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牌坊—(豸繡重光坊)

2020-08-27 Alanscott

剛走出鬥山街,依然還沉浸在鬥山街的美景中,不知不覺向前走去我們進入了徽州古城的大北街。大北街相比小北街來說少了一些縣城的喧鬧多了一些古城的安靜。

大北街的行人相對較少,道路兩邊多為耄耋老人。他們和徽州古城一樣,都是徽州的寶貴財富。許多文明和記憶多數都是靠著長輩口口相傳而流傳至今,我們心中暗暗竊喜心想一定會不枉此行。

我們在這些耄耋老人口中得知了徽州曾經的輝煌和如今的沒落,兩者產生了鮮明的對比。在老人心中徽州古城一直都是徽文化的中心,他們對徽州文化相當自信認為徽州文化不僅僅是安徽的文化瑰寶更是全國人民的文化瑰寶。

同時我也認為相對於外來文化,我們的本土文化看似鄉裡巴人其實暗藏著巨大的養分和能量!我們應當對屬於自己的文化要有自信!

豸繡重光坊

告別了老人我們繼續向前走,不一會兒就看見了一座牌坊。按照我們看見牌坊的慣例,我們先看了這座牌坊的龍鳳牌,上面用紅色筆寫著「敕命」兩字。小編在徽州見過許多的牌坊但是龍鳳牌上寫著「敕命」的牌坊卻十分少見。

本坊整體結構為兩柱一間三樓,樣式略顯樸素。正面和反面分別用楷書寫著「豸繡重光」和「龍章再錫 」四字,下有題款為「贈文林即山西道監察御史江應曉,庚戌進士山西道監察御史江秉謙」。

豸繡重光坊

查找資料我們發現該坊修建於明崇禎年間,坊上所提到的兩人:江應曉和江秉謙都為安徽歙縣人。以前文章我曾介紹過「豸繡」有指身御史的意思,坊中指江秉謙這位山西道監察御史,「龍章再錫」指的是兩人中曾有一人(後查證為江秉謙,江應曉可能也有冤情但查找史料未查證。)曾受過冤枉被貶職。所以認為這是一座朝廷為了彌補冤情、恢復人清白、補償當事人而修建的牌坊。

我在《明史》和民國研究明史大家的孟森教授著作《明史講義》中找到了相關記載。大致為:江秉謙在萬曆年間曾授予山西道監察御史的官職,後入諫臺善於向皇帝進諫。在萬曆年間後金政權逐漸強大佔領了瀋陽城,江秉謙向萬曆皇帝推薦了熊廷弼這位武將,但在暗地裡得罪了兵部尚書張鶴鳴,後被誣陷貶官回到徽州,在家居住期間仍然關心政事聽聞魏忠賢亂政,不久在悲憤中死去。一直到明末崇禎年間平反官復原職,並修建了這座牌坊。


相關焦點

  • 安徽旅遊:歙縣古城感受徽州文化(圖)
    宋徽宗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改歙州為徽州。在此後的866年中,徽州的名稱一直延用,直至1987年國務院批准成立黃山地級市時為止。站在牌樓中仰望(攝影:馮贛勇)許國石坊是徽州石牌坊中最傑出的代表,綜合體現了石坊建造技藝的最高水平,
  • 安徽(12)歙縣,城套城——徽州古城
    從徽州大宅院出來,我們去了徽州古城。徽州古城始建於秦朝,是一座具有獨特「城套城」風格的古城,是中國保存最為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1986年,被國務院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2014年,被列入國家5A級景區古徽州文化旅遊區的組成部分。
  • 徽州古城裡一座樣式全國唯一的牌坊
    徽州古城,又名歙縣古城,古稱新安郡。古城始建於秦朝,自唐代以來,一直是徽郡、州、府治所在地,故縣治與府治同在一座城內,形成了城套城的獨特風格。現在隸屬安徽黃山市,位於歙縣徽城鎮。一定要去古城,是因為聽說那裡有一座形制很特別的牌坊,全國僅此一座。北方雖然很少有牌坊,但牌坊的用處和基本樣式還是知道的,表彰(功臣能臣或貞節烈女)和作為大門的功能(北京比較常見,比如雍和宮的三 架牌坊。這種也有稱之為牌樓的。如果非要細分,牌坊和牌樓是有點區別的)。不管牌坊還是牌樓吧,不管多麼雕梁畫棟,基本形制都是四根柱子支撐、並在一個平面內。
  • 徽州古城許國石坊的傳說,導遊繪聲繪色講著,我聽得津津有味
    這一年來,給我最大驚喜的是皖南,古徽州的魅力無法抗拒,皖南的歷史人文和美景,為什麼沒早點來?皖南的地名最有意思,我的一個同學曾說,在皖南,見到不認識的地名,比如黟縣、歙縣、涇縣,別亂讀,容易丟人。今天要說的是歙縣的徽州古城,本圖是徽州古城西門進來後的陽和門的大門洞,看到的這個建築,就是大名鼎鼎的許國石坊。
  • 徽州古城—歙縣篇4(鬥山街)
    徽商在這條古巷內修建了大量古宅,更令人驚喜的是巷內也有許多古建、古井、磚雕、牌坊等建築物,巷內內容的豐富程度不亞於一座徽州建築博物館。 走在古巷內的小道上我們發現,古巷的路面十分有講究:路面大部分由上等的青石鋪成,在左右兩側則是由鵝卵石鋪成的圖案,十分大方美觀。在巷中的眾多古蹟中有幾處為了旌表徽州女性的建築最具有代表性。其中一座建築為「吳氏節烈磚石坊」。
  • 安徽歙縣許村遊,聽人傑地靈的牌坊故事,嘗徽州豆腐宴
    許村的文化底蘊,主要保存在這200餘座古建築之上,其中牌坊就是其中之一。牌坊是中華特色建築文化之一,是封建社會為表彰功勳、科第、德政以及忠孝節義所立的建築物。許村的牌坊一共有十座,是徽州牌坊最多的村子,不過目前仍有牌坊尚在修繕之中。這裡主要給大家介紹兩座比較有趣的牌坊。
  • 有人質疑,歙縣徽州古城就一座石坊,就敢收百元門票?我看值
    隋義寧年間(617-618年),越國公汪華即遷於此。後經歷了火災焚毀、歷次重建大修的過程。2009年,按照明弘治年的建築規制,在原地址對徽州府衙進行了修復。修復後的徽州府衙總佔地面積2.4公頃,建築面積9800平方米,包括南譙樓、儀門、公堂、二堂、知府廨組群。
  • 有人質疑,歙縣徽州古城就一座石坊,就敢收百元門票?我看值
    從西門進入徽州古城,左手邊就是建於元末明初的徽州府衙。隋義寧年間(617-618年),越國公汪華即遷於此。後經歷了火災焚毀、歷次重建大修的過程。陽和門,舊稱迎和門,又名東譙樓,建於南宋紹興二十年(1150年)。上圖南譙樓,本圖是東譙樓,那麼什麼是譙樓呢?譙樓又稱滴漏臺、鐘鼓樓,主要用於觀望和擊鼓鳴鐘、打更報時。
  • 歙縣徽州古城,備受爭議的門票政策,100元門票值不值?
    歙縣從唐宋以來共建了400多座牌坊。圖為黃賓虹公園。徽州古城的南譙樓,始建於隋末,為歙州人汪華吳王府外子城的正門門樓。南譙樓是古代夜間向人們報時的地方,打更的鼓聲就是從譙樓傳向四面八方的。南譙樓三重三開間,高約20米,寬約15米,進深約10米。1997年,國家文物局撥款重建,並基本保持了木構清代風格,門闕為宋代風格。徽州府衙,建於元末明初。
  • 輝煌800年的徽州古村,一個家族三座祠堂七道牌坊,5A級景區
    不過胡雪巖只輝煌了他那一代,而在徽州,有一個徽商家族卻興盛了800多年,他們就是歙縣棠樾村的「鮑氏家族」。這是著名的「棠樾牌坊群」,由七道牌坊組成,它們都屬於棠樾鮑氏家族。棠樾村位於現在的黃山市歙縣,歙縣曾是古徽州州府所在地,徽商故裡,徽文化發祥地。徽州地區的古村落中留下的古牌坊很多,但是一個村有七座牌坊,而且屬於同一家族的,棠樾獨一無二。
  • 安徽最低調古城,皇封牌坊過百座,雖是古徽州正源卻面臨不少尷尬
    如果你也到過這座名正言順的徽州正源之城——歙縣,你會發現這是一座鐘靈毓秀、文化深厚的皖南小城,擁有著最能體現徽文化精髓和遺風的有力物證——號稱歙縣三絕(牌坊,民居,祠堂)之首的老「牌坊」。據說如今國內現存古牌坊共3000座左右,而僅歙縣一地就有100多座(原有大小牌坊上千座),它們分散在城裡鄉村,有著「中國牌坊之鄉」之名,而這種規模和量級實際上已夠「文化建築奇觀」的標準。想要在歙縣看到規模最大、最集中的牌坊景觀,需要自駕車出歙縣縣城去城西6公裡處的鄭村鎮。
  • 漫談滑臺舊城牌坊
    其中能夠辨識的在南門大街上有一座「父子天官」的牌坊最為有名,只可惜此坊於1958年被拆除。不過有幸的是,據說是當年縣文化館一有心人拍下了此坊照片,才得以從中窺其全貌。從圖中來看,此坊是一座雕工極為精緻的「三間四座五樓」式石質結構建築,尤為精美。氣勢之雄偉不亞於濬縣大伾山風景區的「恩榮坊」。與其相比別無二致,簡直是孿生姊妹。倘若這些具有歷史蒼桑感的牌坊還存在,那將是古城一道別樣的風景。
  • 徽州古城有一座最獨特的牌坊,上面寫著三個大字,讓人肅然起敬
    徽州古城有著深厚的歷史傳統和獨特的樣式,徽州古城的古街上,立著最獨特的鳥居,上面寫著三個大字,看著不禁肅然起敬,徽州古城的其他牌坊都有四隻腳,而這個牌坊有八隻腳,為什麼?一說到八個腳的牌坊,就知道是位於安徽省歙縣的許國牌坊,也叫作八腳牌坊,保存在安徽省禪縣的牌坊有118家,被稱為牌坊之鄉,這個八腳牌坊是由名為許國的明朝大官建造的。
  • 走進群山,藏入深林,那才是真正的徽州(旅行路書連載6)
    從古黟盆地北側高處俯瞰盆地(遠處是奇墅水庫)古黟盆地並非十分完整,特別是北側與中部之間有一些丘陵阻隔磚雕是徽州從古至今的建築裝飾藝術品,是徽州四雕(磚、木、石、竹)之一。徽州磚雕被廣泛的用在各類徽派建築中,因此,徽派建築中的門楣、屋簷、屋頂、門窗或者柱梁等各個結構中被鑲嵌了大量精美磚雕,使得徽派建築在簡約中又多了幾分細緻匠心。
  • 徽菜與徽州民居
    徽州建築即為徽派建築,流行於徽州(今黃山市、績溪縣、婺源縣)及嚴州、金華、衢州等浙西地區,是徽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歷史上徽商在揚州、蘇州等地經營,徽派建築對當地建築風格亦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是江南建築的典型代表。首先,徽商在商業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經商所得利潤被徽商大量回流到徽州本土,用於「擴祠字,置義田,敬宗睦族,收恤貧乏」。
  • 徽州,我早想來的……
    徽州是個有內涵的地方:稱雄中國商界300多年的徽商,名揚天下;徽州的建築自成一派, 是中國傳統建築最重要的流派之一;徽州文化即徽文化,是中國三大地域文化(敦煌學、藏學、徽學)之一,其與敦煌學和藏學齊名於世。湯顯祖有詩:欲識金銀氣,多從黃白遊,一生痴絕處,無夢到徽州。
  • 徽州古城怎麼玩
    徽州,簡稱「徽」,古稱歙州,又名新安。改名後再也沒有「無夢到徽州」那種令人夢中都嚮往的感覺。大概是因為年底,門票上所提到的景點一 半沒開門,而其中的:衙門是復建的;城牆早早下班了;鬥山街只有一處大宅開放,還不算大;漁梁壩離古城步行二十分鐘的,也是開放式的,只是買了門票的會有人給講解;所以,買不買門票要看運氣(找到合適的入口或者別被城門口的工作人員看到),或者要找對時間(早晚),或者讓自己看上去像本地人(出入要大搖大擺、理直氣壯,別東張西望),或者對於徽派文化的感興趣程度。
  • 大哉晉祠(6):對越坊鐘鼓樓
    大哉晉祠(6):對越坊與鐘鼓樓山西太原行之二,西向臨獻殿,坊前有一對鐵獅,坊兩側則立鍾、鼓樓。此牌樓立於明萬曆四年(1576年)。這座「對越坊」,造型優美,結構壯麗,雕刻精細。其匾對越二字為明代書家高應元書。  相傳,明代書法家高應元的母親患偏頭痛,久治無效。後來在呂祖廟前得一籤,籤上寫有「添磚加瓦」四個字,它的含義是只有在祠內增加些建築,才能消災免難。
  • 千年古橋重光!來潮州牌坊街北段看太平橋和非遺雕塑
    9月29日,在潮州古城,牌坊街與上水門街交界處,不少市民遊客圍聚在一個偌大的展示櫃前,好奇地欣賞著一座剛剛從地下露面的古橋梁。
  • 徽州,一個已經失去版圖的文化故裡(旅行路書連載5)
    而「多從黃白遊」則點出了徽州的所在位置,「黃」自然指的是黃山,「白」指的是白嶽齊雲山,這兩座名山之間就是古徽州大體的範圍,當然,指的是核心區域。那麼古代徽州包含哪裡呢?許國牌坊進入古城,當面迎來一座碩大的牌坊,這是徽州的標誌性建築,可以稱得上是牌坊之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