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現在來看,松島「智慧」的一面並不突出。2012年,星巴克和剛起步的行動支付公司Square共同宣布了一項與智慧型手機追蹤綁定的零售支付技術。當你攜帶手機進入一家商店,只要說出你的名字就可以實現支付。現在看來,圍繞RFID卡建設一座城市的想法是可悲的也是不合時宜的。
松島早期的設計方案不是要用眾多屏幕來顯示智能性,而是要在首爾旁邊建設一個小規模的智慧數字媒體城市。數字媒體城建設是個大膽的設計,包括提供眾多巨大社交媒體屏幕,無處不在的免費Wi-Fi(無線網絡)。這個設計與之前提到的「發電機」方案都充分考慮到城市的社會性,而松島似乎打算創建另一種城市。在這樣一個充滿YouTube、Facebook和LOLcats等網站的世界,我感覺松島的某些東西並不可信,不能全面反映我們日常的數字生活。
現在,松島的潛力還遠未充分發揮出來。一個全面互聯和自動化城市的真正魅力,只有到設計師開始為整個建築和街區編寫控制代碼時才會體現出來。讓我們回到帕克斯頓構思水晶宮時面臨的最初問題,一個完全自動化的城市會怎樣系統地應對氣候變化進行自我調節,並同時兼顧減少能源使用,以及提供令人舒適的體驗?
想像一下,若干年後,在松島一個夏末的午後,不需要每個人自己打開遮陽板或調節溫控器,整個城市根據太陽的位置自動反應。就像沙漠裡的植物那樣,只在夜間打開氣孔,以儘量減少流失水分。松島的智能建築遠程控制著數百萬個電機,可以在晚上打開窗戶、拉開窗簾捕捉海風,並降低空調溫度,減少燈光,讓新鮮的空氣和落日的餘暉充滿這個城市的每個房間。
總有一天,樓宇自動化將發展為城市規模的智能化系統。智慧城市的生活將由這些動態的、自動適應的系統構成。它們通過對各個層面的變化實時響應。這裡的建築將會實現弗雷澤的建築物夢想——建築可以向我們學習以適應我們的生活,並根據所感知數據的動態變化採取行動。
事實上,約翰·弗雷澤於2011年在麻省理工學院演講時就指出:「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智慧城市的設想只能進行小規模的試驗,而現在,它可以在城市範圍進行應用,甚至在全球範圍內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