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小聯合國」的印尼華僑小區,竟能吃到東南亞9國美食!

2020-12-11 五美合意

歸來

距離市區十幾公裡,一個被稱為「泉州小聯合國」的地方。

並無異國風情,成片的老舊小區,僅此而已。不深入了解,或許永遠不知道「華塑新村」這四個字,背後的含義。

時間撥回到58年前——1960年,這裡還是一片廢墟。

因為印尼政府的排華政策,

因為被強制抽籤時數十萬華僑抽到的那一張紅卡,

因為從英國租借的一艘的郵輪,

1000多位華僑,來自9個國家,離開生活了幾代的地方,回到這個陌生又熟悉的地方,用他們的雙手,蓋起這一棟棟樓房,建起屬於自己的「小聯合國」。

·安家

新村的下午很安靜,撐傘經過的老人,悠然自得。從他們的臉上,無法知曉58年前的大遷徙,對於還是嬰孩的他們,有什麼影響。

但歲月賦予他們的,遠遠不止對於生活的恬淡靜謐。

是高考能加十分,

是說得好幾國語言的特殊技藝,

是燒得一桌東南亞菜的好手藝。

這裡最難得的建築,應該算是華塑小學。「一九八七年 泉州華塑小學 聯合國難民署援建項目」的石碑,無聲地見證著更替,現如今被改成社區中心。

在他們的房前屋後,會栽種東南亞香料植物,為的是做出正宗的風味。過年的飯桌上,糯米卷、純正千層糕以及越南風格的飄香粽子,多得是別處吃不到的東西。

好在這些華僑後代沒想到要私藏,開的小店佇立於此,訴說著歷史的變遷,寄託著異國的牽掛。

- 01-

印尼沙嗲醬加入特別配方。端上桌就能聞到香味,甜香入味,襯得肉也格外的緊實。

烤雞蛋也算特色,淋上印尼肉末,嘗起來嫩得不行。羅哥說,那味沙嗲醬,淋在什麼東西上都會好吃。

地址 / 鯉城區樹兜社區江南大道華塑新村南門

- 02-

淋上一半的甜辣醬,搭著青菜和瘦肉,粿條的美味足以被釋放。

甜辣醬攪拌開後,粿條Q彈入味,更多了絲爽滑感。

地址 / 鯉城區樹兜社區江南大道明新華僑中學旁6號

- 03-

在華塑美食館對面,有一對六十歲的夫妻開的店,攤點雖簡陋,卻引得市區的吃貨,也要嘗一嘗。

地址 / 鯉城區樹兜社區江南大道明新華僑中學旁6號

嘗一嘗越南卷粉,印尼的九層糕,這是找遍泉州都未必有的味道。

·歷磨

華塑新村隔著一條馬路的地方,就是華塑廠。上世紀六十年代,因為「白鴿鞋」暢銷海外,華塑廠工人一時風光無兩。

後來因為工廠制度的改革,經濟一度下滑。時至今日,華塑廠這個名詞,竟是因為公交站點而被熟知。

僑胞們紛紛轉投其他行業,這一片區域也因此荒廢。破舊斑駁的廠房,泥濘不堪的道路,遠離繁華的區域,卻留住了不一樣的味道。

- 04-

和源茶餐廳

一家三代共同經營著這家店,陪伴了明新華僑中學的學生18年。

需要點菜也是自己手寫,然後交給老闆。似乎每個人的學生時代,都有著這樣一家炸串店的存在。

地址 / 鯉城區明新華僑中學南50米(江南大道南)

- 05-

華塑沙縣小吃

沙縣小吃雖然遍地都是,但是它在這的存在,卻顯得格外重要。進店的顧客,第一句話一定是「來籠小籠包」。

正宗沙縣小吃的手藝,花生醬拌的面濃鬱香醇,嘗起來還有微甜的感覺。

地址 / 鯉城區明新華僑中學南50米(江南大道南)

- 06-

流實面線糊店

早早地,這家店的門口便圍滿了人。對於附近的居民來說,吃了這碗面線糊,一天才算真正地開始了。老闆一家人忙前忙後,從開店到打烊似乎都沒停過。

最經典的配料莫過於加醋肉、大腸、滷蛋,再蘸根油條,清甜爽滑。熱騰騰的一碗暖了胃,也踏實了心。

地址 / 鯉城區紅山路2號

- 07-

華塑煎包店

第一次吃這家有28年歷史的煎包店,可能也是最後一次吃到姜阿姨的手藝。

春節前後,它就要易主了。

樹兜人吃了一輩子的煎包,或許就要變味道了;28年來一直未更換過的菜單,或許不久就會被嶄新的招牌替代;夫妻兩忙前忙後的聲影,或許以後就看不到了。

煎包裡面包著肉、蔥和馬蹄,一口咬下去,馬蹄的清香裹著肉,鬆軟好吃。對於姜阿姨來說,或許今後不用凌晨兩點就起床和面,也是一種釋懷吧。

地址 / 鯉城區洪山路1號附近

·留存

這裡從不缺少熱愛生活的人.

不論是58年前歸國的華僑,還是現如今與泉州人無異的僑二代,都是歷史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泉州令人驕傲的存在。

相關焦點

  • 泉州這個講著9國語言的東南亞美食天堂,如今也要拆遷了……
    泉州華塑廠與華塑社區紀事。(原雙陽華僑農場副場長洪木龍老先生提供) 泉州有一個「村落」,佔地不到0.05平方公裡,交錯著15棟居民樓;戶籍人口1300多人,運氣好可以聽到9種以上的語言。
  • 華塑小區,一條承載著東南亞華僑「早餐情懷」的市井街巷!
    清晨,美好一天的開始,也許你還停留在街邊徘徊考慮吃什麼,一碗豆漿一個包子就草草了事?沙爹烤肉、烤鴨、燒鵝、腸粉、河粉、越南零食……小夥伴們,麻利兒口水都擦一擦,小編這就帶你們去尋找這些市井美食。它們就藏匿在一個充滿煙火氣和人情味的小區,東南亞華僑聚居點——華塑小區!位於晉安區華林路255號的華塑小區,坐車到湖塍站下車再步行三四百米就到了。這裡的大部分住戶來自上世紀六十年代從印度尼西亞、越南等十幾個國家回來的華僑,回來後他們在小區內搭起了小攤,自製東南亞美食,使整個華塑小區有著獨特的異國風情。
  • 泉州好吃的沙茶麵,我只認西街這碗歸國華僑的印尼味
    泉州作為東方第一大港商貿繁榮,開放包容是著名的僑鄉而印尼作為許多華僑的第二故鄉當地的印尼風味也早已融入泉州的古早味裡來▲圖片來自【好攝咖】從西街的影劇院右側拐進驛內巷走到底有家帶有印尼印記的特色小店——美好生活沙茶麵這是花花目前在泉州市區吃到最好吃的沙茶麵
  • 藏在市井小區裡的華僑美食,有錢都不一定吃得到!
    在福州的一個老社區裡,承載著東南亞華僑「早餐情懷」,沙爹烤肉、烤鴨、燒鵝、腸粉、河粉、越南零食……聽上去就讓人垂涎欲滴這些市井美食,就藏匿在充滿煙火氣和人情味的東南亞華僑聚居點——華塑小區!位於福州市晉安區華林路255號的華塑小區,坐車到湖塍站下車再步行三四百米就到了。想吃上新鮮出爐的美食,可得趕早。
  • 這個破小區,居然藏著一個小「東南亞」!
    我定了5:30的鬧鐘頂著一張超級浮腫臉來到華林路原因嘛聽說這兒有個網紅小區裡面藏著眾多東南亞美食隨便拎出一個小鋪都能吊打老饕們的味蕾!真的有網傳的辣麼誇張嗎?華塑小區,相信大家多少都有聽說過,裡面住著大批上個世紀60年代從東南亞歸來的華僑~
  • 風味人間中的泉州,食物裡的鄉愁味道
    節目中,印尼華僑劉瑞興和美食的故事是諸多華僑的縮影,因為歷史的特殊際遇,這些僑胞的祖輩為了生存歷經辛苦下南洋討生活,他們把對家鄉的眷戀幻化成對美味的傳承,一代代把來自泉州的古老味覺手口相傳下來。海道兇險,閩南人憑其孤勇脫穎而出,成了時代的弄潮兒,在全球貿易潮流中劈波斬浪。
  • 走進福建泉州華僑農場:南洋風情惹人醉
    「河裡青蛙從哪裡來,是從那水田向河裡遊來;甜蜜愛情從哪裡來,是從那眼睛裡到心懷……」在泉州洛江區,每當夜幕降臨,歡樂的印尼民歌《哎喲,媽媽》總在雙陽華僑農場的峇里風情園響起。居住在這裡的印尼歸僑穿著「巴蒂克」(註:印尼語,意為「蠟染花布」,印尼傳統服飾),隨音樂翩翩起舞。雙陽華僑農場居民大多是印尼歸僑及僑眷。
  • 「00後」拍歸僑紀錄片 片中東南亞美食亮了
    「華塑社區」的歸僑們帶來了東南亞美食,外來文化與泉州文化的相互交融,使整個社區洋溢著異國風情。其實,不僅是在《問故裡》中泉州「華塑社區」,在中國各地的東南亞歸僑聚居地,都少不了東南亞美食的身影。這些「南洋風味」已經成為代表歸僑們的符號,它們不僅見證了歸僑生活的變遷,形成了獨特的僑鄉文化,還創造了無限商機,幫助很多歸僑過上了好日子。
  • 南昌能吃到的東南亞美食都在這了!
    南昌在哪能吃到: 龍談longtime 廣場南路恆茂華城綜合樓,18307911010 獅城銘記肉骨茶 中山路少年宮旁動壹
  • 泉州華僑農場——南洋風情惹人醉(我的僑鄉·我的家⑨)
    「河裡青蛙從哪裡來,是從那水田向河裡遊來;甜蜜愛情從哪裡來,是從那眼睛裡到心懷……」在泉州洛江區,每當夜幕降臨,歡樂的印尼民歌《哎喲,媽媽》總在雙陽華僑農場的峇里風情園響起。居住在這裡的印尼歸僑穿著「巴蒂克」(註:印尼語,意為「蠟染花布」,印尼傳統服飾),隨音樂翩翩起舞。雙陽華僑農場居民大多是印尼歸僑及僑眷。數十年前,幾百名來自峇里島的歸僑來到了泉州安家落戶。
  • 食品餐飲圈:千島之國——印尼美食知多少?
    由約17508個島嶼組成,是全世界最大的群島國家,疆域橫跨亞洲及大洋洲,別稱「千島之國」,也是多火山多地震的國家,首都為雅加達。與巴布亞紐幾內亞、東帝汶和馬來西亞等國家相接。印尼人口超過2.64億(2017年),僅次於中國、印度、美國,居世界第四位。印尼是東南亞國家協會創立國之一,也是東南亞最大經濟體及20國集團成員國。印尼群島自公元7世紀起即為重要貿易地區。
  • 航海家鄭和成了東南亞華僑的神明
    大家好,今天孟娜和大家聊一聊:航海家鄭和成了東南亞華僑的神明。到了明代後期,隨著隆慶元年(1567)朝廷準許民間前往東南亞開展貿易,喚醒了留存在民間的鄭和下西洋壯舉的歷史記憶,激發起福建、廣東等南方沿海地區的「下南洋潮」。
  • 華僑大學留學生共襄「印尼夜市」,促「一帶一路」民心相通
    印尼歸僑表演印尼傳統舞蹈 顏志偉攝印尼夜市皇子皇后演出 顏志偉攝央廣網廈門6月11日消息 (記者 郭婕妤 通訊員 盧鵬 黃想想 王菲)6月9日晚,華僑大學華文學院「一帶一路」民心相通系列活動暨第五屆「印尼夜市」活動在華文學院龍舟池校區南門廣場舉行。
  • 一個印尼華僑的「逃命」之旅
    阿芳和丈夫一家在印尼打拼多年,這是福建福清一代的傳統。從唐宋時起,貧瘠的土地迫使福清人不得不背井離鄉到海上討口飯吃。從日據時代到排華事件,似乎東南亞華人華僑的口碑一直在變化。有些人說起遍布福建的華僑捐建的學校,也有些人提起他們罵一句數典忘宗。
  • 東南亞9國平價美食大推薦,好吃到讓人尖叫!
    糯米飯東南亞人都很喜歡吃糯米飯而越南人可以說將糯米飯發揮到了極致街頭路邊攤隨處可見五色糯米飯甚至還有糯米飯專營店娘惹菜「娘惹」原本是指華人與馬來人婚配的後代子裔,尤其是指女性爾後演變成泛指華人與馬來人相融的文化這也包含飲食在內因此在馬來西亞也能吃到很多的娘惹菜
  • 《海南華僑》之《僑鄉美食 椰漿咖喱牛腩——印尼歸僑家族的美味記憶》
    興隆農場是海南著名的華僑歸裡,集聚了21個國家和地區的歸僑及其後代,華僑們回歸鄉裡時也帶回了他們僑居地的文化和美食。興隆農場如同一個小熔爐,風格迥異的文化在這裡交匯融合,風味獨特的美食在這裡相互碰撞,「椰漿咖喱牛腩」便是印尼菜與海南菜碰撞出的一道令人驚豔的美食。
  • 紅遍東南亞,被印尼譽為國菜的印尼炒飯。「世界50大最美味食品」季軍
    說起炒飯,就不得不提這碗紅遍東南亞,被印尼譽為國菜的印尼炒飯。 印尼炒飯是印度尼西亞菜中的代表性食物,在印尼,不管是街頭小攤還是酒店餐廳,都少不了這份美味,而且不管是早餐、午餐或者晚餐,印尼炒飯都是最受人們歡迎的主食。
  • 印尼華人華僑捐款捐物助戰「疫」(圖)
    鍾欣 攝中新網雅加達1月31日電(記者林永傳)31日凌晨3時許,廈門航空公司駐印尼雅加達國際機場站長李大聖就開始忙碌著,又一批印尼華人華僑捐贈的緊急醫療物資將通過該公司早上8時從雅加達起飛的航班直飛運抵中國福州。
  • 福利放送~家門口就能吃遍「東南亞美食」,淘遍「南洋貨」! 文末有彩蛋!
    商品展來啦,一站式逛吃東南亞!●特色產品:手慢無的水果之王馬來貓山王榴槤,媽媽們最愛的泰國茉莉香米、菲律賓芒果乾,100%正港印尼原始森林稀有蜂蜜、柬埔寨燕窩,享譽東南亞的A1肉骨茶、白咖啡、印尼曲奇餅乾,還有海淘黨人手一份的新加坡虎標肩頸霜、海南雞飯醬,只有想不到沒有買不到,何苦海外剁手忙!
  • 主題國 | 一起領略印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第16屆中國—東協博覽會將於9月20—23日在南寧舉辦,本屆東博會由印尼擔任主題國,這也是印尼第二次出任主題國。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中國遊客選擇到印尼旅遊。印尼自然環境優美,人文成果燦爛。目前,印尼已有9項非物質文化遺產被納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