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榆鄉土文學》系列之101——地瓜乾麵煎餅

2021-01-21 印象贛榆

「姐,我們贛榆還有賣地瓜乾麵煎餅的沒?「

看到微信上,在外地工作的弟弟發來的詢問,我呆了瞬間。頭腦隨即飛速的旋轉了幾圈,不禁啞言失笑。我的傻弟弟呀,地瓜幹都見不到了,哪裡還有地瓜乾麵啊?更別提地瓜乾麵煎餅了,它早已成了歷史了呀!

然而,被弟弟這麼一問,仿佛一下子回到了從前——滿眼都是滾煎餅時的氤氳熱氣,滿嘴都是吃煎餅時的那種甜滋滋的味道,滿心都是關於地瓜乾麵煎餅的點點滴滴的情懷!

現在的白面煎餅做法誰都知道,是「烙「出來的。而地瓜乾麵煎餅是怎麼做出來的,恐怕四十歲以後的人都不會知道吧?那是「滾「出來滴!

把地瓜削成一片一片的曬乾,曬乾後是白色的,加工成麵粉,也是白色的,但奇怪的是——再把麵粉和成糊糊,就變成褐色的了。此處要注意,不能太稀薄。一定要和的幹溜溜的,好團成地雷大的那麼一個圓球狀,用雙手直接捧到鏊子上,趕緊攏好了,從一邊或從中間,順時針快速的轉滿整個鏊子,就叫「滾「煎餅!

我很幸運,是吃著地瓜乾麵煎餅長大的。據說,我的上一輩,上上一輩等等,他們是沒的吃的!我非常相信,因為記憶中的許多同齡人都還有吃不到或吃不飽的。兄弟姐妹多的,要分著吃或藏著吃,時常搶搶奪奪爭爭吵吵!

那時間,一天三頓都是稀飯或菜湯。根本沒有米飯吃,就指望地瓜乾麵煎餅墊飢啦,而那也是我們的零食吆。無論是在外面玩耍,還是放學,一回家總是喊「媽媽,我餓了!「眼巴巴的,那種急切,那種期盼啊,常常逗得媽媽笑,也常常惹得媽媽氣。媽媽總會說「不要急哦,等一下嘛。「而這句話,不同的媽媽的性格是會用不同的語氣的。

我的媽媽很溫柔,她幫我卷好了煎餅,怕頭頭會戳破我稚嫩的小嘴,總是先咬第一口,然後,再教我怎麼樣拿才能讓卷在裡面的菜掉不下來。很可憐,說是卷菜,其實也就是點鹹菜,沒有鹹菜就灑點糖,或抹點葷油,再沒有就啥也不捲,也吃的津津有味!

後來,我長大了一點能幫媽媽燒火,得以目睹整個過程。媽媽就像變魔術一樣,乾淨利落的把一張張褐色的煎餅從鏊子上揭下來,放進大箥裡,半天的工夫,可以滾上厚厚的一大摞,夠全家吃好幾天的吶!

再後來,又大了一點,大概十一二歲吧,我就爭著要跟媽媽學著滾。這才知道,看是一回事,很簡單似的,真的要自己去做就不那麼容易了。

單單把糊糊拿到鏊子上就需要一定的技巧。拿不好就散了,散了就會掉到地上。在鏊子上滾的時候就更需要技巧了,既要滾的均勻,又要滾的快。慢了就滾厚了,厚了,既不容易咬,又不好存放,幾天就會長黴。糊糊滾了一圈就會發熱,滾到後來就會燙手。隨著熱氣的騰起,視線會受到限制,再加上火的煙燻,那個鼻涕眼淚啊,,,,放心,當然不能掉在糊糊裡,也不能掉到煎餅裡。所以。每一個滾煎餅的女人的脖子上都會掛上一條手巾,以便擦汗擦淚擦鼻涕!即便是如此,也要保證攏好糊糊,攏不好,它就要調皮,讓人手忙心亂,狼狽不堪!冬天滾煎餅還好,至多把棉襖脫了,但到了夏天,滾煎餅時整個上半身要俯在鏊子上面,便享受「汽蒸「「桑拿」了(哈哈,那時還沒這倆名詞吧?)。所以,每要滾煎餅,就要起個大五更,好趁早涼!

那些年代,做為女人,得必須會滾煎餅,否則,說老婆婆(找對象)都難!媒人向男方介紹的第一項,出口就是「人家那丫頭手可巧了,很會滾煎餅了吶。若是能娶她進門,你家就有福氣了,以後一定能過的好!」好像過的好不好,全賴女人會不會滾煎餅似的!

可是,很遺憾,我學會了不幾年,就沒有了用武之地。

82年,我們這裡實行了包產到戶,我也結束了每天帶兩個地瓜乾麵煎餅中午充飢的學生生活,決心用自己的雙手改變貧窮。在黨的大方針好政策的領導下,生活漸漸提高了,興起了麥子煎餅。一開始,有很多人家都會做兩種。於是,有了這樣的對話,一問:」幹啥呢?」一答:」做煎餅。」又問:」白的黑的?」再答:「烙一份白的,再滾一份黑的。」白面煎餅都是給家裡的勞動力吃的,因為他們勞累辛苦,地瓜乾麵煎餅則是給婦女小孩吃的(可見當時婦女小孩的地位)。而我,拒絕吃白面煎餅,總是拿去和別的孩子換地瓜乾麵煎餅吃,奶奶常常笑我是傻丫頭!

很快,想換也換不到了。隨著改革開放,科技發達,農業有了飛速發展,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小麥水稻豐收充足,地瓜乾麵煎餅————

徹底絕跡了!

現在的白面煎餅都走出了國門,走向了世界。而地瓜乾麵煎餅卻久已被遺忘!如今,,,哎呀,真是勾起了我的饞,那久違的味道,好想

好想再吃吃啊!

親愛的讀者朋友們,萬能的朋友圈友友們,藏龍臥虎的群群友們,你們有誰知道。哪裡還有滾地瓜乾麵煎餅賣的呢?我要馬上去吃!或者,你們誰有地瓜乾麵子的,我來滾給你們吃,好不好?嗯,不要工錢,管我吃個夠就行!

相關焦點

  • 贛榆味異鄉道
    推磨不能太快,也不能太快,添磨也有許多講究,不能推空磨。磨是家家戶戶必不可少的、讓人敬畏的生活工具,磨的擺放、磨上面、裡面與周邊都有許多禁忌,過年時要專門祭的。外地人對煎餅不太感冒。只有贛榆人才對贛榆的煎餅而不是山東煎餅情有獨鍾,津津樂道,白吃不厭。一個贛榆老人如果不能吃煎餅了說明人生已臨近終點了。
  • 鄉土文學的代表作家,有哪些?
    鄉土文學的代表作家,有哪些?鄉土文學,它的出現溯源於魯迅的《故鄉》上個世紀20年代,現代文壇上出現了一批比較接近農村的年輕作家,他們的創作較多受到魯迅影響,以農村生活為題材,以農民疾苦為主要內容,形成所謂「鄉土文學」。
  • 如果你是贛榆人,此條必看!
    如果你是贛榆人,你會知道,這裡是由15個鎮組成的,人口最多的是青口,地方最大的是沙河,有「江蘇北大門」之稱的柘汪,海鮮眾多的海頭等等…(烈士塔)贛榆有的不僅僅是這些有名的地方,還有那些陪伴贛榆人長大的美食,早餐吃煎餅,就著糊塗,一口黃粉,了八滴這個好吃!
  • 【舌尖上的贛榆】贛榆的二十大美食!(轉)
    贛榆縣地處江蘇省的最北部,東靠太平洋北靠山東。境內土地多是平原,北部靠山東省的地方都是山區。贛榆境內有兩座水庫,是個盛產稻米的地方。由於贛榆有山、有水、有平原還有海洋,所以贛榆境內有許多美食。1。煎餅,是贛榆人的主食,很好吃,卷大蔥最好帶點蝦皮、卷剛出鍋的肉絲、卷熱菜、油條等,味香噴可口,KFC的漢堡還沒有它好吃。2。黃粉,贛榆人早晚都吃,很好吃,我也經常吃。
  • 鄉土與文學的根性
    於是,人生的尋找便開始了,人的命運在風霜雨雪中顯影,往往是經過一次又一次的選擇,才找到適合自己的生存之地。村莊是被創造出來的。人在空曠無邊中立定腳跟,幾匹馬,幾張犁,田壟逐漸擴大,炊煙每天升起,旭日在夢想中噴薄,夕照在流汗的肩上滑落,群星在掌燈的時候眨著眼睛。就這樣,村莊一點點擴大,在創造者的手中被創造出來了。在村莊的名字中,以人名命名的村莊是最多的。
  • 泗洪這道菜入選江蘇百道鄉土地標菜!猜猜是啥菜?
    ——以上為廣告—— 點這裡發帖爆料上微泗洪頭條 近日, 江蘇啟動了 「江蘇省百道鄉土地標菜
  • 國家農業公園,鄉土文學小鎮案例分析
    二、項目總體定位及重點村開發方向通過對項目地自然資源和文化資源的梳理,綠維文旅確立了國家農業公園和鄉土文學小鎮兩個主題定位,旨在打造絲路經濟帶上以現代農業發展與鄉土文學體驗為核心特徵的農旅文養一體化特色鄉鎮。
  • 文學種子在「鄉土中國」薪火相傳
    滿頭銀髮但精力充沛的譚立人是湖南湘鄉市虞唐鎮銀河文學藝術社的社長。他所說的社刊是銀河文學社出版的文學年刊《銀河》,主要登載當地農民文學愛好者充滿鄉土氣息的文學作品,譬如頌揚鄉村新風、回憶舊時人情風物的隨談雜感。  「這是一個屬於我們農民自己的文學交流平臺。」譚立人說,銀河文學社的社員基本上都是虞唐鎮本地的農民、鄉村教師、村鎮幹部,也有從虞唐鎮走出去的在外同鄉。
  • 【101巨美食】當煎餅遇見世界,引爆仙居人的朋友圈!
    今日福利發送「遇見煎餅+姓名+手機號」發送到後臺,將會有10位幸運朋友獲得「阿里山臺灣烤腸煎餅+豆奶套餐一份」。香味四溢的煎餅,成為多少人對街頭美食的記憶。從小朋友到中年人,都被煎餅帶來的味覺震撼深深地徵服。將街頭美食引進店鋪,這就是遇見煎餅,讓我遇見你。
  • 江蘇公布百道鄉土地標菜名
    近日,江蘇啟動了「江蘇省百道鄉土地標菜」推介活動,本次活動由江蘇省農業農村廳、江蘇省文化和旅遊廳、江蘇省商務廳指導,活動旨在打造鄉土美食地標品牌,傳承和弘揚鄉村美食文化,進一步激發休閒旅遊農業消費潛能,推動江蘇休閒旅遊農業高質量發展,為「強富美高」新江蘇建設貢獻更多智慧和力量。
  • 【局長帶你遊嵐山】走近嵐山特產美食——嵐山煎餅!
    製作煎餅的原料可以採用各種糧食,如麥子、玉米、高粱、穀子、地瓜乾等,也可以同時混合使用幾種原料。在1980年以前,嵐山的煎餅多以地瓜幹和玉米為原料,地瓜幹、高粱製成的煎餅色澤淺棕;玉米面、小米麵、穀子面製成的煎餅色澤淡黃;大米麵、麥子面作的煎餅則呈現白色。磨製麵糊是把麥子、高粱、玉米、穀子、地瓜乾等原料淘洗、浸泡後磨成糊狀物,俗稱「煎餅糊子」。
  • 從沈從文到莫言,文學中的鄉土中國經歷了哪些巨變?
    從沈從文的《邊城》,魯迅的《故鄉》,到蕭紅的《呼蘭河傳》,再到路遙的《人生》,莫言的《豐乳肥臀》......文學中的鄉土中國跟隨著動蕩的社會變遷,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在《文學中的鄉土中國》一文中,蔣方舟為我們描摹了這一變遷的歷史痕跡。
  • 煎餅、饃饃、燒餅、窩窩......濟寧麵食地圖!
    用高梁、玉米、地瓜乾麵,單獨或混合,用水和成面,用手團成拳頭大小,上尖底圓,底部挖個小窟窿眼,上籠蒸熟即成。有的在窩窩頭中加上菜葉、樹葉,叫菜窩窩頭;加點鹽做成鹹窩窩頭。舊時,嘉祥一帶的白面大窩窩頭較為出名。    習慣相沿的濟寧家庭食俗,受外部環境、經濟條件和生產方式的制約,飲食結構也帶有明顯的區域特色。
  • 濟寧麵食地圖:煎餅、饃饃、燒餅、窩窩!
    用高梁、玉米、地瓜乾麵,單獨或混合,用水和成面,用手團成拳頭大小,上尖底圓,底部挖個小窟窿眼,上籠蒸熟即成。有的在窩窩頭中加上菜葉、樹葉,叫菜窩窩頭;加點鹽做成鹹窩窩頭。舊時,嘉祥一帶的白面大窩窩頭較為出名。
  • 又是一年槐花開,不由得想起母親做的槐花餅,還有菜煎餅手幹面
    娘做的飯文/ 存厚又是一年槐花開,聞著花香不由得想起母親做的槐花餅,還有菜煎餅、手幹面。菜煎餅魯南蘇北的民間傳統主食是煎餅,就是用鐵鏊子放上面糊烙的薄餅。哪是每個家庭主婦的必備手藝,誰的煎餅烙得又薄又均勻誰就受人待見,被親鄰誇讚。娘的煎餅烙的又薄又勻又快,是村上不多的巧手,爹娘凌晨抱著磨杆推磨了一、二時辰的麵糊,在娘的手上很快的變成了又香又酥的煎餅。
  • 江蘇100道鄉土菜上線!記者親測,看看有你家的嗎?
    為了打造鄉土美食地標品牌,推動休閒旅遊農業發展。近期,江蘇啟動了"江蘇省百道鄉土地標菜"推介活動,經過各地申報、網絡投票、專家評審、綜合評定,確定了100道菜品為江蘇省百道鄉土地標菜。你最愛的家鄉菜入選了嗎?
  • 文學刷屏!襄陽鄉土女作家崛起
    近年來在湖北省襄陽這塊土地上湧現出了一批或卓有成就或前景看好的鄉土女作家惠敏、趙麗、楚林、周春蘭……她們的文學作品散見於各種報刊、各大主流中文網站在全省乃至全國產生了廣泛的影響成為襄陽文學創作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這些女作家大部分生活在基層在工作之餘從事創作她們矢志不渝追逐文學夢想
  • 「當代文學批評工作坊」 第一期|鄉土經驗對「70後」作家意味著什麼?
    「當代文學批評工作坊」 第一期鄉土經驗對「70後」作家意味著什麼?在嘗試往城市,乃至往世界去的過程中,要在繼承鄉土來路的基礎上,再往前走。一代人的成長史與精神創傷北京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叢治辰是本次工作坊的主發言人,他著眼於長篇小說《耶路撒冷》,認為徐則臣創作的「花街系列」與「北京系列」在這部作品中合流並升華出了第三個主題:「到世界去」。
  • 賈平凹文化藝術館——「秦風TALK」讓文學融入鄉土
    作為西安周邊重要的文化藝術交流地標,賈平凹文化藝術館成立原創類欄目《秦風talk》,旨在將文學大師、音樂大師、美術大師等課程帶進鄉村校園,提升鄉村學校師生的素養,幫助他們實現自我健康成長,振興鄉村教育。鄉村學生淳樸、可愛、對外界充滿好奇。
  • 融合贛榆特色海洋文化的商業空間設計賞析:連雲港贛榆吾悅廣場
    連雲港贛榆吾悅廣場設計效果圖連雲港贛榆吾悅廣場設計效果圖連雲港贛榆自古以來就享有「魚米之鄉」之稱,素有「黃海明珠」、「徐福故裡」之美名。贛榆吾悅廣場就以融合贛榆特色海洋文化為商業空間設計方向,打造「漁人碼頭」、「碧海潮生」、「徐福東渡」等城市文化主題景觀節點,營造現代城市別具特色性、文化性、舒適性、互動性、情景性和豐富性的「第三生活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