立於江南諸山脈之中,身上刻畫著吳越大地的傳奇,傳承著佛家的法脈。曾幾何時,有多少善男信女;有多少王公貴族;有多少帝王將相徒步走向山頂,領略江南水鄉帶給我們的無限美景。它就是蘇州靈巖山。靈巖山位於蘇州市吳中區的木瀆古鎮。面朝太湖,背靠蘇州城,西連太平山之達白馬澗龍池景區。靈巖山以山上奇石大多如林芝而得名。
  • 蘇州人世世代代這麼喜歡西施,看完蘇州靈巖山什麼都明白了。
    蘇州靈巖山是離蘇州古城區比較近的山,僅約10公裡,她和旁邊的紅楓天平山是蘇州人特別喜歡登的山,所以這裡香火一直很旺,在靈巖山上的空氣中,一直飄有香火味,我家就在蘇州木瀆古鎮,靈巖山下,所以我也不知道登過靈巖山多少次了,然而我很慚愧的是蘇州的靈巖山不是因為乾隆六次下江南在此登臨上山,建設乾隆步道而聞名,而是因為西施的可歌可泣的故事而流傳了兩千五百年,正所謂:「女子本弱,為國則剛,
  • 蘇州靈巖山有一觀音洞,很靈香火旺盛,傳說和大美人西施有關
    靈巖山的位置非常的好,在山清水秀的江南水鄉木瀆鎮,這裡奇峰異石,怪石嶙峋,松林滿山曾被譽為「靈巖秀絕冠江南」和「靈巖奇絕勝天台」的美譽,傳說這裡有18種奇石都是沒有雕琢自然生長而成的,就連靈巖山的名字都是靈巖塔前有一塊石頭長得非常像靈芝故名「靈芝石」此地就有了靈巖山的叫法了。
  • 靈巖山,位於蘇州市區西南15公裡處,海拔182米
    靈巖山,位於蘇州市區西南15公裡處,海拔182米。春秋時吳王夫差為討好西施在山巔建館娃宮,東晉在館娃宮遺址上建靈巖山寺,寺東側的靈巖塔是靈巖山的地標。靈巖山上多奇石,因靈巖塔前有一塊「靈芝石」十分有名,所以得名「靈巖山」。
  • 蘇州有個小鎮,康熙和乾隆都曾到過此地,它的名字還與西施有關
    木瀆古鎮,位於有著傳奇色彩的靈巖山腳下,是蘇州市最有故事的小城鎮。它有著2500多年的歷史,據說與蘇州同齡。自古就有吳中第一鎮、秀絕冠江南的美譽。「木瀆」其名的來曆本身就極具傳奇色彩:相傳春秋時期越王勾踐用美人計,把美女西施獻給吳王夫差,夫差為取悅西施,在靈巖山上修建館娃宮。木材通過胥江源源不斷運到山下而造成河運堵塞,即所謂「積木塞瀆」——木瀆因此得名。
  • 靈巖山山清水秀樹木蔥蘢,寺廟內香火十分旺盛,不來會後悔的地方
    靈巖山在蘇州市區西南15公裡處,海拔182米,多奇石。山上的靈巖山寺相傳坐落於夫差為西施建造的館娃宮舊址上,靈巖塔前的靈芝石是山名的由來。每逢周末,蘇州當地人都喜歡來此爬山,到靈巖山寺燒香祈福。靈巖山有多條上山道,主要是刻著「靈巖山景區」幾字的東門登山路,和蘇福路上的老登山路(從東門貼著靈巖山向左走到達)。東門進去是山腳的靈巖山館,本為清代畢沅所建的私家園林,後毀於戰火,現在看到的是現代恢復出來的。蘇福路上的老登山路是不少當地人喜歡走的路,以前乾隆登山走的也是這條道,爬到山頂約需30分鐘。
  • 吳王姑蘇臺再現蘇州靈巖山
    中新社蘇州十月十五日電(記者韓勝寶)素有「吳中第一峰」之稱的蘇州木瀆靈巖山景區再展新姿,靈巖山館、吳王姑蘇臺等組合的新景觀今天正式向遊客開放。  靈巖山位於古鎮木瀆的西北,山高一百八十二米,方圓一百二十公頃,素有「靈巖秀絕冠吳中」、「靈巖奇絕勝天台」之美譽。
  • 蘇州木瀆古鎮,吳中第一鎮,因西施而得名,秀絕冠江南
    春秋美女西施都知道,她是「中國古代四大美人」之一,「魚一沉,花一落」中的「魚一沉」就是西施的意思,西施是越王贈予吳王夫差的,是用來報國讎的「美人計」,最後王勾踐勝出,吳王夫差迷戀西施之美,臥薪嘗膽十多年,一舉滅吳。
  • 長江之城 | 乾隆六下江南來過的古鎮
    而「木瀆」這個名稱其實和中國歷史上幾位重要人物有關:吳王夫差、越王勾踐和美女西施。他們之間有什麼淵源呢?春秋時期的美女西施,大家都知道,她是「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我們常說的「沉魚落雁,閉月羞花」中的「沉魚」指的就是西施,源於「西施浣紗」的傳說。
  • 免費遊蘇州之——靈巖山,偶遇傳說中吳王夫差和西施的館娃宮遺址
    多年前,我曾經問過一位蘇州同事:「靈巖山好玩嗎?」。同事雲淡風輕的回答:「一般般,我小時候學校組織去春遊過的。現在都是專門燒香的人去的地方」。於是,靈巖山在我的印象中就固定為一個一般般的地方,以至於我數次路過靈巖山,去天平山賞紅楓的時候,都從來沒有想過去隔壁的靈巖山看一看。
  • 遊蘇州,你可知道因西施而得名的古鎮,因西施而出名的河流
    到蘇州必逛千年古鎮,必遊小橋流水,必聽美麗動人的傳說,必嘗風味無限的小吃。但是,你可知道,蘇州有一個古鎮因西施而得名,有一條河流因西施而出名,有一條街道因西施而形成?吳王果然中計,為西施建造雄偉華麗的宮殿,他先對姑蘇臺進行擴建,後又在靈巖山上興建「館娃宮」。浩大的工程需要大量材料,越國進貢的木材也從水路源源不斷運到靈巖山下,眾多的船隻竟然堵塞了山下的所有河道,以致「木塞於瀆」,「木瀆」由此得名。
  • 西施發明的一道紹興菜,至今流傳千年
    後來,西施被送到吳國,父老鄉親們敬她為國獻身,就把西施豆腐作為宴席的第一個菜餚,來懷念西施,風俗迄今未變。如果傳說是真的,西施豆腐這道菜,應該流傳千年之久。有些人家做這道菜,也喜歡加些雞的內臟,像雞胗之類,口感上會有些層次。而這道菜,還曾被乾隆爺點讚過。
  • 乾隆六下江南必到,這個煙火十足的江南小鎮,如今依然美得脫俗出塵!
    江蘇古鎮似乎只有周莊、同裡等大家早已耳熟能詳;但其實除了它們,還有遊人如織為踏足的古鎮;例如木瀆,這個大概你連名字都沒有聽過的古鎮,因為很低調,就算是隱藏在江蘇城內都無人識這裡不僅是乾隆六下江南的必去之處。曾與西施有關,更得乾隆皇帝另眼相待。
  • 靈巖山:誰說蘇州沒有山的?
    天平山、靈巖山,還有穹窿山!」當然,換來的都是外地人一臉的嫌棄:「那也叫山?」 好吧,幸好我們有劉禹錫的那句名言撐腰:「山不在高,有仙則名」,蘇州的山都不高,可是都有仙。今天我們就來說說眾仙雲集的靈巖山。
  • 靈巖山你所不知道的故事
    太白金星接旨來到人間,就看見成千上萬的民工抬的抬,挑的挑,很是痛苦,於是他把自己的一根鬍鬚變成一把紅線,系在民工的扁擔上,這一下不要緊,民工們立即感覺到肩上的擔子輕了許多。這件事被監工胡醜知道了,他把紅線都搶過來編成了一個鞭子,對著一座大山猛的一抽,大山飛起來了,他抽了九下,山上留下了九條凹,據說現在還可以看出來,這座山因沾了神鞭的靈氣,人們就叫它靈巖山。
  • 梁武帝與素食
    梁武帝即位第三年,即天監三年(504年)的農曆四月初八,親率道俗兩萬餘人,在都城建康(今江蘇南京)重雲殿作《舍道事佛文》,正式宣布了他對佛教的皈依,並發誓「寧在正法之中長淪惡道,不樂依老子教暫得生天」。他要求王公貴族乃至平民百姓也都信仰佛教。天監十八年(519年),梁武帝還於無礙殿正式受菩薩戒,所以歷史上他有「皇帝菩薩」一稱。
  • 靈巖山上山青磚道要鋪成大理石道?
    中國江蘇網訊 成蔭的綠樹下,蘇州靈巖山的那條青磚道素雅古樸,被很多人喜歡。日前卻有人向本報反映說,這條山道上的青磚被挖走了,取而代之的將是人造大理石。事情真是這樣嗎?昨天記者來到靈巖山一探究竟。「靈巖山青磚鋪就的上山舊道是美好的,上面覆蓋著歷史的包漿。踏著青磚緩步上山,歷史的厚重感讓我們安靜。這條舊道既是我們美好的記憶,更是靈巖山文物的組成部分。如今它正在被挖去,取而代之的將是人造大理石……」日前,有網友給「姑蘇晚報96466」微信發來這樣一條長信息。
  • 蘇州木瀆靈巖山休閒遊
    早上起來,感覺天氣不錯,吃完早飯,媽媽提議去靈巖山遊玩,於是,一家人背上背包,說走就走。靈巖山位於蘇州西南的木瀆,因靈巖塔前有一塊非常有名的"靈芝石",因此得名"靈巖山"。我們先坐地鐵1號線到木瀆,然後再乘621路公交,直達靈巖山。蘇州本地人去靈巖山還是蠻方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