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來源:松果財經
「上下班經常路過地鐵站的宜芝多關門了,透過櫥窗看見裡面打掃的很乾淨,所有的麵包都不見了……」不止一位網友表示,自己經常光顧的宜芝多停業關門。他們也表示:「我都不嫌你越來越貴,怎麼就關門了?」
經一鳴網走訪線下,以及在社交平臺檢索相關信息,關於宜芝多關門的討論已經持續數月,據媒體報導,主要門店開設在地鐵站等人流密集場所的宜芝多已經消失了一半,這兩個月以來,關店數量已經多達70多家。
關於宜芝多關店,業內以及官方給出的原因是受疫情影響,但或許疫情只是催化劑,背後折射出的是老牌麵包店當下的經營困境。
在上海之外,從2019年開始,宜芝多就在無錫、蘇州等地就開啟了關店模式,目前在大眾點評在平臺,宜芝多在無錫僅剩兩家店,而在蘇州已經全部關門。
除了宜芝多之外,曾經在上海街頭遍地開花的馬哥孛羅麵包房也在8月16日關掉了上海的最後一家店;同時,克莉絲汀、可頌坊等老牌店也在加速關店,其中克莉絲汀如今只剩400餘家店,而其最高光時刻門店數量高達近千家;此外,主打「老字號風味」新僑,在上海的門店數也已經所剩無幾。
但在老牌麵包店關店的另一面,以麵包作為核心的整個烘焙行業在加速向上,我們也不禁發問,老牌麵包店究竟怎麼了?
市場向上,傳統麵包店向下
從宏觀角度來看,隨著消費升級、以及Z時代消費群體的崛起,麵包等烘焙西點行業最為一個舶來消費品類,在國內發展非常迅猛,也逐漸成為國民日常生活的重要選擇,自2011年以來,烘培行業已連續多年保持了高速增長。
數據顯示,我國糕點麵包業規模以上企業營業收入由2011年的526.40億元增長至2017年的1316.23億元,年複合增長率達到16.50%,遠高於同期食品工業整體5.44%的增長水平,目前中國麵包糕點行業消費規模已超千億,居亞洲首位,在全球範圍僅次於美國。
從消費層面上看,烘焙零售市場增長迅速,2019年我國烘焙食品零售額達到2312億元,同比增長7.4%,預計2020年有望突破2500億元。同時,據Wind統計顯示,在過去4年中,烘焙食品行業的毛利率水平呈現上升趨勢,截至2018年底,全行業的平均水平已經達到50%左右。
顯然,從數據結合飲食習慣的變化,麵包烘焙行業無疑將成為新的消費增量,且在可預見的未來,產品結構也將加速多元化調整,市場規模也將迅速擴大。
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更應該回到麵包經營,零售的層面來看老牌麵包店停業關店的現象。
曾有人透漏,馬哥孛羅關店的原因是因為老闆年事已高,但又沒有可以接班的人,更不想把品牌交給別人,所以只能把店全關了。這看上去似乎多少有點悲壯,但在背後透露出的則是傳統老牌麵包店無法適應市場變化的困境。
在宜芝多等今年加速關店之外,事實上,傳統麵包店的關門潮也從2014年前後就已開始,尤其連鎖麵包店在各地上演關門潮。在搜尋引擎等檢索相關關鍵詞,連鎖麵包店關門逐年上漲。
除此之外,被譽為麵包第一股的桃李麵包日子似乎也不太好過。其從東北起家,從2014年開始全國性擴張,但從財報數據來看,其當下面臨盈利方式單一,嚴重依賴華北市場的窘境。
同時,其在上海、深圳等地多個子公司面臨虧損。數據顯示,2018年上海桃李虧損123.94萬元,2019年虧損擴大至1268.82萬元。而到了今年上半年,依然虧損440.34萬元。中報顯示,武漢桃李虧損230.62萬元、江蘇桃李虧損408.94萬元,深圳桃李虧損204.49萬元。
這也不難看出,傳統麵包市場除了門店經營模式壓力巨大之外,以超市等零售渠道為核心的方式,也在加速式微。那麼這背後到底是什麼邏輯呢?
內外交困
在烘焙行業零售端,最為隨性消費的典型,搶佔商場、地鐵站、社區等人流密集場所也是主流經營模式。但隨著需求的持續爆發,麵包店行業的競爭也日趨激烈,在上海、杭州等地,2014年前後,麵包店的密度越來越高,除了上漲的經營成本之外,流量也被加速分食。
「我們這家店在這個地方已經開了十幾年了,但是近年來,周邊又陸續新開了四五家,但是消費者還是那麼多,客流自然被分流不少。」一位連鎖便利店的店長對一鳴網表示。
他也表示,除了客流減少,人力成本、租金、原材料等成本的逐年上漲,也在大幅壓縮利潤空間,同行也在早幾年就都在紛紛試圖轉型,比如拓展輕食板塊,或者向當下流行的員工股權激勵轉型,但似乎都不太理想。
還有不可忽視的一點是,近年來隨著便利店的場景化發展趨勢,也在進一步擠壓麵包店的生意。
同時,包括星巴克、瑞幸咖啡、喜茶等咖啡飲品品牌也在大力布局麵包板塊業務,打出「茶飲+麵包」的新經營策略,疊加星巴克等強空間屬性,以及用戶的高粘性屬性,都對傳統麵包店造成了巨大的衝擊。
從老牌麵包店自身來看,在過去快速崛起,得益於市場紅利的釋放,加之連鎖規模化的擴張,但在新的時代背景及行業競爭語境下,這樣的模式反而成為轉型的制約,包括在經營模式、營銷以及產品創新等方面。
以經營模式來看,過去幾年,網際網路模式快速在麵包行業切入,包括幸福西餅等品牌快速崛起。在這背後網際網路模式從管理、生產、營銷及銷售等層面都將數位化作為驅動力,不僅打破了產品創新乏力,生產難以規模化的行業痛點。
更關鍵的是,通過線上線下一體化的經營模式,實現了用戶的精細化經營,且也實現了消費方式的多元化發展。反觀這些老牌麵包店,在網際網路化、電商化層面並無建樹。
與此同時,伴隨著抖音、快手等新社交媒介渠道的崛起,消費決策也疊加了更加深度的網紅屬性,多元化的種草、帶貨模式也成為消費市場新的流量表現形式,並加速在麵包行業滲透,在老牌麵包店撤退的另一面,新型網紅麵包店近年來也描繪出了新的風景。
在產品層面,隨著Z時代消費群體的崛起,個性化消費,以及高品質也成為產品力的體現。如在麵包品類,現烤、夾心等成為消費決策的新因素。而老牌麵包店大多採用預包裝模式,顯然也與當下的新核心消費群體、消費訴求脫軌。
新消費崛起,麵包江湖重塑
近年來,隨著網紅文化、健康文化以及Z時代的崛起,疊加媒介渠道的去中心化趨勢,為新消費品牌的崛起奠定了基礎。
在過去幾年,完美日記、元氣森林、三頓半、王飽飽等快速崛起的案例,也讓我們看到了新消費市場的潛力,那麼在麵包烘焙市場作為極具想像空間的消費品類,新消費時代,又該如何破局?
一位關注新消費領域的投資人對一鳴網表示:「烘焙市場是一個大市場,未來必然是新消費的重要革新目標,但目前來看,整個烘焙市場的品牌化趨勢仍處於起步階段,也尚未出現拔尖的品牌,未來機會很大,也是我們重點關注的領域。」
「相比於美妝、飲品市場,烘焙行業的新消費浪潮將會更加多元化,且商業拓展能力更加豐富,如在產品創新之外,烘焙品牌還可以向空間去延伸,做烘焙體驗、烘焙課堂等等,雖然目前這類經營模式已經有了,但更大的價值在於融合消費體驗新零售化的整合。」該投資人同時表示。
從過往的數據以及案例也不難看出,近年來,混合經營、主打場景消費成為目前烘焙行業的新趨勢,自然也是傳統麵包店、烘焙店轉型的重要抓手。
目前大多數的網紅麵包店也是這樣的策略,但目前來說,網紅店除了在聲量上較強之外,尚未對整個烘焙市場起到顛覆性作用,但可以肯定的是,網紅店的流量,也即證明了消費訴求的方向。
除此之外,麵包行業要抓住新消費浪潮,產品、原料等供給方面的結構多元化調整也是關鍵,如在核心原材料雜糧、全麥等之外,大力推進輔料拓展,進行產品的多元化、個性化創新。
同時,目前麵包在不同消費群體中的地位也大不一樣,在一二線城市,已經成為部分消費者的主食,但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依然只是輔助;但也有向代餐發展的趨勢,所以在產品創新層面,更應該結合消費特性,進行差異化、多元化的布局;自然借鑑目前市場上崛起的新消費品牌的爆款思路,也是實現量變帶動質變的首選策略。
當然,更為重要的是,如今隨著媒介的多元化發展,銷售渠道也越來越向去中心化趨勢發展,除了越來越多元化的線下終端業態,以及傳統電商渠道,當下如社交電商、抖音快手、小紅書、直播帶貨等都成為重要的營銷、銷售渠道,也意味著在消費品牌未來的經營中,渠道愈發碎片化,通過數位化方式,結合消費群體進行對這些碎片化渠道的整合,也是關鍵所在。
在新消費領域,大多數人認為,所有的生意都值得再做一遍。而面對於模式相對「古老」,且市場空間巨大的麵包市場,「再做一遍」則有著更大的潛力,但可喜的是,這場革命已至前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