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親愛的「V粉」們,前天(12月4日),我們發布了推文《輿圖|標準的海陽,什麼樣?》,介紹了《2020版山東省標準地圖》上線的情況,為大家分享了7幅各個版本的海陽市標準地圖。可能有的親注意到了,在這些地圖的一角,都有一幅「千裡巖」的附圖。而這個地方,也是整個煙臺市的「南極」。
翻開煙臺市的地圖,有人說煙臺的輪廓像一隻展翅飛翔的雄鷹,有人覺得煙臺的形狀更像一個蘑菇,還有的人說像是一隻水母(煙臺日報的官方網站「水母網」的得名原因之一,正是因為其外形像水母)。
既然說到地圖,就要分出個東西南北——眾所周知的是,煙臺最西端在萊州;最東端在原屬於牟平區的崑嵛山(如今已單獨劃區);最北端是蓬萊區(原長島縣)的北隍城島,這裡距離遼寧旅順僅有40多公裡。
東西北三個方向都好說,但要問煙臺的最南端在哪裡,如果沒有本文的第一段,很多人可能就要琢磨一會兒——但即便琢磨了,也不一定回答的對。因為,煙臺的「南極」不在海陽丁字灣,不在鳳城的萬米金灘,而在更往南的地方:黃海中的千裡巖。
千裡巖又名千裡島、千裡山。位於北緯36°15′56″,東經121°23′10″,黃海中部西岸的大陸架上,小島面積不大,南北長約0.82公裡,東西寬約0.24公裡,面積為1.0405平方公裡。從海域上講,千裡巖所在的區域在嶗山灣外側,從距離上講,千裡巖跟即墨區的田橫鎮似乎更近,但這個島卻屬於海陽市管轄。
千裡巖的形狀向一個啞鈴,由於島上多年沒有常駐居民,只有氣象監測站等,因此島上的生態環境很好。而另據相關資源介紹,島上有珍稀鳥類近百種,植物60多種;周圍海域鮑魚、海參等海珍品資源豐富。
相關資料顯示,千裡巖島為基巖島,巖石裸露,在巖石縫隙中分布有少量殘積物。該島屬海洋性過渡氣候,夏季為海洋性氣候特徵,冬季大陸性氣候特徵明顯,年平均氣溫是12.0—12.7℃,光照充足,氣候宜人,全年中可有270天左右能利用太陽能。
此外,千裡巖島旅遊資源得天獨厚,島上的天然景觀有「仙島旭日」、「東陽仙洞」、「天門階」、「仙人腳痕」、「天成石屋」、「天橋吞舟」等。環島經常可見波濤洶湧,巨浪拍岸,放眼遠望則是雲水相映,碧海藍天,其壯觀的島光、水色資源,成為該島獨有的旅遊資源。
2001年11月,山東省環保局會同山東省海洋與漁業廳,對海陽千裡巖海洋生態系統省級自然保護區進行了評審。2002年1月25日,山東省人民政府下發《關於建立海陽千裡巖島海洋生態系統省級自然保護區的批覆》(魯政字[2002]35號),批准建立海陽千裡巖島海洋生態系統省級自然保護區。自然保護區面積1823公頃,其中核心區52公頃,緩衝區207公頃,實驗區1564公頃。
一個頗有趣的史實是,在民間圍繞著千裡巖的歸屬,還有不同的說法——海陽、即墨之爭。不過,綜合多份史料顯示,在清朝時的《海陽縣誌》(1880年版)和《增補登州府志》中,都有千裡巖以前歸海陽管轄的記載。
不過也有資料顯示,按照時間線索來看,即墨區田橫鎮以前確實也管過千裡巖,但最早即墨和海陽都屬於煙臺,這種爭議也不大。但自從即墨劃歸青島之後,這個小島的歸屬就成為青島和煙臺之間的事情——青島行政區劃記載有一條說:80年代後期,千裡巖又從即墨劃歸海陽。
信 息 來 源 |膠東故事會 山東省自然資源廳網站 煙臺歷史網 海陽發布(原海陽印象)1880年版《海陽縣誌》 《增補登州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