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印良品的中國式敗退:教會徒弟 餓死師傅

2020-12-13 手機鳳凰網

養活了別人,餓死了自己。

核心導讀: 

1.無印良品在中國遭遇了哪些問題? 

2.無印良品的中國學徒分為哪兩派?

3.面對競爭,無印良品應該怎麼做?

直到今天,日本家居連鎖品牌無印良品,依然在中國有著強有力的品牌心智,深受中國年輕群體的「置家」喜好。不少人甚至會在知乎等在線社區平臺,表達自己逛無印良品,會有「布置美好家庭」的現場幸福感。

中國家居製造和零售業的同行,甚至包括小米創始人雷軍在內的中國商界大佬,都對無印良品有著很高的評價。類似「匠人工藝」的商品策略,啟發了很多中國企業。

2005年,無印良品在上海開出第一家門店,正式進駐中國。從一開始,無印良品在中國,就一直與中產階級和精緻生活息息相關。

儘管一直被人詬病在中國市場的定價遠高於日本市場,但憑藉「性冷淡」的設計風格和簡潔、淳樸的產品理念,這個在日文中意為「無品牌標誌的好產品」的無印良品,反倒在中國市場建立起了自己獨特的品牌認知。

2012年,通常認為是無印良品在中國進入高速成長期的起點,隨著奢侈品行業遭遇發展危機,快時尚崛起,定位為中高端生活品牌的無印良品借勢擴張,以每年新增30-50間的門店數量發展,同時營收也大幅增加。

截至2014年12月31日,無印良品在中國拓展至38個城市,門店數量從三年前的12家攀升至121家。數據顯示,其來自海外市場的銷售額佔比與當年達到了26%,其中中國市場銷售額佔比更是達到了10%。

可是無印良品這幾年,在中國市場發展的並不好。

2016年起,無印良品在中國市場的可比銷售增幅就在緩步下降。到了2017年,無印良品的同店銷售增幅也開始放緩,並於2018年Q2首次出現了負增長。

儘管無印良品在中國市場自身陷入發展瓶頸,但其所倡導的產品理念卻依然得到中國消費者的高度認同——近年來國內新零售家居雜貨品牌層出不窮,熱度一浪高過一浪,在他們的身上,或多或少都有著無印良品的影子。

俗話說「教會徒弟,餓死師傅」,面臨一眾「中國學徒」的競爭,無印良品還有救嗎?

無印良品在中國市場步步敗退

最新數據顯示,2019財年Q4(1-3月份),無印良品在中國內地市場可比銷售跌幅3.9%,較Q3略有改善,但整體呈持續下滑。

據「無時尚中文網」報導稱,中國內地市場的低迷拖累無印良品母公司於東亞市場四季度可比銷售跌幅3.2%,在可比銷售下滑的情況下,東亞市場四季度營業利潤僅增1.1%至64.77億日元,此前三個季度增幅分別達36.6%、23.8%和23.3%。

似乎無印良品在中國市場的發展頹勢短時間內難以扭轉,自2014年10月,無印良品在中國推行「新定價」策略後,截至目前,中國市場產品定價已迎來10輪下調。

無印良品母公司株式會社良品計劃社長松崎曉曾透露,無印良品中國正致力於在2020年前實現中國市場商品售價,降至與日本市場商品售價同一水平。

來自定價的爭議不是拖累無印良品中國區業務的唯一因素,還有莫名的商標糾紛。

2001年,無印良品在中國就深陷商標糾紛。一家名為「北京無印良品投資有限公司」的企業擁有持有第24類織物、布、毛巾、床罩等品類的「無印良品」商標的中國內地使用權,導致日本MUJI無印良品無法在這些商品中使用「無印良品」商標。

據公開資料,北京無印良品投資有限公司目前在線上線下均有業務,且在產品和門店外觀、LOGO等方面與日本MUJI無印良品高度相似,對其造成了相當的「截流」影響。

此外,無印良品近年頻發的食品安全和產品質量問題,也令其在中國市場塑造的口碑形象大打折扣。被曝含致癌物的餅乾、飲用水以及服裝抽檢質量不合格、3.15晚會曝光「進口食品來自日本核汙染區」等,都在社會和輿論層面上引起軒然大波。

一面是定價虛高遭人詬病,一面是產品質量問題頻發,在購物渠道多元化的新零售時代,以線下門店為主要渠道的無印良品面對大批競爭者,在消費者心智獲取方面的優勢已經大不如前。

- 2 -

無印良品的中國學徒步步緊逼

說到無印良品的發展頹勢,不得不提的是那些「中國學徒」們。其中一批是以「名創優品」為代表,主打價格牌,又帶有一定設計感的家居品牌;另一批則是以「網易嚴選」為代表,基於供應鏈建設,主打產品品質,但性價比又高於無印良品的新零售品牌。

二者共同夾擊,將被無印良品所代表的品質生活佔據心智,卻又在經濟能力上不能與之看齊的消費者收割乾淨,同時還帶走了一批擁有「國貨思維」、以及價格相對敏感的無印良品的原生用戶。

這也不奇怪。無印良品至今還有很多到店的顧客,其實是那種從一開始就抱著不買心態來逛的。「我就是來看看,買是買不起的」。遠高於一般家居渠道的售價,確實拉高了無印良品的客群分層。但是設計、材質、工藝、品質一流的家居用品,又讓無印良品深受消費者和中國同行的讚美和認同。

這可以說是無印良品在中國的中高端定位,給轉型的「中國製造」們留下的千金難買的機遇。

創辦於日本大蕭條時期,無印良品主打好物低價,通過簡化包裝、省去品牌等產品附加內容,回歸本質,從而獲得了市場和消費者認可。

但在中國市場,無印良品作為舶來的家居品牌,更多了一層日式簡約的生活理念。在品牌塑造上,可以說無印良品就基本等於中產和品質,價格因素在其中反而不太重要。

這是無印良品在中國市場發展的根本,也就是說,除了只看不買的人,真正在無印良品店內花錢的消費者,更多原因並不是因為產品或是品牌本身,而是渴望藉由這個品牌獲得其背後帶有的生活方式和理念。

因此,在網際網路和新零售介入中國製造,同樣的生活方式下有了更高性價比的選擇之時,整個行業的競爭門檻被拉低,而競爭度空前提高,消費者在品牌之間的轉移就變得理所應當。此時的無印良品,相對於競爭者而言,更多的是一種通用價值符號,而非消費品牌本身。

即家居類商品的四大要素:價格、設計、品質、適配性之間,無印良品和性價比很難掛上關係。這是從一開始的定位就決定的事情,也並非通過簡單降價就可以實現。

- 3 -

頻繁調整後還能不能起死回生?

正因為無印良品本身的定位,導致其符號性大於消費性,因此在面對中國市場不可避免的價格調整上,無印良品採取的態度相對謹慎——通過「新定價」的策略,以平均一年兩次的頻率階梯性降價,意圖在長期內達成一個競爭力更高的價格體系。

但這樣的降價策略,對於習慣了大促的中國消費者而言,未免太過委婉。

事實就是,從2014年到現在經歷了5年10次價格調整,但無印良品在大多數消費者心中中高端消費品的標籤,並未發生太多改變。對於我們此前提到的兼備品質要求,以及價格敏感度的「網易嚴選」型消費者而言,吸引力並不明顯。

而對於價格敏感度高,品質要求平平的「名創優品」型消費者而言,更是完全不沾邊。因此這種降價策略的主要作用方,依然是現有消費群體。

價格調整之外,無印良品也同樣進行了其他很多嘗試,尤其是常識中國零售業現在很流行的方式——改造門店布局和體驗。

這些手段,包括通過如咖啡、酒店、餐廳的布局,利用具體場景去刺激消費欲望,同時也可以更深入的塑造無印良品所代表的生活模式。

此外,針對中國市場,無印良品在2019年3月推出的「中國需要」系列商品,也透露著明顯的「討好」意圖。通過對產品尺寸進行針對中國區的定製化調整,無印良品希望在產品力方面做文章的思路已經十分明顯。

儘管增長乏力,但中國市場一直是無印良品門店拓展速度最快的區域之一。雖然有著線上的電商渠道,但線下門店依然是無印良品向消費者最主要的觸達渠道,這便意味著銷售規模的擴大和門店數量息息相關,在同店銷售增長不升反降的現狀下,這樣單一的消費渠道問題十分突出。

與此有著類似問題但已經積極改變自我的,可以說是瑞典的宜家。這個全球知名家居大賣場(偏家具),最近幾年一直苦苦探索同店增長乏力甚至下滑的出路。如今,一直跟中國電商絕緣的宜家,反而成了外資零售品牌在華擁抱電商最積極的品牌之一。

反過來再看無印良品。集中在A類商圈的開店策略和高企的人工成本,導致無印良品的門店成本十分高昂。在價格體系調整的同時,成本過高的問題依然沒有妥善解決,這也是另一個導致經營不善的原因之一。

對於無印良品而言,要解決的問題絕非僅價格體系一個,而對於目前面臨的綜合困境而言,當下的業務調整力度明顯不足,並且脫離市場節奏。

唯一令人欣慰的是,無印良品在消費者端,依舊擁有高度認可。網易嚴選、小米有品等家居新零售品牌的按其套路而得以崛起的事實,足以論證這一點。

曲高和寡的無印良品,未來能不能找到它在中國市場應有的位置?至少,從目前無印良品的頻繁的變化但有限的效果來看,還是挺不妙的。

相關焦點

  • 無印良品:我價格都降了9次,為什麼中國人還是不買帳了!
    無印良品在中國市場遭遇了寒冬,哪怕是降價也沒有在中國市場交出一份滿意答卷,甚至在降價之後出現了同比首次下滑2.2%,無印良品在中國市場上半財年收入下滑0.2%。在世界成功的無印良品複製到中國來已經失去了優勢,難道僅僅是因為價格嗎?
  • 5款家具上黑榜,連續降價11次,無印良品正被中產「拋棄」
    今天,微博熱搜在一眾八卦、明星的新聞下,夾雜著一條無印良品的黑料:#無印良品宜家家具上黑榜#圍觀者一臉不可置信:真的是日本的那個MUJI?還是中國搶註的山寨牌:無印良品?事情的起因是北京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公布了近期對北京流通領域銷售家具類商品的質量抽檢結果。
  • 瘋狂的優衣庫,失落的無印良品
    可是無印良品這幾年,在中國市場發展的並不好。2016年起,無印良品在中國市場的可比銷售增幅就在緩步下降。到了2017年,無印良品的同店銷售增幅也開始放緩,並於2018年Q2首次出現了負增長。  俗話說「教會徒弟,餓死師傅」,面臨一眾「中國學徒」的競爭,無印良品還有救嗎?
  • 肺腑之言,教會徒弟餓死師傅,並非師傅不願教徒弟,而是心寒了
    教會徒弟餓死師傅,其實並不是師傅不願意帶新人,而是新人多次傷害師傅,師傅已經心寒了,所以就不願意帶新人。肺腑之言,教會徒弟餓死師傅一日為師終生為師,以前的師徒關係是有感情的,徒弟尊重師傅,經常買煙買酒孝敬師傅,師傅也願意教徒弟,大家相處都比較愉快,而且師徒感情能長久相處,平時過年過節也會相互問候或者出來聚一聚聯絡感情。
  • 教會徒弟餓死師傅?家樂福敗走中國啟示錄
    故事講到這,一個問題浮現心頭:這究竟算是「教會徒弟,餓死師傅」的經典案例,還是「時代拋棄你,才不對你說抱歉」的商業新篇呢?風光回過頭來看,「家樂福們」在中國走了好長一段路。家樂福是1959年創立,隨後憑藉獨創的大賣場模式,把世界帶入了超級賣場時代。面對龐大的中國市場,家樂福自然摩拳擦掌。
  • 無印良品的「中國式」崛起與危局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文 | 李小歪,編輯 | 吳懟懟無印良品在中國的地位岌岌可危。連續降價十一次,還是沒能挽回頹勢。這種頹勢,和品牌曾經的風光相比,有點兒慘澹。伴隨著中國經濟的騰飛和消費文化的盛行,無印良品在進入中國市場之初,就經歷了快速走紅和繁榮擴張。
  • 無印良品到底在中國是怎麼失敗的?
    估計無印良品和優衣庫都會上榜了,在日本無印良品曾經被稱為業界神話,在2001年其虧損曾經高達10億但是到了現在無印良品的營收已經超過了1410億,被譽為當之無愧的日本零售業神話,但是就是這個零售業神話在中國似乎卻走得並不順利,從去年開始無印良品的價格是一降再降,但是這個降價卻始終也沒能得到中國消費者的買帳。
  • 無印良品在中國賣不動了,日本成功無印良品在中國做錯了什麼?
    秋天可以說是一個收穫的季節的,但是就是在這個金秋時節,著名國際零售企業無印良品卻挺鬧心的,10月10日,印良品最新發布的二季度業績顯示,其進入中國市場以來,可比銷售首次下滑。也許現在最鬱悶的估計就是無印良品了,其實縱觀無印良品進入中國這麼長時間以來,無印良品降價多次,但是為什麼中國人就不買帳呢?
  • 家紡品牌大樸:能否成為中國式無印良品?
    家紡品牌大樸:能否成為中國式無印良品? 2013-11-03 09:51:35 來源:中國家紡網 作者:dongjunya家紡         近日,一篇關於凡客誠品與無印良品理念對比的文章在網上熱傳,其中提到了「中國式無印良品
  • 匠人精神不再:日本零售巨頭無印良品的「中國式」退潮
    在經歷了緩慢開店的7年蟄伏期後,2012年起無印良品在中國開始「開掛」,開啟了每年30至50間店的擴張速度。截至2019年2月28日,無印良品在日本共有420家門店,在海外共有497家門店,而中國大陸最多,佔到了256家。中國巨大的市場潛力與爆發力,讓無印良品一度斬獲甚豐。
  • 無印良品在中國的崛起與潰敗
    如今,用簡單的「文青退潮」「市場變化」,都不能粉飾無印良品在品牌管理上的失策。 企業一旦不知道居安思危,必然積重難返。在最近大量批評無印良品定價過高、缺乏護城河的聲音裡,我們想要釐清幾個問題: 1. 無印良品的發展過程中,到底忽視了哪幾次危機信號?2. 無印良品的潰敗,僅僅因為企業品牌定位出現偏差嗎?3.
  • 降價的無印良品,其實早就掉價了
    /圖蟲創意 無印良品在中國「脫粉」已經是不爭的事實。 根據良品計劃公布的2020財年第二季度業績報告,截至2019年8月31日,無印良品內地市場同店銷售首次出現下跌,下跌達到2.2%,粉絲們正在加速離去。 但無印良品在中國地位不保,真的只是因為貴嗎?
  • 日本「無印良品」VS中國「無印良品」,究竟誰在「偷梁換柱」?
    然而,無印良品卻在布局中國市場多年後,同北京一家同樣以「無印良品」為品牌的家紡店不期而遇,並由此上演了一場商標大戰。一年前,一件由北京棉田紡織品有限公司(下稱「棉田公司」)註冊在第24類紡織品、床上用品等商品類別上的「無印良品」商標,曾讓「日本『無印良品』敗訴中國『無印良品』」的輿論甚囂塵上。
  • 無印良品的中國困局
    從早先進入中國市場時火爆的「中產標配」,到如今頻頻降價仍無法挽回頹勢,無印良品究竟發生了什麼? 01 由盛轉衰 對無印良品而言,最好的時光停留在2015年。 2005年進入中國後,無印良品經歷了長達7年的蟄伏期。到2010年無印良品在國內的新增店鋪數量僅為8間,隨後的2011年這一數字變為12間,依舊緩慢。
  • 無印良品的中國實驗
    「中國對無印良品來說,是最重要的市場。」無印良品中國區董事總經理山本直幸對鈦媒體說到。在山本直幸的直接領導下,從他任職的2011年開始,無印良品在中國開啟了高速擴張的模式。業績上的貢獻讓無印良品更加重視中國市場,而對於它不熟悉的酒店業務,無印良品自然不會輕舉妄動。松崎曉就曾表示,MUJI HOTEL 的構想在十年前就已經提出,可挑戰在於,無印良品如何降低發展新業務的試錯成本。
  • 日本無印良品:不會出現在中國無法用「無印良品」商標的情況
    ,以及其中國分公司無印良品(上海)商業有限公司侵犯其商標權,並勝訴。這意味著,日本無印良品未來在中國銷售的產品或只能標示「MUJI」。11月1日,日本無印良品母公司株式會社良品計畫在其官方微博發布聲明稱,並不會出現在中國大陸無法使用「無印良品」的情況。
  • 無印良品式家電強勢來襲 能成市場主流?
    中國家電網配圖:無印良品冰箱  [中國家電網]日前,無印良品在日本官網上線了全新 2014廚房家電系列,在家電界裡引起了熱烈討論。有人說,無印良品延續了長久以來的裝的氣質,有人說終於見到了帶有溫度的家電,也有人說,無印良品的家電註定會對國內廚電企業造成壓力,打破國內廚電市場格局,成為馬年最具衝擊力的一匹黑馬。無印良品真有這麼大威力麼?「一個日本的雜貨店品牌,我不相信他能攪局國內小家電市場」,圈內資深媒體人並不看好無印良品此次的「得意之作」!
  • 無印良品成「無良品」?深陷質量門的無印良品究竟怎麼了
    標稱無印良品(上海)商業有限公司生產的「MUJI無印良品」品牌的一款櫸木衣架,標稱主要材質為櫸木實木,實際材質是水青岡;一款胡桃木實木椅,標稱主要材質為胡桃木,實際材質是黑核桃;一款客廳餐廳兩用沙發椅,標稱主要材質為胡桃木,實際材質是膠合板;一款邊桌臺,標稱主要材質為胡桃木,實際材質是黑核桃;一款組合式木架,標稱主要材質為白橡木,實際材質是纖維板。
  • 無印良品要涼涼?日本平價品牌到中國卻定位輕奢品,消費者不答應
    「無印良品」字面上的意識為,沒有品牌的優質產品,這家公司最初的創業理念是,設計風格簡潔淳樸,價格低廉。但是這種畫風卻被無印良品走出了別樣的風格,無印良品在中國市場一直是輕奢的定位,面向的是國內的中產階級群體,自然價格也是中產階級才能夠接受。即使如此,無印良品簡潔精緻的風格,依然令中國消費者趨之若鶩,十分樂意買帳。
  • 無印良品的失望與失意
    如今,提起無印良品,粉絲的心態是很尷尬的。作為將精緻美學、日式生活方式帶入中國的品牌,無印良品的「良品」形象正在坍塌。無印良品近日被北京市市場監督管理局通報6款家具材質「以次充好」的事件,與以往的質量「小毛病」相比明顯升級到「嫌欺騙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