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過去的最前線到今日的和平之門:金門與廈門

2021-01-08 海峽集結號

1949年的十月一日,新中國在北京正式成立,但在這個十月裡,福建的金門和廈門卻因為國共對峙,而開啟了隔海而治的開始,讓原本僅僅短短半個小時的船行時間,卻歷經了「炮擊金門」、「單打雙不打」等等那些兩岸最緊張的日子。但隨著兩岸接觸、交流、互動至今,昔日的戰地金門和廈門,現在已經走向了和解、互利、多贏的局面,六月的初夏裡,我再次重返金門和廈門,只是因為熱愛這塊土地,重走金廈兩門,不管是從金門望廈門,還是從廈門望金門,當年的緊張已經不再有,現今擁有的就只有每日繁忙的小三通航線,兩岸同胞在金廈水域上繁忙的穿越。

現今的廈門和金門,臺海的「三十八度線」,但現在卻是兩岸同胞間往返兩岸之間最密切的一個水路航線。從北京飛到廈門,再從廈門到金門,對於我來說是最熟悉不過的一段足跡,八年前的廈門,有著當年青澀歲月的記憶。從廈門到金門,「捷安號」開抵金門水頭碼頭時,心中不知道會突然有種莫名的澎湃激動,彷佛真正的回到臺灣來了。

為何會選擇金門作為每年必來的地方,不僅僅因為是有著與大陸地緣的優勢,因為他陳載了兩岸過去到現在最多的歷史和記憶,每到一次金門來,心中只有無限的感慨,尤其望著近在咫尺的廈門望著大陸,再看看那些昔日的軍事設施廢棄的軍營碉堡,兩岸的和平真的是非常的重要,來到廈門再走金門,你我才能真正體會到兩岸和平兩岸之間的可貴。

金門「北山洋樓」,1949年10月「金門戰役」解放軍指揮所

另一個讓我喜歡金門的原因是,因為他沒有都市的喧鬧,租上摩託車說走就走,不管是綠意盎然的原始樹林中穿梭,還是筆直的馬路上田園四周,閩南古厝聚落的純樸,都是自己再熟悉不過的純樸記憶。或許是在北京待久了,自己又是臺北人的緣故,來到金門彷佛有種回到臺灣鄉村那最純樸的記憶時光裡,不用再去想著城市裡嘈雜惱人的事務,一個人靜靜的呆坐在海邊,望著一望無際金廈海域,從金門的田園風光,遠眺著近在咫尺對岸五光十色高樓林立的廈門,心中真有種十年河山十年河東,大陸真的進步好快好快…。

在金門,除了純樸的閩南風情外,我最愛穿梭在各大廢棄營區和碉堡坑道的公園裡轉來轉去,作為「金門國家公園」的一部分,金門主打的戰地風情,是每位到金門旅行遊人必逛的風景名勝之一,這些昔日十萬大軍駐守的金門坑道裡,現在部分都已經開放給民眾觀光,透過這些軍事碉堡和坑道的歷史故事記憶,喚起民眾對於珍惜「和平」的可貴,特別是在金門的軍事碉堡裡直望廈門時,那種感受才真正打從心中澎湃的感受出來。

金門水頭碼頭小三通航線

從金廈門到金門,我的旅行不只停留在那段最平凡的戰地記憶裡,騎著機車走訪朋友聊兩岸,金門的鄉親有著與臺灣不同的思維,雖然是屬於臺灣當局管轄區域,但是他們對於兩岸間總有著超脫兩岸之間的想法,金門人都會則稱你們臺灣人,對大陸同胞也稱大陸人,由於歷史的原因讓金門鄉親有著自己與臺灣島內不同的兩岸觀,金門人們的想法和純樸都無不是這兩岸隔海而治六十多年來而產生出與眾不同的兩岸觀嗎?金門,金門,兩岸的同胞們都應該走趟金門,真正看看兩岸過去「三八線」前線故事,聽聽金門同胞的聲音,金門的故事值得你我繼續聽下去。

短短三日的金門之旅,我再度踏上開往廈門的船上,小三通不只通了兩岸同胞的便捷,更重要的是通了兩岸同胞的心,2001年開啟的小三通,每年有超過一百多萬名兩岸同胞透過這條航路往返兩岸,親赴兩岸探訪親友。寫這篇文章時,我正在廈門環島南路的咖啡店裡,海著那一頭正是小金門,正是數天前我從小金門望廈門環島路,現在的我從廈門到金門再從金門到廈門,我在金門望廈門再從金門望廈門,短短幾公裡的航程兩門盡收眼底,在過去那兩岸對峙的時代裡,這都是最奢侈的奢求。此時又讓我想起在兩岸對峙時代裡一段悲劇的故事,一名在金門當兵的廈門人,思鄉情怯的他冒著被處以軍法的風險遊過金廈海域,只是為了再見見廈門的母親,但最終人沒有遊到對岸就被抓起來,最後在金門處以軍法死刑槍決,那些年的故事那些兩岸對峙時代的故事,現今的兩岸青年兩岸同胞都還記得嗎?歷史不能夠被遺忘,現在的我,人在兩岸昔日的最前線「金門與廈門」,兩岸兩門之間的故事,真正值得你我真正走一次,因為兩岸兩門有著那些最美的風景和許多美麗悲歡離合的故事,我的兩門故事正在繼續下去,你的呢?

從廈門海灘遙望金門大擔島和二擔島

作者為瀋陽市臺協副秘書長羅鼎鈞

相關焦點

  • 從金門的軍事碉堡裡直望廈門 體味和平可貴
    六月初,我再次重返金門和廈門。這不是我第一次來到金門和廈門,只是因為熱愛這片土地,才再重走一回。現今,不管是從金門望廈門,還是從廈門望金門,當年的緊張味兒早已煙消雲散,擁有的就只有每日繁忙的「小三通」航線,還有在金廈水域上繁忙穿越的兩岸人。  從北京飛到廈門,再從廈門到金門,對於我來說是最熟悉不過的一段足跡。八年前的廈門,有著當年青澀歲月的記憶。
  • 臺報:兩岸通水 軍事前線金門將變為和平發展前線
    臺報:兩岸通水 軍事前線金門將變為和平發展前線   中新網1月18日電 臺灣《旺報》18日刊載投稿文章指出,大陸引水到金門如能順利完成,再加上金門「免稅島」的規劃,將會使金門在兩岸戰略地位發生重大改變,它代表著兩岸和平發展再跨出重要一步。
  • 兩岸昔日「前線廣播員」相會廈門 沏茶言歡
    昔日對金廣播、直徑達2.95米的世界之最大喇叭。26日上午,來自廈門的陳菲菲和來自臺北的許冰瑩第一次在廈門翔安大嶝戰地觀光園相會,兩人邊沏茶,邊聊天。  在當年兩岸對峙的特殊日子裡,她們各自是廈門與金門的前線戰地廣播員。如今過往的硝煙早已散盡,留在心中的唯有那份永遠割捨不了的血脈情緣。  在戰地觀光園的大榕樹下,沏上一壺芳香的鐵觀音,兩位老人打開了話匣子。
  • 金門:昔日兩岸前線 今日經貿前沿
    新華社臺北5月4日電(記者 王亞光 張穎琦)「五一」期間,在風獅爺免稅商店街舉辦的「2013MIT(臺灣製造)商品展銷會」,成為來金門的大陸採購商、遊客青睞的新去處。    此次展銷會是正在抓緊建設中的金門風獅爺購物中心「小試牛刀」。該項目佔地7.45公頃,總投資近百億元新臺幣,以免稅商店街和兩岸批發零售交易中心為經營目標。
  • 探秘大小金門:從炮對炮到門互開
    馬山是金門島與大陸最接近的地方,距離廈門的角嶼不過2100米,退潮後更只有約1800米。馬山觀測所是當年臺軍窺探大陸的最前線。 記者來到馬山,越過早已無人值守的哨卡,迎面一堵照壁,上書「還我河山」,白底紅字,喚醒我們對那個年代的歷史記憶;再左轉,忽然一片寬闊,馬山播音站、觀測所就在眼前。它們設在一排地堡裡,地堡上林木森森,掩蔽性極強。
  • 【探秘臺灣】大小金門:從炮對炮到門互開
    馬山是金門島與大陸最接近的地方,距離廈門的角嶼不過2100米,退潮後更只有約1800米。馬山觀測所是當年臺軍窺探大陸的最前線。   記者來到馬山,越過早已無人值守的哨卡,迎面一堵照壁,上書「還我河山」,白底紅字,喚醒我們對那個年代的歷史記憶;再左轉,忽然一片寬闊,馬山播音站、觀測所就在眼前。它們設在一排地堡裡,地堡上林木森森,掩蔽性極強。
  • 臺媒:金門,從"反共前線"到兩岸交流"永遠前線"
    臺灣金門公園管理處古崗翟山小艇坑道,開鑿在花崗巖洞內,為兩岸軍事對峙緊張年代「地下金門」的代表作之一,具冬暖夏涼的特性,在炎炎夏日為觀光客遊金門的避暑勝地、當紅景點。   中新網9月2日電 臺灣聯合報2日發文說,金門外島,駐軍曾經多達十萬餘人,曾是「反共前線」,如今駐軍僅餘三千多,而兩岸「小三通」,更讓金門角色迅速丕變為兩岸交流的急先鋒及兩岸「和平」的試金石。
  • 新聞資料:金門——從軍事前線到兩岸交流前沿
    原標題:新聞資料:金門——從軍事前線到兩岸交流前沿  新華網北京5月23日電(記者趙博)金門位於福建東南近海,由大金門本島和小金門、大擔、二擔等12個離島組成。其中,金門本島面積150多平方公裡,其形如錠,東距基隆198海裡,西距廈門約18海裡。
  • 兩岸「通水」改變金門戰略地位
    臺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巡視金門時表示,自大陸引水到金門,以解決金門缺水問題,很快就會定案。臺灣《旺報》今日發表社評分析兩岸「通水」的重大意義。文章指出,兩岸「通水」議題研議10多年終能突破,金門發展成為「免稅島」的構想亦付諸規劃,顯示金門在兩岸戰略地位的重大改變,也代表兩岸和平發展再跨出重要一步。
  • 馬英九首登金門大擔島視察防務 隔海遠眺廈門
    [資料圖片]臺海網9月29日訊 馬英九29日前往金門視導防務,同時頒發中秋節加菜金勞軍。馬英九一早搭行政專機抵達金門後,在海上7級風浪下,穿上救生衣轉乘兩棲偵察營飛龍快艇登上大擔島,並在北山心戰牆前遠眺廈門。 這是馬英九就任以來,首次踏上大擔島,在距離大陸廈門島只有不到3公裡的最前線,巡視第一線部隊。
  • 廈門金門最美的七種色彩都在這裡,兩門最全旅遊寶典新鮮出爐!
    說到廈門,您會想起什麼?今年春節期間,廈門共接待國內外遊客194.96萬人次,成為最具旅遊熱度的城市。當我們說廈門時,離不開的是旅遊。這「兩門」是大陸與臺灣距離最近的城市,它們的交流與融合,就是兩岸關係日益密切的一個縮影。
  • 兩岸人士探討金門如何從戰地前哨變身文化觀光島
    中新社金門2月1日電 (記者 邢利宇 路梅)「金門雖一度為戰地,但因文化底蘊深厚,在向旅遊觀光島方向發展時,可以提高層次、深化和平元素。」
  • 中國國民黨籲臺當局把金門放心上 馬英九:珍惜兩岸和平繁榮
    中新社臺北8月23日電 中國國民黨23日在臺北指出,現在金門是兩岸和平交流的第一線,臺灣當局應將民眾的安危放在第一位置
  • 在金門感受兩岸和合的「甘霖」
    兩岸 「不走回頭路」   金門在兩岸交流中是前驅,也是個微妙的所在。不少人都知道,隸屬金門管轄的大擔島上,特定時期遺留下來的「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幾個繁體大字依然醒目﹔而一水相隔的廈門環島路上,「一國兩制統一中國」的紅色大字與之遙相對應。張志軍透露,他30多年前曾陪同外賓到廈門眺望金門,內心無限感慨。
  • 透過廈門和金門曾經互相打炮的碉堡,看見戰爭過後難得的和平
    曾經,廈門和金門是中國大陸和臺灣地區軍事對峙的最前線。廈門枕戈待旦,金門屯兵十萬,劍拔弩張,兄弟操戈。1979年1月1日,《告臺灣同胞書》發表後,兩岸軍事對峙狀態結束,交流與互通成為主流。從廈門和金門廢棄碉堡的戰爭之眼彼此對看,如今卻能看到人民的幸福,與和平的珍貴。
  • 冬遊金門有感·斬不斷的兩岸情
    原以為金門會像臺劇裡演的城市一樣繁華,下船登島後盡顯荒涼。仔細想想,畢竟曾經是戰地,是國共內戰的最前線。150多平方公裡的小島,曾經駐守10萬大軍。國民黨也把金門看作「反攻大陸」的最前線。軍事建築全島皆是,坑道,碉堡,很是密集,不過現在已經廢棄,大多成為觀光的景點。
  • 金門馬祖清除10萬地雷 兩岸迎鑄劍為犁新時代
    原標題:兩岸迎來鑄劍為犁新時代(臺灣在線)清除十萬地雷 開闢觀光景區兩岸迎來鑄劍為犁新時代特約記者 王大可金門、馬祖是臺當局管轄的6個離島當中的兩個,過去曾在此耗費大量人力物力臺灣官員近日透露,由於兩岸關係改善,金馬雷區的地雷已全部清除,還計劃撤回兩個小島上的駐軍。從10萬地雷到海桐花蕾據島內媒體透露,金門、馬祖作為蔣介石退守臺灣後的戰時前線,臺當局共在兩地埋設了約10萬枚地雷,計有308處雷區、面積約390萬平方米。經過6年多努力,臺軍方表示,去年底已將金馬兩地雷區全部清除完畢,曾經的地雷已被象徵和平的海桐花蕾取代。
  • 廈門金門直航在停航了近兩個月後今日全面復航
    廈門金門直航在停航了近兩個月後今日全面復航     人民網廈門7月17日電 廈金直航在停航了近兩個月後今日全面復航今天上午10點40分,金門「太武號」客輪一聲汽笛鳴響後緩緩靠近廈門和平碼頭,15名金門旅客通過海關檢查通道後,迎來了廈金航線的全面復航。  受非典疫情影響,廈金航線自5月19日起宣布停航。隨著兩岸相繼被聯合國衛生組織從非典疫區名單中解除,恢復直航已是兩岸人民共同的心聲。臺灣當局決定自16日起全面恢復金門、馬祖至廈門的客貨運往來航線後,17日金門方面就直航廈門商討復航的有關事宜。
  • 廈門金門一家親,大陸帆船常去金門海域遊弋訓練
    廈門和金門,在1949年後是臺海兩岸軍事對峙最前線。最近即使臺海形勢波詭雲譎,廈門與金門之間仍然風平浪靜,交流熱絡。4月29日下午,廈門椰風寨海域看出去,海峽中線的燈塔和小島名為檳郎嶼,歸屬金門縣管轄。而大陸的帆船則在檳郎嶼附近遊弋訓練,平安無事。
  • 關於廈門和金門剛發生的......你不知道的還有這個~
    這也為今後兩岸旅遊合作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模式,對新形勢下推進兩岸交流具有積極意義。金門縣政府交通旅遊局李增財局長:金廈旅遊是一家,金門作為廈門旅遊後花園,在旅遊形態上與廈門具有較強互補性,未來兩地旅遊協同發展前景無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