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滑臺舊城牌坊
申永強
滑之名,蓋因滑臺而得名。滑臺者,昔滑氏為壘,後人增以為城,高堅險峻,臨河有臺,故曰「滑臺」。自秦漢以來,滑臺倚黃河為險固,地當衝要,成為扼控白馬津渡的戰略要地之一。在分裂對峙的魏晉南北朝時期,黃河一線的碥礅、滑臺、虎牢和金墉是四個最為重要的軍事戰略重地,號稱「河南四鎮」。作為古代州郡縣之治所,一直是本地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置身於達官顯要或勞苦大眾者,大有人在。滑臺以地為輿,商賈雲集,系文人薈萃之地。遺留下文化遺存頗多,則無不載入。據民國《重修滑縣誌》記載,僅滑臺城內就有牌坊二十餘座。
城內牌坊眾多,官民爭相建造,遍布於官署祠廟、街市巷陌,其中不乏為精品牌坊。四十年代初,尚還可看到大多牌坊,據九街八十歲以上的老人信息提供,以南門大街向北至中州大道,依次排列約有六座大中型牌坊,頗為壯觀。其餘散布在小西關、大西關滑師門外至北大街、育新學校、北門大街或文廟前街、魚化街等街道。但由於過去人們接受知識教育的程度不高,個別題字生澀難懂,究竟屬於何人誰氏,暫時無從得知?其中能夠辨識的在南門大街上有一座「父子天官」的牌坊最為有名,只可惜此坊於1958年被拆除。不過有幸的是,據說是當年縣文化館一有心人拍下了此坊照片,才得以從中窺其全貌。從圖中來看,此坊是一座雕工極為精緻的「三間四座五樓」式石質結構建築,尤為精美。氣勢之雄偉不亞於濬縣大伾山風景區的「恩榮坊」。與其相比別無二致,簡直是孿生姊妹。倘若這些具有歷史蒼桑感的牌坊還存在,那將是古城一道別樣的風景。據考,凡是進入國子監讀書和獲得舉人以上功名的人,經地方官府審核批准後,可由官方出資建造功名坊。至於設立貞節牌坊、仁義慈善牌坊、功德牌坊者,在封建社會的制度下,要求就更嚴格。須經當地官府核查實後逐級呈報,最後由朝廷審查核准,或皇帝直接封贈,方能建造。牌坊就建造意圖來說,大致可分為四類:一類是功德牌坊,二類是貞節道德牌坊,三類是標誌科舉成就的功名坊,四類為標誌坊,多立於官署門外與村鎮入口或街道上,作為空間段落的分隔之用。據《志》載:在西門大街縣署(滑師)南門外二座。東曰「豕韋舊國」,西曰「東郡遺封」。文廟前街三座,南曰「泮宮」,左曰「鶚衝雲漢」,右曰「龍化天池」。萬壽街察院門前一座,題曰「激揚」。於民國時全部廢除。功德坊表,如「四世一品」、「 三世中丞」、「 宮保尚書」俱為明代祁伯裕以邊功加太子太保、兵部尚書,官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管院事建造的一座功名坊。「都憲坊」都憲是指古代三大憲(撫、藩、臬)之總督、巡撫,為省級最高行政長官。系明耿隨卿曾任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順天,而建造的功名坊。「豸繡名臣」為明監察御史王崇之建。「豸繡」為古時監察、執法官所穿的繡有獬豸圖案的官服。指王崇之曾以監察御史巡按山東,所立的功名坊。「天眷奇忠」門牌為明贈光祿寺少卿耿隨龍立。天眷意為上天的眷顧,用於指功臣忠誠於君主的恩寵。「龍章褒寵」為明光祿寺署丞魏師夏衣錦還鄉,表紀父母功德而建的牌坊。「宣猷坊」宣指宣告,猷指功業。系表為明朝廷宣告通政使張璞的功績,建造的功名坊。「正氣貫日」門牌為明苑馬寺卿朱煐建。指明代體現其為官「浩然正氣貫日月」而設立的功名坊。「父子天官」為明吏部主事胡瀚與其子胡權同在吏部供職,建造的功名坊。「皇恩貤贈」為明禮部主事祁伯裕呈請皇帝將封誥移贈給其父祁良卿建造的功德坊。「誥敕重封」為明耿節以子隨朝初敕封工部郎中,繼而誥贈山西參政而建造的功名坊。「紫誥貤恩」為明朝廷以紫誥(古時詔書盛以錦囊,以紫泥封口,上面蓋印,故稱為「紫誥金章」。)封爵李昺以子懋順授於沛縣知縣的恩典,而建造的功德坊。以標誌科舉成就的,多為家族牌坊,為光宗耀祖之用的。如「恩榮坊」兩座,一為明進士陳王道建。另一為明進士耿隨卿、耿隨朝建。其餘「奕世科名」為明進士靳頤、靳顯,舉人靳師曾建。「雙鳳齊鳴」為明舉人李昌、李暹建。「青雲步武」為明舉人王敬之立。「擢秀坊」為明舉人趙瑜建。「盛世耆英」為明行優舉人趙產建,在城北堂上村。據查,「盛世」意指太平盛世的時代。「耆英」為高年碩德者之稱。古代60以上者為耆;德智出眾者為英。設立此坊就是讚揚他壽高德望,鄉飲景仰;寓意盛世人長壽,處處有耆英。「昇平人瑞」為清代耆老關世福建,在城東關莊。「昇平」寓政通人和、盛世太平之意,「人瑞」是指人健康、長壽過百歲,「昇平人瑞牌坊」又被用作尊老優老的標誌(也稱百壽坊)。「旌表義民」為明代義民張善建。「樂深教育」為清代舉人王如晶立,在城東大王莊。 此外,在縣城內及近郊十裡八鄉尚還有近四十餘座小型石質或磚砌貞節坊。不過令人惋惜的是,以上所考牌坊因年代久遠或毀於天災人禍,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建國初期,這些磚石建造的古物,有的風化梁斷柱裂動搖傾斜幾近坍塌。確有危及人民生命安全之慮,並有礙交通,逐漸拆除。如今已煙消雲散、鴻跡難覓,但漫談略記,僅限於所知,遠非全部面貌,雖然筆者作了最大努力,但因水平所限,舛誤難免,希請明者補正。後記:本文在撰寫過程中,得到了陳東明先生及九街熱心老人的大力支持,尤其是在訪查牌坊的信息資料提供了幫助,在此筆者一併表示衷心的感謝。如果你覺得不錯的話
請留下你的讚賞
申永強,男,76年生於道口鎮,祖籍三家村,縣政協第十二屆委員、文史資料研究員。培根先生說:「知識就是力量。」沒錯,多讀書,可以讓我們感覺渾身充滿了力量。這種力量可以激勵我們前進,不斷的成長。
領導說了,
您點一個在看
小編的工資就漲5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