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真的是卜筮之書嗎?中國最早的心學經典了解一下

2020-12-25 抱雪齋讀易筆記

常常聽人說,《周易》是卜筮之書。

朋友們知道我在讀《周易》,第一個反應也是要我給他們算一卦。

對於不明究竟的讀者來說,翻開《周易》之後,映入眼帘的滿是「吉」、「兇」、「無咎」、「有悔」這樣的字眼,也確實很難讓人不相信,這部書就是用來算命的。

但是,如果我們對《周易》的卦爻辭進行過認真細緻地審視,對全書的整體結構進行過一番宏觀的把握,再對古代流傳下來的各種易傳多一點重視的話,也許會得出這樣的結論:

《周易》絕非卜筮之書,相反,它是一部我國年代最古老、結構最精妙、體系最完整、內容最豐富、文辭最精美、思想最深邃的心學經典!

一、《復》與《中孚》

我們曾經說過,《周易》六十四卦的核心思想,可以用一個字概括,那就是第二十四卦的卦名:「」。

如果用兩個字來概括,那就是第六十一卦的卦名:「中孚」。

「復」和「孚」互通,是《周易》作者絕妙的一語雙關。在馬王堆帛書中,所有的「孚」字都寫作「復」,也明白無誤地告訴我們:「復」就是「孚」。

孚者,誠也。「誠」,是思孟學派推崇的最高品德。在思孟學派的五行說中,「誠」是五行之「中」的品德,因此《周易》的作者以「中孚」為卦名,也在暗示著「孚」在五行的方位也是「中」。

《周易》中無數次言及「有孚」,無一例外都是「有誠」之意,可見作者同樣將「孚」視為最高的品德。

巧的是,《復》和《中孚》兩卦,在古人的卦氣學說中,都是表示」一陽來復」的冬至之卦。

《象》曰:「《復》,先王以至日閉關」,明確指出《復》卦代表冬至(至日)。

《新唐書》則引孟喜的「卦氣」學說:「自冬至初,《中孚》用事。」

揚雄曾經模仿《周易》創作《太玄》,按卦氣順序排列八十一首,第一首就是仿《中孚》所作的,命名為「中」,同樣也是以《中孚》為冬至之卦。

邵雍因此評價說「揚子云作《太玄》,可謂見天地之心者。

邵雍讚賞揚雄把《中孚》放在第一位的做法是「見天地之心」,引用的是《彖》傳對於《復》卦的評價:

《復》,其見天地之心乎!

二、人者,天地之心也

《復》和《中孚》兩卦,為什麼都被古人認為能夠「見天地之心」呢?

要先從什麼是「天地之心」說起。

思孟學派的經典作品《禮記·禮運》中說:「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

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陰陽之交,鬼神之會,五行之秀氣也。故天秉陽。垂日星;地秉陰,竅於山川。播五行於四時,和知而後月生也。是以三五而盈,三五而闕。五行之動,迭相竭也。五行四時十二月,還相為本也。五聲六律十二管,還相為宮也。五味六和十二食,還相為質也。五色六章十二衣,還相為質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別聲被色而生者也」

由此可見,人之所以被稱為「天地之心」,與其所具備的「五行之端」有關。

何謂「五行之端」?思孟學派的另一部經典作品《五行》中說:

「德之行五,和謂之德;四行和,謂之善。善,人道也,德,天道也。」

按照思孟學派的五行學說,「五行」就是五常之德:仁、義、禮、智、誠(信)。

人如果具備了仁、義、禮、智四種德行,就叫做「四行和,謂之善」。

孟子還將產生這「四行」的四種「心」,稱為「四端」:

「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我們發現,孟子所提出的「四端」中,缺少了五行之中最重要的一端:「誠」。而按照《禮記》的說法,人要成為「天地之心」,必須要具備「五行之端」。

當人具備了「誠」這五行中最重要的一端時,就可以稱為通達天人之道,洞察天地之心的「聖人」。

誠者,天之道,誠之者,人之道。《中庸》

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德,聖心備焉。《勸學》

理解了「誠」對於人成為「天地之心」的重要性之後,我們對於「《復》,其見天地之心」這句話也就豁然明白了:

「復」者,「孚」也,孚,就是誠!所以,《彖》的作者其實是在對我們說:

「孚,其見天地之心乎!」

三、大人與小人

「人者,天地之心也」。《禮記》中的這一句話,被歷代奉為心學的至理名言。

張載便化用此句,說出了著名的「橫渠四句」: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心學大家王陽明也說:

人者,天地萬物之心也;心者,天地萬物之主也」。

巧的是,在《禮記》中寫下這句話的作者,正好屬於歷史上最早的一家心學學派:思孟學派。

這個學派對於《周易》的解讀集中在《大象》中,而且完全是以這個學派獨具特色的心學的角度來展開的(有關這個學派的心學思想,筆者將在《象》說周易系列中詳細解讀)。

而我們有充足的理由相信,《大象》的解讀完全能夠貼合《周易》的本義,因為《周易》本身就是一部最早的心學著作。

這一點,集中體現在《周易》對「大人」、「君子」和「小人」的界定上。

《周易》全書中,多次出現了「大人」、「君子」和「小人」。對於大人和小人,思孟學派是按「心」來界定的:

公都子問曰:「鈞是人也,或為大人,或為小人,何也?」孟子曰:「從其大體為大人,從其小體為小人。」曰:「鈞是人也,或從其大體,或從其小體,何也?」曰:「耳目之官不思,而敝於物,物交物,則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此天之所與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則其小者不能奪也。此為大人而已矣。」(《孟子·告子上》)

這是說,聽從自己內心,能夠明心見性的人是「大人」,任由耳目感官迷惑,被物慾蒙蔽內心的人是「小人」。

同樣,《周易》也是以「心」的修為來界定小人和大人的。全書一開篇的乾卦爻辭中,就開宗明義地提到了兩次「大人」和一次「君子」。

「見龍在田,利見大人」「飛龍在天,利見大人」「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

有人會問,《周易》的作者在這個卦的爻辭裡根本一個字也沒有提到「心」字呀?

其實是有的,而且提到了兩次。

本卦的卦名為「建」,為鬥建之意;鬥建還有一個名字,叫做「天心」。

本卦中屢屢出現的「龍」,在上古時代的旗幟上,則是用來象徵東宮青龍七宿中最明亮耀眼的「大火」星——「心」宿。

《周禮·考工記·輈人》:「龍旂九斿,以象大火也。」

青龍心宿

東宮青龍隨著鬥建而運行的同時,「龍心」(大火)也隨著「天心」(鬥建)而周而復始,反覆其道。

古人仰望星空,看到如此壯觀美妙的天象,油然而生出君子猶龍,當以人心為天地立心之感,天人之道由此而生,豈不妙哉!

四、吉兇悔吝皆由心

《周易》之中,最容易讓人把它誤會為卜筮之書的,莫過於頻繁出現的「亨」、「利貞」、「吉」、「有兇」等等詞語了。

毋庸置疑的是,這些詞確實是卜筮之書中的常用語。

但是,《周易》作者把這些詞從卜筮之書中借來,只是用來表達其價值判斷的。

正如六十四卦卦象,曾經也是用於卜筮的工具,然而在《周易》作者的編排之下,它們體現出的是「二二相耦,非覆即變」的哲學思想。

細讀《周易》全書:

凡是作者認為值得肯定的行為,爻辭寫的絕對都是「吉」。

凡是作者認為不應該做的,爻辭寫的絕對都是「兇」。

所有的判斷都是有前提的,體現出的是作者鮮明的價值判斷。而全書從頭至尾,推崇的都是「有孚」之道。

無一例外。沒有任何隨機的吉兇。

試問有哪一本卜筮書是這樣子的?

這樣寫成的書,還能夠叫做卜筮之書嗎?

相關焦點

  • 《左傳》裡的《周易》筮例是怎麼來的?衛靈公的事例告訴你真相
    《左傳》裡面,有不少用《周易》來佔筮的記載,而且無一例外神準無比。這就給人造成了一個印象:《周易》是卜筮之書,而且從春秋時期開始就已經被廣泛用於卜筮了。易卦圖然而事實是:《周易》直到戰國的時候才成書,在春秋之前根本就不存在,而且也壓根本就不是用來卜筮的——《左傳》裡面的這些用《周易》來佔卜的故事,全都是戰國中期時候一位名叫
  • 淺析郭沫若的《周易》研究
    如聞一多認為:「卦爻兩辭,本非出自一手,成於一時,全書卦爻異義之例,異不勝數?」 李鏡池通過卦卜辭的 分析 ,認為《周易》「是卜筮之書」,「是編纂而成的」(李鏡池《周易探源·周易筮辭考》第70頁)。郭沫若本著「讓《易經》自己來講《易經》」的原則,從卦爻辭出發,從生活基礎(漁獵、牡畜、商旅、耕種、工藝等五方面)、社會的結構(家族關係、政治組織、行政事項、階級等四方面)、精神的生產(宗教、 藝術 、思想等三方面)等角度,條分縷析,系統闡述了《周易》時代的社會生活,揭示出《周易》所反映的中國古代社會的各個層面,為人們認識古代中國提供了新的門徑,並突破了以往徘徊於象數、義理的老路,也不同於僅做文字上的解釋
  • 從陽明心學視角看周易,學會五點便可致得良知
    《周易》是中華五千年的大道之祖,被儒家奉為五經之首。孔子玩易,韋編三絕,嘆易道之精:「假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以孔子之力,尚不可稱悟《周易》,普通人之才,自然更覺晦澀難懂。但陽明心學的創立,為我們學習《周易》提供了新的思路。
  • 那些年所看過200本周易、風水堪輿、奇門遁甲、六壬六爻秘籍
    研究《周易》的學問,探求宇宙萬物變易規律的學術。有關易的早期經典有:《連山》、《歸藏》、《乾坤》、《周易》等。因《連山》、《歸藏》等古易已佚,故以研究《周易》為對象。《周易》是一部通過卦爻、象數、佔筮的模型或形式,模擬、預測宇宙萬物起源、結構、變化規律的典籍,包含較深刻的理論思想,具有很大的抽象性、靈活性與適用性,帶有濃厚的神秘色彩,故被成為佔筮之學、天人之學、自然哲學。
  • 國學經典入門書目:《易經》
    不少人以為《易經》就是《周易》,其實這是錯誤的。《易經》包括:《連山》《歸藏》《周易》三部書。在夏朝時期產生了《連山易》,在商朝時期產生了《歸藏易》,在周朝時期產生了《周易》。《連山易》是中國最早的易經書,由伏羲氏所創。
  • 如何解讀《周易》中的天人合一,通過周易我們能夠了解什麼道理?
    中國目前社會的發展是以「和諧」為中心進行推進的,而一提到「和諧」自然不可繞過「天人合一」這一主題,如今嘴上掛著、筆下寫著「天人合一」的人實在太多太多,但究竟什麼是「天人合一」?它的深刻內涵又是什麼呢?這恐怕真正領悟的人並不是太多。
  • 玩轉周易卦爻辭之乾初九潛龍勿用
    學術界主流認為周易繫辭都是來自卜筮。這話不假。錯在哪裡,本末倒置了。卦爻辭雖然來自卜筮,那麼卜筮的卦爻辭又來自哪裡?回答這個問題就是五花八門了。原因在於不明覺厲。其一,不明八卦是預測的基礎,反而認為佔卜產生了預測。
  • 《周易》與搖錢起卦
    子曰:吾百佔而七十當,唯周梁山之佔也,亦必從其多者而已矣。 子曰:易,我後其祝卜矣,我觀其德義耳也。幽贊而達乎數,明數而達乎德,有仁守者而義行之耳。史巫之筮,鄉之未也,始之而非也。後世之士疑丘者,或以易乎?吾求其德而已,吾與史筮同塗而殊歸也。君子德行焉求福,故祭祀而寡也。仁義焉求吉,故卜筮而稀也。祝巫卜筮其後乎?
  • 在百年變局中讀《周易》
    還是回顧一下我們的基本觀點。《周易》分為經和傳兩個部分,經又分為上經和下經。一共64個卦象,而傳則是對64個卦象卦辭以及爻辭的解釋。 在《周易》以前,在巫卜集團流傳的卜筮書籍還有《連山》,《歸藏》兩部書。
  • 易學經典古籍《卜筮正宗》清光緒版本
    《卜筮正宗》,清人王洪緒輯撰,宏道堂梓行,十四卷。《卜筮正宗》是易學六爻預測學的集大成之著作,對後世佔卜影響深遠。書中系統地總結、發展、完善了六爻佔卜法,著者於書中駁斥了泥於神煞、古法、定例的謬誤,強調六爻佔卜術應該以「陰陽、動靜、生克制化之理而圓神活變」,從而使六爻佔卜法在千餘年過程中的種種迷誤澄清,使得理論更加精深,更加完備。真正起到了正本清源、繼往開來的作用。 留言轉發領取高清完整版!留言轉發領取高清完整版!留言轉發領取高清完整版!留言轉發領取高清完整版!
  • 孔子:百姓日用《周易》而不知,其實它貫穿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易經》被稱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是一部探索宇宙、人生規律的智慧寶典。它用別具哲學思維的方式,來揭示萬物變化,對事物發展規律及其變化的知識金子那個了匯總。它分為三部:《連山易》,《歸藏易》與《周易》,總稱為「三易」。
  • 陽明心學經典語錄,懂了它勝讀十年書
    我們都知道陽明先生是達到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人物,心學集大成者,儒家四聖之一。陽明先生的思想體系是慢慢建成的,在搭建的過程中。有很多經典的言語被記錄並傳習下來。第一等事應是讀書做聖賢勝負之決只在此心動或與不動心即道,道即天,知心即知道,知天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 國人必讀:中國思想發展的七個階段和陽明心學!
    更有遠見之人提出,目前中國社會的精神層面主要面對兩大問題:1、無幸福感,沒有自己的精神家園2、缺乏社會正義,精神普遍不安寧中國正處於命運的十字路口,未來五年是轉折點,尋找思想上、精神上的出路是我們每個國人的任務和使命。要想解決這些問題和危機,就要先了解中國的思想發展歷史。
  • 陽明心學真是無用之學嗎?(續)
    在李贄筆下,利瑪竇不僅苦讀《四書》與《六經》,而且「言我此間之言,作此間之文字,行此間之儀禮」,真可謂是一個「夷之進於中國則中國之」的典範。李贄不惜筆墨地細述利瑪竇對儒家文化的接受過程,這是晚明士林以傳統華夷立場接受利瑪竇的典型。
  • 【曾仕強講易經的智慧(全集)】(101)萃卦上 聚合之道
    九十五) 夬卦上 決其當決 《易經》是闡述天地世間關於萬象變化的古老經典,是博大精深的辯證法哲學書。包括《連山》《歸藏》《周易》三部易書,其中《連山》和《歸藏》已經失傳,現存於世的只有《周易》。《易經》被譽為諸經之首大道之源」,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總綱領,蘊涵著樸素深刻的自然法則和和諧辨證思想,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智慧的結晶。 《易經》從整體的角度去認識和把握世界,把人與自然看做是一個互相感應的有機整體,即「天人合一」。《易經》長期被用作「卜筮」。
  • 歡迎世界各國成功讀懂中國《周易》
    中國流傳了三千多年的《周易》,現已在中國哈爾濱被成功讀懂,發現這是世界最早的哲學論著,是唯一的、也是罕見的卦爻哲學體系。《周易》原文被成功讀懂,就將現在的世界哲學研究史說向源頭方向推進了幾十萬年,展示了中國前期哲學研究的精彩 ,對現在版的世界哲學史說及世界文明史之類史說、西方哲學史說都看到了不完善,需要有新的補寫。《周易》中有無窮的精妙需要探討,世界各國成功讀懂了《周易》,希望有更好的高手岀現,有利於相互學習、討論,世界哲學研究將會有新的發展,自然科學也會有新的內容。
  • 心學的開山鼻祖是王陽明嗎?
    既然談到心學的開山鼻祖,那麼我們就要先來了解下什麼是心學。第一,心學是儒家學說的一個分支。儒家學說大致可以這樣來分,以孔子孟子和荀子為代表的先秦儒學,以宋朝的程顥程頤和朱熹為代表的理學,以及以陸九淵為代表的心學。
  • 我的儒家文化學思歷程:從陽明心學到心學心理學⊙張辰
    我覺得我們既然形成這樣一個團體,首先需要相互認識一下,熟悉一下,成為朋友、道友,因感受到彼此的存在,而有著「吾道不孤」的溫暖。今天我就自己的一些學習心得與個人成長的心路歷程,與我為什麼學習傳統文化,為什麼要開辦書院以及目前知行書院在做什麼事情,同大家做個分享。讓我們通過微信的直播,對彼此有個直觀的認識與了解。
  • 「觀我生」:《周易》中的內觀之道與思孟學派的性命之學
    《勸學》之「學」,所學的也是性!更更巧的是,我們還說過,《周易》的第一卦乾的主題是天命,第二卦坤的主題就是人性,與思孟學派提出的「天命之謂性」是同樣的邏輯關係。而《觀》卦之象,上卦巽為命,下卦坤為性,恰恰也正是性命之象!(詳見象說《周易》系列的「乾以定命,坤以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