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拆上市規則落地11月記: 11家子公司IPO獲受理 成大生物有望飲...

2020-12-16 和訊股票

今年以來已有39家A股公司披露拆分上市方案,此外還有約15家上市公司子公司已進行「輔導備案登記」,距離申報IPO只差臨門一腳。

自2019年12月《上市公司分拆所屬子公司境內上市試點若干規定》正式落地以來,A股市場對分拆上市表現出極大興趣,比亞迪(002594,股吧)、長春高新(000661,股吧)、生益科技(600183,股吧)等近百家公司紛紛啟動了分拆計劃。

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從投資機構、企業等多方渠道了解到,不少A股企業已經對子公司啟動了Pre-IPO輪融資。

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已有39家A股公司披露拆分上市方案。其中,遼寧成大(600739,股吧)旗下的成大生物已成功過會,並於11月5日晚公告稱終止新三板掛牌,生益電子旗下生益科技也在10月30日成功過會。

「過去通過再融資募投子公司、子板塊的項目是比較常見的方式,也是上市公司轉型或多主業發展過程中常見的資本運作形式。和這種模式相比,將子公司資產推向上市顯然更符合上市公司的利益訴求。」上海地區一家中型券商投行人士表示,「因為再融資和分拆上市有相應的期限衝突,所以不排除一些有再融資輸血子公司計劃的上市公司會重新考慮分拆上市的可能性。」

A股迎分拆熱潮

根據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已有逾52家A股企業披露了分拆意向,其中39家企業已披露「分拆預案」,11家子企業的IPO申請已經獲得科創板、創業板受理。

具體來看,進展最快的莫過於遼寧成大和生益科技的子公司成大生物及生益電子,兩家企業分別在9月、10月科創板過會。

其中,成大生物是一家主要從事人用疫苗研發、生產和銷售的生物科技企業。2017年和2018年,公司的人用狂犬病疫苗產品銷量連續兩年位列全球第一名。此次科創板上市,成大生物擬募資20.40億元,用於本溪分公司「人用疫苗一期工程建設項目、人用疫苗智能化車間建設項目、人用疫苗研發項目」並補充流動資金。

事實上,早在A股分拆上市規則落定前,成大生物就已在新三板掛牌,等待下一步獨立資本運作。今年2月,分拆試點正式落地,遼寧成大就透露了分拆意向,並於4月正式披露了分拆上市預案。11月6日,成大生物終止在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掛牌,靜待科創板大門打開。

生益電子則主要從事各類印製電路板的研發、生產與銷售業務,主要通過核心技術為客戶提供定製化PCB產品來獲取利潤。今年2月,生益科技披露了分拆預案。10月16日,生益電子在科創板首發過會。

此次科創板上市,生益電子擬募資39.61億元投向東城工廠(四期)5G 應用領域高速高密印製電路板擴建升級項目、吉安工廠(二期)多層印製電路板建設項目、研發中心建設項目,以及補充營運資金項目。

除此之外,上海電氣子公司上海風電、廈門鎢業(600549,股吧)子公司廈鎢新能、長春高新子公司百克生物的科創板申請已經完成回復,其中上海風電已回復第二次問詢。天士力(600535,股吧)子公司天士生物則已獲得科創板首輪問詢。

創業板方面,華邦健康(002004,股吧)子公司凱盛新材、聯美控股(600167,股吧)子公司兆訊傳媒均已獲得深交所首輪問詢,傑瑞股份(002353,股吧)子公司德石股份進展稍靠後,狀態為已受理,該公司11月9日才對外披露招股說明書。

值得一提的是,中集集團(000039,股吧)子公司中集車輛雖然已經早早在7月31日獲受理,並於8月30日獲得首輪問詢,但由於更新財報數據等原因,公司於9月7日中止審核。

除了已經披露申報材料的企業外,據記者不完全統計,約15家上市公司子公司已進行「輔導備案登記」,距離申報IPO只差臨門一腳。

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注意到,進行分拆的上市公司中,以醫藥公司及大型集團、國企等居多,如科倫藥業(002422,股吧)分拆寧川生物、樂普醫療(300003,股吧)分拆樂普診斷等,均為生物醫藥企業細分領域分拆;中國中鐵分拆中鐵電氣、廣電運通(002152,股吧)分拆中科江南等,則為國企分拆典型。此外,國內大型高新技術企業也孵化出了不少優質的業務板塊,如兆馳股份(002429,股吧)分拆兆馳光元、東山精密(002384,股吧)分拆艾福電子等。

證監會上市部副主任孫念瑞指出:「上市公司通過分拆可以進一步專注於擅長的業務領域,有利於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而當上市公司分拆後,即形成了母子兩家公司,其均需要編制獨立的財務報表,進行獨立的信披,因而公司運行更加透明。最後,分拆後的公司市場定位更加聚焦,避免了業務混同帶來的估值難、估值不合理的問題。」

儲備軍大步走來

除了這些已經公布方案的企業之外,在萬億級的A股市場,還有諸多上市公司正在為即將到來的分拆上市做準備,這些「儲備軍」是一股不容小覷的力量。

根據相關規則,進行分拆的上市公司須滿足,「最近3個會計年度連續盈利,且最近3個會計年度扣除按權益享有的擬分拆所屬子公司的淨利潤後,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累計不低於10 億元人民幣」等條件。

根據光大證券(601788,股吧)預測,在A股市場,如果只按照證監會新規中的利潤標準做篩選,截至2020年5月底,全部A股公司符合要求的數量約1200家,數量佔比約三分之一,再加上其他限制條件,達到標準的公司數量更少。

業內人士分析,有動力進行分拆上市的公司有幾種類型:第一,公司資產龐大、業務多元,存在一定債務壓力,旗下擁有盈利能力強、處在成長期的子公司;第二,孵化型平臺公司,比如股權投資組合分布社交、娛樂、金融支付、電商、教育等領域,子公司上市後,母公司可以選擇退出持股、獲取投資收益;第三,有國企改革訴求的公司,例如混改重點行業電力、鐵路、石油、軍工等。

事實上,目前已有多元化集團業務開始為子公司分拆蓄力。今年6月,比亞迪發布關於控股子公司引入戰略投資者的公告,旗下比亞迪半導體完成A+輪融資。而此前,關於比亞迪擬分拆電池業務單獨上市的消息已在市場傳開。

此外,海康威視(002415,股吧)、大族雷射(002008,股吧)、華宇軟體(300271,股吧)、楚江新材(002171,股吧)、格林美(002340,股吧)、利亞德(300296,股吧)、恆華科技(300365,股吧)等7家A股公司披露,已授權公司經營層啟動分拆子公司境內上市前期籌備工作。

資深投行觀察人士王驥躍表示:「分拆上市最大的意義不是再造一個殼,而是上市公司作為孵化平臺,對新業務、新板塊核心團隊的激勵,徵求意見稿設定的比例,激勵效果顯然就差了不少,達不到政策預期。我之前建議對子公司董事高管持股不做限制,只要履行相應程序、定價合理,不損害上市公司利益就行。」

(作者:楊坪 編輯:巫燕玲)

(責任編輯:李佳佳 HN153)

相關焦點

  • 控股子公司分拆上市獲受理 物產中大構建戰略協同生態圈
    本報記者吳文婧見習記者馮思婕  作為浙江省唯一營業收入有望破四千億元的公司,物產中大(600704)以供應鏈集成服務為基礎,涉足眾多業務板塊。近日,物產中大分拆旗下控股子公司浙江物產環保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物產環能」)至上交所主板上市的申請獲得了中國證監會受理。
  • 「A拆A」首單落地 擬分拆上市公司多為戰略新興企業
    1月5日,證監會同意生益電子科創板IPO註冊,即生益科技分拆生益電子上市已經獲得通過。這是自2019年12月份分拆上市規則落地以來,資本市場首單「A拆A」落地。《證券日報》記者據上市公司公告梳理,截至1月6日,剔除2家已經終止分拆的企業,累計有61家A股公司公告分拆子公司上市的意向。
  • A股分拆熱情激增 創業板成「熱門地」
    2019年12月,中國證監會發布了《上市公司分拆所屬子公司境內上市試點若干規定》,標誌著A股分拆上市新規的正式落地。市場分析人士認為,分拆上市新規有望讓擁有獨立優質資產的孵化器型公司、一些混業經營的上市公司從中受益。時至12月下旬,新規落地剛好滿一年。那麼,在過去一年的時間裡,A股市場對分拆上市整體表現出了怎樣的情緒,以及此前「官宣」分拆的案例進展又如何?
  • 物產中大分拆物產環能上市申請獲中國證監會受理
    原標題:物產中大分拆物產環能上市申請獲中國證監會受理   物產中大
  • 成大生物衝刺科創板 有望成A拆A第一股
    成大生物在2月25日官宣擬籌劃申請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並在科創板上市消息。這也是公司在2019年7月宣布終止發行H股股票之後,新的資本運作計劃。 業內人士認為,成大生物有望成為分拆上市標的中首家新三板企業。  北京鼎臣醫藥管理諮詢中心創始人史立臣3月5日對時代財經表示:「成大生物目前在狂犬病疫苗領域一家獨大,遼寧成大計劃將其分拆部分考慮也是希望剝離市場風險。」
  • 華蘭生物控股子公司華蘭疫苗創業板IPO申請獲深交所受理|公司要聞
    來源:金融界網站金融界網站訊 12月3日晚間,華蘭生物發布公告稱,公司收到控股子公司華蘭疫苗的通知,華蘭疫苗於近日向深交所提交了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並在創業板上市的申請材料,並於12月3日收到深交所出具的《關於受理華蘭生物疫苗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並在創業板上市申請文件的通知
  • 成大生物擬分拆科創板上市:自查卻發現連續3 年推廣費存會計差錯...
    4月2日晚間,遼寧成大(600739,股吧)發布公告,擬將其控股子公司遼寧成大生物股份(600201,股吧)有限公司(簡稱「成大生物」)分拆至上交所科創板上市。  披露顯示,成大生物主營業務為人用疫苗的研發、生產和銷售。成大生物主營產品為人用狂犬病疫苗(商品名稱:成大速達)和人用滅活乙腦疫苗(商品名稱:成大利寶)。
  • ...公司至上海證券交易所主板上市申請獲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受理
    物產中大:分拆浙江物產環保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至上海證券交易所主板上市申請獲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受理 時間:2020年12月13日 14:20:47&nbsp中財網 原標題:物產中大:關於分拆浙江物產環保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至上海證券交易所主板上市申請獲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受理的公告
  • 「A拆A」首單落地 監管問詢重點關注三大問題
    本報記者 吳曉璐1月5日,證監會同意生益電子科創板IPO註冊,即生益科技分拆生益電子上市已經獲得通過。這是自2019年12月份分拆上市規則落地以來,資本市場首單「A拆A」落地。《證券日報》記者據上市公司公告梳理,截至1月6日,剔除2家已經終止分拆的企業,累計有61家A股公司公告分拆子公司上市的意向。除了生益電子,還有3家子公司IPO申請已經通過上市委會議,其中1家已提交註冊。市場人士表示,目前擬分拆上市的公司大多為戰略新興企業。
  • 科倫藥業:分拆所屬子公司伊犁川寧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至創業板...
    科倫藥業:分拆所屬子公司伊犁川寧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至創業板上市的預案 科倫藥業 : 分拆所屬子公司伊犁川寧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至創業板上市的預案 時間:2020年06月24日 18:51:04&nbsp中財網
  • 分拆上市熱潮!又一家鋰電企業分拆子公司至創業板
    今年以來,為做大做強新能源電池領域相關業務,越來越多的鋰電公司計劃將電池業務或子公司分拆上市。據起點研究不完全統計,其中包括比亞迪、紫江企業、延安必康、銅陵有色、廈門鎢業、江蘇國泰、美錦能源、天能動力等企業紛紛發布了公告。  近日,江蘇國泰擬分拆子公司至創業板上市有了新進展。
  • 滬市上市公司公告(11月24日)
    用友網絡擬分拆用友汽車至上交所科創板上市  上證報中國證券網訊(記者 孔子元)用友網絡(600588)公告,用友網絡擬將其控股子公司用友汽車分拆至上交所科創板上市。本次分拆完成後,用友網絡股權結構不會發生變化,且仍將維持對用友汽車的控股權。
  • 公告分拆上市 股價一字板!這些公司受熱錢追捧
    但伴隨創業板試點註冊制新政落地,除了券商、創投主線外,分拆上市概念股也被資金看中。(上海證券報)   臨近五一小長假,市場資金態度趨於保守。但伴隨創業板試點註冊制新政落地,除了券商、創投主線外,分拆上市概念股也被資金看中。
  • 香港上市公司分拆上市的流程和監管
    在香港資本市場,我們可以看到不少香港上市公司把部分業務或資產分拆到香港、美國或者中國境內上市。隨著2019年科創板的推出,香港上市公司的分拆熱情被進一步點燃。根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20年2月底,至少有3家香港上市公司的子公司完成到科創板分拆上市,且另外至少3家香港上市公司擬分拆子公司到科創板上市已取得香港聯交所的批覆。
  • 科倫藥業擬分拆川寧生物至創業板上市
    來源:證券時報·e公司上市公司擬分拆控股子公司至深交所創業板上市再添一例。6月24日晚間,科倫藥業(002422)發布公告稱,公司擬將控股子公司伊犁川寧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川寧生物」)分拆至深交所創業板上市。分拆上市完成後,公司仍將維持對川寧生物的控股權。
  • 高瓴、晨壹IPO前夕突擊入股?華蘭生物分拆控股子...
    河南首例「A拆A」創業板IPO獲受理!  2020年12月3日,華蘭生物(002007.SZ)控股子公司華蘭生物疫苗股份有限公司(公司簡稱:華蘭疫苗)創業板IPO申請獲深交所受理,保薦機構為華泰聯合證券有限責任公司。
  • 江蘇國泰分拆子公司瑞泰新材上市 現有及規劃電解液產能11萬噸
    目前,江蘇國泰控股子公司張家港華榮化工鋰離子電池電解液現有產能為3萬噸/年;寧德華榮年產4萬噸鋰離子動力電池電解液項目目前在試生產中;波蘭華榮年產4萬噸鋰離子電池電解液項目正在積極推進中。圖片來源:華榮化工官網近日,江蘇國泰(002091)在與投資者互動交流時介紹了公司情況和分拆上市進程、瑞泰新材未來發展定位、鋰離子電池電解液目前產能情況等。
  • 11月20日晚間上市公司重要公告匯總
    來源:東方財富網11月20日晚間,滬深兩市多家上市公司發布公告,以下是重要公告匯總。【重大事項】百奧泰:首次公開發行境外上市外資股獲證監會批覆百奧泰(688177)11月20日晚公告,公司近日收到證監會出具的批覆,核准公司發行不超過1.59億股境外上市外資股,每股面值人民幣1元,全部為普通股。完成發行後,公司可到香港交易所主板上市。
  • 華邦健康:分拆所屬子公司山東凱盛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至創業板上市...
    華邦健康:分拆所屬子公司山東凱盛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至創業板上市的預案 時間:2020年04月28日 21:21:58&nbsp中財網 原標題:華邦健康:關於分拆所屬子公司山東(五)上市公司最近3個會計年度內發行股份及募集資金投向的業務和資產,不得作為擬分拆所屬子公司的主要業務和資產,但擬分拆所屬子公司最近3個會計年度使用募集資金合計不超過其淨資產10%的除外;上市公司最近3個會計年度內通過重大資產重組購買的業務和資產,不得作為擬分拆所屬子公司的主要業務和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