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斐濟傳統民族歌舞、日本傳統舞蹈、美國夏威夷民間呼拉舞……10月21日,第七屆成都非遺節主會場時空旅的舞臺上,充滿異域風情的表演吸引了現場觀眾駐足。儘管非遺節臨近結束,但是依然充滿了濃濃的國際範兒。
國際範兒演出 歌舞來源於生活記載歷史
「今天我們將為大家帶來兩種呼啦舞,一種是使用葫蘆鼓的古典舞,一種是使用尤克裡裡和吉他的現代舞。」來自夏威夷的呼啦舞大師Kumewa是一名中美混血,他趁著候場的時機,告訴記者呼啦舞是夏威夷最有代表性的活動,其表演內容大多來源生活,形式多種多樣,是夏威夷人民用來表達情緒的方式。「非遺節結束後,我還會帶領隊伍在成都做歌舞巡演,希望能把豐富多彩的夏威夷文化帶入成都。」
夏威夷表演隊伍候場時,來自斐濟的表演隊伍正在舞臺上釋放熱情。將植物穿戴在身上的表演者,全靠人聲和現場擊打樂器的音樂,踏著光腳配合節奏進行舞蹈。這種平時難以得見的原始風情,引現場不少人拿出相機拍照。
MASTER LAI VEIKOSO是斐濟表演隊伍的帶隊人,通過他的介紹,記者得知本次表演的中文名稱為「大地晨路」。「我們的舞蹈來源於歷史,也可以說我們記錄歷史的方式就是舞蹈。」在非遺節現場表演了4天,他認為非遺節這樣的節會既能讓所有人都共享多彩非遺魅力,也推動了非遺的傳承。
整個非遺節期間,共有來自紐西蘭、美國、俄羅斯、墨西哥等國家的20支國外展演隊伍登上舞臺進行表演,向遊客和市民展現了世界各地的非遺魅力。
國際大展唱響「交流之歌」 中外藝術美美與共
在國際傳統手工藝展的現場,來自波蘭的梭織花邊、匈牙利的復活節雞蛋彩繪受到遊客的喜愛。來自36個國家的近90個非遺項目匯聚於此,呈現出更多元化的國際非遺節。
除了展出國外手工藝人的作品之外,國家手工藝展還首次展出中外非遺傳承人聯手創作的「混血」非遺產品,中外文化各美其美,美美與共。
作為國際傳統手工藝展的「展中展」,《新山海經》展覽凸顯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由8名法國手工藝人和11名四川非遺傳承人聯手創作的非遺作品引發不少人關注。來自法國的藝術家Eric Benque是中法合作項目《新山海經》的發起人,他在法國徵集和選擇了8名法國手工藝人,請他們提供各自作品的半成品或作品的一部分,再從成都篩選了11名非遺傳承人,完成剩下的一半作品。其中,作品《玻璃之歌》由法國手工藝人吹制的玻璃杯和成都銀花絲技藝製作的蓋子聯合形成。Eric Benque說:「成都的漆器、銀花絲等非遺項目都獨具特色,十分精美,加上來自法國的手工藝,真是一場中法藝術的完美碰撞。」
與此同時,丹麥剪紙《七個龍蛋》與中國山東高密剪紙《八仙過海》同臺展現,讓觀眾在參觀中體會中外文化的異曲同工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