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就千古名詩《黃鶴樓》的崔顥,為何史書稱其「有文無行」?

2020-12-08 裡裡楊

黃鶴樓位於湖北省武漢市武昌長江南岸,相傳也始建於三國孫權,唐時名聲始盛,其聞名於世是得益於崔顥的一首詩《黃鶴樓》:「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此詩得到南宋詩論家嚴羽極高的評價,他在《滄浪詩話·詩評》中說:「唐人七律詩,當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在嚴羽看來,《黃鶴樓》就是唐代七律當仁不讓的壓卷之作。

《唐才子傳》有記,李白曾登上黃鶴樓本欲賦詩,抬頭看見崔顥此作,隨之擱筆說:"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有人說此事或出於後人附會,未必真有其事。但從另一側面也說明了崔顥的這首《黃鶴樓》的確是千古名作,未負盛名。

崔顥(hào)生年不詳,卒於天寶十三載(公元754年),汴州(今河南開封市)人 ,曾擔任許州扶溝縣尉,官位不顯 ,後遊歷天下二十多年,天寶九載前後曾任監察御史 ,官至司勳員外郎。

史書上對崔顥的記錄很少,無論是《舊唐書》還是《新唐書》,對他的描述都只有淡淡幾筆。如《新唐書.崔顥傳》記載:

崔顥者,亦擢進士第,有文無行。好蒱博,嗜酒。娶妻惟擇美者,俄又棄之,凡四五娶。終司勳員外郎。初,李邕聞其名,虛舍邀之,顥至獻詩,首章曰:「十五嫁王昌。」邕叱曰:「小兒無禮!」不與接而去。

而《舊唐書.崔顥傳》就更加簡練了:

崔顥者,亦擢進士第,有文無行。好蒱博飲酒。及遊京師,娶妻擇有貌者,稍不愜意,即去之,前後數四。累官司勳員外郎。天寶十三載卒。

雖然史書對崔顥的筆墨很少,但都不約而同地提到崔顥的生平幾件事:一是進士及第出身;二是喜好飲酒和賭博;三是喜歡娶美貌的女人為妻,稍不順意就休離;四有文無行。

前面三點都極為通俗易懂,容易理解,那麼「有文無行」是什麼意思呢?怎麼「無行」?唐代史書上並無過多的記載,但元代辛文房的《河嶽英靈集》說:「顥少年為詩,屬意浮豔,多陷輕薄。晚節忽變常體,風骨凜然,鮑照、江淹,須有慚色。」是說崔顥年少的時候,作的詩詞浮豔輕薄,為當世之人不喜。因為我們看不到他早期的作品,所以不確定這話是否為真,但有一件事卻被記錄在《新唐書.崔顥傳》之中,就是李邕與崔顥相見的場面。

李邕,唐北海太守,人稱李北海,他博學多才,少年成名,其父李善是唐代大名鼎鼎的文學家,曾註解《昭明文選》。李邕喜結交名士,聽聞崔顥有才名,虛舍邀之。崔顥欣然前往,並帶了一首自己認為最滿意的詩作——《王家少婦》(有人題作《古意》):

十五嫁王昌,盈盈入畫堂。自矜年正少,復倚婿為郎。舞愛前溪綠,歌憐子夜長。閒時鬥百草,度日不成妝。

這首詩是以一名少婦的角度講述婚後的幸福生活,將女子的活潑情態寫得極為生動傳神,大意是說自己十五歲那年嫁到了王家,和丈夫恩愛,情投意合;自己不但貌美,還能歌善舞,閒時玩玩鬥草的遊戲,有時連上妝都懶得上了。

這是一首寫閨房樂的詩,不過,方正君子李邕卻不喜歡,當他聽到第一句"十五嫁王昌"時,便拂袖大怒,說「小兒無禮」,於是,李邕不予接而去。想來李邕心裡認定了崔顥是一個「名陷輕薄」之人了。

其實挺替崔顥喊冤的,這首樂府歌情致真切,並未有過分的跨出道德尺度的界限,是時人過分解讀了罷?明胡應麟評此事說:「這是樂府本色語,李邕以為小兒輕薄,豈六朝諸人製作全未過目邪?」

不過,李邕拒絕崔顥也不是沒有原因的,這首詩雖然寫得生動傳神,文學手法嫻熟,但它有一個致命的缺點,就是格調過低。想想李邕是什麼身份,想想此行的目的,這是為自己爭取仕途的大好時機,即使不能表現出自己有著崇高的理想,也不能拿著閨樂詩去打發吧!若說這首詩拿給同窗好友或歌女還說得過去,但獻給長輩可就非常失禮了。那還不如不去獻詩,還能博得一個清高的名聲。

在傳統觀念裡,想要觀察一個人品格的高低,從他的著作中便能窺知一二。若是一首詩境界低下,即使寫得再美妙,都會遭到人們的鄙薄。如果李邕接受了崔顥,那豈不是要告訴世人:我李邕和你崔顥是同一檔次低下的人?這麼打臉的事情李邕怎麼可能會做?崔顥這是犯了大忌。

除此之外,崔顥好酒又好賭,還「好色」,這裡的「好色」是指他「娶妻擇有貌者,稍不愜意,即去之,前後數四」,非美不娶,娶又棄之,前後四五次,樂此不疲,這是始亂終棄的衣冠禽獸啊。古人極重夫妻關係,納妾可以,但正妻不能隨意休棄的。古人還極重嫡妻嫡子,以便繼承財產,但崔顥這樣休了再娶,娶了又休,家裡必然會因繼承財產的問題發生爭端而被搞得家無寧日。這樣亂糟糟的人家,眾人也是避之唯恐不及吧。

因此,崔顥被稱為「有文無行」其實並不過分。

不過,前面也提到,雖然崔顥年少時作詩流於浮豔,但他後來到邊塞從軍,詩風陡然一變,開始寫作以軍旅生活和塞外風光為主題的詩歌,這也算是「浪子回頭」了吧。

結語:雖說崔顥的道德品行和他的文章、詩歌是兩碼事,我們也不會因此否定他所做的貢獻,但是,這樣一個人,也絕不應當被時人極力推崇。想來,記錄唐代史書的作者是考慮到了這一點,才對崔顥的生平以三言兩語的筆墨寫就吧。

相關焦點

  • 李白很佩服崔顥的《黃鶴樓》,仿作了一首,卻不寫黃鶴樓
    中唐詩人李紳寫李白:「風月吟哦一狂士,今古文章總危機。」明朝方孝孺感嘆李白:「君不見唐朝李白特達士,其人雖亡神不死。聲名流落天地間,千載高風有誰似。」這麼多人拜服李白,有沒有令李白拜服的人?有,那是孟浩然。但今天我們不說孟襄陽,我們說說另一位李白服氣的詩人。
  • 杜甫《登高》和崔顥《黃鶴樓》哪一首才是七律第一?看看這些數據
    所以筆者先強調,本期把杜甫的《登高》和崔顥《黃鶴樓》拿來一筆,並非是一定要分出哪首才是七律第一,而是希望我們在比較中,能對這兩首七律巔峰之作,有更深的認識。我們先來看這兩首詩:《黃鶴樓》唐.崔顥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 江南有黃鶴樓,崔顥也有《黃鶴樓》,其中的「鶴」有什麼文化意義
    以上這首唐詩是崔顥《黃鶴樓》,是1300年前唐代著名詩人崔顥來到今天的湖北武漢黃鶴樓上所寫出的經典之作。說起黃鶴樓的歷史,那是相當悠久。據說在三國時期就已經建造成型,最早是用來作為軍事瞭望塔而建設的。原址就在今天的湖北武昌長江南岸的蛇山上,和龜山隔江相望。
  • 黃鶴樓李白不敵崔顥,為一座山寫了六首卻詩被別人一句話蓋過風頭
    從鄂州的赤壁古戰場,到巴陵的嶽陽樓,再到武昌的黃鶴樓……楚地開闊了李白的眼界,也勾起了他的詩興。使他暫時忘卻了朝廷和神仙,一路走一路寫。李白寫詩,一揮而就,丹砂加以收藏。就這樣走著,玩著,寫著,沒曾想登黃鶴樓卻碰上了勁敵,有個叫崔顥的人已經題了詩。「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 假如唐朝沒有詩人崔顥和李白,武漢的黃鶴樓會名傳千古嗎?
    其作品流傳度不廣,最為人稱道的是那首《黃鶴樓》。李白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走過南闖過北,皇帝詔前醉成鬼,牢房裡面綁過腿,其作品甚多,如《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明堂賦》、《早發白帝城》等個個膾炙人口,被後人譽為「詩仙」。這兩個人和黃鶴樓究竟有什麼關係呢?
  • 崔顥題《黃鶴樓》,李白不甘示弱,終於兩篇傑作比翼齊飛
    這不,李白又來到了黃鶴樓,他興致勃勃地懷揣著詩興,準備再寫一篇驚世傑作。不料他在遠眺長江風光、觀察樓宇錦繡的時候,卻突然發現了崔顥的詩句,還真是寫得不錯,李白讀了一遍,並把它記下來。《黃鶴樓》崔顥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 大數據排行第一,黃鶴白雲爭論千年,《黃鶴樓》的真面目到底是?
    在那一個個前途無望的人生暗夜裡,為了平息焦灼與迷惘,他把賭場與青樓當作避難所,結果在歷史上還留下了「有文無行」的名聲。一些典籍中對崔浩有一些說法:一曰崔顥早期作詩「多寫閨情,流於浮豔」,再曰「娶妻唯擇美者,俄又棄之,凡四五娶」。
  • 崔顥的《黃鶴樓》被稱為七律之首,它有什麼過人之處?
    黃鶴樓頭黃鶴樓能有如今的名氣,我們都得感謝唐朝詩人崔顥(hào),感謝他留下的這首《黃鶴樓》。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當太白兄想好如何起筆、構思、創意、寄景、抒情後,猛一抬頭,大吃一驚,發現一個叫崔顥的非著名詩人題詩在先。李白看後大讚,小崔的寫作思路和自己不謀而合。"英才相惜,所見略同",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啊!於是,太白仙人無比惋惜的留下了"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的感嘆。詩壇扛把子都佩服得五體投地的詩,能不牛嗎?
  • 草書欣賞:崔顥《黃鶴樓》,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譯文】:昔人已駕著黃鶴飛走了,這裡只留下空蕩蕩的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千百年來,只看見悠悠的白雲,陽光照耀下的漢陽樹木清晰可見,鸚鵡洲上芳草茂盛。天色已晚,眺望遠方,故鄉在哪呢?眼前只見霧靄籠罩江面,給人帶來深深的愁緒。
  • 李白大愛崔顥的《黃鶴樓》,不僅自稱難超越,還兩次模仿了這首詩
    詩人崔顥因《黃鶴樓》一曲成名,整首詩一氣呵成如行雲流水,直至讓人忽略了詩詞的平仄和對仗,並贏得了「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的美評。而一向豪放不羈,自信滿滿的李白,本來想在黃鶴樓上大展身手的,卻因為讀到這首詩,手中的筆不禁一頓,突然有一種難以超越的感覺,當下謙遜地說:崔顥這詩有鬼斧神工之妙,我還是不班門弄斧了。能得到詩仙李白的認可,這是多麼不容易的一件事,崔顥就憑藉一首詩做到了。而且李白不僅認可了,還私下裡兩次模仿了這首詩。
  • 崔顥《黃鶴樓》中的「晴川歷歷漢陽樹」應為「晴川歷歷漢陽渡」
    而敦煌寫本等所有唐代的版本,又是最有證明力的。「且使昔人若乘白雲,剛此樓何故乃名黃鶴?」這確實是一個「淺顯」的問題,因為在各種關於「駕鶴之賓」的傳說中,儘管仙人的名字眾說不一,但都是從黃鶴樓上「駕鶴乘雲」而去的,也就是說,「乘白雲」包含「乘黃鶴」,或者說「雲中有鶴」。再者,黃鶴樓之名所出,亦非只源於「駕鶴之賓」,還有「因山而名」之說。
  • 楚國晴川第一樓:與黃鶴樓隔江相望的姊妹樓,武漢三大古建築之一
    在湖北省武漢市漢陽龜山東麓禹功磯上,有一座與隔江相望的武昌黃鶴樓有不解之緣的樓閣——晴川閣。晴川閣又名晴川樓,晴川閣得名於唐朝詩人崔顥《黃鶴樓》「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詩句。「有文無行」的崔顥,無論如何不會想到幾百年以後,漢江畔會因為他的詩句建造一座黃鶴樓的姊妹樓「晴川閣」。
  • 李白不服唐人崔顥《黃鶴樓》,遂寫下了一首詩,千百年來難分優劣
    說到武漢,就不能不提到黃鶴樓。相傳黃鶴樓始建於三國,到唐代時已具規模,後來更屢遭戰火銷毀,數次重修重建,到如今更是有了「天下江山第一樓」的美譽。而說到黃鶴樓,唐人崔顥寫下的一首流傳千古的《黃鶴樓》則必然無法繞過。崔顥生在盛唐,早年間的詩作浮豔輕薄,後來他漫遊邊塞,詩風也因此一改穠豔,而多了些許風骨。這首《黃鶴樓》據說便是他漫遊到湖北武昌時所寫。
  • 黃鶴樓前的花開了,這2首寫黃鶴樓的詩,你更喜歡哪首?
    武漢的著名景點黃鶴樓也迎來了最美的春天,各類花朵爭相開放。關於「黃鶴樓」的古詩不少,但是最著名的就是李白和崔顥的這兩首。安久和大家一起細細品讀一番,看看你更喜歡哪一首?《黃鶴樓》唐·崔顥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 【唐詩三百首】163《黃鶴樓》崔顥
    釋詞:【黃鶴樓】三國吳黃武二年修建。為古代名樓,舊址在湖北武昌黃鶴磯(jī)上,俯見大江,面對大江彼岸的龜山。【昔人】指傳說中的仙人。【黃鶴】一作「白雲」。【晴川兩句】寫隔江所望景物。晴川:陽光照耀下的晴明江面。川,平原。歷歷:清楚可數,分明的樣子。漢陽:地名,在今武漢市漢陽區一帶,黃鶴樓之西,漢水北岸。【萋萋】形容草木茂盛。
  • 李白為了崔顥一度擱筆?談談李白與崔顥的「愛恨情仇」
    我相信大家都還記得的~悄咪咪告訴大家,這兩首詩裡其實蘊藏著兩位文豪的有趣故事,有空的話不妨跟著我了解一下吧~第一首詩就是唐代詩人崔顥在登黃鶴樓時有感而發留下的《黃鶴樓》,並且這首詩成為他的代表作,被後世評為「唐人七言律詩第一」。你們是不是想問,那和詩仙李白有半毛錢關係嗎?那關係可大了。
  • 李白與黃鶴樓擱筆亭
    擱筆亭在黃鶴樓以東132米、白雲閣以西南159米處。亭名取自盛唐時期黃鶴樓上「崔顥題詩李白擱筆」的一段佳話。崔顥,唐玄宗天寶年間為司勤員外郎,人稱崔司勳。他從邊地歸來遊武昌時,在黃鶴樓上寫下了七律《黃鶴樓》。
  • 古詩詞裡的黃鶴樓:千古傳奇,萬丈豪情
    崔顥這首詩是弔古懷鄉之佳作。詩人登臨古蹟黃鶴樓,四面風光收眼底,即景生情,詩興大作,脫口而出,一蹴而就。嚴滄浪甚至說唐人七言律詩,當以此為第一。黃鶴樓為何以「黃鶴」為名?一說是原樓建在黃鵠磯上,後人念「鵠」為「鶴」,以訛傳訛,口口相證遂成事實。
  • 崔顥的詩有哪些?崔顥的詩詞全集10首
    唐代詩人崔顥,崔顥 唐開元年間進士,官至太僕寺丞,天寶中為司勳員外郎。最為人們津津樂道的是他那首《黃鶴樓》,據說李白為之擱筆,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的讚嘆。《全唐詩》存其詩四十二首。
  • 崔顥黃鶴樓是古風式律詩嗎?
    但是我們也常常會發現,有不少不完全符合律詩規則的詩,也被稱為律詩,例如崔顥的這首《黃鶴樓》: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