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赤峰發現遼代貴族墓,出土大量精美壁畫,再現楊貴妃真容!

2020-12-17 歷史知識小達人

眾所周知,遼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由契丹族建立的朝代,遼朝強盛時期疆域非常大,東到日本海,西至阿爾泰山,北到額爾古納河、外興安嶺一帶,南到河北中部的白溝河。而說起遼朝的墓葬,主要分布在內蒙古、遼寧、北京和河北、山西兩省的北部一帶,新中國成立後發掘的遼代墓葬近300座。已發現的遼墓可分為兩類,一是契丹貴族墓,二是漢族官吏和地主墓,其中契丹貴族墓大多分布在燕山以北遼代的上京道和中京道。今天我要跟大家講的是,在內蒙古赤峰境內發現的遼代貴族墓,出土楊貴妃壁畫,再現千年前楊貴妃仙姿真容。

在內蒙古赤峰市東沙布日臺鄉寶山村附近有座寶山,又名「老頭山」,在寶山主峰陽坡有遼代夯築塋牆,塋牆內分布大中型遼墓10餘座,在50年代的時候這裡被確認為契丹貴族墓葬。1993年冬,墓地中的一座大型壁畫墓被盜,當地有關部門接到通知後立即採取保護措施,到了1994年,內蒙古考古研究所對寶山兩座墓葬展開了搶救性發掘,兩座墓編號1號和2號。

專家介紹,1號墓位於墓園的東北角,是一座磚石結構墓葬,大墓由墓道、門庭、墓門、甬道、墓室、石室組成,全長約22.5米。由於墓葬被盜墓賊多次盜掘,墓中的陪葬品幾乎被洗劫一空,只發現了零星陪葬品,主要有金、銅、鐵、陶、瓷、骨器和絲織品等。2號墓位於墓園中部偏北,形制基本與1號墓一致,全長約25.8米,專家表示該墓因多次盜掘,幾乎沒有發現陪葬品,只發現一塊石碑。

雖然1號和2號墓曾多次被盜掘,但是兩座墓葬中卻留下了大量精美的壁畫,1號墓中壁畫面積近百平方米,其中《降真圖》、《高逸圖》最為精美。2號墓中的《頌經圖》、《寄錦圖》極為考究,這些壁畫無論在繪畫風格上,還是繪畫題材上都顯示出強烈的唐五代漢地藝術風格。1號墓在《高逸圖》左上角寫有題記:「天贊二年癸歲大少君次子勤德年十四五月廿日亡當年八月十一日於此殯故記」。

根據題記專家表示,1號墓墓主叫勤德,年僅14歲,是太少君次子,下葬於遼太祖天贊二年,而2號墓主為成年女子,為1號墓墓主的長輩,下葬時間晚於1號墓墓主。專家表示這是迄今發現的紀年遼墓中最早的契丹貴族墓。墓中一幅《楊貴妃教鸚鵡圖》引起專家們的注意,壁畫高0.7米,寬2.3米,用工筆重彩繪製,具有典型的晚唐風格,是目前發現繪製時間最早,再現楊貴妃仙姿真容的壁畫,如今已成為赤峰阿魯科爾沁旗博物館鎮館之寶。

相關焦點

  • 內蒙古發現一座距今約千年遼代壁畫墓
    原標題:內蒙古發現一座距今約千年遼代壁畫墓內蒙古史前文化博物館5月1日對外消息指,近日,赤峰市敖漢旗四家子鎮農民在修路時發現一座距今約千年的遼代壁畫墓。圖為遼代壁畫。內蒙古史前文化博物館供圖該博物館副館長王澤接受記者採訪時介紹說,考古人員對這座遼代中晚期墓葬進行搶救性清理,發現約6平方米麵積的壁畫。圖為遼代壁畫。
  • 河北宣化修復遼墓出土遼代佛教葬具「真容木偶像」
    6月9日,國家一級文物、具有真人模樣的遼代佛教葬具「真容木偶像」正在出土地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區進行保護性修復,預計年底完成。記者從宣化區文保所了解到,正在修復的兩件「真容木偶像」是1998年8月出土於宣化下八裡遼代墓群的一處夫妻合葬墓。墓中的男性墓主人身上罩著銅絲編成的銅網衣服,是遼代契丹貴族享有的高等葬式。
  • 河北蔚縣發現獨特遼代壁畫墓(圖)
    記者10日從省文物局獲悉,張家口市蔚州礦業公司近日在蔚縣楊莊窠村南發現磚室墓三座,其中一座保存較好。墓室內出土有陶器、瓷器、殘木器和骨灰遺蹟,還有最為珍貴且保存完好的遼代壁畫。經調查分析,這裡可能是一處遼代家族墓地,發現的三座墓葬都是壁畫墓。
  • 蓋之庸 內蒙古多倫縣遼代貴族墓葬發掘
    用琉璃瓦加飾墓門,是遼代考古發現中所罕見的,也反映了墓葬的高規格。 該墓雖經多次盜擾,但仍出土了大量的隨葬遺物,主要有銅、鐵、瓷、琥珀、銀等幾大類,其中鎏金銅渣鬥(圖3)、 三節蓮花形燭臺(圖4)皆為鑄造,造型精美,為不可多得的遼代文物精品。隨葬馬具由於盜擾原因,大多已無存,但仍出土了許多精美的馬具構件,其中雙龍紋銀鎏金馬具飾片為其代表。圖3 銅渣鬥
  • 《尋龍訣》八卦原型是遼代文物?仿照吐爾基山遼墓
    今年1月揚州博物館引進的《神秘的契丹——遼代文物精華展》,以內蒙古地區著名的陳國公主墓、耶律羽之墓和吐爾基山墓三大遼國貴族墓出土的107件(套)精美文物為主體展品,讓揚州市民朋友在家門口領略到了草原文明的博大精深。  前幾天,本報報導了《神秘的契丹——遼代文物精華展》中有千年「美人魚」,吸引了不少遊客慕名前來參觀。
  • 北京遼代壁畫墓:胡化形制凸顯民族融合風貌(圖)
    唐代的縣令墓石質葬具和墓誌遼代家族墓全景  ◎郭京寧  為北京地區北朝墓的形制特點樹立了標尺  首次大規模出土炭化高粱  北京地區罕見遼代完整壁畫墓  2014年7月,為配合工程建設,考古人員對大興區黃村鎮三合莊村進行了考古發掘。
  • 河北宣化發現遼代大墓,墓中驚現十二星座,還出土千年飯局
    眾所周知,近些年來隨著考古事業的不斷發展,出土的文物可謂是不計其數,但是有很多文物的出土讓考古專家倍感意外。像杭州半山發現的戰國水晶杯、三星堆青銅立人、商青銅鴞卣等等,發現之初無不讓考古專家驚訝。今天小編要跟大家聊的就是發現於河北宣化的一座遼代大墓。
  • 【國慶多倫旅遊景點推薦之八】遼代貴妃墓
    2015年6月至9月間,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在位於錫林郭勒盟多倫縣蔡木鄉境內山地中發掘遼代大型墓葬。共計清理了兩座墓葬,取得了重要的考古發現,並使大量文物得到了有效的保護。墓室內發現了一具木棺及大量隨葬品。兩個墓葬出土的遺物非常精美華麗,其中M1出土了亞腰腿包銅木供桌、鎏金銅渣鬥、三節蓮花形銅燈、銅鏡、銀鎏金雙龍紋飾件、鐵斧、青白釉瓷、白釉瓷等遺物。
  • 一處不起眼的墓葬,出土3件黃金面具,揭示契丹族消失之謎
    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幾十件精美的瓷器和兵器,隨後又發現了四具木質的棺槨。因為害怕空氣腐蝕棺內的陪葬品,考古人員將三具棺槨運回了考古試驗室。出土的黃金面具三具棺木沒有讓考古人員失望,先是在一號棺槨中發現大量的金箔和純金帶扣,隨後在其它的棺木中發現了3具黃金面具。每一具都精美絕倫,栩栩如生。
  • 下八裡遼代壁畫墓群完成防水保護
    本報訊記者耿建擴從河北省有關部門獲悉,位於張家口市宣化區下八裡村的遼代壁畫墓群防滲水工程近日全面竣工,這一工程由國家文物局投資105萬元,共完成了全長240米的地下防滲防水工程,可以保證98幅精美壁畫不受水蝕影響,其中包括我國最早的中西合璧天文圖。
  • 妖貓傳裡面的楊貴妃簡直是萬人迷,我們揭示下她的真實容貌
    並無任何確信史料記載,楊貴妃是混血兒,實在不知道陳大導演看了什麼史書。但赤峰阿魯科爾沁旗博物館有件鎮館之寶,那就是1994年被列為「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的,出土於內蒙古阿魯科爾沁旗東沙布日臺鄉寶山遼貴族墓的《楊貴妃教鸚鵡圖》壁畫。這幅壁畫雖然歷經千年,還猶如新繪。許多的墓室壁畫作品,比如北齊的壁畫作品保存得十分光鮮,這個是時間的封存所然,但北齊的作品只是周昉作品的前身,而五代的作品卻是它的遺韻,流風之所在,而且因為時間相近的關係,繪畫風格同樣是親密度強烈些。
  • 專家修復河北遼代墓群出土的珍貴木器文物
    新華網石家莊3月22日電(記者齊雷傑、白明山)記者近日從河北張家口市宣化區文保所了解到,專家對宣化區遼代壁畫墓群出土的珍貴木器文物開展修復工作,經過數月努力,已完成初步修復工作,預計7月份完成全部修復工作。宣化遼代壁畫墓群位於宣化區下八裡村。
  • 北京大興發掘129座古墓葬 出土大量漆器壁畫(圖)
    在此之前,北京地區發現過疑似北朝墓,因證據不足無法確定,而有明確紀年的北朝墓僅有一例。故此次發掘的紀年北朝墓具有重要意義,為北京地區北朝墓的形制特點樹立了標尺。  墓葬內出土一塊刻有銘文的磚,通過銘文得知,墓主人叫韓顯度,祖籍是樂浪郡朝鮮縣,下葬於元象二年(539年)。
  • 美輪美奐,1986年遼代陳國公主墓出土文物欣賞
    陳國公主墓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奈曼旗青龍山鎮,在1985年當地修建水庫時被發現,墓葬保存完好,經考古發掘,出土了大量的國寶級精美遼代文物,此件為公主的高翅鎏金銀冠。這是駙馬的鎏金銀冠,兩件工藝都極為精美。
  • 這些文物古蹟,是響噹噹的「赤峰之最」!
    興隆窪遺址出土的玉器是中國年代較早的磨光真玉器,是探索中國玉文化起源最寶貴的實物資料;出土大量中國新石器時代動物骨骼,是興隆窪先民從事狩獵活動的實證;出土的豬首龍形石器,對研究龍的起源及崇龍禮俗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最早的玉器——玉玦
  • 河北發現遼代古墓,出土一桌千年前未吃完的飯菜,原來古人吃這些
    1993年3月下旬,河北張家口宣化區下八裡村民在進行春灌時,在原發掘的張世卿墓東南約50米處,發現地面滲水,為徹底了解這處壁畫墓群的全部文化內涵和地下古墓的分布情況,防止人為進行破壞,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隨即便組織人員進行鑽探,先後宮探出地下古墓10座,分布在張世卿墓東南方的耕地中。
  • 九江星子發現罕見明代高僧壁畫墓 出土一高三尺六寸龜趺
    6月5日,記者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獲悉,去年5月至今,該所考古專家在星子縣秀峰景區發掘了一座明代塔院,清理高僧墓葬3座,發現精美的壁畫,出土了一批珍貴青花瓷器和白釉瓷器,以及大量與塔院建築有關的石構件。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徐長青說,此次發掘為研究江西乃至整個江南地區的佛教文化及其僧人的喪葬制度,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 內蒙古博物院《大遼契丹》馬具藝術欣賞上篇:孟和套格套分享
    多重遼墓出土了大量的契丹馬具,為我們再現了契丹馬具的精湛工藝。1986年,在通遼市奈曼旗青龍山鎮陳國公主墓裡,出土了2套18副完備的馬具,包括絡頭、銜鑣、韁、胸帶、鞍、韉、鐙、蹀躞帶、鞧帶等。這些精美的文物,珍藏在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裡。其中,銀蹀躞帶1副67件,用薄銀片製成,每側各有5條長帶、短帶,每帶各鑲8件馬形玉飾,垂掛於鞍座後部左右兩側。
  • 內蒙古、瀋陽出土的遼代文物珍品!令人驚豔不已!
    帶鞘玉柄銀錐,遼代。通遼市奈曼旗青龍山鎮遼陳國公主墓出土。錐通長17.8釐米、錐鞘長15釐米、鏈長23釐米。銀錐錐末端圓形中空, 圓柱形玉柄嵌入其中。配有鎏金銀鞘。越窯鸚鵡紋銀扣青瓷執壺,遼代。內蒙古多倫縣小王力溝遼代墓出土。通寬19.5釐米、通高20釐米、腹徑13釐米。蓋鈕部飾內卷菊花紋,蓋面飾流雲紋,母口處飾葉瓣紋和半花紋。
  • 墓中出土神秘黃金面具,揭秘消失的契丹文明,僅面具就值600萬
    小王有點預感到是座大墓,馬上將這個消息告訴同行的隊員。所長將大家召集在一起,商討著具體實施步驟。最後安排幾個回去拿工具,所長和小王他們就直接留下來,先處理前期工作。隨著考古工作的展開,發現這是一處規模罕見的遼代契丹貴族墓葬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