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圖 國際手工藝展——丹麥剪紙。
下圖 天府小匠人竹編競技活動。
(圖片由成都市文化廣電旅遊局提供)
已經走到需要拓展非遺發展嶄新格局的時候了,且看中外手工藝匠人如何在交流、傳承和保護中,用自己的智慧來面對非遺的未來。
在非遺節遇見世界,中外文化各美其美,美美與共。藉由非遺節,四川成都正成為展現世界非遺文化的「焦點」。
相逢於「山海經」
當比利時光學藝術家阿德裡安·盧卡走進第七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的國際手工藝展區,他覺得自己似乎進入了一個充滿隱喻的空間。富有藝術感的斜面穹頂,將蓉城金秋的天際切割成美麗的帆形,特別適合他這次帶來的展品陳列於此——那是一扇與人等高的弧頂玻璃窗,經過計算機精密計算的深淺玻璃能根據自然光的流轉變幻出不同的視覺呈現。「這是一扇魔力十足之窗,我穿過它來到了成都,深深感受到中國傳統文明的璀璨之美。」
在阿德裡安·盧卡周遭的六大展區內,來自86個國家的1100餘個非遺項目正在熠熠生輝,包括傳統手工藝展在內的830餘場國際展覽、國際論壇、國際競技、國際展演和互動體驗等活動精彩紛呈,5600餘名各國代表共襄盛會。山東高密剪紙與丹麥古典剪紙在這裡知己相逢,塞爾維亞銀絲技藝與成都銀花絲工藝在這裡相映生輝,美國夏威夷呼啦舞熱情洋溢跳起來、斐濟傳統民族歌舞此起彼伏唱起來……作為中國四大國際性文化交流盛事之一,亦是我國唯一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參與主辦的以「推動人類非遺保護傳承」為主題的文化活動,國際非遺節所呈現的盛大華章,既是延續古老文明的光榮與夢想,又讓世界各國的豐沛藝術再次撞擊出瑰麗的火花。
當國家級非遺項目瓷胎竹編的省級傳承人譚代明在竹藝村裡再次見到老朋友、來自法國愛馬仕集團的特約設計師艾瑞克·本克時,後者向她拋出了一個極富吸引力的難題:法國玻璃吹制師帕斯卡·裡貝洛製作了一個小小的淺紫玻璃碟子,不規則的流線仿若宇宙間行星傾斜的軌跡,然而這件技藝精湛的藝術品只完成了一半。艾瑞克希望譚代明能用四川古老的瓷胎竹編藝術在玻璃碟子之外製作出「另一個流動的平面」,最終構成「流動的結構」這一整體的藝術品。在法國領事館的牽線下,艾瑞克共帶來13件由法國頂級獲獎工匠們拋出的「藝術命題」,而包括瓷胎竹編傳承人譚代明、繩編傳承人楊文藝、剪紙傳承人莊叢燦等11位中國工藝大師則穩穩地接過了這些「橄欖枝」,用類似中國太極般的舉重若輕,在歐洲工藝的基礎構架上綻放出令人擊掌叫絕的東方璀璨之美。
最終,13件由中西方工藝大師攜手完成的經典藝術品亮相於本屆國際非遺節最受矚目的展中展單元——「新山海經——中法傳統手工藝合作項目展」。中西方藝術家在山與海中惺惺相惜,隔空切磋,這一過程本身就是一件極富歷史底蘊與人文美感的行為藝術作品。而在非遺節下一步的文化構想中,將由我們中方工藝大師拋出「半件命題」,再交由西方藝術家天馬行空地接招,所完成的作品將亮相於下一屆的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
非遺授權提上日程
非遺節開幕第四天,在非遺創意設計作品授權展上,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的藝術研究員劉芳就欣喜地發現博物館推出的金沙面具杯已經賣斷貨了,仍有絡繹不絕的遊客前來打聽哪還可以買到這種特別的杯子。「商周大金面具是金沙文明的標誌性典藏,而太陽神鳥金飾則是中國文化遺產的標誌,融合了兩大經典元素的面具杯廣受歡迎早在我們的意料之中,也證明了非遺元素跨界授權的廣闊前景。」劉芳說。
不同於傳統以實物為主的非遺展覽形式,非遺創意設計作品授權展聚焦非遺符號的授權和轉化,作為當下文創領域富有衝擊力的戰略革新,為非遺傳承人的傳統創造力提出了全新挑戰。我們可以發現,今天的非遺藝術展現形式,早已高度抽象為線條、顏色、圖案等元素「矩陣」所構成的綜合性大IP,承載形式也由古老的器物跨界到生活用品、建築陳設乃至電子產品的設計中。「可以說覆蓋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實,非遺本身就是不斷傳承演變的生活藝術。只有與人們的生活深度融合,才能為非遺的傳承注入源源不斷的『活水』。」成都市對外文化交流中心副主任鄭文介紹道。
通過在展場售賣產品進行「試水」,只是這次授權展的「附加屬性」,實現非遺元素的授權,才是這些參展單位的主要目標。53家參展單位裡,既有赫赫有名的杜甫草堂博物館、金沙遺址博物館、成都博物館等中國文博界的「大咖」,也有欽城、御翠草堂、南谷等新興的非遺主題文化公司。整個展覽通過「時代共振、傳統共生、合作共創、傳統工藝與現代生活」四大主題展區,結合中國非遺創意設計作品授權論壇、非遺授權籤約儀式等活動,全面展現非遺跨界的積極探索,為非遺技藝、文化IP與設計師、市場之間搭建橋梁,先後吸引了網易、中國文化傳媒集團等業界眾多大咖的關注。僅在展會的授權籤約儀式上,就有6家公司完成非遺授權現場籤約,被授權方涵蓋酒店、餐飲、鞋服、家居等品類供應商,為非遺授權和成果轉換探索出一條有效路徑。
一手創辦了羌繡公司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藏羌織繡工藝大師楊華珍算是非遺授權的第一批試水者。當羌繡遇上星巴克,會產生怎樣奇妙的化學反應?在星巴克的一張星禮卡上,楊華珍設計的「萬靈載溢」山茶花圖案格外吸睛。向四周延伸的線條,象徵著生命的無限延展與成長——這些原本存在於高原羊毛織物上幾千年的圖案,完美地與星巴克咖啡「滴滴濃香,沁人心脾」的品牌特徵相融合,穿越古典與現代,「美」的概念,在這裡得到了相融共生。除了星巴克外,目前,歐萊雅、植村秀等品牌均已獲得楊華珍的授權,將藏羌文化元素融入各自的產品中。「這些非遺授權合作在提升藏羌織繡知名度的同時,帶來了大量的後續製作訂單,為寨子裡的繡娘們提供了實實在在的工作機會!」迄今為止,楊華珍的非遺授權業務成交金額累計達800餘萬元。
今天,人們對非遺的認識在逐漸提高,更多地發現交流的重要性。非遺節會有開始和結束,但文化交流永遠不會停止。參加國際手工藝展的國外手工藝者紛紛表示,下一屆非遺節還會繼續參會。包括波蘭手工花邊織造大師艾娃·斯畢拉在內的海外藝術家更是決定將自己的藝術公益展示到成都的普通社區中。來自丹麥的古典剪紙「七個龍蛋」已經率先留下,從成都國際非遺博覽園「搬家」到金沙遺址博物館,從今年10月27日開始繼續延續中外文化的對話。同時,中外藝術家聯手創作的形式廣受關注與好評,成都和法國兩地的三場展覽已經提上日程……
非遺與科技相結合,正在綿綿不絕地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抖音推出「非遺合伙人」計劃、微博助力非遺曲藝傳播、京東非遺專營店正相繼上線,古老技藝的傳承人們甚至開始應用前沿的AI技術來拓展自己的藝術表達。非遺,正令人欣喜地煥發出蓬勃生機。(李詠瑾)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