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氣介紹
寒露,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七個節氣,屬於秋季的第五個節氣。鬥成戊,太陽到達黃經195°,在每年公曆10月7日-9日交節。寒露是一個反映氣候變化特徵的節氣,寒露節氣後,晝漸短,夜漸長,日照減少,熱氣慢慢退去,寒氣漸生,晝夜的溫差較大,晨晚略感絲絲寒意。從氣候特點上看,寒露時節,南方秋意漸濃,氣爽風涼,少雨乾燥;北方廣大地區已從深秋進入或即將進入冬季。
吳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九月節,露氣寒冷,將凝結也。」作品中的意思是寒露氣溫比白露時更低,地面的晨露冷,快要凝結了。古人將寒露作為寒氣漸生的表徵,常言道「白露身不露,寒露腳不露」。
節氣風俗
每年10月8日或9日便迎來寒露節氣,一般寒露過後全國大部分地區基本都入秋了,這是個熱與冷交替的季節,這樣的日子裡我們適合出門活動一下,那麼寒露節氣的六大習俗,你知道嗎?接下來讓我為大家揭曉一下吧。
1、吃花糕
由於天氣漸冷,樹木花草凋零在即,故人們謂此為「辭青」。九九登高,還要吃花糕,因「高」與「糕」諧音,故應節糕點謂之「重陽花糕」,寓意「步步高升」。花糕主要有「糙花糕」、「細花糕」和「金錢花糕」。粘些香菜葉以為標誌,中間夾上青果、小棗、核桃仁之類的乾果;細花糕有3層、2層不等,每層中間都夾有較細的蜜餞乾果,如蘋果脯、桃脯、杏脯、烏棗之類;金錢花糕與細花糕基本同樣,但個兒較小,如同「金錢」一般,多是上層府第貴族的食品。
2、觀紅葉
寒露時節到香山賞紅葉早已成為北京市民的傳統習慣與秋季出遊的重頭戲。秋風颯颯,黃護葉紅。寒露過後的連續降溫催紅了京城的楓葉。
3、飲菊花酒
寒露與重陽節接近,此時菊花盛開,為除秋燥,某些地區有飲「菊花酒」的習俗,這一習俗與登高一起,漸漸移至重陽節。菊花酒是由菊花加糯米、酒麴釀製而成,古稱「長壽酒」,其味清涼甜美,有養肝、明目、健腦、延緩衰老等功效。
4、登高
由於重陽節在寒露節氣前後,寒露節氣宜人的氣候有十分適合登山,慢慢的重陽節登高的習俗也成了寒露節氣的習俗。
5、吃芝麻
寒露到,天氣由涼爽轉向寒冷。根據中醫「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四時養生理論。這時人們應養陰防燥、潤肺益胃。於是,民間就有了「寒露吃芝麻」的習俗。
6、北京流行鬥蟋蟀
白露、秋分和寒露,是老北京人鬥蟋蟀兒的高潮期。蟋蟀兒也叫促織,一般聽見蟋蟀兒叫就意味著入秋了,天氣漸涼,提醒人們該準備過冬的衣服了,故有「促織鳴,懶婦驚」之說。
節氣詩歌
請欣賞沈詩佩小朋友為大家帶來詩歌朗誦《月夜梧桐葉上見寒露》
《月夜梧桐葉上見寒露》(唐·戴察)
蕭疏桐葉上,月白露初團。
滴瀝清光滿,熒煌素彩寒。
風搖愁玉墜,枝動惜珠幹。
氣冷疑秋晚,聲微覺夜闌。
凝空流欲遍,潤物淨宜看。
莫厭窺臨倦,將晞聚更難。
節氣的養生秘笈
寒露的到來,氣候由涼爽轉寒冷,萬物隨寒氣增長,逐漸蕭落,這是熱與冷交替的季節。在自然界中,陰陽之氣開始轉變,陽氣漸退,陰氣漸生,人體的生理活動也要適應自然界的變化,以確保體內的生理(陰陽)平衡,這時節應注意養生。
1、防燥
飲食養生應在平衡飲食五味基礎上,根據個人的具體情況,適當多食甘、淡滋潤的食品,既可補脾胃,又能養肺潤腸,可防治咽幹口燥等症。
水果有梨、柿、香蕉等;蔬菜有胡蘿蔔、冬瓜、藕、銀耳等及豆類、菌類、海帶、紫菜等。
早餐應吃溫食,最好喝熱藥粥,因為粳米、糯米均有極好的健脾胃、補中氣的作用,像甘蔗粥、玉竹粥、沙參粥、生地粥、黃精粥等。在飲食上還應少吃辛辣刺激、香燥、燻烤等類食品,宜多吃些芝麻、核桃、銀耳、蘿蔔、番茄、蓮藕、牛奶、百合、沙參等有滋陰潤燥、益胃生津作用的食品。同時室內要保持一定的溼度,注意補充水分,多吃雪梨、香蕉、哈密瓜、蘋果、水柿、提子等水果。
寒露節氣的養生湯水宜以潤肺生津、健脾益胃為主,紅蘿蔔無花果煲生魚湯、太子參麥冬雪梨煲豬瘦肉湯、白菜蜜棗煲羊肺湯、淮山北芪煲豬橫脷湯、椰子淮山杞子煲雞鮑魚湯等。
2、寒露時節不宜劇烈運動
雨水漸少,天氣乾燥,晝熱夜涼。從中醫角度上說,這節氣在南方氣候最大的特點是「燥」邪當令,而燥邪最容易傷肺傷胃。此時期人們的汗液蒸發較快,因而常出現皮膚乾燥,皺紋增多,口乾咽燥,乾咳少痰,甚至會毛髮脫落和大便秘結等。因此我們要避免劇烈運動、過度勞累等耗散精氣津液,此外還應重視塗擦護膚霜等以保護皮膚,防止乾裂。
我們迎來了寒露節氣,秋意也變得越來越濃了,天氣慢慢開始轉涼,那我們的寶貝們在做什麼呢,讓一起看看吧!
寒露時節是大閘蟹的盛產期,小朋友們也動起手來,用輕粘土捏出了各式各樣的大螃蟹。
天氣開始轉涼,螃蟹們也開始活動起來了。你們看,小螃蟹們多可愛!「九月節,露氣寒冷,將凝結也」,預示著冬天即將到來,夜晚,仰望星空,你會發現星空換季,代表盛夏的「大火星」已西沉,我們可以隱約聽到冬天的腳步聲。寒露以後感冒是最易流行的疾病,要記得及時添加衣物噢。撰稿人:楊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