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來
距離市區十幾公裡,一個被稱為「泉州小聯合國」的地方。
並無異國風情,成片的老舊小區,僅此而已。不深入了解,或許永遠不知道「華塑新村」這四個字,背後的含義。
時間撥回到58年前——1960年,這裡還是一片廢墟。
因為印尼政府的排華政策,
因為被強制抽籤時數十萬華僑抽到的那一張紅卡,
因為從英國租借的一艘的郵輪,
1000多位華僑,來自9個國家,離開生活了幾代的地方,回到這個陌生又熟悉的地方,用他們的雙手,蓋起這一棟棟樓房,建起屬於自己的「小聯合國」。
·安家
新村的下午很安靜,撐傘經過的老人,悠然自得。從他們的臉上,無法知曉58年前的大遷徙,對於還是嬰孩的他們,有什麼影響。
但歲月賦予他們的,遠遠不止對於生活的恬淡靜謐。
是高考能加十分,
是說得好幾國語言的特殊技藝,
是燒得一桌東南亞菜的好手藝。
這裡最難得的建築,應該算是華塑小學。「一九八七年 泉州華塑小學 聯合國難民署援建項目」的石碑,無聲地見證著更替,現如今被改成社區中心。
在他們的房前屋後,會栽種東南亞香料植物,為的是做出正宗的風味。過年的飯桌上,糯米卷、純正千層糕以及越南風格的飄香粽子,多得是別處吃不到的東西。
好在這些華僑後代沒想到要私藏,開的小店佇立於此,訴說著歷史的變遷,寄託著異國的牽掛。
- 01-
印尼沙嗲醬加入特別配方。端上桌就能聞到香味,甜香入味,襯得肉也格外的緊實。
烤雞蛋也算特色,淋上印尼肉末,嘗起來嫩得不行。羅哥說,那味沙嗲醬,淋在什麼東西上都會好吃。
地址 / 鯉城區樹兜社區江南大道華塑新村南門
- 02-
淋上一半的甜辣醬,搭著青菜和瘦肉,粿條的美味足以被釋放。
甜辣醬攪拌開後,粿條Q彈入味,更多了絲爽滑感。
地址 / 鯉城區樹兜社區江南大道明新華僑中學旁6號
- 03-
在華塑美食館對面,有一對六十歲的夫妻開的店,攤點雖簡陋,卻引得市區的吃貨,也要嘗一嘗。
地址 / 鯉城區樹兜社區江南大道明新華僑中學旁6號
嘗一嘗越南卷粉,印尼的九層糕,這是找遍泉州都未必有的味道。
·歷磨
華塑新村隔著一條馬路的地方,就是華塑廠。上世紀六十年代,因為「白鴿鞋」暢銷海外,華塑廠工人一時風光無兩。
後來因為工廠制度的改革,經濟一度下滑。時至今日,華塑廠這個名詞,竟是因為公交站點而被熟知。
僑胞們紛紛轉投其他行業,這一片區域也因此荒廢。破舊斑駁的廠房,泥濘不堪的道路,遠離繁華的區域,卻留住了不一樣的味道。
- 04-
和源茶餐廳
一家三代共同經營著這家店,陪伴了明新華僑中學的學生18年。
需要點菜也是自己手寫,然後交給老闆。似乎每個人的學生時代,都有著這樣一家炸串店的存在。
地址 / 鯉城區明新華僑中學南50米(江南大道南)
- 05-
華塑沙縣小吃
沙縣小吃雖然遍地都是,但是它在這的存在,卻顯得格外重要。進店的顧客,第一句話一定是「來籠小籠包」。
正宗沙縣小吃的手藝,花生醬拌的面濃鬱香醇,嘗起來還有微甜的感覺。
地址 / 鯉城區明新華僑中學南50米(江南大道南)
- 06-
流實面線糊店
早早地,這家店的門口便圍滿了人。對於附近的居民來說,吃了這碗面線糊,一天才算真正地開始了。老闆一家人忙前忙後,從開店到打烊似乎都沒停過。
最經典的配料莫過於加醋肉、大腸、滷蛋,再蘸根油條,清甜爽滑。熱騰騰的一碗暖了胃,也踏實了心。
地址 / 鯉城區紅山路2號
- 07-
華塑煎包店
第一次吃這家有28年歷史的煎包店,可能也是最後一次吃到姜阿姨的手藝。
春節前後,它就要易主了。
樹兜人吃了一輩子的煎包,或許就要變味道了;28年來一直未更換過的菜單,或許不久就會被嶄新的招牌替代;夫妻兩忙前忙後的聲影,或許以後就看不到了。
煎包裡面包著肉、蔥和馬蹄,一口咬下去,馬蹄的清香裹著肉,鬆軟好吃。對於姜阿姨來說,或許今後不用凌晨兩點就起床和面,也是一種釋懷吧。
地址 / 鯉城區洪山路1號附近
·留存
這裡從不缺少熱愛生活的人.
不論是58年前歸國的華僑,還是現如今與泉州人無異的僑二代,都是歷史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泉州令人驕傲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