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臺風物誌之三十九篇 關於羅鍋橋
羅鍋橋在老煙臺人的心目中可是赫赫有名,彌久猶新,讓我們看看它的趣聞軼事。
自古以來,有河才有橋,講羅鍋橋以前先講講羅鍋橋橫跨的大海陽河。
煙臺市現在的大海陽路沒加蓋以前是一條川流不息的大河。河床寬險,水流湍急。當地人叫它大海陽河。
從原來的民航大廈的向東的小路,也就是消防大隊一路向東上坡,便看到一座不出眾的丘陵,這就是大海陽河的發源地——海洋山。
大海陽河從這裡流下,斜插文化路市場,繞經文化路立交橋,沿大海陽路一路奔下,穿過火車站,在港務局四號門碼頭匯入大海。
《老福山縣誌》記載,清光緒十六年即890年左右,在北大街以西,東起華豐街,西起通伸河(即現在的青年路),修了一條大約四百五十米的路。
大概它是通往煙臺西部各縣府唯一的官道,本地人稱之為通西道。現在的北大西街是在其舊址上改造建立的。
1930年,在通西道東段橫跨大海陽河處,修了一座橋,由於河床寬險淺,為了保持河水暢通,當地的著名的瓦匠因地就勢,因水變通,建築成中國傳統的拱橋。
膠東人習慣稱為羅鍋橋。1934年,通西道也隨著橋名改為羅鍋橋街。
羅鍋橋之名的來龍去脈,除卻橋本身呈拱形外,民間還有兩種傳說。其一,凡是膠東小推車或人為車過此橋,必須羅鍋著背,弓著腰,用力才能過此橋,故名羅鍋橋。
其二,在橋北巷子裡住著一個駝背的老人,聽老人說,這位老人是當年義和團的師兄,沒有人知道他姓與名。義和團失敗後,老人便住下來,與世無爭。後來,見過橋人來人往,川流不息,便在橋上幫人推車過橋,賺點酒錢。故稱羅鍋橋。
查詢《福山縣誌》,羅鍋橋是民國初年,號稱「膠東王"的劉珍年修的。當年劉珍年獨霸煙臺時期,採納了在其軍中任要職的中共地下黨員,其胞弟劉錫九「為市民辦點事"的建議,決定將煙臺市區的重要大街小巷加鋪水泥,進行硬化。
1929年,成立「路政委員會"負責實施,按照"誰出資誰受益"的原則籌集資金。總共鋪設水泥路一百五十餘條。
僅1930年鋪設了七十餘道路,同時修建了十餘座路橋,最重要也是最出名的便是羅鍋橋,號稱煙臺西行第一橋。
在以後一段時間內,羅鍋橋的交通地理位置一直很重要。
解放後,新中國返來了前所未有的大建築。隨著煙臺老城的改造,羅鍋橋早在1956年就不存在了。
羅鍋橋下的大海陽河已經加蓋變成寬敞的大海陽路,羅鍋橋也併入西大街。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煙臺第二化工廠生產的"羅鍋"香皂,曾經暢銷全國並出口十多個國家與地區,是煙臺本地家喻戶曉喜愛的日用品。
據稱,這著名的「羅鍋"香皂,其外形設計與名字來源一切的靈感,均來自羅鍋橋,有著濃濃的地域特色。
如今,這裡車水馬龍,繁華依舊,但羅鍋橋的故事卻漸行漸遠,消逝在城市的燈紅酒綠之中……
七郎姑妄言之,君姑妄聽之。
少Ⅹiao的Ak一47,一枚醉心於舞筆弄墨的膠東兒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