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臺羅鍋橋 曾經連接大海陽河的拱橋 漸行漸遠消失在車水馬龍中

2020-12-13 少Xiao的AK一47

煙臺風物誌之三十九篇 關於羅鍋橋

大海陽河上的羅鍋橋舊照

羅鍋橋在老煙臺人的心目中可是赫赫有名,彌久猶新,讓我們看看它的趣聞軼事。

自古以來,有河才有橋,講羅鍋橋以前先講講羅鍋橋橫跨的大海陽河。

煙臺市現在的大海陽路沒加蓋以前是一條川流不息的大河。河床寬險,水流湍急。當地人叫它大海陽河。

從原來的民航大廈的向東的小路,也就是消防大隊一路向東上坡,便看到一座不出眾的丘陵,這就是大海陽河的發源地——海洋山。

羅鍋橋復原圖

大海陽河從這裡流下,斜插文化路市場,繞經文化路立交橋,沿大海陽路一路奔下,穿過火車站,在港務局四號門碼頭匯入大海。

《老福山縣誌》記載,清光緒十六年即890年左右,在北大街以西,東起華豐街,西起通伸河(即現在的青年路),修了一條大約四百五十米的路。

大概它是通往煙臺西部各縣府唯一的官道,本地人稱之為通西道。現在的北大西街是在其舊址上改造建立的。

清末煙臺河路分布圖

1930年,在通西道東段橫跨大海陽河處,修了一座橋,由於河床寬險淺,為了保持河水暢通,當地的著名的瓦匠因地就勢,因水變通,建築成中國傳統的拱橋。

膠東人習慣稱為羅鍋橋。1934年,通西道也隨著橋名改為羅鍋橋街。

羅鍋橋之名的來龍去脈,除卻橋本身呈拱形外,民間還有兩種傳說。其一,凡是膠東小推車或人為車過此橋,必須羅鍋著背,弓著腰,用力才能過此橋,故名羅鍋橋。

圖中大潤發超市周圍是羅鍋橋原址

其二,在橋北巷子裡住著一個駝背的老人,聽老人說,這位老人是當年義和團的師兄,沒有人知道他姓與名。義和團失敗後,老人便住下來,與世無爭。後來,見過橋人來人往,川流不息,便在橋上幫人推車過橋,賺點酒錢。故稱羅鍋橋。

查詢《福山縣誌》,羅鍋橋是民國初年,號稱「膠東王"的劉珍年修的。當年劉珍年獨霸煙臺時期,採納了在其軍中任要職的中共地下黨員,其胞弟劉錫九「為市民辦點事"的建議,決定將煙臺市區的重要大街小巷加鋪水泥,進行硬化。

大海陽路北端的煙臺之門

1929年,成立「路政委員會"負責實施,按照"誰出資誰受益"的原則籌集資金。總共鋪設水泥路一百五十餘條。

僅1930年鋪設了七十餘道路,同時修建了十餘座路橋,最重要也是最出名的便是羅鍋橋,號稱煙臺西行第一橋。

在以後一段時間內,羅鍋橋的交通地理位置一直很重要。

解放後,新中國返來了前所未有的大建築。隨著煙臺老城的改造,羅鍋橋早在1956年就不存在了。

民國初年煙臺特別區河路圖

羅鍋橋下的大海陽河已經加蓋變成寬敞的大海陽路,羅鍋橋也併入西大街。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煙臺第二化工廠生產的"羅鍋"香皂,曾經暢銷全國並出口十多個國家與地區,是煙臺本地家喻戶曉喜愛的日用品。

據稱,這著名的「羅鍋"香皂,其外形設計與名字來源一切的靈感,均來自羅鍋橋,有著濃濃的地域特色。

如今,這裡車水馬龍,繁華依舊,但羅鍋橋的故事卻漸行漸遠,消逝在城市的燈紅酒綠之中……

七郎姑妄言之,君姑妄聽之。

少Ⅹiao的Ak一47,一枚醉心於舞筆弄墨的膠東兒郎。

大海陽河發源地海洋山

相關焦點

  • 在火樹銀花中漸行漸遠,快速死去
    大連和山東隔海相望,聽說,不久的將來,祖國會修建起一條海底隧道,連接起大連和山東。我想,那時候,我坐在車裡,望著玻璃隧道外廣袤蔚藍的大海,嗖的一下,就到了山東的大海邊。真的太神奇了!相信,這個神奇的夢,很快就會成為現實的!
  • 漸行漸遠的火塘
    親情友情在慢喝慢飲中升華,火塘裡的火始終大小合適,所謂不醉不歸,莫過於此。在一些少數民族山寨,火塘還有一個特別的作用,那就是男女青年互訴衷腸的地方。當然,互訴的方式不是說,而是唱。唱山歌,從試探開始,慢慢深入。如果雙方沒有交往下去的意思,則在一方試探的山歌唱罷就熄火,沒人接腔。如果有意,則會越唱越投入,越唱越動情。
  • 曾經以為她可以獲得大滿貫,如今卻漸行漸遠
    曾經以為她可以獲得大滿貫,如今卻漸行漸遠帕夫柳琴科娃,出生於1991年,目前,27歲的她世界排名第42位,她出道的時候,被寄以厚望,以為她可以很快獲得大滿貫女單冠軍。然而,從2005年就轉入職業賽場的她,在經過13年的努力之後,那樣的期望似乎是漸行漸遠了,讓人覺得可惜。
  • 導演田七創作歌曲《漸行漸遠》物是人非彈指一瞬間
    中國文化藝術走向世界的和平使者、武夷影業集團總製片人總導演田七在打造中華紫薇園、籌備大型3D神話愛情電影《武夷仙凡戀》之際,回想公益電影《金甌》拍攝,憶往昔歲月,突然發覺物是人非,好多人與事都已漸行漸遠,即興創作歌曲《漸行漸遠》,獨自面對這種處境,雖不說,但萬語千言猶存心中。歌曲誕生於中國原創音樂產業孵化基地,由武夷影業集團和東方國韻集團聯合出品,將收錄在田七《東方國樂原創音樂作品專輯》。
  • 後來我們都在漸行漸遠的旅途中迷失了自己
    我們曾經以為我們之間的情誼永遠都不會變,哪怕分開久了,哪怕不聯繫了,可是總有一天再次相聚之時,我們始終會是自己最熟悉的模樣,可是我們都忘了原來時間始終都是殘忍的,經歷過了時光歲月的打磨,我們怎麼可能還是當初的模樣。
  • 漸行漸遠的人生旅途
    人生大概就是一段漸行漸遠的旅途。在這段叫人生的旅途裡,我們碰見各類各樣的風光,會履歷不一樣的神色,大概是歡喜,大概是哀思,大概是激情四射的拼搏,大概是無盡心傷的創業,大概是碰見收成滿滿的天堂,大概是幾經失蹤的地獄!
  • 重走進藏路:立體天路網加快建成 行路難漸行漸遠
    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重走進藏路:立體天路網加快建成 行路難漸行漸遠新華網西藏日喀則6月26日電(記者 張欽)連日來行進在雪域高原,記者有了一個強烈的感覺,曾經山陡路險的西藏交通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 三環內花鳥魚蟲市場漸行漸遠(組圖)
    花鳥魚蟲天然趣,這句話用在北京人身上恐怕再合適不過了,小院裡的葡萄架、月季花,架上站著的梧桐鳥,屋頂上傳來的鴿哨,泥盆裡的小金魚兒,冬天懷裡傳來那一聲聲蟈蟈的憨鳴……可如今,這樣的生活離我們漸去漸遠,這些玩意的出處
  • 奉化溪口,漸行漸遠的民國背影[原創]
    從武嶺進入後,沿剡溪而行,有文昌閣、豐鎬房、蔣氏祠堂等等。閣下一側有可以垂釣的小石拱橋,名叫「憩水橋」。文昌閣另一側有可以下溪遊泳的水榭。文昌閣前有蔣介石模特與遊客拍照合影服務項目,每拍一次10元。現如今,蔣介石的長相也賺錢啊!
  • 颱風「娜基莉」漸行漸遠 明天七夕杭城最高32度
    浙江在線杭州8月1日訊(浙江在線見習記者 李鵬)颱風「娜基莉」將與浙江漸行漸遠,今天下午到夜裡,經舟山群島東部海域北上。不過,舟山還會受到影響,目前已啟動防臺Ⅲ級應急響應。另外,杭城今天白天最高氣溫只有29度,並有中到大雨,明天七夕,最高32度。
  • 漸行漸遠的長沙老醬園
    醬食,在古代是一個大概念大雜匯,包括醬油、醋、芥末、醃菜、泡菜及各種醬料、如辣椒醬、芝麻醬、豆瓣醬、花生醬等。醬食除了調味,有的還可殺菌,如芥末和醋等。有了醬,既可吃出美味又能吃出安全,可見醬是一種了不起的東西。開門七件事中,柴米油鹽醬醋茶,醬醋佔了兩席,足見醬醋的地位非同凡響。
  • 滎經:蹄聲漸遠,茶馬古道悠長
    蹄聲漸遠,古道悠長。12月4日,在滎經縣安靖鄉民建村茶馬古道上的大通橋遺址處,車輛和往來行人從一旁的拱橋上不斷穿梭,大通橋三墩巨大橋墩上的精美的雕刻還清晰可見。周公橋、二臺子橋、古道遺址……沿河而上,在大相嶺的崇山之中,昔日的馬蹄聲已漸遠,悠長的古道卻依舊清晰。
  • 親人,是一場漸行漸遠的緣分
    人這一生,和爺奶,和姥姥姥爺,和父母子女,和親朋好友,不過是一場緣份,是靠得越近,離得越遠,漸行漸遠的緣份。可惜,懂得珍惜時,已沒有機會。
  • 家鄉宜豐的點茶---漸行漸遠的人間原味!
    小時候,缺吃少喝時看到父母曬點茶笑啦,最苦生活也有甜蜜的盼頭;上了年紀之後,嘗著嘗著老家的點茶不經意就哭啦,漸行漸遠的美食就是找不到當年母愛的原味
  • 東江古渡 漸行漸遠
    每當旭日緩緩升起,渡船從金色的江面上劃出一道道優美的波紋;傍晚的夕陽餘暉裡,渡船在流光溢彩中划進優美的夕陽裡。在渡船上,你不僅能欣賞到美麗的東江江景,更能深切地感受到東江之水的雋意纏綿。他說,在那個生活貧困吃不飽飯的年代裡,他們兄妹四人在父親的帶領下,全部入行做了運輸行業,「當時就感覺生活一下子有了很大的改變,不再為吃飯問題而發愁。尤其是我妹妹也能上船工作,在當時絕對是一件轟動全村的事情。」
  • 登上雪國的綠皮火車,尋找那份漸行漸遠的鄉愁…
    登上雪國的綠皮火車,尋找那份漸行漸遠的鄉愁… 初冬時節 懷著熱切的期盼 我們登上這趟「開往雪國的列車」 尋找那份漸行漸遠的鄉愁 記錄迴蕩在千裡林海不變的鄉音 4184 海拉爾開往滿歸的綠皮火車
  • 鳩山內閣倒臺後日本與中國漸行漸遠 日本想要什麼?
    鳩山內閣倒臺後日本與中國漸行漸遠 日本想要什麼?  在北京澄澈的「APEC藍」中,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終於握住了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手。這一刻,萬眾矚目。然而,那握手的溫度還未散去,日本就變臉了:外相岸田文雄公開違背中日四點原則共識中涉及釣魚島內容,稱日本政府在釣魚島問題上關於「不存在領土問題」的立場沒有變化,並強調,該共識「不具有約束力,不帶國際承諾」。
  • 開開心心過大節,盤點我國古代,漸行漸遠的那些冷門節日
    但是除了這些節日,其實我國還有很多的傳統節日,只不過隨著時間的流逝,有一些節日也離我們的生活漸行漸遠,甚至還有一些節日,大家根本就沒有聽說過。那麼接下來,我就說一說中國的各大正在消失的節日吧。1、上巳節這個節日還是比較冷門的,因為距離我們的歷史有點遠了。每年的三月初三都會舉行上巳節,這個節日也叫做「祓禊」或「春沐節」。
  • 「美國夢」正漸行漸遠
    然而,在美國哈佛大學著名教授羅伯特·帕特南眼中,曾經的「美國夢」如今正在漸行漸遠。     在美國,哪些因素決定了一個人未來的生活?上述決定因素是否會因時間的推移而改變?在帕特南教授今年3月出版的新書《我們的孩子:危機中的「美國夢」》(《Our Kids:The American Dream in Crisis》)中,上述問題有了新答案。
  • 粵東行:梅州,斑駁暗淡,漸行漸遠的客家圍
    粵東行前,朋友跟我說梅州是一個有故事的地方。客家在「非我族類」中定居下來,骨子裡多了一份警惕。福建漳州有一種建築叫土樓,就是客家的民居,極具防禦功能。在梅州則是圍屋,與土樓相比只有半個圍,但依然是封閉的,有抵禦外敵入侵的作用。在梅州你碰到的人十有八九是客家,客家本來就是漢族人,我們之間分不清彼此。不過,當你走進鄉鎮就會看到異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