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晉蔚:2018臺灣縣市選舉的島內政局背景

2020-12-25 海外網

吳敦義把打贏2018年縣市選舉視為國民黨重返執政的關鍵戰役和階段性目標,並立下「不惜一切要贏」的軍令狀。(圖片來源:網絡)

華廣網26日刊載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孫晉蔚的評論文章中指出,2018年臺灣縣市選舉既是民進黨當局的「期中考試」,亦是國民黨主席吳敦義展現政治實力的契機。選舉結果直接牽動著2020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的盤勢。無奈綠營執政不力,藍營狀態低迷,為撲朔迷離的選情蒙上一層陰影。

全文內容如下:

2018年臺灣縣市選舉既是民進黨當局的「期中考試」,亦是國民黨主席吳敦義展現政治實力的契機,選舉結果直接牽動著2020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的盤勢。無奈綠營執政不力,藍營狀態低迷,為撲朔迷離的選情蒙上一層陰影。

一是民進黨當局執政不力。蔡英文上任後大搞政治鬥爭,強行主導「轉型正義」、「司法改革」,追繳國民黨黨產,引發民眾強烈不滿。民生政策怨聲載道,「一例一休」懸而未決,「前瞻計劃」引發質疑,「新南向政策」未獲青睞。「柔性臺獨」政策嚴重破壞兩岸關係,兩岸紅利得而復失,激發民怨。國際處境更加邊緣化,多個國際組織拒絕參與,聖多美普林西比、巴拿馬相繼「斷交」。多家民調顯示,蔡英文的執政滿意度由68%大幅下滑至30%左右,對民進黨的認同度也由30%下降到26.3%,不認同度大幅上升。

二是民進黨縣市執政不佳。臺灣《遠見雜誌》6月公布「縣市長施政滿意度調查」顯示,綠營縣市長排名整體倒退,12位縣市長的平均滿意度跌至59.5%,未守住去年60.0%的及格分數;施政分數也退步0.42分,不滿意度增加1.9%。臺灣《天下雜誌》9月的調查結果驗證了這一趨勢。除了縣市長施政不力原因外,民進黨執政拖累是重要因素,島內強烈的批評氛圍肯定給綠營地方執政蒙上陰影。由於蔡當局「爛攤子」很難改變,民進黨地方選舉或將遭到更大衝擊。

三是國民黨尚未走出低谷。儘管民進黨執政敗象盡出,發展勢頭受挫,但是國民黨並未從中獲益,也未能將民眾不滿轉化成己方支持。雖然吳敦義就任國民黨主席後,對營造氣氛、提振士氣等有一定作用,但成效不大。國民黨長期累積的理念喪失、組織渙散等問題依然根深蒂固,未給民眾展現出國民黨痛定思痛、浴火重生的希望。多家民調顯示,國民黨一年多來的總體支持度都在20%上下,「算是國民黨史上最低迷的時刻」。亮眼的是,吳敦義把打贏2018年縣市選舉視為國民黨重返執政的關鍵戰役和階段性目標,並立下「不惜一切要贏」的軍令狀。國民黨籍縣市長表現不錯,整體滿意度、施政滿意度雙雙增加,有4位首長進入前10名。國民黨在中北部縣市的基本盤尚在,民進黨在嘉義市、彰化縣、宜蘭縣等執政太差,為國民黨重回執政增添了可能性。


責編:童芳

31188426,.孫晉蔚:2018臺灣縣市選舉的島內政局背景,.2017-11-27 13:19:52,.204156,.童芳

相關焦點

  • 2018年臺灣政局觀察
    ,臺灣經濟民生未有改善,兩岸僵持對抗加劇,島內民怨不斷升高,匯聚成渴求改變的民意洪流,並在年底「九合一」選舉中噴湧而出,翻轉臺灣縣市執政版圖,動搖民進黨執政根基。「九合一」選舉折射臺灣政治生態和民意出現深層次轉變,傳統政治勢力受到的挑戰越來越大,臺灣政局將更複雜多變。
  • 臺灣縣市「九合一」選舉的觀察點
    楚樺(特約評論人)    今年的11月臺灣將舉行縣市「九合一」選舉,將是島內政治力量的一次重要「期中考」,也是2020年臺灣「大選」的前哨戰同時,此次選舉是在祖國大陸邁入中共十九大的開局之年、臺海形勢更趨複雜嚴峻的背景下舉行,選戰結果關係到未來兩岸關係走勢。因此,島內政治格局變化、影響此次選舉的突出因素、「臺獨」勢力的動向以及臺灣民意的變量將成為觀察這次選舉的主要目標。
  • 2018臺灣縣市選舉形勢觀察
    >    年底「九合一」選舉尤其是縣市長選舉對島內主要政治勢力尤其是國、民兩黨力量消長與變化甚至二年後的領導人選舉產生重要影響。這次選舉的主要觀察指標是藍綠縣市長席次與得票率、縣市議員與得票率的變化。    就縣市長選舉而言,可能會出現兩個重要結果。一是民進黨可能會受挫,可能出現「由盛轉衰」態勢。首先是因執政政績不佳及年金與勞基法等重大改革爭議,可能讓民進黨在這次縣市長選舉中的得票數與得票率出現雙雙下降局面,而且縣市執政席次可能減少。
  • 2018年臺灣政局演變的特點
    2018年是臺灣政局發生重大深刻變化的一年。島內不滿蔡英文當局執政的民怨持續累積,「重經濟民生、反政治惡鬥」的主流民意形成一股「反蔡反民進黨」的社會風潮,「討厭民進黨」成為「全臺最大黨」,最終導致民進黨在「九合一」選舉中遭遇慘敗。島內政治格局呈現藍營「地方包圍中央」之勢。
  • 2019年臺灣政局波詭雲譎、變化複雜
    2019年,臺灣政局主要圍繞2020年臺灣地區兩項選舉發生激烈鬥爭和複雜變化。民進黨當局執政陷入困境,但通過大肆操弄「反中拒統」、香港問題轉移執政不彰的焦點,謀取選舉私利。國民黨面對東山再起的有利客觀形勢,未能抓住民意脈動,逐步陷入被動。
  • 2018年臺灣政局暨兩岸關係回顧與展望研討會在京召開
    2018年臺灣政局暨兩岸關係回顧與展望研討會在京召開 2018年12月26日 21:09:00來源:中國臺灣網 (中國臺灣網 趙靜 攝)  中國臺灣網12月26日北京消息在 (記者 趙靜)今天上午,由全國臺灣研究會主辦的2018年臺灣政局暨兩岸關係回顧與展望研討會在北京召開。來自兩岸的近五十位重量級專家學者,齊聚這場歲末年終的學術研討會,分享心得,交流看法,貢獻智慧。蔡英文的兩岸政策會否調整?意外大勝的國民黨能不能借「韓流」乘勢而上?
  • 臺灣縣市議長選舉結果出爐:民進黨僅1席
    原標題:臺灣縣市議長選舉結果出爐,民進黨輸得更慘了【環球網綜合報導】繼縣市長選舉後,島內各縣市議會正副議長選舉結果今天(25日)出爐,國民黨拿下19縣市議會議長,民進黨則僅贏得嘉義縣議會。據臺灣「中央社」12月25日報導,臺灣地區22個縣市議會今天舉行正副議長選舉,根據選舉結果,國民黨拿下19縣市議會議長,無黨籍斬獲臺南市與嘉義市議會,民進黨只拿下嘉義縣議會。相較4年前(2014年)議長選舉結果,國民黨籍議長15名、民進黨籍議長3名與無黨籍議長4名,國民黨微幅成長。以下為2014年與218年臺灣地區各縣市議長選舉結果分部對比圖:↓
  • 2007年臺灣政局述評
    2007年是臺灣的選舉備戰年。島內各政治勢力主要圍繞將於2008年舉行的「立委」和「總統」選舉展開異常激烈的爭奪,政局動蕩不安。藍綠陣營內部加速分化整合,雙方對抗加劇,第三勢力再度興起。度過下臺危機的陳水扁當局在「憲改」進程受阻後,瘋狂推動「入聯公投」,攪動島內政局與臺海局勢。島內民生持續衰退,民心思變,臺灣政局正處於大變動和重組的前夜。
  • 2018臺灣「九合一」選舉形勢觀察
    題:2018臺灣「九合一」選舉形勢觀察 作者:任冬梅(北京),中國社科院臺灣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博士   作者指出,目前年底「九合一」選舉民進黨和國民黨都已完成縣市長提名。年底的臺北市長選舉是「九合一」選舉的重中之重,作為「首都」的臺北市長選舉不僅連動其他縣市選情,更攸關2020「總統大選」各方政治勢力布局。上屆選舉,大環境非常不利於國民黨,代表「白色力量」的柯文哲憑藉民進黨「不提名」的全力支持,坐上臺北市長寶座。柯此次尋求連任選情依然看好,蔡英文本傾向在臺北再次「禮讓」柯,但無奈民進黨內反柯聲浪太大,最終只能自提人選。
  • 2018年臺灣政局劇變
    2018年是臺灣政局劇變的一年,島內政治社會正在形成新的動力與矛盾。兩岸僵局和島內經濟「寒流」之下,民進黨「綠色執政」四面樹敵、作繭自縛,引發強烈民怨,與韓國瑜等「非傳統政治世代」掀起的民意「韓流」滌蕩交匯,迸發出翻轉政治生態和民意結構的巨大能量。新舊政治勢力的交織博弈,最終通過「九合一」選舉重塑了臺灣政治社會的面貌。
  • 臺灣「九合一」選舉民進黨慘敗後,上海臺北再度對話的意義是什麼?
    以「循環經濟」為主題的「2018臺北上海城市論壇」將在臺北舉行。在上月底臺灣島內政局發生重大變化後,這次論壇受到各方關注,也被賦予了重大意義。 兩岸城市交流新模式 上海與臺北,直線距離僅700公裡。正因如此,即便是2016年、2017年民進黨全面執政、島內情況複雜的大背景下,經過多方努力,這一論壇依然沒有中斷。 「雙城論壇深化滬臺兩地各領域交流,增進兩地民眾的利益福祉。」上海社科院臺灣研究中心主任盛九元表示,在島內政局發生重大變化的當下,這一交流平臺應發揮更大作用,當好兩市乃至海峽兩岸的「橋梁」。
  • 2020臺灣這一年|臺灣政局呈現「綠大藍小白萎縮」態勢
    作者 齊臺軒 特約評論人 2020年,島內政局處於「二合一」選舉後的盤整期,民進黨「一黨獨大」態勢得以進一步鞏固,各政治勢力雖圍繞「中天關門
  • 臺灣年底縣市長選舉的幾個重要觀察指標
    作者 楊澤軍    年底臺灣將舉辦縣市「九合一」選舉。此雖系地方性選舉,可規模並不亞於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其對島內政局的發展走向相當關鍵、重要。年底縣市「九合一」選舉,內容雖多達九項,包括縣市長、縣市議員、鄉鎮長、村裡長等等,但重點還是縣市長席次,這是觀察年底縣市長選舉的首要指標。一般而言,哪一政黨拿下的縣市長席次最多,其自然是選舉的贏家。不過,還得具體情況具體對待,譬如今年底的縣市長選舉,就需將當前各政黨縣市長席次情況結合起來作綜合分析。
  • 大陸學者聚焦2020臺灣選舉:將對兩岸關係產生重大影響
    與會學者認為,2020年的臺灣選舉,將會令臺灣的政局發展進入一個十字路口,不僅將決定未來四年甚至更長時間內的臺灣發展,還會對兩岸關係產生重大的影響。  原國臺辦副主任、原海協會副會長、原全國臺研會副會長王在希做主旨發言時指出,臺灣問題伴隨著新中國的誕生而產生,新中國成立70年,也是臺灣問題形成的70年。本次研討會的召開正值一個敏感期,雖然我們不介入臺灣的選舉,但不等於不關心。
  • GDP從相當大陸45%到低於4.5%,臺灣仍拿島內選舉強刷"對陸優越感"?
    GDP從相當大陸45%到低於4.5%,臺灣仍拿島內選舉強刷"對陸優越感"?  用島內有些專家的話說,以上這種「只關心選舉」的現象,是由島內觀眾與媒體互為因果,共同導致「病症」,而且目前臺灣的社會生態就是如此,即便已經病入膏肓,一時間也沒有解藥。
  • 2018臺灣地區「九合一」選舉結果揭曉!民進黨大敗!
    臺灣地區「九合一」選舉於24日進行投票,選舉結果在當晚基本出爐,兼任民進黨主席的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已於24日晚9時10分召開記者會,宣布請辭黨主席,負起政治責任。  「九合一」選舉指的是臺灣9種地方公職選舉在同一天舉行。9種地方公職選舉包括:「直轄市長」、「直轄市」議員、縣市長、縣市議員、鄉鎮市長、鄉鎮市民代表、村裡長、「直轄市」山地少數民族區的「區長」及「區民代表」選舉。  在這次的「九合一」選舉中,高雄市與臺北市的選情備受關注。
  • 臺灣縣市選舉2018: 各路候選人選情民調搶先看 韓國瑜支持度
    ­  臺灣縣市選舉2018: 各路候選人選情民調搶先看 韓國瑜支持度­  據臺灣旺旺中時最新民調,韓國瑜支持度為45.3%,陳其邁支持度為36.2%。­  「賣菜販」韓國瑜空降高雄,喊出高雄「又老又窮」,意外掀起「韓流」。「韓流」效應外溢全臺灣,各地候選人紛紛颳起和韓國瑜合體的競選廣告。
  • 「七合一」選舉能否改變臺灣政治版圖
    2014年11月29日,臺灣將舉行一次重要選舉,即多項地方選舉合併後的「七合一」選舉,其中最重要的是6個直轄市與16個縣市長選舉。依島內政治格局發展態勢與國民黨執政現狀觀察,這次選舉總體上呈現「藍守綠攻」、「藍消綠長」與「國敗民勝」的態勢。不論國民黨能否維持既有執政縣市,其得票率與得票數預計會繼續下降。
  • 2018臺灣「九合一」決勝篇(二):臺灣縣市長選舉,美國怎麼看?
    ,對於島內政局、兩岸關係和臺海局勢,都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地方選舉向來被視為全臺性選舉的「前哨戰」,指標意味濃厚,如果國民黨能夠在2018年地方選舉中扭轉乾坤,就有可能乘勢而上,提前鎖定2020年「大選」勝局。    但在美國的沙盤推演中,最為理想的狀況就是讓國民黨與民進黨勢均力敵,各自執政8年,然後再政黨輪替。
  • "九合一"選舉啟示(六): 臺灣「九合一」選舉結果的啟示
    這次選舉被視為蔡英文執政的「期中考」、國民兩黨競爭2020年臺灣「大選」的前哨戰、島內民意變化發展的測試劑以及島內「涉獨公投」的試水戰。由於此次選舉被各方賦予眾多指標意義,選舉結果也相當程度反映了當前島內政局複雜變化的態勢。   其一,選舉結果充分反映了蔡英文及民進黨執政路線政策的重大失敗。