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閘壩、三橋梁、六碼頭!安平大運河旅遊碼頭規劃曝光!

2021-02-06 北京金三角

大運河作為連接中國南北的偉大工程,是世界上開鑿最早、距離最長、規模最大的運河,展現了我國勞動人民的偉大智慧和勇氣,傳承了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和文化。

2017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批示,指出大運河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流動的文化,要統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

北運河廊坊段上連北京通州,下接天津武清,是貫穿京津冀大運河的重要節點,在展現大運河風貌和人文精神,共同推進大運河文化帶保護傳承和利用中具有獨特地位。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批示精神,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相關要求,按照省、市工作安排部署,香河縣立足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文化遺產,全力實施大運河文化帶建設。

特別是今年以來,堅持把推進北運河廊坊段旅遊通航作為全縣的「一號工程」,集中資源、集中力量、全力推進,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北運河最早開鑿於東漢末年,是曹操為了鞏固對北方的統治,利用白河故道開鑿而成。」千百年來,香河人以北運河為依託生存繁衍。

北運河廊坊段長21.7公裡,這裡沿河兩岸綠樹成蔭,河面碧波蕩漾,卻沒了舟楫往來。

而在古代,流經香河的「龍頭鳳尾北運河」是入帝都的通衢要路、南糧北調的重要漕運通道,香河因此被稱為「首都之門戶,漕運之咽喉」。貫通南北,大運河孕育了水利文化、漕運文化、商事文化等多種文化形態。運河的開通,便利了南北文化的交流。不少文人墨客紛紛北上,著名白話小說家、三言的作者馮夢龍,曾到香河一遊,寫下了《劉小官雌雄兄弟》《滕大尹鬼斷家私》等名篇佳作。千百年來,經過歲月洗禮的北運河廊坊段存留下許多歷史遺存和古老民俗,如大名鼎鼎的金門閘遺址、曹家水務所遺址,以及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安頭屯中幡等,它們無不訴說著香河曾經的輝煌。

在這裡,可以尋訪北運河部分歷史河道及遺產點,聆聽流傳至今的運河故事,暢想當年白帆蔽日、船歌悠悠的盛景。香河縣已有千年歷史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幡,就始於大運河,興於大運河。「中幡」表演是民間花會的一種,融合了雜技、武術等元素。其表演道具中幡由三部分組成,分別是筒、面、樓。9米多的筒是竹製的;6米多的幡面是布制的;幡樓為羅圈型,上中下三層呈塔型。據民間傳說,中幡起源於隋唐時期。乾隆十六年,乾隆乘龍船從江南回京,龍船一到,香河安頭屯中幡會被召御前表演,各種絕活被演員演得出神入化。乾隆帝御筆親題的中幡兩面,一面題字「龍翔鳳舞」,一面是「人神共悅」。從此,安頭屯中幡會名聲大振。一百年後,清代鹹豐皇帝也對安頭屯中幡進行封賞。一種民間活動兩次受到皇帝賞賜,這在中國古代並不多見。2008年,安頭屯鎮中幡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香河縣也成為我國的中幡文化之鄉。為了把這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香河縣中小學有教授中幡的課程,有效解決了非遺傳承後繼乏人的問題。 2014年以來,中幡傳承人先後參加了央視一套《中國影像方志香河篇》、央視七套的《鄉村大世界》《小胖子學藝》《全國農民春晚》的節目錄製。民間藝人手中的中幡從香河的田間地頭舞到廊坊,舞進北京,登上了面向全國觀眾的大舞臺,讓大眾從那多彩華麗的中幡、震耳欲聾的鑼鼓聲中,領略感受到了運河文化之美。滋養廣袤大地,哺育億萬民眾,千百年來,大運河以水波為曲、槳帆為歌,傳唱著奔騰浩蕩的歷史壯歌,積澱了深厚豐富的文化內涵。為深入挖掘保護大運河文化遺產,繁榮發展文化旅遊產業,香河縣先後啟動實施了北運河生態綜合整治、水質提升、沿河綠化等系列工程,全力打造自然景觀優美、文化脈絡清晰、人文風景獨特的運河文化旅遊觀光帶。加強組織領導,強化保障支撐。成立由縣黨政一把手任組長,黨委、政府分管同志任副組長,相關部門主要負責同志為成員的大運河文化帶建設領導小組,全力抓好北運河治理和運河文化帶建設。同時,完善工作推進機制,建立聯席會議制度,實行日報告、周調度。在此基礎上,成立了旅遊通航工作專班,具體負責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及旅遊通航工作的組織實施。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多次與通州、武清進行溝通對接,並建立推動「通武廊」全線通航的聯合工作機制,及時溝通情況、協調解決問題。多次組織人員赴北京通州、天津武清、揚州、滄州等地考察觀摩,學習借鑑先進經驗。堅持規劃引領,做好頂層設計。在國家《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出臺後,組織相關部門深入學習研究,圍繞貫徹落實「規劃綱要」中部署的重點任務,研究制定工作計劃。同時,為儘快實現北運河廊坊段旅遊通航,全縣對標京津,謀劃實施了水系治理、橋閘改建、景觀提升、碼頭修建等多項重點工程。注重保護利用,弘揚運河文化。積極修復北運河相關遺址,完成了金門閘遺址修繕保護工程,並建成金門閘遺址公園。建立健全文物保護執法巡查制度,通過廣播、電視、微信等媒介,對運河文化遺產和有關遺產保護法律法規、政策措施等進行宣傳。成立大運河文化研究會,收集整理、研究考證北運河各類文化遺產,組織出版《話說北運河》等系列書籍,開發製作「香河大運河文化雲名片」,設立運河文化大講堂,拍攝大運河文化系列專題片,開展書畫攝影展,全面宣傳展示了大運河的文化魅力。推進文旅融合,打造特色品牌。將運河文化與農耕、民俗、美食、工業、手工業等文化資源有機結合,培育壯大了「兩河」(北運河、潮白河)生態、皇家文化、影視製作、農業觀光、家居博覽、工業體驗、鄉村民宿等七大文化旅遊品牌;打造了10餘條精品旅遊線路,舉辦了京津冀中華大廟會、京津冀國際旅遊季、荷花節、大運河文化節等一系列特色節慶活動,香河的運河文化影響力不斷擴大。北運河廊坊段旅遊通航是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要舉措,是踐行大運河保護傳承利用的核心抓手,是引領香河高質量發展的綠色觸媒。在省、市指導下,香河縣高標準編制了《北運河廊坊段旅遊通航規劃》和《北運河廊坊段旅遊通航規劃實施方案》,以「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文化為宗旨,堅持文化自信、地域特色、國際視野、高點定位;深入挖掘大運河歷史文化,統籌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科學布局區域內文化、生態和旅遊發展主線及重要節點,全力推動北運河廊坊段河道疏浚、通水通航、生態綠化、文化旅遊等工作;正在清淤疏浚加快實現與北京天津航路互聯互通,激發北運河沿線發展新活力,促進形成文化旅遊融合發展新格局,帶動香河縣全域旅遊跨越升級;助力香河縣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助推京津冀協同發展,為宣傳中國形象、展示中華文明、彰顯文化自信做出積極貢獻。「京畿首驛」,即香河縣為北運河通航旅遊出京第一站,應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要求,充分借勢北京,發展運河休閒旅遊。「如意香河」,即通航旅遊應營造如意圓滿、輕鬆閒適的休閒氛圍。深化綜合整治打造水系景觀。河道整治方面,完成了北運河香河權屬全段河道清淤疏浚、岸坡防護、濱河步道建設等工程。景觀綠化方面,重點實施了堤防綠帶綠化、運河大道景觀提升、運河文化公園建設等工程,沿河兩岸綠化面積達到數萬畝,北運河香河段的河道暢通、行洪安全和沿岸生態景觀整體形象得到了明顯提升。狠抓汙染治理提升水體質量。為加強北運河沿線區域、水域的生態保護,完成了小友垡排乾渠綜合整治工程,進行了水體生態修復;嚴格劃定畜禽禁養限養範圍,減少農業面源汙染,推動形成區域綠色發展的新格局。同時,全面落實河長制工作要求,確保了水體質量不斷改善。運河文化公園建成開放。運河文化公園位於北運河安運橋西岸,綠化面積達到24萬餘平方米,修建有親水棧道、濱河步道、中式景觀亭等休閒設施。

2020年以來,完成了環形健身步道、足球場、燈光籃球場、兒童娛樂場、綜合健身廣場、荷花公園等配套工程以及古淑陽八景石刻壁畫、文化牆和香河歷史名人雕塑、民俗文化雕塑、景觀亭楹聯、詩詞石刻等文化元素植入工程。目前,已成為集生態休閒、運動健身、兒童娛樂、文化體驗、採風創作等多功能於一體的濱河文化公園。設施漸備滿足遊客暢遊大運河。沿河規劃設置了中心碼頭1處,承載面向區域水上交通綜合功能,臨靠縣城,助力城河發展聯動;設置鄉間人家碼頭等旅遊碼頭5處,承載本段水上遊覽交通停靠功能,銜接景點,供遊船停靠和遊客休憩,實現水岸遊覽互動。目前已完成了曹店橡膠壩—安運橋段航道航標安裝,建成拼裝式停靠點2座,購置了3艘新能源遊船,已下水試航,泛舟大運河,盡享運河兩岸如畫美景。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是難得的歷史機遇,要將北運河廊坊段及其沿線打造成為文化精華帶、綠色生態帶、休閒旅遊帶和區域協同發展的典範聯繫紐帶,帶動沿線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北運河廊坊段旅遊通航規劃》為我們描繪了未來香河的壯美畫卷。 2021年,實現與北京互聯互通、分段通航;濱河生態景觀建設成效顯著;運河沿線文化資源得到有效保護;旅遊產品和線路建設初見成效;運河旅遊發展的協同機制初步形成。2025年,具備與京津旅遊全線直航的條件;濱河生態景觀工程全面建成,風情魅力突出;香河運河旅遊品牌叫響京津冀,顯著帶動全縣經濟社會發展。北運河廊坊段重點面向京津冀休閒旅遊客群,打造香河全域旅遊發展高地和門戶。通過5-10年的發展,帶動香河全域旅遊人數提升至約1200萬人次;年旅遊總收入提升至約60億元。圍繞這一目標,望造一河貫通、分段定位、輻射城鄉的整體空間架構,形成「一帶、三段、兩翼、多核」的旅遊通航發展格局。 「三段」即北部森林風貌、中部休閒風情、南部田園風光三個特色風景區段。「兩翼」即運河旅遊輻射帶動的東西兩側城鄉旅遊發展片區。「多核」即以河心島、王家擺、金門閘等為核心的文旅項目。當前,正在全力以赴推進三大核心任務,即保通航、塑風情、興文旅。保通航。形成「一閘壩、三橋梁、六碼頭」的通航設施空間布局。六碼頭就是建設1座中心碼頭及魯家務等5座旅遊碼頭塑風情。結合資源優勢和旅遊發展定位,著力塑造三大特色風景區段。北段優生態,塑造「大水厚綠、鷗鷺翔集」的森林風貌;中段興文化,塑造「十裡煙柳、雲帆霄鼓」的休閒風情;南段融田園,塑造「帶水繞田、沃野歡歌」的田園風光。建設「便捷可達、公交銜接」的旅遊交通支撐體系,構建「一閘兩館多點一環線」的歷史遺產保護展陳體系,形成假日休閒旅遊的核心產品體系;打造北運河航旅樞紐和區域休閒旅遊目的地,讓遊客盡享「水岸互動、晝夜兼修」的假日休閒極致體驗。未來,大運河廊坊段將實現與京津互聯互通、全線通航,香河這一京畿明珠必將煥發更為靚麗的迷人光彩。

相關焦點

  • 安平大運河旅遊碼頭地點曝光,初具規模!
    ,偶然看到大運河邊上新建起了一個碼頭。此外,有網友爆料,安平已經有一處旅遊碼頭修建完畢,並提供了一個照片,一起來看下吧。從圖片中可以看到該碼頭呈E字形狀,能停靠3個遊船。不過,碼頭的具體位置小編尚不清楚,有知道的網友可以留言反饋。
  • 「大運河·印象」千年碼頭訴說昔日繁華
    中國大運河阜城段從景縣大端莊村流入阜城縣域,從霞口鎮張華雨村流出至滄州境內,全長30.65公裡,途徑3個鄉鎮的31個村莊。碼頭鎮自隋唐以來便是京杭大運河北段的貨運碼頭。據《阜城縣誌》記載,碼頭為太僕寺行臺故址,兼有馬地、馬廠、馬頭諸名,後因地處運河西岸時有船舶停靠而定名「碼頭」,碼頭鎮也因此得名。
  • 安平又有2個碼頭馬上開建!
    繼安運碼頭建成後,安平又有2個碼頭工程馬上開建啦!小編獲悉,近日香河行政審批局通過了《北運河廊坊段旅遊通航工程交通基礎設施項目碼頭工程一、二期可行性研究報告》。建設周期:2021-01-01至2021-05-31建設內容:擬建設香河中心碼頭,泊位總數34個,設計年旅客通過能力32.5萬人次,建設內容包括碼頭、港池、護岸、親水平臺及陸域配套設施。
  • 通州大運河文化帶《規劃》+《行動計劃》發布
    6月21日,《通州區大運河文化帶保護建設規劃》《通州區大運河文化帶保護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20年-2022年)》發布。按照該《規劃》和《行動計劃》,通州將按照「一河、三區、多點」發展格局——著力將通州大運河文化帶打造成為內涵豐富、藍綠交織、水城共融、產業興旺的中國大運河文化金名片。
  • 安平運河公園碼頭完工建成,即將投入使用!
    全景:安平也有碼頭了,而且有模有樣的,下面一起詳細目睹它的風採吧!首先是在碼頭的遊客服務中心,服務中心的位置在上圖的右上角,也就是位於岸上公園的一個活動廣場旁邊。碼頭一上岸就有休息場地。碼頭在運河文化公園北區,十一假期又多了個參觀好去處!以前,作為北三縣環通州的幾個重點鎮,安平一直是最弱的存在。這一直跟安平缺少像火車站這樣的對外窗口有關,所以大多數外來人對安平沒有什麼大的印象。
  • 牛掰,安平運河公園碼頭建成了!設有售票處、遊客服務中心...
    全景:安平也有碼頭了,而且有模有樣的,下面一起詳細目睹它的風採吧!首先是在碼頭的遊客服務中心,服務中心的位置在上圖的右上角,也就是位於岸上公園的一個活動廣場旁邊。碼頭一上岸就有休息場地。碼頭在運河文化公園北區,十一假期又多了個參觀好去處!以前,作為北三縣環通州的幾個重點鎮,安平一直是最弱的存在。這一直跟安平缺少像火車站這樣的對外窗口有關,所以大多數外來人對安平沒有什麼大的印象。
  • 【大運河畔話安平】水陸交通在安平
    以安平為起點,往東香安公路成為兩地的連接線,近年修建的雙安公路,又增加了一條新的出口,把安平的交通建設推向了新階段。而貫穿我國南北的京杭大運河又把京津冀乃至大江南北連成一線,讓安平成為既有陸路交通,又有水陸交通的古鎮。據史料記載,安平鎮建於唐代,它坐落在開掘於春秋時期,完成於隋朝、疏通於明清的京杭大運河西岸。大運河既是母親河,又一是一條人工開鑿的河流,更是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生命線。
  • 安運碼頭遊船試通航!安平進京又添新方式!
    太快了,簡直是神速,上星期才報導的安平運河文化公園碼頭建成,今天遊船就已經開始試通航了!
  • 大運河畔的湖、寺、橋、閘、倉
    京杭大運河,全長1797公裡,開鑿於春秋,竣工於隋朝,疏通於明清,是世界上開鑿最早、最長的一條人工河道。什剎海,由前海、後海、西海三個自西北向東南連續排列的弓形湖泊組成。元代時,什剎海作為大運河北方終點,是北京城內重要的漕運碼頭。
  • 武林門碼頭:杭城不可或缺的部分,大運河上靚麗的風景線
    武林門碼頭是杭州大運河上一個重要的旅客碼頭,緊鄰武林廣場。據說古代這個地方是南宋時期的皇家碼頭,在原來遺址上開闢了這座新武林門碼頭,這座碼頭成為杭州市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碼頭的名字還是比較詩意的,乍一聽都以為是一處幾百年老碼頭,鑲嵌在城市中的碼頭以詩意的名字吸引很多遊客到底遊覽、打卡,也成為杭州西湖文化中心重要的地標之一。說到武林門碼頭就不得不提及京杭大運河了,京杭大運河南段雖然吞吐量不及往年了,但是上百噸的貨輪還是可以暢行無阻的,作為旅遊觀光性質的碼頭,武林門碼頭完全可以承擔大批量的航運服務。
  • 北京段大運河遺產保護規劃出爐 將推動申遺
    杭州網供圖  大運河中北京到底有哪些遺產點?這些物質、非物質文化遺產將如何得以保護?昨天,北京市文物局正式公布了《大運河遺產(北京段)保護規劃》(以下簡稱規劃)。作為必備條件,這份規劃將為大運河申報世界遺產起到助推作用。但總體上規劃的出臺主旨在於更好地保護文物,兼顧遺產申報。
  • 通州大運河規劃發布!多個鄉鎮、村莊被點名!
    《通州區大運河文化帶保護建設規劃》系統梳理了城市副中心大運河現狀,深入研究了美國伊利運河、法國米迪運河的保護發展經驗,從文化、生態、旅遊、開放四個層面,歷史、自然、世界、未來四個維度,提出了四大戰略定位。
  • 通州大運河森林公園漕運碼頭遊園正當時!
    可千萬別告訴我驅車百公裡去爬山,登長城了~咱家門口,大運河森林公園的漕運碼頭此時可正是美不勝收的時候!不忘初心,砥礪前行!據媒體報導,昨天市委書記蔡奇,市委副書記、市長陳吉寧與市直機關各單位幹部職工近2000人,在這裡還以健步走的形式,抒發立足本職再立新功的豪情。
  • 京津冀三地將建互通共享機制,共同推進京杭大運河通航
    市水務局近日前往河北香河調研溝通,推動搭建京津冀三地互通機制,北京與河北香河、天津武清共享大運河航通的水文數據、前期工作、施工進度等,有效確保北京與河北、天津段通航。2017年,三地籤署框架協議,通過修建船閘、堤岸整修、河道治理、碼頭建設、水體改善等措施,力爭實現北運河京津冀段旅遊性通航。近年來,三地持續開展相關工作,加快實現三地通航,讓遊船一遊到底。  近日,北京市水務局有關處室、北京市北運河管理處和北京市水利規劃設計院等單位的相關人員來到河北省北運河香河段施工現場進行實地調研,了解香河段旅遊通航規劃及設施建設進展情況。
  • 通惠河畔尋運河遺蹟:「頭閘」大通閘哪兒去了?
    在新一期的《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中,「大運河文化」再次被提及,大運河包含元代郭守敬引白浮泉水,開闢的通惠河,連接京杭大運河的整個北京漕運和城市供水的水系,它蘊含了悠久的歷史。前段時間,北京的一些人文地理愛好者,以「我愛大北京,我愛大運河」為主題,在通惠河畔,通過徒步的方式,探尋大運河文化。
  • 探尋大運河山東段五市:臺兒莊段被稱「活著的運河」
    由於古街保存完好,而且生活氣息濃鬱,真有回到明清時代之感,世界旅遊組織稱為"京杭大運河僅存"的清代文化遺產,丹麥旅遊專家彼德森說:"我夢寐以求的中國大運河就該是這個樣子。"  從煙波浩淼的微山湖東口,一條蜿蜒曲折的河流迤邐向東,流經廣袤魯南大地進江蘇入中運河,這就是臺兒莊運河。全長42.5公裡的臺兒莊運河是整個京杭大運河中唯一完全東西流向的一段。
  • 煙臺規劃63處旅遊碼頭 東港池遊艇碼頭正編制中
    今年煙臺兩會上,市政協委員曲運鐸提出「關於煙臺太平灣遊艇碼頭二期工程的規劃設計建議」,對此,煙臺市港航局近日給予答覆表示,煙臺全市規劃旅遊碼頭63處,其中主要旅遊碼頭3處。繼太平灣遊艇碼頭2016年一期工程完工後,東港池旅遊和遊艇碼頭規劃正在編制過程中。
  • 通州大運河文化帶保護建設規劃發布,2025年大運河北首盛景再現
    《通州區大運河文化帶保護建設規劃》系統梳理了城市副中心大運河現狀,深入研究了美國伊利運河、法國米迪運河的保護發展經驗,從文化、生態、旅遊、開放四個層面,歷史、自然、世界、未來四個維度,提出了四大戰略定位。
  • 漫步大運河(一)「撒歡兒」通惠河
    《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所表述的大運河文化,除了包含京杭大運河之外,還包含了元代郭守敬引白浮泉水,開闢通惠河,連接京杭大運河的整個北京漕運和城市供水的水系。因此,從北京城的整體發展看,大運河文化實際上是北京作為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的古代都城成熟發展階段的文化脈絡。」
  • 盧映川調研北運河(通州段)綜合治理及船閘、碼頭規劃建設進展工作
    本站訊 12月4日,副市長盧映川帶隊調研北運河(通州段)綜合治理及船閘、碼頭規劃建設進展工作。市政府副秘書長韓耕,市水務局黨組書記、局長潘安君,局黨組成員、副局長、一級巡視員張世清,市交通委,市文化和旅遊局,通州區政府主管領導參加調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