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是在公元前202年建立的。儘管在後來的漢朝是一個非常輝煌的時代,但在當時卻是比較衰弱的。外邊有匈奴、南越、羌、西南部夷等威脅,內邊有各路諸侯的牽制。若以西漢初年真正的疆域來看,也許連當年的楚國都無法達到。而且這一切破滅的根源在於主父偃和漢武帝之間的一段對話:
「古之諸侯不過百裡,強之形易也。今天,諸侯或連城數十裡,地方千裡,緩則驕奢,易為亂,急則阻其強,合為合縱,反為合縱,割削之法,則逆節萌起;前日晁錯是也。現在的諸侯子弟或十數個,而適逢嗣代立,餘雖有骨肉,無尺地之封,則仁孝不宣。我願陛下使諸侯得恩分子,以地為侯,我等皆得所願;上以德施人,實分其國,不削而弱之。」
可能意思是:諸侯國太強大了,你應該讓諸侯將自己的國土分封給每一個兒子,這樣他們就會被削弱。漢武帝聽後大喜過望,便下詔說:「諸侯王或欲推私恩者,弟邑者,令各條上,朕且臨其姓名。」也就是說:各位伯伯和叔伯侄兒們,但凡你們想瓜分你們父親的封土,請跟我說一聲,我支持你們!
漢朝初年最有名的一道「推恩令」,其主要內容就是將諸侯國分封給舊王之子,使之分裂成數個諸侯國。這一切當然都要由中央領導來指揮。歐洲無獨有偶也有過類似的經歷:老國王在位的時候,把國家平分給三個兒子,現在每個兒子都是世界的超級強國。
和中國不一樣,這個問題看起來是歐洲的老王親自解決了。老國王是1100多年前的路易一世,他是法蘭克王國之子。路易斯一世生活在778年-840年間,他在公元814年繼承皇位。然而,不像中國這裡,國王能代表一切,而歐洲那邊的教皇卻是真正能代表一切的存在。
所以路易的種種行為,實際上都是受約束的,再加上路易一世的性格比較軟弱,所以他決定把帝國分封給三個兒子,希望這樣能夠緩和封建主、教會等勢力之間的矛盾。其長子洛泰爾分到義大利,次子丕平得到阿基坦,幼子日耳曼人路易得到巴伐利亞。路易的三個兒子都是母親親生的,因此相對來說,這三個兒子還是比較安全的。
然而,由於法蘭克王國此時已是日落黃昏,因此,法蘭克王國仍將不可避免地有許多弊端顯露出來。而且,封建主們還把這些弊端都推到了老國王亂封諸侯的事情上,甚至有人直接對他說:你才是罪人。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福無雙至。老國王的第二位王后在此時又給他生了一個兒子——禿頭查理,這就引起了矛盾。
路易斯一世想把法蘭克王國重新分割,讓光頭查理也能得到一塊土地,引起了三個兒子的不滿。最後,法蘭克爆發了騷亂,教皇的兒子們將路易趕下臺,他被迫向大主教懺悔,因為這次騷亂更是直接威脅到他。但事情並未就此結束,三兄弟之間的爭鬥再次升級,老二、老三結盟對付洛泰爾,從而釋放老國王和光頭查理。
老二老三最後不得不向老三妥協,不久老二丕平就死了,這時老三又變得強勢了。在老二的土地給禿頭查理時,他得到了老國王和禿頭查理的支持,老三也無話可說,丕平的國土被轉給禿頭查理。作為一個老大,洛泰爾終於登上了法蘭克國王的寶座——儘管他的名字很有名。
為了統一法蘭克,他想兼併自己幾個弟弟的土地,但最終卻被日耳曼人路易聯合起來對付禿頭查理的親哥哥洛泰爾,而洛泰爾聯合了丕平的兒子丕平二世,幾個兄弟打來打去搞了多年,都沒有一個結果,加上教會勢力的介入,最後的結果就是「你饒我,我饒你」。所以三兄弟決定不參戰,成立各自的國家。
如今,三兄弟國家已發展成德意志、義大利、法蘭西等國的三大超級強國。而且三國似乎繼承了先輩們那種「窩裡鬥」的作風,一直到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戰還在不停地互相殘殺,也是很奇怪的事。這個事件也說明了,分封制確實是一種不穩定的制度,天子以天子之命,諸侯以諸侯之命。推恩,不就是專為諸侯量身定製的「分封制」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