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四川省瀘定橋,13根重約21噸鐵索,是如何架設過大渡河的?

2020-12-12 帶娃旅遊寶典

不然大家在上學的時候有沒有看過這樣的一部電影,叫做紅軍飛奪瀘定橋這樣的一個故事,在那個時候雖然說沒有電視,而且書記也是非常的少的,所以說有很多人根本就不知道瀘定橋這樣的一個地方到底是位於哪裡的!但其實當你真正了解過之後,就可以發現這樣的一個地方是位於整個四川當中的。

在四川西部的一個自治州,瀘定縣城裡面,就是坐落著奔騰不息的大渡河東西兩岸。這樣的一個地方是整個國道318路線,也就是3000裡川藏線必須要經過的這樣的一個地方,所以說瀘定橋就是建築在這樣的一個大度和上面的,相對來說這樣的一個地方又被稱之為鐵索橋。

現在上市我們國家古代橋梁建築歷史上一個非常著名的傑作了,而且瀘定橋在竣工的時候更是有康熙皇帝為這樣的一個橋去進行了親筆的提名,所以才擁有了現如今這樣的一個名字,根據相關資料顯示的話,這樣的一個橋是穿起了大渡河上進行建造的一座非常早的一個橋了,雖然說整個橋的橋體分別就是由三個部分進行組成的。

但是相對來說這樣的一些組成部分還是非常的重要的,尤其是對於鐵鎖這樣的一個部分在九根鐵索組成的橋面,第一層是由20公分左右的一個木板與橋垂直在鐵索上面的。當你仔細發現的話就可以發現在鐵索兩邊並並沒有其他的防護裝備,只有間隔不等的幾條兮兮的鐵索與牆面貼所進行的固定,如果行人走在橋面上面的話,整個橋身就會晃晃悠悠的。

但其實相對來說,對於那些沒有恐高症或者是膽子大的行人的話,就可以在橋面上面進行行走,如果說對於那些膽子小或者只擁有這恐高症的行人的話,走在這個橋上面就只能連走帶扶到才可以在橋上面過去。所以相對來說這樣的一個橋還是非常的危險的。

可是根據著有關資料的記載,在修橋的時候攻擊上面更是組織了非常多的能工巧匠在這個地方進行修建,而且對於這樣的一個橋更是想要把它巧妙地與竹筒和鐵鏈進行拉到對岸,最終也是實現了這樣的一個方法,所以現如今才有我們大家所看到這樣的一個瀘定橋,相對來說我們國家古人的智慧是非常的大膽,而且是擁有著高超的技能的,也正是因為這樣的一個主要的原因,所以說他能夠見到出來如此好的瀘定橋。今天就介紹到這裡了,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討論。

相關焦點

  • 四川省瀘定橋13根重約21噸鐵索,你知道是如何架設過大渡河的?
    我從學生那時候就從電影中知道了紅軍衝過瀘定橋的故事。那時,沒有電視,只有幾本書。我不知道瀘定橋在哪裡。 1981年,我參軍進入了西藏自治區林芝的一個部門。軍事學院畢業後,來到川藏線工作的一部分,經常參觀瀘定橋,瀘定橋的歷史和「紅軍奪取盧定橋」的故事,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 瀘定橋兩百三十噸鐵索,是靠什麼跨越大渡河兩岸
    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瀘定橋,也都知道我們偉大的紅軍不畏艱險,在炮火中飛奪瀘定橋的故事。而真實的瀘定橋是什麼樣子的呢?在瀘定橋身上,又發生過什麼神奇的故事呢?今天就讓我們帶大家了解一下吧。瀘定橋位於四川的西部,一座名為瀘定縣城的小縣城附近,而據史料記載,古代的大渡河湍急兇險,兩岸相隔甚遠,就算是比較近的地方也離著差不多一百米的距離,要在上面造橋難度極高,稍一不慎就有生命危險,所以大渡河上一直沒有修建橋梁。
  • 瀘定橋長103米多,13根鐵鏈重達21噸,康熙帝修建它有什麼目的?
    在中國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瀘定縣瀘橋鎮境內有一座跨大渡河的鐵索橋,現如今已經成為該縣的一個著名風景區,而這座鐵索橋則是這個景區中主要的景觀文物,它就是在中國,乃至世界橋梁史上都有重要意義的——瀘定橋300多年前是如何建造的?
  • 擁有300多年歷史的瀘定橋,鐵索重40噸,古人是如何架到對面的?
    「金沙水排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相信大家對這一句詩並不陌生,它是名叫《七律·長徵》,是一首七言律詩,句中大渡橋就是瀘定橋,飛度瀘定橋中國工農紅軍長徵中的一場重要戰役,發生於1935年,也因為這場戰爭,讓讓瀘定橋聞名世界,如今這裡成為了一處緬懷革命先烈的紅色旅遊勝地。
  • 歷經300多年的瀘定橋,鐵索有40噸重,古人是如何一年就完工的?
    瀘定橋,又稱大渡橋,位於中國四川孜藏族自治州瀘定縣瀘橋鎮境內,它是一座橫跨大渡河的鐵索橋,全長為103.67米,寬3米,橋體的主要結構是由13根鐵索組成,整體重量達40多噸,因「飛奪瀘定橋」的英雄事跡聞名中外,是中國人盡皆知的一座古老橋梁。
  • 瀘定橋的鐵索重達40噸,300年依然穩如泰山,老祖宗是如何建造的
    首先,正和瀘定橋戰役相呼應,它所在的位置極其重要。瀘定橋位於甘孜藏族自治州瀘定縣,可以說是漢族和藏族交界的地方,那麼漢藏兩族如果要交換物資,或者官員和軍隊調動之間也要從這裡過去。但這裡有大渡河,流水湍急,交通不便,一般只能靠小型渡船和溜索進行轉渡,每一次能載重的貨物卻不多,所以常常花費許多時間。
  • 瀘定橋13根鐵鏈重達40多噸,300多年前的古人太有智慧
    瀘定橋13根鐵鏈重達40多噸,300多年前的古人太有智慧關於大渡河上的瀘定橋,許多人第一反應是關於紅軍飛奪瀘定橋這個令人膽戰心驚的畫面,畢竟想要輕鬆的過瀘定橋並不是那麼容易,畢竟下面是波濤洶湧的河水,一不小心掉入河裡,馬上就會被渾濁的河水吞噬。
  • 瀘定橋13根鐵鏈一萬多鐵環,重達40噸,300年前是如何建造的?
    一座建成於十八世紀初的西南古橋,難度更堪稱升級版:瀘定橋。 二:空前難度的瀘定橋 在中國近現代革命戰爭史上,坐落在今天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瀘定縣瀘橋鎮境大渡河畔的瀘定橋,是一座多次見證重大歷史的橋。
  • 重走長徵路 | 飛奪瀘定橋:13根鐵鏈劈開勝利之路
    踏上這座依然橫亙於大渡河上的森森鐵索無聲見證著80多年前在奪橋戰役中22位勇士冒著敵人的槍林彈雨在鐵索上匍匐前進一舉殲滅橋頭守衛奪取了瀘定橋的英勇壯舉航拍瀘定橋。陳地長 攝位於四川省瀘定縣的瀘定橋始建於1705年,其橋身由13根鐵鏈鉚固於大渡河兩岸,鐵索橋橋長101.6米、寬3米,是川藏交通要道和軍事要津。
  • 300年前,古人是如何成功架設瀘定橋的?40噸鐵索是如何送到對岸的?
    在甘孜藏族的瀘定橋,當年因為一場驚險的戰役,而被世人所熟知。其實在康熙年間,它已經是西藏地區與四川地區最重要的物資交流通道了。當時因為康熙改變了對外徵戰的計劃,漢族與藏族的交流逐漸頻繁起來,此地就成了漢藏兩族重要的物資交換通道。
  • 「飛奪瀘定橋」有多難?這些數據引國人熱議,你可能會不信
    長徵途中,留下了眾所周知的包括四渡赤水、強渡大渡河等戰役在內的許多傳說性戰役, 今天筆者告訴大家在長徵途中飛奪瀘定橋中的千古大橋—瀘定橋。瀘定橋全長103.67米,寬3米,共有13條鐵鏈,兩側橋欄各有2條鐵鏈,其餘九條為橋面, 每條鐵鏈由862至997個鐵環扣件組成,合訂1萬2千個以上的鐵環扣件, 全橋鐵材總重40多噸,一條鐵鏈平均重1.6噸。
  • 大渡河上飛奪瀘定橋
    3年多以來,幾次想去看一看大渡河與瀘定橋,卻未成行。康熙題寫的瀘定橋 瀘定橋位於四川省瀘定縣境內,康熙44年(1705年)開始修建,次年修成,康熙親自題寫「瀘定橋」,瀘定橋是大渡河上建造最早最長的一座橋梁,橋上有十三根鐵鏈,橋體分別由橋身、橋臺、橋亭三個部分組成。
  • 終於弄清楚,紅軍長徵時飛奪的瀘定橋由12164個鐵鏈組成
    5月的大渡河正值暴雨季節,黃褐色的洪流傾瀉而出,以摧枯拉朽之勢衝擊著兩岸的峭壁。當時,百餘米的瀘定橋已經被敵人拆去了80多米的橋板,只剩下了13根烏青的鐵索橫在怒濤之上。22名紅軍勇士掛槍扛刀在光溜溜的鐵索上冒著槍林彈雨以爬行的姿勢向對岸衝鋒。身後的紅軍勇士則抓住鐵索,抱著木板鋪就了長徵途中最為艱險的生死之路。
  • 大渡河瀘定橋
    瀘定橋(Luding Chain Bridge),又名大渡橋,是中國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瀘定縣瀘橋鎮境內的一座跨大渡河鐵索橋,為瀘定橋風景區的主要景觀文物。瀘定橋始建於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九月,於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四月投入使用;於1961年3月4日被納入中國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於2003年納入景區管理。
  • 瀘定橋的故事
    這是中國工農紅軍長徵中的一場戰役,發生於1935年5月25日,當年中央紅軍部隊在四川省安順場強渡大渡河成功,沿大渡河左岸北上,主力由安順場沿大渡河右岸北上,紅四團官兵在天下大雨的情況下第2連連長廖大珠等22名突擊隊員沿著槍林彈雨和火牆密布的鐵索奪下橋頭,並與左岸部隊合圍佔領了瀘定橋.
  • 百年瀘定橋迎大修 甘孜藏區旅遊業飛速發展
    臨近鼠年春節,這座因紅軍「飛奪瀘定橋」馳名中外的鐵索橋正迎來大修。資料圖:瀘定橋。中新社發 劉忠俊 攝   修建於清朝康熙年間的瀘定橋,曾是橫跨大渡河的第一座橋梁,全長103.67米,寬3米,由13根鐵索鏈構成。西橋亭上,刻有康熙皇帝手書的「瀘定橋」御碑巍然聳立,橫批「一統山河」,記錄著漢藏互通的悠久歷史。
  • 百年瀘定橋迎大修 四川甘孜旅遊業飛速發展
    資料圖:瀘定橋。中新社發 劉忠俊 攝  修建於清朝康熙年間的瀘定橋,曾是橫跨大渡河的第一座橋梁,全長103.67米,寬3米,由13根鐵索鏈構成。記者注意到,曾經只由13條鐵索構成的瀘定橋,如今底部多了幾條手腕粗的鋼繩。  已經參與了26年瀘定橋維修的老工人王齊學解釋,為減少橋體鐵索壓力,當地於上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分兩次在橋底鋪設了9條鋼繩。「現在主要靠鋼繩承重,鐵索不承重。」  在王齊學的記憶裡,瀘定橋經歷過多次大修。損壞最嚴重的一次在2000年左右,一根鐵索斷裂並落入大渡河。
  • 強度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紅軍展英姿
    強度大渡河,飛奪瀘定橋 飛奪瀘定橋,是中國工農紅軍長徵中的一場重要戰役,發生於1935年5月29日。中央紅軍部隊在四川省中西部強渡大渡河成功,沿大渡河東岸北上,主力由安順場沿大渡河右岸北上,紅四團官兵在天下大雨的情況下,在崎嶇陡峭的山路上跑步前進,一晝夜奔襲竟達240裡,終於在5月29日凌晨6時許按時到達瀘定橋西岸。
  • 天險瀘定橋,一座與中央紅軍命運有關的橋梁
    瀘定橋位於中國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瀘定縣瀘橋鎮河西街與成武路之間的大渡河上,始建於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九月,於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四月投入使用;於1961年3月4日被納入中國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於2003
  • 帶您去四川瀘定橋,玉臥佛護佑紅軍飛奪瀘定橋,可你敢走過去嗎
    瀘定橋,全長103.67米、寬3米,由13根鎖鏈組成,為一座歷史悠久古橋,該橋因「飛奪瀘定橋」戰鬥而聞名中外。康熙皇帝一高興,說為了國家的統一和解決漢區通往藏區道路的梗阻,下聖旨在大渡河上修建第一座鐵索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