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隨想
圖文|褚延鋒
現在出門旅遊的人越來越多了,但是,作為我國人口眾多的農民群體旅遊的人卻少之又少,這是為什麼呢?
旅遊需要一定的經濟條件,寬裕的時間,對外面世界的好奇心,再就是必須有一個好身體。
這些年,隨著國家三農政策的加強和落實,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民收入有了大幅度提高,生活水平今非昔比。但總體而言,農民口袋裡的錢還不是太多,要辦的事情卻不少。農民的收入來源主要是土地,可是,在大部分地方,土地給農民收入的貢獻率佔比並不是太高,對於搞傳統種植的農民來說,土地能夠解決的只是吃飯問題,而買房蓋屋、孩子上學、看病吃藥等需要花錢的事情,僅靠種地收入是無法解決的。因此,許多地方的農村,在家種地的多數是上了年紀的人,青壯勞力都到城裡打工了,在城裡打工所掙的錢遠遠超過在家種地的收入。實際上,除了特色農業搞的比較好的地區,以及一些二三產業發展較快的地方,廣大農村經濟條件並不像有些人想的那樣好。現階段,農民只是吃的、穿的比以前好了不少,但是像旅遊這樣的事情對多數人來說還屬於比較奢侈的事情。
旅遊除了花費錢,還要有時間,對於留守農村的中老年人,即使手裡有點錢,也沒有時間出門旅遊。農忙時節肯定無法出去,農閒時,還捨不得家裡飼養的雞鴨牛羊,有的還要照顧上學的孫輩們,有些零碎的閒散時間,他們巴不得在家休息一下,至於旅遊,最多在心裡想想,在電視上看看算了。那些到城裡打工的青壯年農民,他們的工作生活時間完全不由自己決定,他們背井離鄉加班加點幹活的目的就是為了多掙些錢,哪有時間去旅遊呀?
旅遊應該歸屬於精神需求,只有那些對外面的世界充滿好奇心和探求欲望的人,才願意走出家門,而對大部分鄉土觀念濃厚的農民來說,除非不得已,像為了生計外出打工之類,他們是不太願意離開家的,這是長久以來形成的觀念,不是一時的經濟條件改善了就可以改變的。因此,就算在一些各方麵條件都比較好的農村,真正有旅遊習慣的也很少見,偶爾出趟門作為茶餘飯後的談資也會談論許久。
再就是身體方面,儘管現在農村大部分實現了機械化耕作,勞動強度比以前降低了許多,但是農民的體力付出比城裡上班族還是大很多。除卻經濟、時間方面的原因,即使手裡的錢比較寬裕,多數農民寧願待在家中休息,也不願出門旅遊,在他們看來,在家千日好,出門一時難,與其把錢花在路上,還不如有時間在家裡吃好喝好,比出去受罪強百倍。
從各種因素綜合起來看,要想把廣大農民朋友變成旅遊的主力軍,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可喜的是,隨著現代農業的不斷發展、生產生活方式的逐漸改變,旅遊隊伍裡正在出現越來越多農民的身影。
(文中照片作者拍攝於山東省泰安市泰安老街)
壹點號儲己圖文
找記者、求報導、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我要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