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明園三百年祭 還歷史以本來面目[圖]

2020-12-21 人民網

原標題:圓明園三百年祭,還歷史以本來面目

  北京西北郊的三山五園中,圓明園最為著名。這樣一個集中外建築之大成的園林卻在1860年遭到焚毀,成為人們心中永遠的痛。

  如果細究,英法聯軍是如何劫掠圓明園的?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的說法是否正確?英軍焚毀圓明園的原因到底是什麼?

  在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王開璽看來,這些看似「常識性」的問題背後有太多的誤解與失實,他把自己的觀點整理出版成了《圓明園三百年祭》一書,希望能夠還歷史以本來面目。

  初識圓明園

  讀書周刊:很多中國人對圓明園這三個字有著特殊的情感,在歷史的進程中,圓明園是怎樣的一種存在?

  王開璽:三山五園中,圓明園最為著名,園中著名的景點有150餘處。圓明園到底有多好,我們現在是看不到了,只能看當時的人是怎麼講的。一個法國的傳教士叫王致誠,他參與了圓明園西洋樓的修建。他曾經講圓明園無論是構思設計還是營造施工,可說宏偉壯觀、登峰造極了,「這裡是一座真正的人間天堂,這裡匯聚了人的藝術和創造力對大自然造化美所能添加的一切」。法國作家雨果的話大家應該更熟悉——「在地球上的一個角落裡有一個神奇世界,這個就叫夏宮,外面人把圓明園稱作夏宮,就是說圓明園是清朝皇帝夏天去居住的地方,所以叫夏宮。」

  乾隆皇帝六下江南,他全國各地遊玩,看了無數名山大川、風景、園林,但仍對圓明園稱讚有加,「帝王豫遊之地,無以具此」,就是說帝王去休息、遊玩的地方沒有哪個地方比這個地方更好了,後世子孫必不舍此而重費民財以創建苑囿。由此可見,圓明園建成之後,清朝皇帝是心滿意足的。就是這樣一個集中外建築於大成的園林在1860年的時候卻遭到焚毀。

  讀書周刊:您的圓明園研究之路是從何時開始的?

  王開璽:我是歷史專業畢業的,第二次鴉片戰爭和圓明園被劫遭焚是中國近代史必學的內容。為此,上世紀80年代,我專門去了圓明園舊址,眼前的景象使我大為震驚,完全不是我想像中的園林景致,除了一些並不規整劃一的水稻田和幾座逶迤的土丘之外,就是一個個簡陋的磚房和用樹枝紮起的低矮籬笆小院。我當時都不相信這就是被人稱為萬園之園的皇家園林,後來發現那裡有幾株古松,再往北走,還看到了半掩於泥土和荒草中的西洋樓殘跡,才確定這裡確實就是原來的圓明園。

  這是我初識圓明園,但那時候還不了解圓明園,更談不上研究圓明園。

  後來,我做了老師,主要講授中國近代史,自然要講圓明園慘遭焚毀,發現原來的很多說法或觀點結論都是值得再探討、再認識的,我就這樣開始了研究。

  讀書周刊:1860年,圓明園被劫掠,到今年已經三百多年了,您的新書為什麼只取了整數,叫作《圓明園三百年祭》?

  王開璽:英法聯軍共同劫掠圓明園是1860年10月7日、8日。英軍野蠻焚毀圓明園是10月18日、19日。自此上溯大約151年,即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是為圓明園的正式命名之年,而自此下溯157年後的今年,圓明園建園已有307年了。若按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康熙帝將暢春園北面的一塊地賞給皇四子胤禛修建園林算起,至今應是歷經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鹹豐、同治、光緒、宣統九朝和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等時期,已有310年的歷史了。但我仍把這本書稱為三百年祭,是因為它講述了圓明園三百年來的歷史輝煌與恥辱。

  此外,我這樣取名也是模仿郭沫若先生的《甲申三百年祭》。《甲申三百年祭》所包含的歷史時段為318年,所謂「甲申三百年」,不過取其整數而已。與此同理,我才大膽用了《圓明園三百年祭》這樣的書名。

  研究圓明園

  讀書周刊:是不是讀了這一本書就能了解圓明園的前世今生?

  王開璽:這本書包括了四個部分。第一部分全面介紹了北京西北郊五園三山等皇家與私家園林建築,還原了圓明園曾經的輝煌;第二部分敘述了英法聯軍從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直至焚掠圓明園的整個過程;第三部分詳細考證了火燒圓明園的原因;第四部分涉及圓明園文物的流散狀況及追討文物的可能性與途徑等。

  但最主要的還是把圓明園的研究進行梳理提升,對其中的某些模糊的認識和錯誤的觀點進行了澄清與修正。

  讀書周刊:您提到的有關圓明園的誤區,都有哪些?

  王開璽:英法聯軍在1860年10月到了圓明園,先是對圓明園進行了搶劫,接著放火把圓明園焚毀。這個事情我想凡是中國人都知道。

  但我要講清楚,搶劫圓明園的是英法聯軍,而火燒圓明園的是英軍,沒有法軍。我可以非常負責任地講,法軍是反對燒圓明園的。法軍在侵略中國的問題上和英國人是一致的,但法國人說很快就可以同清政府籤訂條約,燒圓明園沒有意義。

  還有,英法聯軍劫掠圓明園,破壞圓明園,這是我們很簡單的一個說法,實際上他們破壞的絕不僅僅是一個圓明園。剛才我們講了以「五園三山」為代表的北京西北郊這一大片的皇家園林和私家園林,從圓明園到清漪園一直到香山,包括玉泉山,很多景點都被燒了,包括暢春園、圓明園、清漪園、靜明園、靜宜園、萬壽山、玉泉山、香山。

  讀書周刊:對於英軍焚毀圓明園的原因,您也提出了質疑。

  王開璽:這個原因我們史學界有很多說法,估計有十種以上。大致有「掩蓋罪證說」、「掩蓋罪證,同時懲罰清帝說」和「軍事行動說」等不同的觀點。但這些說法,皆不符合或不完全符合歷史事實。

  以上三點都是沒有史料依據的,我曾說過,如果有人能從任何史料中找到證據,我都會佩服他。

  比如「掩蓋罪證說」認為,英法聯軍搶劫圓明園後,英軍頭子額爾金為了消滅劫掠的罪證,因而下令放火焚毀圓明園。

  歷史學研究的一個最基本原則是「論從史出」。任何人研究歷史,都必須堅持「言必有本,無徵不信」的這一基本原則。但持上述觀點的學者,並沒有翔實有力的史料支持,甚至連一條明確的史料也沒有。

  大家不要忘記一個基本事實,英法聯軍大肆搶掠圓明園,是光天化日之下的公開行為,就連他們自己也是供認不諱的,他們從來就沒有像我們想像中的因劫掠他人寶物而產生羞恥感,從而萌發掩飾罪惡行徑的念頭,而是無恥地把這一野蠻的劫掠行為狡辯為是將「圓明園珍貴之物,既皆移去,我兵之入園,並非搶劫」,「復至圓明園拿取物件,眾兵分用」,完全當成是一種「勝利者」的必然行為。額爾金的私人秘書也講:「徹底焚毀圓明園,不但可以留一不易泯滅、永久保存在人們腦海的痕跡,而且可以證明聯軍已經旗開得勝,耀武揚威地佔領了北京。」這是他們自己講的為什麼要燒圓明園。英國人之所以要火燒圓明園,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要對清政府、對清朝皇帝進行最嚴厲的精神上的打擊,使清政府徹底對外妥協、對外屈服,這是他們最根本的目的。

  所以根本不存在掩蓋罪證這麼一說,你想如果有個人搶了別人家的電視機,為了掩蓋這個行為,把人家房子燒了,這從邏輯上、情理上都說不通啊。

  我提出的每一個觀點都是有理論依據的,光北師大的資料庫,我就查證了26種史料,我提出這些觀點後,也沒有一位專家提出過質疑。看到這本書,有好幾位老專家都說,這就是一層窗戶紙,捅破了就好了。

  重修圓明園

  讀書周刊:塞萬提斯曾說:「歷史學家的職責是要確切、真實、不感情用事;無論利誘威脅,無論憎恨愛好,都不能使他們背離真實。」您研究歷史,是不是就秉持了這種信念?

  王開璽:是的,我們要講民族感情和民族立場,但史學的生命在於其科學性。我們不能為了民族的立場,不顧歷史的科學性,一定要恢復歷史的本來面目。

  託爾斯泰說:「歷史是人類國家和歷史的傳記。」我們知道每一個國家、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歷史,是這個國家和這個民族曾經經歷過的,曾經走過的一個印記。無論是這個國家民族非常燦爛的光榮歷史,還是屈辱失敗的歷史,它對於我們每一個人都是一筆非常寶貴的精神財富。龔自珍講歷史、史學和國家存亡的關係,說:「出乎史,入乎道」,就是你學習歷史之後,從歷史中總結很多的經驗教訓,你就能了解到社會發展的根本規律。你要想了解人類發展的規律,你就必須學習歷史。

  讀書周刊:圓明園被英法聯軍焚毀,是中國歷史的一道傷疤。之後,「毀後應該重建」的觀點也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對於圓明園重建,您怎麼看?

  王開璽:這是一個涉及許多方面的複雜問題。我認為至少現在還不具備重修圓明園的條件,重修圓明園要解決幾個問題。

  首先,歷史的文物遺蹟能不能修,這是國家政策法令的問題,現在很多人不是從國家文物法的角度去論證可不可以修的。有些人覺得可以修,是要展示中國的盛世,認為是一種愛國心和凝聚力;有些人覺得不能修,因為這是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罪證,圓明園是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但這些都是從現實的角度來講的,更應該從法律角度考慮。

  其次,如果真的要修,也要有一個原則,比如說圓明園經過了那麼多朝代,也有過修整完善,到底應該按照哪個朝代的狀況來修呢。再說,現在大家看到的圓明園是畫的,如《圓明園四十景圖》,這基本上是寫實的,但不是圖紙啊,現在有沒有可以用來復建的全面而可靠的復建圖紙呢。

  另外,現在進行復建,是否具備傳統的工藝人才、建築材料等等;圓明園重建以後,各宮殿樓閣中陳設什麼,總不能空空如也,或是賣些工藝品、紀念品吧?這些都是問題。

  讀書周刊:如今,提到圓明園,很多人會想到文物追討的問題,圓明園150萬件文物流落在外,是否應該追討、應該如何追討?

  王開璽:中國流失海外的文物數量驚人,大家都希望能夠儘快使這些文物重新回歸祖國。但是,這些海外文物流失的背景、途徑與方法不同,因此我們對各種不同流失文物的態度,或索還被劫文物的方法、途徑及對策,也應該有所不同。

  近代以來,中國文物流失海外的方式與途徑,大概有三種類型:

  第一種,某些中國人合法帶至國外,或某些外國人通過合法的買賣方式,購得的不被中國政府禁止出口的某些中國文物。對這一類文物,我們應該具有一種文明大國的氣度,將其視為全人類共有的文化遺產與遺存,我們既沒有必要,也沒有理由一定進行追索與討回。

  第二種,某些外國政府通過發動對華侵略戰爭,從中國強行劫掠的文物。如1860年英法聯軍劫掠的北京西北郊五園三山皇家園林內的珠寶文物等等。對外國政府以戰爭武力強行劫掠,而現今仍為這些外國政府所有的文物,無論是根據當時的《萬國公法》,還是後來的國際公法,他們都應該無條件地將其歸還給中國人民。

  第三種,一些外國文物販子,通過盜竊、盜掘、盜賣或非法走私出境的文物。這些非法出境的文物,當然是不受法律保護的。但這些非法出口的文物,幾經轉手,已經使其非法的色彩在後來持有者的手中幾經「過濾」而漸漸退去。對這一類流失文物的追討,必將面臨著諸多的相關法律問題,需要由相關的法律專家從法律的層面進行專題研究。但縱觀世界,文物追討仍是個國際難題。

(責編:陳苑、黃維)

相關焦點

  • 圓明園的真實歷史面目有多美,為什麼現代我們不能重修圓明園?
    現在我們在去看圓明園只是一片殘垣斷壁,這是當年英法這兩個強盜在一番掠奪後,然後一把大火造成的局面;因此現在部分人提出來要重修圓明園,一方面是現實諸多方面的原因所造成;另外一方面你是不知道歷史上圓明園原來的真實面目究竟有多美,如果你了解圓明園原來的真實面目,那麼你就不會再想重修圓明園了。
  • 科學網—袁偉時:書寫歷史的本來面目
    他曾說:「我要把我看到的歷史本來面目寫在紙上。」這次,袁偉時不僅寫下了他看到的歷史,還要把歷史的本來面目說給人聽。 品評近代關鍵人物和事件 何為「纏鬥」?維基百科給出了這樣的答案:纏鬥又名空中格鬥,是用來描述戰鬥機在空中互相追尾、絞鬥的作戰狀態,是一個軍事名詞。
  • 北師大教授王開璽談圓明園焚掠史:課本裡的論斷有錯誤之處
    近日,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教授王開璽的著作《圓明園三百年祭》由人民東方出版社出版。翻拍的圓明園諧奇趣景區。視覺中國 資料「歷史學研究的一個最基本原則就是『論從史出』。」王開璽說,「任何人研究歷史,都必須堅持『言必有本,無徵不信』的這一基本原則。」
  • 本來面目(圖)_音樂頻道_鳳凰網
    而貼近原貌的意思就是演奏的面目貼近巴赫創作這首曲子的意圖。這並不代表塞爾金個性欠奉,只是正好他對巴赫音樂的理解是這樣,就是巴赫本來的那種質感和氣息。這部《創意曲》古爾德彈得精緻陸離,佩雷亞文質彬彬,圖蕾克夕陽餘暉。各名家賞畢,最後聆聽塞爾金版本,嗅見一份難能的樸素。塞爾金的演奏若無其事,微似紗輕似煙,不惹風波。幾分鐘的短小曲子,每一首都彈得平易近人。
  • 「本來面目」禪釋——韓鳳鳴
    禪宗由「明心見性」而見到「本來面目」,算是開悟了。但本來面目無面目相,這個新視域因思想未曾思想而不識,由於思的清淨純粹而不能言說,形成不了關於面目的描述。因此對「本來面目」的認識註定要身心貼近的親證,在清淨純粹中自照,機緣成熟時能看到本來「如是」的存在面目。
  • 上海啟動千年護國寺保護修復 盡力還原本來面目
    上海啟動千年護國寺保護修復 盡力還原本來面目 Shanghai starts restoration of ancient temple負責是次修復的上海嘉定區佛教協會稱,屆時將盡力還原寺廟本來面目。  同時,為讓此間市民親歷寺廟整體的改造和修復過程,護國寺的臨時燒香點在修復過程中也將同時對外開放,以滿足廣大佛教信眾之願。  目前,嘉定區佛教協會已對護國寺的歷史資料進行了大量的收集和整理,以便作為修建時的參考。  此外,由於廣大信眾對寺廟的愛護,護國寺拆毀後,還有部分石構件保留下來。
  • 識得本來面目立即覺悟解脫 不識本來面目終身迷悟
    本來面目,是一個禪修者明心見性的面目,是一個人與生俱來的面目。本來面目,每個人都有,是上天賦予的。每個人都是依靠這個本來面目來感知世界,來認知世界。只是到了後來,到了成年,每個人的本來面目都被自己的欲望,被自己的貪嗔痴覆蓋了,被自己的分別覆蓋著。
  • 萬行書院:靈魂出體不是本來面目
    萬行書院:靈魂出體不是本來面目【東華禪】不怕妄念起,只怕覺知遲在行住坐臥中培養覺知,成為覺知,運用覺知那個(來去自由)是不是我們本來面目呢?不是。就身體來講,它是身體的本來面目。如果從究竟的本來面目來講,它又是一層身體。對一個平時安靜、細心的人來講,甚至還不信宗教,也沒有修煉,但只要他一放鬆、一睡覺,就有一種身體飛出去的感覺。
  • 圖祭:圓明園罹難150周年
    約1793年,北京圓明園正大光明殿。1798年出版的《英使謁見乾隆紀實》插畫,英國威廉·亞歷山大繪。  我們可以寬恕,但我們永遠不該遺忘。如果圓明園能躲過當年那場浩劫,那麼它必將與故宮、長城一樣,成為中國乃至世界最著名的人文勝地。在圓明園罹劫150周年的重要日子,我希望歷史不再重演,人們不再糾結於仇恨,世界永遠和平。《1860:圓明園大劫難》作者伯納·布立賽
  • 臺灣行腳:法鼓山的「本來面目」
    (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舉凡漢傳佛教寺廟,中心建築一般都叫「大雄寶殿」,但在臺灣法鼓山,所見卻是聖嚴法師自題的「本來面目」。大殿內,三尊佛像之外,餘者全無,真可謂殿徒四壁,空得氣勢浩蕩。
  • 聖嚴法師開示禪宗第一義:本來面目
    那麼像這樣的一個做法,如果是在大陸的佛教界,可能就會引來很多的非議,就會有很多人會對您的做法提出置疑,甚至有些人會提出批評,但是我站在那個地方沉思了半天,我越想這裡頭的這個含義越深刻,而且您提出來一個很嚴肅的,對於漢傳佛教的一個命題,事實上是現在我們當今漢傳佛教所有人都要想的問題,就是佛,和佛教以及我們佛教寺廟本來面目到底是什麼,我想這個您一定有深思熟慮,那麼這一方面,您給我們開開示一下,為什麼要在大殿的門口寫上「本來面目
  • 火燒圓明園160周年祭:英法聯軍除了圓明園,還燒毀了哪些園林?
    2020年是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160周年紀念。這是一段屈辱的歷史。
  • 法國人遊記揭秘圓明園勝景:這是地球上真正宮殿(圖)
    王金昌供圖  148年前,漢學家憑藉回憶記下了圓明園的輝煌與凋零  法國人遊記揭秘圓明園勝景  對於現代中國人來說,圓明園既是一段能夠觸摸的痛苦記憶,也是一個帶有神秘色彩的傳說。每一個面對殘垣斷壁憑弔的人,都會有個疑問縈繞於心:這個至今仍令人震撼的園林,到底昔日擁有怎樣驚人的美麗?
  • 十大排名還你家居本來面目
    十大排名還你家居本來面目  每個人在剛買家具時,家具都是嶄新的狀態,但是使用一段時間過後,往往會因為塵土或其他原因使家具失去了原有的光彩。怎樣才能使其快速恢復本來的面目呢?當然是使用快捷高效的除塵產品--吸塵器了。今天,小編就給各位朋友推薦十款國際知名的優質吸塵器,可供朋友們參考選購。
  • 數字復原技術讓圓明園「重現」
    1860年後,歷經戰爭浩劫,成為歷史之痛,其真容已逐漸湮沒,但20世紀90年代以來,不斷有人提議復建圓明園。郭黛姮反對全面實物復建:「文化遺址是歷史信息的載體,圓明園被毀也是歷史信息的重要部分,若是隨意更改就違反了保護文物的法則。」她認為數字復原更便於詮釋文化遺產的歷史可讀性。為了讓圓明園在虛擬世界「重現」,自1999年起,她帶領團隊開始全面研究圓明園。
  • 歷史上的圓明園,圓明園的園林特色
    世界上十大歷史廢墟,圓明園有幸入選,與瑪雅、馬丘比丘、龐貝等古城被放在了一個高度上。像這樣的新聞,很難讓中國人感到欣喜和自豪。逝去的東西再美好,也只能是蒼涼和悽美,何況圓明園還承載著華夏民族曾經的恥辱和傷痛。圓明園,一個經歷康熙至鹹豐5位皇帝、用了160多年時間建造起來的皇家園林,殿堂樓閣、亭臺軒榭等各種建築更是數不勝數,是比今。
  • 漢語的「治霾」 恢復漢語的本來面目
    漢語的「治霾」 恢復漢語的本來面目 在作家龐貝的《無盡藏》,法學家許章潤的《坐待天明》,歷史學者劉仲敬的《民國紀事本末1911-1949》中,大陸作家和學人漢語「治霾」的努力一望可知。  1994年,許章潤舉家前往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他去那兒攻讀法哲學——法律史博士學位。之後,許章潤的文風改為「半文半白,自成一體。」劉仲敬的《民國紀事本末1911-1949》同樣如此。
  • 清華教授團隊「虛擬實境」圓明園 重現圓明園歷史原貌
    清華大學供圖  截至目前,圓明園精準數字復原達全園總量的60%。昨日,清華大學建築學院郭黛姮教授團隊舉行發布會,介紹了數字圓明園研究和應用項目成果。作為梁思成的學生,郭黛姮和她的團隊利用嚴謹精確的數位化建造,用15年時間重現了圓明園的歷史原貌。
  • 「人文清華」講壇 | 圓明園罹難160年,郭黛姮帶你重返圓明園
    據郭先生介紹,目前由其團隊精確復原的景區已達圓明園全園總量的60%。10000餘件歷史檔案,4000幅復原設計圖紙,2000座數字建築模型,6段歷史分期中的120組時空單元......80餘位專業人員十餘年的不懈努力,使圓明園數字復原工程的多項數據指標創下世界園林遺址研究之最。
  • 上海啟動千年護國寺保護修復 盡力還原本來面目
    上海啟動千年護國寺保護修復 盡力還原本來面目 Shanghai starts restoration of ancient temple負責是次修復的上海嘉定區佛教協會稱,屆時將盡力還原寺廟本來面目。  同時,為讓此間市民親歷寺廟整體的改造和修復過程,護國寺的臨時燒香點在修復過程中也將同時對外開放,以滿足廣大佛教信眾之願。  目前,嘉定區佛教協會已對護國寺的歷史資料進行了大量的收集和整理,以便作為修建時的參考。  此外,由於廣大信眾對寺廟的愛護,護國寺拆毀後,還有部分石構件保留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