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2019年曾看過一篇小文章,大意是「袁家村不行了」。這是第一次聽說到袁家村這個名字,心裡有點好奇。後來在地圖上查看,發現它位於陝西省鹹陽市禮泉縣境內,距離西安有近70公裡,走高速都要一個半小時。覺得很奇怪,這麼個遠離大城市的地方,是如何發展起來的,為何受到關注和好評,一直想找機會去實地看看,探個究竟。
2020年9月29日上午,在從鹹陽機場去參觀昭陵(唐代李世民陵寢)時,發現它就在線路邊上。所以就決定在參觀完昭陵返回時,專門去一下袁家村,然後在那裡用午飯。
離開縣道X214,拐進秦瓊路,發現袁家村的外圍已經像個新型城市,路上不時見到來往西安的公交車。從南向北沿古御路進入村口的大門樓之後,路邊和停車場都停滿了車。我們也趕緊停好車,開始在村裡步行閒逛。在農家樂南街吃完午飯後,穿過他們的院落,先來到了村裡主幹道上的村史館。從村史館出來,來到了村委會(現更名為袁家社區)。又去了小吃一條街、書院街、魁星閣等。
這次在袁家村雖然是匆匆路過,走馬觀花,但有三點印象很深刻。
一是驚喜。無意中發現了秦瓊的墓在村裡,被村民保護的很好,被村裡利用起來了。在小說演義中,秦瓊是個著名英雄人物,是神一樣存在的隋末唐初名將。但在真實的歷史中,他並沒有獲得進入昭陵陵區陪葬的恩遇,只能葬在昭陵附近。但這就讓袁家村有了歷史的資源。
二是歷史。村史館、社區所在的樓房,原來是「督軍公館」的遺存。分為A、B、C三棟樓,磚石結構,外形獨特,現在從哪個角度來看依然不過時。雖然不知道督軍是誰,但知道村裡出過大人物。
三是領導。村裡有個好的帶頭人。在參觀村史館時發現,袁家村並不是近十來年發展起來的,而是從20世紀70年代就開始了,經過了幾代人的持續努力。這50年來的發展,根源在於有一個好的帶頭人和村委黨的領導。我對同行的人說:河南有個縣委書記焦裕祿,陝西有個村支部書記郭裕祿,都很了不起!
袁家村發展和持續是時代的一個發展縮影,是集體經濟的一個成功代表,也是基層黨組織發揮作用的一個優秀典型。他們抓住了地理優勢、文化優勢、資源優勢、政策優勢、時代機遇等,村委班子勇於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團結奮鬥,村民自我努力,村容村貌和功能業態、實體經濟和服務經濟、產品與服務質量、品牌品質品位等不斷改進和完善,村裡的凝聚力、經濟活力、品牌力等一直在不斷提高和增強中。袁家村不光自己在發展,也帶動了周邊村鎮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