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1月,美國在朝鮮境內的所駐的軍隊已經損傷了近10餘萬官兵,直接和間接軍費開支高達950億美元之多。美方面對如此沉重而龐大的軍費開支負擔以及巨大的傷亡情況,使得美國民眾的不滿情緒極度高漲,同時作戰部隊軍官的厭戰情緒也空前高漲,將士士氣逐漸萎靡低落,同時美方的海、陸、空軍的大部分作戰部隊長期陷困於朝鮮戰場,並且節節敗退,導致了美國全球戰略布局計劃、歐洲復興計劃和經濟控制全球計劃實施的長期擱置,面對來自勁敵蘇聯方面給予的經濟、政治、軍事上各方面壓力,美國政府及其歐洲盟國迫切希望早日結束韓戰並強烈建議美國退出此次戰役以儘可能的挽回所賠付的損失。
與此同時的美國國會卻希望通過在軍事和經濟上給予中朝方面重大壓力,迫使中朝方面接受美國所提出的一系列停戰條件,「體面地結束戰爭」,為此,聯合國軍發起了數次試探性的進攻,但卻都以告敗告終。
1953年4月,由於中朝方面軍事上的步步緊逼,朝鮮停戰協議再次進入恢復談判階段。中國方面為了配合停戰談判,志願軍在1953年與北朝鮮方面聯合陸續發動了夏季反擊戰役第一、第二階段的作戰,並在與李承晚集團一系列的作戰中取得連連勝利,南朝鮮在戰爭中節節敗退的軍事和巨大的軍費開支壓力下,以及全體朝鮮民眾與美國民眾憤憤不滿的怨聲和迫切希望戰爭結束的願望下,美方不得不在停戰協議談判中作出必要的讓步,在談判條例中基本同意中朝方面提出的戰俘問題以及其他相關系列問題的解決辦法,此次談判取得巨大進展,且加強了中朝方面在戰爭中的有利地位。
在蘇聯方面、中國志願軍與當時時局北朝鮮軍事、政治以及軍事上對美國的壓力,美國與南朝鮮的矛盾也開始逐漸顯現且不斷被激化,因為如果南北朝鮮停戰協議一旦達成,李承晚當局以武力強迫統一朝鮮的計劃就成為一場慘敗破滅的泡影,而且會導致美國方面減少對他的各種援助,甚至會惡化與美國當局的關係。因此,南朝鮮李承晚當局對停戰協定強烈不滿,並對中朝方面提出的相關停戰條例以行動的方式宣告反對,以「就地釋放戰俘」的名義,實行「強行扣押」政策,一步步阻礙停戰談判的正常進行。
為進一步加深激化美國方面與南朝鮮李承晚當局之間的矛盾,給以李承晚方面更大的壓力,爭取早日實現中美南北朝鮮全方面的熱戰停戰,經彭德懷司令向黨中央建議,毛澤東主席於6月21日晚決定在全面熱戰停戰前再一次給予以南朝鮮以沉重的軍事打擊,由此,中國志願軍方面調整了作戰計劃,並詳細部署了軍隊作戰的指令,組織打響了夏季反擊戰役第三階段末尾的作戰行動計劃,即金城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