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義序機場和福州城市發展的問題,在不久前的《福州樓市糧倉系列七:高蓋山向南,帝封江放糧》一文中已經簡單提到。近日,福州市自規局發布了一份《義序機場周邊短期工業用地控規調整徵詢意見公示》,再度將義序機場是否搬遷這一經年累月的熱議話題拉入大家視線當中。
這次規劃調整的目的是為了支持重點企業和優勢產業發展,盤活存量用地,倉山區政府提出利用機場搬遷的空檔期,將義序機場周邊土地用途調整為短期工業用地,待機場搬遷後再按原控規實施。調整後可在義序機場周邊增加短期工業用地約1214畝,其中可開發用地約801畝,保留義序機電園413畝。
從圖紙上看,本次擬調整地塊位於義序機場南側,自西向東排列,分為四個部分,原本地塊規劃用途有住宅、商業、行政辦公、文化設施等。我們知道正常工業用地的土地年限是50年,目前這些短期工業用地的「短期」是幾年尚未公布,但是官方答覆市政府正在制定短期工業用地管理配套政策,具體使用年期將在管理辦法中明確。說明這項工作有著完整周密的工作部署,並且計劃已久,這個「短期」想必時間不會很短。
倉山有多大,需要你自己用腳步去丈量,才會有一個深刻而直觀的感受。平時在主城區從東街口散步到中亭街,或許你已經覺得走了很遠,跨越了半座城。但把這段距離搬到倉山,你會發現自己只不過在地圖上移動了一小段而已。在如今福州樓市庫存已經過量的情況下,假如義序機場真的搬走,沒有了限高之後,再將倉山南部的這一大片平地都用來起高樓、搞地產,蓋起來的房子只怕福州市區現有人口再翻一倍都住不完。
由於義序機場限高使得周邊無法起高樓,這樣一來土地開發收益有所降低,因此而進行的規劃調整也不是第一次了,例如去年義序機場東北側的一幅地塊就已經由住宅用地調整為工業用地。
我們知道土拍時商業、住宅用地的地價遠比工業用地要高,因此將住宅用地改為工業用地,這本就不是一件常見的事情。從這些規劃調整來看,其實對於義序機場周邊這些地塊的用途早已定好,然而義序機場不搬遷就無法進行土地出讓和房地產開發,舊改無法推進,既然如此就只能繼續留作工業用地。
本次規劃調整和往常一樣,大家心知肚明國防為重,戰機平時飛行訓練都是國防戰備需要,機場肯定不會輕易搬遷。那麼這些地塊既然不能用來開發房地產,何不充分利用起來,好好蓋工廠,夯實製造業。我們不必糾結於這個「短期」工業用地是幾年,在機場不搬遷的情況下,實際上短期也可能相當於無期。
從規劃公示圖紙上可以看到,本次規劃區分為四個部分,西起福灣,冬至城門,中間兩片分別位於義序機場的兩端。對應到衛星地圖上,我們發現目前區域內都是村莊和廠房。
本次規劃範圍東部的兩片分布於南臺大道的東西兩側,位於城門鎮臚廈村和義序機場東側的中亭村,如果要建設工業園區,必須對範圍內的村莊進行徵收。位於義序機場西側的這一片位於地鐵5號線吳山站旁,現狀即為義序機電園等工業廠房,這413畝的工業園區因為義序機場的存在得以保留,並且規劃土地用途如實回歸。
位於規劃範圍西部的地塊位於蓋山鎮洋下村、照嶼村,這是福灣工業園旁最後的一片村莊。而南三環路以南屬於陽岐歷史文化名村保護範圍,已經沒有大興土木的可能。倘若對這片南三環路北側最後的村莊進行徵收,可以讓福灣工業園面積進一步擴大。
然而城中村和工業園本就是黃金搭檔,工業園給城中村帶來人流和商機,城中村又為工業園提供大量廉價出租屋,大大降低了工人生活成本,替工廠留住人。如今福灣這些工廠門口就是村莊、集市,繁華熱鬧而又充滿生活氣息,本地村民和外來工們都能得到實惠,城市經濟也隨著製造業的驅動而蓬勃發展,從這個角度上說,把城中村都拆光未必是件好事。
總體來說,倘若規劃調整之後果真對這801畝可開發用地進行徵收平整,那麼徵地之後將會引進怎樣的產業,這才是重中之重。從產業發展的角度上看,當前義序一帶的工業區也面臨著突出問題。如今的義序路是一條人車混行、機非混行的窄道,除了義序機電園、福灣工業園擁有一些較大規模的企業外,其他大片地區散布著各種冶金加工廠、修車廠、廢品回收站、物流園等,工廠規模偏小分布又散,既沒有優勢產業集群,也缺乏代表性企業。
假如這些土地仍和原來一樣,建一些小廠,搞一些零散加工、汽車美容之類的產業,那又何必大動幹戈。假如能夠引進像富士康這樣的大型製造業企業,具有代表性的大工廠帶來大量的就業和商機,帶動上下遊行業整體進駐,屆時不僅福州經濟總量將迎來飛躍,義序一帶的城市面貌也將煥然一新。
此外,本次規劃調整後,不僅僅要充分利用這些土地布局發展製造業,還應當繼續大力建設公園,配套學校,努力改善人居環境,並建設平價的租賃住房解決城中村拆遷後外來工的住房問題。比如義序機電園旁的小公園,當我們看到外來工人一家其樂融融在此玩耍之時,便能充分感受到什麼才是值得讚揚的民生工程。
讓外來人口和本地村民擁有更好的生活、工作環境,讓鄉下的孩子們可以和城裡的孩子們一樣在寬敞明亮的教室中上課,在環境優美的公園中玩耍。只有多為最基層的人民著想,才能體現海納百川應有的城市格局。
與此同時,我們還要正視當前倉山南部區域的交通出行難題,也希望相關領導們去高蓋山以南,南三環以北這片廣闊的土地上走一走,看一看這麼大的一片區域內,沿途能看到幾輛公交車?換位思考,感受一下沒有居住證連黃牌都上不了的外來工們,倘若沒有電動車該如何出行和工作?難道每天扛著笨重的工具騎共享單車?
城市建設,不只是搞地產、蓋高樓,如今福州閩江北主城區的村莊已經所剩無幾,蓋起來的套房賣上幾年也賣不完,房子已經太夠住了。看著那些長期空置的寫字樓,夜晚黑燈瞎火的住宅區,你們就會明白這些高樓不過是虛名而已。而工廠帶來大量工作崗位,人口流入引來的商機,工商業繁榮增加居民收入,增強經濟活力,這些才是務實之舉。
對於一座二線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而言,與其過度開發房地產,蓋起一片片鋼筋水泥的「鬼城」,何不如多一些繁華熱鬧的工業園和城中村?因此,在樓市下行兩年之後,不妨將本次規劃調整作為一個契機,讓福州城南的這片熱土成為「去地產化」的試驗田,倘若真能引來一些實力雄厚的製造業企業,給城市發展帶來的好處肉眼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